牟正清
摘要:本文主要探討發(fā)掘化學實驗的方法,包括利用趣味實驗、發(fā)揮化學實驗的直觀性、變演示實驗為學生實驗、抓好家庭小實驗等,來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關鍵詞:化學;實驗;興趣;能力
G633.6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化學實驗本身就充滿了一定的新奇性和趣味性,所以我們教師可以充分發(fā)掘化學實驗,讓學生參與到實驗中,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從而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就是對所學材料的新奇和興趣?!毙缕婧团d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探究知識的原動力,是發(fā)展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催化劑,是調動學生自覺學習的內在動力。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利用化學實驗的新奇性和趣味性來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營造輕松,有趣,互助的學習氛圍,從而建立快樂的課堂。下面談談 本人十多年的教學感受及體會,意在拋磚引玉。
一、充分利用趣味實驗,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九年級化學是化學教育的啟蒙階段,化學的第一節(jié)課尤為重要??梢哉f第一節(jié)課的成功與否關系到是否能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也關系到學生能不能很快走進化學的殿堂。在九年級化學的啟蒙課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化學中的趣味實驗,誘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引導學生走進化學世界,在感嘆化學世界的奇妙中誘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如, 一塊棉手帕,一個500毫升打燒杯,約300毫升的50%酒精溶液,用兩個鑷子把棉手帕浸沒在酒精溶液中,然后拿出來,點燃,手帕立刻燃燒,但過一會兒就熄滅了,手帕毫發(fā)無損,這就是“燒不壞的手帕”實驗。再如,取一個酒精燈,燈芯上放少許高錳酸鉀,用玻璃棒蘸濃硫酸,然后接觸燈芯,燈芯馬上自動燃燒,這就是“魔棒點燈” 。教師在選擇這些實驗時,要多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讓學生從身邊的物質中感受化學世界的奇妙,跟著教師進入化學世界去探究奧秘。
二、發(fā)揮化學實驗的直觀性,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問題
化學實驗即是化學學科的特點,也是學生學習化學的重要手段。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化學實驗的直觀性,要不斷研究開發(fā)具有直觀性的化學實驗,從生產(chǎn)生活中發(fā)掘素材設計實驗方案,進而能極大的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探究欲望。
如,我在講解分子間存在間隙時,我利用這樣的實驗:使用一根兩端都用橡皮塞塞住的約50厘米的細長的玻璃管進行這個實驗。在玻璃管25厘米處做一個記號,接著向玻璃管中倒入水至25厘米處,然后再倒入酒精溶液充滿整個玻璃管,最好塞上橡皮塞。溶液剛混合后可以觀察到玻璃管中的溶液是滿的,將玻璃管反復搖動幾次,最好讓學生觀察實驗現(xiàn)象。學生在演示后發(fā)現(xiàn)兩種溶液混合后玻璃管中出現(xiàn)了空隙,由于玻璃管是細長的,體積變化非常明顯,學生對此知識點印象特別深刻。另外,我同時準備了250毫升的小米,250毫升的玉米,實驗前問學生:250毫升的小米與250毫升的玉米混合在一起,體積是不是500毫升?在學生的討論質疑中我把二者混合在500毫升的量筒中,搖動幾次,靜置讓學生觀察,體積遠遠比500毫升少。通過前后兩次微觀與宏觀的分子模擬實驗,使學生切實感受到分子間存在間隙。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積極主動的快樂的提出各種見解,用實驗的直觀性可以很好的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問題。
三、變演示實驗為學生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
在九年級化學教材中,演示實驗大約100多個,平均每節(jié)至少1—2個演示實驗,教師做演示實驗是教材及課標的要求,但時間一長,學生興趣不高,參與意識不強,因為全都是教師預設好的,每節(jié)課的演示實驗幾乎百分之百成功,現(xiàn)象、生成物與教材完全一致。學生聽課觀察實驗完全是被動的。
我經(jīng)過思考,在開學幾節(jié)演示實驗中(第一、二單元),我認真規(guī)范操作,說明操作要求、操作步驟等,同時找1—2名學生做我的助手,到第二單元后面時,演示實驗全部都由學生輪流每位一組,至少2人合作進行,其結果,只要學生上臺演示,所有同學眼睛睜得大大的,看實驗、看同學自己的“戲”,興趣極濃,笑聲不斷,參與程度高,而且,在演示過程中,允許操作的同學可以出現(xiàn)錯誤,經(jīng)師生共同糾正,錯誤率日漸減少,同時,只要親身體驗演示操作的同學永遠都記著做對的實驗,實驗操作能力已上一個較高的水平,既體現(xiàn)了學科特點,又培養(yǎng)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學生喜歡上化學課,他們在化學課中享受快樂,對學生以后學習化學的興趣有很大的影響。
四、著力抓好家庭小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家庭小實驗不僅僅是課堂演示實驗、學生實驗的補充,更能注重學生對實驗設計、操作的獨立性,充分發(fā)揮學生個人的想象力,利用家庭器具或廢舊物品來進行實驗。家庭小實驗不受時間的限制,可以設計多個方案,反復實驗探究,得出最佳方案,分析得與失、總結利與弊,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如,我安排學生點燃一根蠟燭,觀察火焰是否分層,然后,在燃燒的蠟燭上扣一個透明的干燥的玻璃杯,蠟燭是否照常燃燒?為什么?玻璃杯內有什么現(xiàn)象?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再如,將適量的白糖放入盛水的玻璃杯中,記下水的位置,讓學生思考:白糖過一段時間是否消失,為什么?水的體積怎樣變化,如何解釋?等等。我 在課堂上聽取學生的分析后,教給學生如何歸納總結。我讓學生根據(jù)自己家庭的具體情況因陋就簡,就地取材,很多學生用不同的實驗方法和步驟完成了家庭小實驗,在課堂上展示學生的家庭小實驗結果,學生內心充滿了自豪感,在此過程中,我注意引導學生會想、會問、會總結,使學生的思維逐漸具有開放性,學生上課的積極性油然而生,愉悅快樂的得出的結論富有啟發(fā)性,從而有助于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總之,九年級化學是化學教育的啟蒙階段,從第一節(jié)課起就要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通過化學 實驗的新奇性和趣味性,發(fā)揮化學實驗的直觀功能,學校課堂實驗與家庭小實驗充分結合,運用多種教學方式方法,盡量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參與實驗探究活動,使他們在感嘆化學世界的奇妙中,建立學生快樂的學習化學的課堂,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從而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打好基礎 。以上的觀點也有可能欠合理、恰當?shù)牡胤?,請各位同行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人教版九年級《化學教材解讀》,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學資源編輯室編 2014年5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