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勤
當(dāng)你的交響樂團掀起了罷工潮,你又無法維持在紐約的生計,該怎么辦?你或許可以去當(dāng)“優(yōu)步”(Uber)司機……可如果你想繼續(xù)你的音樂事業(yè),大可飛到威尼斯——若你是樂手,可以找個樂團一起巡演;若你是指揮,可以找個有意重出江湖的老牌歌劇明星,用盡辦法配合她以此來平步青云,闖進歌劇世界當(dāng)指揮。
如果你還沒有看過這些發(fā)生在上兩季《叢林中的莫扎特》(Mozart in the Jungle)的劇情,或許我應(yīng)該多說一點發(fā)生在威尼斯之前的故事背景。2014年末,亞馬遜網(wǎng)(Amazon)——這個網(wǎng)站除了賣書籍、唱片以及絕大部分的網(wǎng)購商品外,也提供視頻播放服務(wù)——率先推出了首季自制的原創(chuàng)電視節(jié)目,這其中就包括一部電視喜劇,劇情雖然很好笑但是話題卻缺乏主流性。故事是這樣的:一位年輕的雙簧管樂手從美國內(nèi)陸小鎮(zhèn)搬到紐約,夢想著在紐約的古典音樂界大顯身手。我聽到這個故事大綱心頭就一顫——在美國這個國家,有多少人曉得雙簧管是個什么東西?
從前電視盛行的年代,這類型的電視劇若有機會在屏幕上出現(xiàn)的話——我猜這個概率實在很低——只能安排在深夜時段,為那些失眠的人提供“催眠”良方。時至今日,我們已經(jīng)邁入了電視的新黃金年代,傳統(tǒng)的電視廣播公司現(xiàn)在必須與新型的點播服務(wù)和非傳統(tǒng)的投資平臺競爭。單純的“收視率”已不再是衡量美劇成功與否的標準,只要能引起一時的話題、吸引大眾的眼球就可以了——若還有足夠的媒體曝光度來證明劇目的存在,就會令大家感到滿意、皆大歡喜了。
所以不知何故,《叢林中的莫扎特》這個非主流的劇目在經(jīng)過投資方的評估后,竟然一路綠燈;更令人感到奇怪的是,無論是觀眾還是電視評論員,對這個制作也都十分滿意。雖然劇情的框架并沒有什么突破——從小鎮(zhèn)搬到大城市的這個橋段是個由來已久的穩(wěn)妥背景——同時,觀眾們從電視劇里發(fā)現(xiàn)古典音樂界與其他的行業(yè)其實也沒有很大的區(qū)別。唯一不同的是,演員們有時候需要穿上華麗的演出服裝,以及還有很多“狂野”的派對;演奏音樂的時候,演員們也十分投入。這么說吧,古典音樂世界雖然看起來有所不同,但絕不像是來自外太空。
這部美劇有幸找來了很棒的演員,他們很快就超越了象征性、公式化的角色定位——例如天真無邪的少女、大都會的老油條、地位顯赫的老板與滿腦子創(chuàng)意的職場新人勾心斗角——每一個人物都變得有血有肉,甚至有點似曾相識的感覺。故事中虛構(gòu)的“紐約交響樂團”的幕后故事千奇百怪,令人目瞪口呆;但深想一層,與現(xiàn)實中的紐約愛樂樂團后臺所發(fā)生的那些軼聞也不相伯仲。古典音樂世界中那些實際存在的問題,比如說勞資關(guān)系、藝術(shù)標準高低,為了迎合半小時一集的時長過分簡化了。但最起碼,這些問題沒有被忽略。
爛番茄(Rotten Tomatoes)是一個美國知名的影視評論綜合網(wǎng)站,《叢林中的莫扎特》在“新鮮度”(“freshness”)這個評分中被評價為95%(編者注:該網(wǎng)站的名稱是因輕歌舞劇時期觀眾在演出不佳時會往舞臺上扔擲番茄和其他蔬果而來。好的評價用新鮮的紅番茄表示,壞的評價用腐爛的綠番茄表示)。這部美劇第二季的大前提,是樂團面臨罷工危機。這個看起來甚為差勁的主線,卻挑起了不少啼笑皆非的喜劇元素,于去年更是奪得金球獎“最佳電視喜劇”殊榮,飾演樂團年輕指揮的演員貝納爾(Gael Garcia Bernal)則贏下了最佳喜劇/音樂類劇集男主角大獎。
誰曉得這是怎么回事?讓我套用一句紐約人的口頭禪:“太不可思議了!”
過去的十幾年里,電視的新黃金年代采用了不少音樂題材,風(fēng)格與劇種包羅萬象,觀眾們對此反應(yīng)褒貶各異,某些劇情的情節(jié)甚至缺乏創(chuàng)意。
《歡樂合唱團》(Glee)算是其中最成功的全方位音樂電視劇,不過它也只是上世紀80年代的《我要高飛》(Fame)的延伸。同為青春校園故事,《我要高飛》描述了紐約藝術(shù)高中學(xué)生的成長,最終獲得了職業(yè)上的成功;《歡樂合唱團》卻把故事背景移至俄亥俄州的小鎮(zhèn),在那個小地方,學(xué)生參加合唱團的初衷是為了逃避刻板的生活,小鎮(zhèn)的學(xué)校與大都會的藝術(shù)高中的環(huán)境剛好相反。
《名聲大噪》(Smash)的兩位主角是音樂劇老將,說的是他們傾力合作、要將創(chuàng)作的新音樂劇引進百老匯的故事——換句話說,這可以視為是《歡樂合唱團》里那些成員長大后的故事?!逗谀z時代》(Vinyl)是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與米克·賈格爾(Mick Jagger)揭露搖滾音樂圈內(nèi)幕的美劇,故事的主線延續(xù)了《廣告狂人》(MadMen)——關(guān)于一群缺德的人在善于騙人的廣告行業(yè)里成功推銷產(chǎn)品的故事——上世紀60年代的風(fēng)格,把辦公室文化遷移至唱片公司里,把背景年代推后至上世紀70年代。《廣告狂人》里天天喝的威士忌,在《黑膠時代》里以可卡因取替。
《歡樂合唱團》的頭幾季十分成功,到了最后兩季,當(dāng)主角逃出俄亥俄進軍紐約,劇情未免失去了動力(我是在俄亥俄土生土長的,對我來說,移居紐約未免缺乏想象力)?!睹暣笤搿返脑囉臣╬ilot episode)在電視史中一鳴驚人,可惜之后的情節(jié)稍嫌停滯不前;但不知何故,這套劇卻有機會延續(xù)至第二季?!逗谀z時代》的試映集效果不夠好,但后來的發(fā)展故事性很強,只可惜只持續(xù)了一季。
與上述的劇集相比,《叢林中的莫扎特》的確與眾不同。目前來說,相比以上的各位“近親”們,《叢林中的莫扎特》一一避開了那些劇集深陷的陷阱。從第一季開始,《莫扎特》的故事情節(jié)順暢、緊湊;當(dāng)劇情推進得比較慢的時候,看起來并不像是制作失去了重心,卻令人聯(lián)想起交響曲里的慢樂章。劇集一開始就是呈示部(exposition),緊跟著是人物發(fā)展。雖然馬爾科姆·麥克道威爾(Malcolm McDowell)飾演的老年指揮大師很有魅力,但其實他缺乏安全感,無法接受新一代音樂人的浮夸??上膶κ质且晃蝗艘娙藧?、有著一頭迷人卷發(fā)的、天賦過人的拉丁美裔年輕指揮(貝納爾角色的原型是舉世聞名的指揮明星杜達梅爾),令人無法抗拒。伯娜黛特·皮特絲(Bernadette Peters)飾演的紐約交響樂團的董事局主席進退兩難:是讓樂團趕上新生代的腳步,還是聽從其他董事局成員的意愿——他們甚至是堅持一讓樂團保持現(xiàn)狀。
串聯(lián)起整個故事的,是由羅拉·柯克(Lola Kirke)飾演的一位年輕的雙簧管樂手海莉-拉特利奇(Halley Rutledge)。她天真無邪,或者讓我用“幼稚”來形容她吧——也許這個措詞會有點過分——一心想追隨夢想,以音樂為專業(yè),捍衛(wèi)自己的尊嚴。可是,在古典音樂世界很難賺到錢,也很難捍衛(wèi)尊嚴。到了劇集第二季末,樂團勞資雙方談判新合約時遇上困難,團員發(fā)起罷工,海莉決定與一位年輕的董事局成員一起到外地滑雪,而年輕的指揮羅德里戈(Rodrigo)同樣面臨著重要的抉擇——繼續(xù)任職交響樂團,還是繼承他恩師的使命,回到墨西哥領(lǐng)導(dǎo)那里最出色的青年樂團。
除了音樂電視劇這個范疇,《叢林中的莫扎特》也屬于另一個類別:故事改編自近期出版的回憶錄。這一類型的電視劇還包括根據(jù)派珀·查普曼(Piper Chapman)同名回憶錄改編的《女子監(jiān)獄》(Orange is the New Black),副題是“我在監(jiān)獄度過的一年”;還有根據(jù)黃頤銘(Eddie Huang)描寫華裔子女在美國長大的回憶錄改編的《初來乍到》(Fresh off the Boat)。
雖然談不上十全十美,但以上兩部電視劇都算成功。《女子監(jiān)獄》的制作人需要費點口舌,來解釋為什么查普曼“在鐵窗中的一年”竟然播放了四個劇季一雖然上世紀70年代的電視喜劇《風(fēng)流醫(yī)生俏護士》(M*A*S*H),是一部把本來只有1128天的朝鮮戰(zhàn)爭延伸至11年的長壽美劇。黃頤銘批評《初來乍到》把原本的細節(jié)——尤其是他小時候遇到的暴力—粉刷得干干凈凈。(一位亞裔電視評論家說,粉刷黃爸爸的暴力傾向并不是為了維護亞裔群體,主要原因是為了保證半小時之內(nèi)把喜劇情節(jié)交待清楚。)
《叢林中的莫扎特》的情況不一樣。這部美劇的原型,可以追溯至布萊爾·田達爾(Blair Tindall)于2005年出版的回憶錄。這本書的副題是“性、毒品與古典音樂”。行內(nèi)只有少數(shù)人公開承認自己知道這本書,但其實人人私底下都看過了。(“我必須得看,”我在一個派對碰上的一位律師說,“每一章都會提及我顧客遇到的事。”)
田達爾在書中描述了上世紀80年代自己在紐約參加各個臨時組織的樂團,職業(yè)生涯起伏不定的日子,她還提到了性與毒品。(我不太確定當(dāng)年真的有這么多“性”與“毒品”,但今天的紐約還活躍著的自由組織樂團寥寥無幾。)但是書中蘊含的問題——音樂家如何辛酸地拼命維持生計、音樂行業(yè)的架構(gòu)與演奏家實在脫節(jié)、普通聽眾與真正付錢的富翁沒有任何共通點——這些方面,到如今,可信度還是很大的。這些背景材料吸引了一些勇敢的制作人,愿意投錢出力去制作一部電視劇。
我仔細看了制作人的名單,發(fā)現(xiàn)有幾個家族熱烈地參與,但最主要的是科波拉家族(Coppola)。是的,就是那位鼎鼎大名的科波拉——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教父》系列與《現(xiàn)代啟示錄》的導(dǎo)演。最近,他所釀的葡萄酒更頻頻獲獎。弗朗西斯的家族成員從小到大都經(jīng)常出入音樂廳與歌劇院,他的父親卡爾曼(Carmine)是一位作曲家與音樂家。弗朗西斯在拍攝《教父》的時候,委約了父親創(chuàng)作電影音樂,卡爾曼也因此贏得了一座奧斯卡金像獎。
《叢林中的莫扎特》的主要制作人是羅曼·科波拉(Roman Coppola),他是弗朗西斯·科波拉的兒子;賈森·施瓦茨曼(Jason Schwartzman)是聯(lián)合制作人與試映集的編劇,是大導(dǎo)的外甥,也是女演員塔利亞·希雷(Talia Shire)的兒子。希雷的電影生涯最廣受觀眾認識的角色,是《洛奇》電影系列中的艾黛麗安(Adrian),她也是作曲家兼指揮家安東·科波拉(Anton Coppola)的外甥女。我之前也觀賞過安東先生站在樂池(或更小的地方)指揮紐約的小型歌劇團。安東先生最近在《叢林中的莫扎特》客串亮相,飾演一位老態(tài)龍鐘的音樂家,在劇中回想起當(dāng)年與托斯卡尼尼合作的點滴,但因為記憶錯亂,造成一個滑稽的場面。
與他們合作的亞歷斯·田貝斯(Alex Timbers)是獲得托尼獎提名的導(dǎo)演與編劇,他的作品包括《這里躺著愛》(Here Lies Love)與《血淋淋的安德魯·杰克遜》(Bloody,Bloody Andrew Jackson)。經(jīng)過我查究以后,證實他不是科波拉一族,雖然他是百老匯《洛奇》音樂劇版的導(dǎo)演。
回到劇集中。我們終于與劇中人物一起到了威尼斯。在那里,雙簧管樂手海莉(即田達爾)在巡演期間,被杜爾默特·莫羅尼(Durmot Mulroney)飾演的樂團領(lǐng)導(dǎo)人、大提琴家安德魯·瓦爾施(Andrew Walsh)所開除。與此同時,我們的年輕指揮家羅德里戈闖進了亞歷山德拉(Alessandra)的勢力范圍。她是一位歌劇明星,無論是愛戴她的粉絲或憎恨她的敵人都叫她為“La fiamma”(火焰)。飾演該角的演員莫妮卡·貝魯奇(Monica Bellucci)的演出的確惹火。
讓我介紹一下貝魯奇女士吧。十年前,因為她在《黑客帝國》(Matrix)系列中的演出,贏得《帝國》(Empire)雜志選她為“電影中25位最性感人物”。今天她有沒有保持這種地位,一點都不重要。請問,有幾位年過半百的女明星,還能被邀請參演(007》系列電影,做個“邦女郎”呢?她在最近的那部(007:幽靈黨》(Spectre)中亮相。還有,有幾位女明星會這么謙虛地說:“當(dāng)我接聽電話時,我還以為他們想找我扮演反派角色。”真可愛。
“火焰”這個角色借用了歌劇女星瑪麗亞·卡拉斯為典范。為了演好這個角色,貝魯奇與歌劇指導(dǎo)上課,認真地看過卡拉斯、安娜·涅特里布科(Anna Netrebko)與貝弗利·西爾斯(Beverly Sills)的演出錄像。在熒幕上,她只需要對口型就可以了,因為請來的聲音替身是安娜·瑪麗亞·馬蒂內(nèi)斯(Ana Maria Martinez)。馬蒂內(nèi)斯只是其中一位被邀參與《叢林中的莫扎特》的音樂家,他們有在熒幕亮相的,也有在幕后錄音的人,為了讓“火焰”卷土重來更加逼真。
從第一集開始,《叢林中的莫扎特》的賣點,就是成功地請來著名古典音樂家們客串小角色,他們中包括鋼琴家郎朗與伊曼紐爾·艾克斯(Emanuel Ax)。小提琴家約書亞·貝爾(Joshua Bell)差不多每季都出現(xiàn)起碼兩次。電視劇的原聲帶也是星光熠熠,最耀眼的是萊斯利·雷斯尼克(Leslie Resnick),好萊塢露天劇場管弦樂團的雙簧管首席——正是她預(yù)先錄下那些海莉的雙簧管段落的。
在第三季的《叢林中的莫扎特》中,連作曲家都開始參與臺前幕后的拍攝工作。雖然亞歷山德拉重返舞臺這件盛事因為有多明戈的客串演出而生色不少,真正讓她在熒幕上星光閃閃的,是一首新創(chuàng)作的詠嘆調(diào),由作曲家尼可·穆利(Nico Muhly)特別為她譜寫(作曲家也在劇中扮演自己?。?。雖然比不上貝魯奇的奪人眼球,另一首新作品的亮點也不可小覷。麥克道威爾所飾演的托馬斯·彭布里茲(Thomas Pembridge)被迫離開指揮的崗位后,決意繼續(xù)作曲?!八钡淖髌访小都磁d曲》(Impromptu),是女作曲家密斯·米蘇里(Missy Mizzoli)創(chuàng)作的。米蘇里是今天美國歌劇界中的紅人,她的新歌劇《破浪》(Breaking the Waves)受到各方的追捧。(穆利與米蘇里為電視劇創(chuàng)作的音樂,已被索尼公司收錄,制成唱片。)
從前也有過作曲家為電影譜寫“虛構(gòu)”的歌劇片段。我最喜歡的是一個特別不協(xié)調(diào)的場景:《陳查理在歌劇院》(Charlie Chan at the Opera)中的一段《大篷車》(Caravan),作曲家是奧斯卡·萊文特(Oscar Levant)。當(dāng)然還有家喻戶曉的希區(qū)柯克的《擒兇記》(TheMan WhoKnewTooMuch)的兩個版本(它們相隔20年),電影中有交響樂與合唱團現(xiàn)場演出,作品名稱是《暴風(fēng)雨云康塔塔》(The Storm Clouds Cantata),由亞瑟·本杰明(Arthur Benjamin)作曲。
在《叢林中的莫扎特》里,穆利所寫的詠嘆調(diào)是節(jié)錄自一部關(guān)于上世紀90年代紅極一時的桃色謀殺事件、有“長島洛莉塔”(Long Island Lolita)之稱的艾美·費舍(Amy Fisher)的歌劇。那是一個特別的案例。當(dāng)然,這部歌劇在現(xiàn)實中是不存在的。穆利很難抽得出時間,譜寫一首五分鐘的詠嘆調(diào)——他正忙著為大都會歌劇院創(chuàng)作新歌劇。
我們已經(jīng)有了關(guān)于安娜·妮可(Anna Nicole)與脫口秀主持人杰瑞·斯普林格(Jerry Springer)的歌劇了,我真得在猜想,為何艾美·費舍還沒有自己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