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三文
G423
四年前,新的學期開始。按照慣例,學校分給我一個班的語文課——自參加工作以來,我一直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工作,這一教就是二十多年。這一學期也不例外。我也欣然接受了這個教學任務。
可就在我要準備備課上課的第二天,校長找到我說,讓我把語文課交給其他老師代,讓我接一個年級的科學課。
代科學?我很高興。因為大家都說科學課是一門副課,一般的老師——尤其是年紀相對輕一點的老師——是享受不到這個“待遇”的。這一年我接的是三年級科學。
對教好這門課我是充滿信心的——因為我認為就憑自己平時積累的知識,教這門課應該是有充分的“知識儲備的”。備好課,我興沖沖地拿著教案、教本走進了三年級(1)班的教室。一個新學科,一位“新”老師,我心里樂滋滋的,同學們因“新”老師的到來臉上充滿喜悅。誰都知道,學生的喜悅是因為他們想從新學科、“新”老師那里能夠在學習上有的新收獲。他們渴望輕松愉快的學習。
“同學們,從今天開始,我就要給大家上科學課了,你們高興不高興???”
“高興!”同學們異口同聲的回答。
“好,今天我們就學習第一課,請大家打開書?!?/p>
同學們打開了書,我開始了講課。
科學課,教材上的內容很簡單,不像語文內容那樣“龐雜”,它很“單純”。
我這個人,平時比較好學,讀書學習涉獵的知識面比較寬泛一些,對于三年級教材上的那點內容,教起來還是“得心應手”,游刃有余的。
一節(jié)課四十分鐘,教學內容簡單,我用了不到十五分鐘就“講”完了。我自以為講得不錯,學生一定很有收獲。可當我滿懷信心叫起一名學生回答一個簡單的問題時,他竟然直搖頭,回答不上來。我真的不敢相信這是真的。一個不會,并不代表其他同學不會。
“你”, “你”, “你”……
一,二,三……接連叫起的幾個同學都答不上來,我傻了眼。
自以為很簡單的一門學科,在開講的第一節(jié)課上就讓我敗下陣來。這給我的觸動實在是太大了。
“怎么上這門課程?”我在課后思考這個問題。
翻開教師用書,我再細細的閱讀前言部分??茖W課是一門綜合實踐課,要注重實驗,在實驗中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精神,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興趣和科學精神。
讀著教師用書。我似乎明白了一些??磥?,科學課還真不是一門簡單的課程,必須下大力氣去研究的。
自此以后,我重視起了科學課,也更加重視科學實驗。
記得有一次,在給三年級上關于土壤的一課時,我讓學生觀察土壤的組成,看看土壤中有什么。要讓學生觀察土壤,你就得找成分復雜的土壤供學生觀察。當時,在校園內幾乎找不到這樣“成分復雜”的土壤。我校是一所縣城學校,學校僅有的空地全被硬化了,讓學生找適合做觀察的土壤有一定的困難。我家在農村,可要找出適合教學用的土壤還真不容易。我費了好大得勁,這才找到了符合條件的土壤。
我?guī)е襾淼摹敖叹摺薄寥雷哌M了課堂。
“同學們,你們猜猜,老師今天會給大家?guī)硎裁??”我手指著裝有土壤的盒子問同學們。
“玩具。”
“粉筆。”
“是不是糖果?”
……
說什么的都有。
我拿出了“教具”
“土!”同學們叫了起來。
“對,這就是我們常見的土壤。”
“你們能說出土壤是由哪些成分組成嗎?”我把教學引向今天要研究的主題——土壤的成分。
我把帶來的土壤分給了各個小組,讓他們仔細觀察,并把觀察到的結果記錄下來。接下來是小組匯報。
“土壤里有死蟲子”
“土壤里有土粒”
“也有小沙?!?/p>
“土壤里有植物的細小的根毛?!?/p>
……
每一個組匯報著自己小組觀察的結果。
對于學生來說,土壤是司空見慣的,但像今天這樣認真觀察土壤這還是第一次,發(fā)現(xiàn)土壤中有這么多的成分也還是第一次。這一節(jié),同學們很興奮,因為這畢竟是他們自己親歷觀察實踐過程中的收獲。我也很興奮,因為我終于明白了科學課應該如何去上。
從此以后,我也漸漸喜歡上這門學科了。
科學很有趣,科學課很有趣。
說實在的,當我沒有真正接觸這門課程之前,總認為這是一門“無所謂”的課程。而當真正接觸到這門課程的時候,我卻被這門課程深深地吸引住了。這確實是一門很有趣的課程。
帶著學生走向科學求真的殿堂。記得我在四年級教四年級科學(上)第一單元《溶解》第二課《物質在水中是怎樣溶解的》高錳酸鉀溶解于水的非常有趣的教學片段。
實驗開始,我先在量杯中倒入200毫升的水,然后用小勺子取出10粒高錳酸鉀。在取出高錳酸鉀之后,我并沒有立即將高錳酸鉀放入水中,而是讓學生猜一猜高錳酸鉀進入水時可能產生的現(xiàn)象。學生說出了各種猜想。
師:同學們,帶著我們的猜想,看看高錳酸鉀進入水時產生的現(xiàn)象。
我將小勺中的高錳酸鉀輕輕的放入水中,學生發(fā)現(xiàn)放入水中的高錳酸鉀發(fā)生了變化。
生:我發(fā)現(xiàn)一部分高錳酸鉀在水中溶解了。
師:你是怎么知道高錳酸鉀在水中溶解了?
生:因為量杯中有一部分水變紅了。
師:很好,你觀察得很仔細。
生:我發(fā)現(xiàn)一部分高錳酸鉀沉到了杯底。
生:沉在量杯底部的高錳酸鉀在不斷溶解。
師:你是怎么知道高錳酸鉀在不斷溶解?
生:我發(fā)現(xiàn)量杯中水的顏色在逐漸的變紅。
生:不是量杯中水的顏色在逐漸的變紅,而是量杯底部水的顏色變得越來越紅,越來越濃。
師:對,(我舉起量杯)大家看,變化最大的是量杯底部的水。大家想一想,用什么辦法可以讓量杯中水的顏色變的相同?
生:(齊聲)攪拌。
(我用玻璃棒攪拌高錳酸鉀溶液)
師:大家注意觀察攪拌之后量杯中水的顏色與沒有攪拌之前水的顏色有什么不同?
生:沒有攪拌之前量杯中下半部分水的顏色比較紅,上半部分水的顏色稍有點紅。攪拌之后量杯中水的顏色完全變紅。
師:這一現(xiàn)象說明什么?
生:說明高錳酸鉀在水中全部溶解了。
師:“全部溶解”換個說法應該怎么說?
(學生直搖頭)
我心里非常清楚學生對“均勻分布”這個概念根本不理解。怎么辦?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均勻分布”這個概念,我決定再做一次實驗。
學生一聽要再做實驗,興趣更濃。我更換量杯和水。當我把高錳酸鉀輕輕放入水中時,課堂上一下子活躍了起來。
生:老師,量杯中的水有三種不同的顏色。
生:水好像分成了三層
生:最上層變化不大,中間層的水是淡紅的,最下層水的顏色最紅。
生:量杯底部還有顆粒沉淀.
師:說說看,這是為什么?
生:與沒有攪拌有關系吧?.
生:是高錳酸鉀在水中沒有完全溶解。
生:分布不均勻。
師:誰分布不均勻?
生:高錳酸鉀。
師:準確的說應該怎么說?
生:高錳酸鉀在水中分布不均勻。
師:你說得很對,正是高錳酸鉀在水中分布不均勻造成了我們剛開始做實驗時所看到的現(xiàn)象。怎樣才能使高錳酸鉀在水中均勻分布?
生:輕輕攪拌一會兒。
(生用攪棒輕輕攪拌沉在杯底的高錳酸鉀)
師:看看攪拌后的高錳酸鉀溶液,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全紅了。
生:沒有了沉淀的高錳酸鉀。
師:高錳酸鉀哪兒去了?
生:全部溶解在水中。
師:這就叫……
生:高錳酸鉀均勻分布在水中。
在實驗的過程中學生對高錳酸鉀溶解于水的實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成功使學生體驗到快樂,成功也激發(fā)學生進一步探究的興趣。在課堂上經過兩次實驗,學生對高錳酸鉀溶解于水中有了一定的理解認識。在科學課上要培養(yǎng)學生對科學的濃厚興趣,就必須為學生親歷試驗過程、觀察實驗現(xiàn)象提供一個平臺,使學生在觀察中學習,在學習中觀察。科學課“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小學科學課程標準》)。
科學課不僅是激發(fā)學生學習科學興趣的課,更是一門培養(yǎng)學生科學求真品質的課??平贪媪昙壣蟽缘诙卧缎螤钆c結構》第三課《拱形的力量》有一個關于拱形承載重量的實驗。這個實驗要讓學生懂得拱形是能夠承載很大的重量的。為了做好實驗,我將學生按照六人一組分成了十一個組,每個小組有組長、記錄員和操作員。
科學課一旦變成將結果直接呈現(xiàn)給學生的課,那這樣的科學課就變得索然無味,更談不上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了。只有當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不斷地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生科學求真精神品質才能逐漸的培養(yǎng)起來。
在實驗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帶來的做實驗用的紙張規(guī)格不一樣,大小薄厚寬窄都不一樣,而且?guī)碜鰧嶒炗玫膲|片規(guī)格也不一樣。現(xiàn)在已經是課堂上了,這個時候你再要求學生什么很顯然是不現(xiàn)實的。于是,實驗在小組長的組織下進行著,我提出的要求是各小組做好實驗記錄,數據記錄一定要真實。實驗做了大概二十五分鐘的時間,各小組的實驗基本做完。我讓各小組匯報實驗的結果。從匯報的情況來看,其結果各不相同,有的拱形承載了十多個墊片,有的拱形承載了幾個墊片,有的甚至只承載了一個墊片。新的問題就此生成:為什么各個小組實驗的結果大不相同?查找原因,形成問題,解決問題。
我在課堂上隨機作了如下處理。
首先我把帶相同規(guī)格墊片的小組放在一起進行比較試驗的結果,然后讓大家找問題,分析原因。在分析的過程中,同學們的說法各不相同,討論很是激烈。
“看看做拱形的紙張有什么不一樣?”同學們聽我這么一提示,就開始比較起各小組做實驗的紙張。經過比對,同學們很快發(fā)現(xiàn)各組用來做實驗的紙張薄厚寬窄都不一樣。這時同學們發(fā)現(xiàn),用來做實驗的紙張的規(guī)格不同會直接影響實驗的結果的。
科學課堂并不是一定要讓學生發(fā)現(xiàn)什么科學的問題,而是通過科學這門綜合實踐課程的教學來激發(fā)學生的科學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熱愛科學的品質。
走向科學課堂,感受科學樂趣,形成科學品質,追求科學精神,這是我近幾年從事科學教學的最大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