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文學
摘 要: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方式轉變的處境堪憂。我們要根據(jù)課堂教學依據(jù)和內(nèi)涵進行轉變,轉變要體現(xiàn)語文學科的整體觀,轉變要回歸常識,轉變要注重“度”。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方式;轉變;素養(yǎng)提升;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10-005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0.027
一、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方式轉變的處境與突圍
當今,語文教學的功利性愈演愈烈。課文尚未接觸,便要求全班學生齊讀黑板上展示的教學目標;僅僅教了幾篇文章,便忙著總結文體特點,并規(guī)定文體要求學生作文;多媒體進教室,無疑是好事,但更多時候卻成了更大容量的題海大戰(zhàn),美其名曰“教育技術的運用”。“浮躁與尷尬共舞,口號與模式齊飛?!币词墙處熥餍?,學生表演;要么是為外來聽課者極盡能事的雙面舞會,似乎不這樣,就無法體現(xiàn)教師的“課改理念”,學生的“自主合作”也就無從展示。語文教學刪減了目標,收窄了渠道,過濾了內(nèi)容,簡化了過程,將教學的內(nèi)容固定在“考什么教什么”的區(qū)間,課堂教學方式定格在表面的熱鬧精彩。
于是,廣大中小學語文教師在“教改”的大旗下開始突圍,積極轉變自己的教學方式。要么發(fā)揮“教師的主導性”,要么強調“學生的主體性”,開始了“先學后教”,完全沒有了教師課堂文本解讀的主體性,“模式化教學”粉墨登場,開始用一套模式一勞永逸地解決所有問題,達到課堂的“高效”,集體備課也完全異化為集體偷懶。教師談教學效率,談“高效課堂”,盡管有許多理論依據(jù),但偏偏忽略了學生的發(fā)展及其差別,這樣的高效課,確乎舍本求末,緣木求魚。
二、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方式轉變的依據(jù)和內(nèi)涵
對于一堂課進行評價,最基本的是看學生如何學,教師如何教,兩者間是否融合。
(一)學生自主與否,決定了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
學生的自主學習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自己確定目標,選擇學習方法,監(jiān)控學習過程,評價學習結果的一種能動的創(chuàng)造性學習方式。
合作的效度指有共同的學習目標,采用小組合作方式進行的團隊學習方式,是一種教學動態(tài)因素之間的互動,用來促進學生學習,其學習效度是多方面的,不能以完成學習任務為唯一目標。教師要在預設中生成,生成中預設。組內(nèi)成員在個人成功的基礎上要相互幫助、交流、支持,發(fā)揮團隊精神。
(二)教師的課堂教學方式要以學生的發(fā)展為中心
課堂教學中教師傳授的知識,教給的方法,培養(yǎng)的能力以及價值導向,都應以學生的終生發(fā)展為目標。
無論什么教材,什么課型,教師都要依據(jù)課標進行,否則是盲人摸象。同時,要堅持體現(xiàn)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綜合性、開放性和實踐性。人文性要求教師的課堂教學內(nèi)容生活化、個性化,教學形式豐富多彩,力求體現(xiàn)“以人為本”。綜合性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開放性就是要求教師的思想是開放的,不能固定在某一思想或理論上,而是博采眾長,為我所用,一切都從學生整體綜合素質的提高、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等方面入手。實踐性強調學以致用,理論實際相結合,能分析解決現(xiàn)實問題。
三、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方式轉變的研究
(一)要體現(xiàn)語文學科的整體觀
語文學科是一門應用的學科,語文教學應該是語言的工具訓練和人文教育的綜合,這就是語文教學性質的整體性。語文素質是綜合性的,其核心是聽說、讀、寫的能力,輔之以知識、智力、習慣和審美情趣,這是語文教學目的整體性。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將作者的思路,自己的思路,學生的思路貫通起來,以體現(xiàn)課堂教學的整體性。
(二)要回歸常識
1.常規(guī)的積累是高效課堂的前提。聽、說、讀、寫是學習語文的基本手段,教師要引領學生讀書寫作,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思想內(nèi)涵、文化底蘊、審美意識、探究能力、認識深度,加以課堂內(nèi)外拓展,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傳統(tǒng)的積淀與新型課堂并不矛盾。試想,沒有小學扎實的聽說讀寫,哪來初中課堂的精彩紛呈?教師與學生的課堂交流也就老氣橫秋,黯然失色了。
2.激發(fā)學生興奮點是高效課堂的關鍵。傳統(tǒng)語文課堂教學“滿堂灌”,學生興味索然,昏昏欲睡,原因是學生的興趣沒有被撩撥出來,沒有參與課堂的欲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其參與課堂,主動學習,則課堂自然會煥發(fā)出精彩,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便可指日可待。加之教師營造的民主、和諧的寬松課堂氛圍,自然有教師與學生流暢的交流,高效課堂便自然生成。
3.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相輔相成是高效課堂的保障。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是班級信息群體平等的首席,教師適時的點撥,科學的引領,有效的組織,可以讓學生在自主、合作中不迷失方向。因此,沒有主導的主體沒有方向,沒有主體的主導沒有意義,二者有機結合,相得益彰。
(三)要注重“度”
1.溫度是前提。教師在課堂中做到“目中有人”,關注學生差異,給每位學生表現(xiàn)的機會和舞臺,教學過程精煉清晰,重點突出,有邏輯可循。如聲情并茂的語言,自然得體的體態(tài),相機的誘導都能使課堂春風化雨,充滿溫度。
2.角度是基礎。語文課可以精取一個巧妙的突破口來帶動對全文教學重難點的理解與探索,不但使教學過程創(chuàng)新點生發(fā),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3.深度是核心。語文課堂教學是教師引領學生進行文本解讀,不斷深入的過程,如果教師對文本解讀淺嘗輒止,學習效率自然低下,長此以往,自然導致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下滑。
4.廣度是關鍵。一堂好課應當有全體學生的主動探究和深入思考。教師應根據(jù)學生不同需求選擇不同的學習形式,要努力提供豐富的語文資源,促使每一位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自主參與面廣了,自然會促進教學互動,課堂精彩在互動中自然生成。
總之,語文教學的本質是一個文化傳播的過程,語文教學、文化和人是內(nèi)在統(tǒng)一的,文化是連接教學與人的橋梁,而課堂教學方式是這個橋梁的樞紐。只有廣大中小學語文教師注重課堂教學方式轉變的合理性、科學性和效用性,才能在語文課堂上“立言”而“立人”,才能迎來真正的語文教改的春天。
參考文獻:
[1] 梁桂珍.小學語文教學方式在新課程背景下的轉變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基教版,2011(7):92.
[2] 馬翠影.淺談新課程中小學語文教學方式的轉變[J].華章,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