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興文
摘 要:和平隊從產(chǎn)生之日便起到了獨特的作用??夏岬辖⒑推疥牭某踔跃褪抢谜麄€美國的經(jīng)濟、技術和文化的優(yōu)勢,與蘇聯(lián)爭奪大多數(shù)的中間地帶,美國的影響力通過和平隊將美國的文化和價值觀輸出應用到第三世界國家。和平隊的活動基本實現(xiàn)了預期的目的,國外學術界對和平隊的研究一直比較火熱,從廣度和深度上來說都很全面。
關鍵詞:美國;和平隊;冷戰(zhàn)
和平隊產(chǎn)生于美蘇爭霸的高潮時期,帶有較強烈的冷戰(zhàn)的色彩。國外學者對和平隊的研究成果是豐富而全面的,研究的視角也很細致。依照其廣度和深度,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20世紀60 ~ 70年代,這是起步階段;20世紀80年代至蘇聯(lián)解體,這是和平隊研究的發(fā)展階段;20世紀90年代至今,這是和平隊深入研究階段。我國學術界對和平隊的研究幾乎為零,到21世紀才陸續(xù)有論文專著等發(fā)表出版。浙江大學歷史系教授劉國柱可以說是這一領域內(nèi)的權威,他的研究比較全面細致??傮w來說,國內(nèi)和平隊的研究成果仍然不夠豐富。本文以國外和平隊研究為例,揭示其學術研究的發(fā)展歷程,以期加深對該問題的理解。
1 關于和平隊研究冷戰(zhàn)視角的確立
從冷戰(zhàn)的角度來研究和平隊是學術界最先開始、最為廣泛的研究范式。從和平隊產(chǎn)生的年代背景來說,它產(chǎn)生于美蘇爭霸最為激烈的時期,整個世界都處在冷戰(zhàn)的陰影之下,不可避免的是,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大部分都采取一種非此即彼、非友即敵的態(tài)度,所以對和平隊研究最先開始于冷戰(zhàn)美蘇爭霸的角度。
美國學者是最先開始研究和平對問題的。立足于美蘇冷戰(zhàn)的大背景來說,美國學者更多地贊揚和平隊的無私奉獻。和平隊首任隊長薩金特R·施萊弗的《利矛之鋒》[1]就是其中的代表作。這部作品中,有三篇論文是關于和平隊的。施萊弗認為這是美國人道主義精神的體現(xiàn),是美國幫助亞非等落后國家的壯舉,增進了美國與世界其他地區(qū)的相互了解。
和平隊參與者進行的回憶寫作是和平隊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布倫特·阿沙布蘭納作為和平隊駐東道國的官員和和平隊的副隊長,懷著深厚的感情將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寫成《歷史的一瞬:和平隊的第一個十年》。在書中,作者對和平隊與冷戰(zhàn)的關系做了分析,他認為和平隊并不是美國為了戰(zhàn)勝蘇聯(lián)的工具,它和冷戰(zhàn)并沒有什么直接的關系。
認為和平隊是美國冷戰(zhàn)時期的工具這一觀點普遍存在于發(fā)展中國家。20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學者對和平隊的研究態(tài)度較為極端,基本持否定態(tài)度。劉奮之認為和平隊是美國施展反革命的手段,是為美國的新殖民主義服務。[2]總體來說,這一時期的結論完全是站在兩極格局中的一級——社會主義的立場得出來的,有著強烈的政治目的,意識形態(tài)色彩十分濃厚。
在劉國柱早期的論文中,他通過對和平隊與遏制共產(chǎn)主義政策的關系、和平隊在20世紀60、70年代面臨的問題及成因以及后冷戰(zhàn)時期和平隊的歷史走向等的分析,甚至還通過對越南戰(zhàn)爭的分析,認為和平隊是肯尼迪冷戰(zhàn)思維的產(chǎn)物,是美國對社會主義陣營進行冷戰(zhàn)的重要工具。[3]
依筆者看來,不管承不承認和平隊的冷戰(zhàn)工具作用,從和平隊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來說,和平隊就無法擺脫它與冷戰(zhàn)的關系,認為和平隊與冷戰(zhàn)沒有聯(lián)系的觀點顯然是在自欺欺人。也正是從這一點來說,美國學者對和平隊的研究上沒有采取客觀的態(tài)度,只是單純地站在國家利益和意識形態(tài)的角度來考慮問題。
2 關于和平隊研究文化角度的確立
和平隊在落后國家的活動確實幫助了亞非拉國家的發(fā)展,美國通過派遣和平隊志愿者增加了對第三世界國家的了解,了解到那些國家的風土人情。基于這一認識,部分史學家著重從和平隊的文化作用來認識和平隊。
《和平隊的文化邊疆》[4]就是從文化的角度研究和平隊的,這是一本集體創(chuàng)造的著作。在書中,作者提到和平隊這種志愿者活動本身已形成一種文化,這種文化不同于美國文化,也不同于東道國文化,它是一種志愿者亞文化。
在這一問題上,大部分的研究者都曾做過和平隊的志愿者,他們以自身的經(jīng)歷講述和平隊的貢獻。《大膽的試驗:肯尼迪的和平隊》是杰拉德T·賴斯的重要代表作品。他認為和平隊是肯尼迪政府“最為肯定的和持久的遺產(chǎn)”。雷切爾·科恩(Rachel Cowan)的《成長中的美國人》、雷切爾的丈夫科恩·保羅(Cowan Paul)的《一個非美國人的形成》都是志愿者的代表作。《躲著砍刀:我怎么從禁忌之愛和不良行為中活下來——和平隊在斐濟》的作者是一名在斐濟工作的和平隊志愿者,他在書中介紹了斐濟的風土人情、人文歷史,作品表示他深深地愛上了這片土地?!缎袆又械暮推疥牎?,這本著作是一部采訪手記,作者在海外采訪了大量的和平隊志愿者,認為和平隊是美國青年樂于奉獻的表現(xiàn)。在《肯尼迪對勝利女神的追求》這本論文集中,收集了這樣一篇關于和平隊的論文——《傳遞火炬,點燃圣火》。[5]這是一篇批評和平隊的文章。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析了在埃塞俄比亞的和平隊志愿者的工作,這些志愿者根本沒有把自己擺在一個奉獻的崗位上,而仍然是以美國“崇高的”生活作風為主,這種做派反而加重了美國與埃塞俄比亞的關系,白白錯失了一個了解非洲國家的好機會。
我國學者從文化角度研究和平隊始于冷戰(zhàn)結束后。在劉國柱后期的論文中,他將和平隊視為美國文化的產(chǎn)物,是美國對外文化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美國對外關系里的“軟實力”。周琪則認為和平隊重新受到了美國政府的重視。
3 關于和平隊研究的新角度
和平隊在各個國家的活動成為研究的重點。
《來自和平隊的聲音:肯塔基志愿者五十年》是一部關于和平隊的口述史著作?!秲鹤釉陟碀簫u進行和平隊服務的回憶錄》這本書是一位父親寫的,由父親與兒子之間的電子郵件、網(wǎng)上聊天內(nèi)容組成。兒子在交談中介紹了斐濟島上的文化習俗,也以一名志愿者的視角討論了美國人在海外應該提供一種什么樣的服務。《那段時間——一個和平隊志愿者在利比里亞革命前的經(jīng)驗》是一部關于利比里亞和平隊的書籍。在書中,作者提到自己響應那個時代的號召,加入和平隊,在西非一所公共學校教書。這本書描寫了當?shù)仄胀ù迕竦娜粘I?、志愿者面臨的困難、師資和資金的匱乏、當?shù)卣┘拥膹姶蟮恼斡绊?,還有當?shù)孛癖姷牟焕斫?,作者甚至親眼見過志愿者遭到殘暴的襲擊。作者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真實的利比里亞。
《和平隊在岡比亞——在婦女研究中學到的教訓》是一篇從性別角度來研究和平隊的文章。作者是健康協(xié)會的一員,她在和平隊的工作中運用了自己在HIV小組中學習到的女性知識。她認為性別角色在不同社會中具有差異,在岡比亞男女分工不同,女性負責做家務,男性負責家庭的防護,而且岡比亞的男性是不支持和平隊工作的,他們認為和平隊是專為女性謀利益的。
《美國和平隊在喀麥隆五十年》[6]是一篇對和平隊志愿者在一個單獨非洲國家的研究。作者在文中指出,在喀麥隆服務的和平隊的歷史表明,在幫助喀麥隆上,和平隊滿足了其對“訓練有素”的人才需求,這是通過志愿者的教育和社區(qū)健康計劃實現(xiàn)的。
《一個美國和平隊的學術概念》[7]從國際主義的角度來研究和平隊。文章討論了四位有影響力的學者呼吁要培訓畢業(yè)生執(zhí)行海外志愿服務,以此來重新定義國際主義者的作用。這四位學者分別是莫里斯·艾伯森、塞繆爾·海斯、阿爾伯特雷和沃爾特·羅斯托,他們分別來自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密歇根大學、猶他州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
從醫(yī)學藥物角度來研究和平隊雖然早已存在,但在近幾年又火熱起來?!逗推疥牭尼t(yī)療計劃管理》就是一篇發(fā)表于20世紀70年代的文章。作者認為和平隊實行項目訓練的經(jīng)驗是藥物協(xié)調(diào)人或是健康教育者的藥物生涯中最有價值的經(jīng)驗?!逗推疥犘睦斫】涤媱潯分攸c研究了心理精神病醫(yī)生在美國和平隊健康計劃中的作用和功能,醫(yī)療健康計劃同樣也對研究未來社區(qū)精神衛(wèi)生計劃有重要的意義。
4 對和平隊研究的反思
國外學術界對和平隊的研究成果很豐富,尤其是美國學術界。但是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研究有的是很片面的。他們對和平隊研究的主題甚至是角度都是經(jīng)過精挑細選的。比如在和平隊的歷史中確有其被驅(qū)逐出東道國的事情,但是在這一問題上的研究卻很少,大多數(shù)學者都回避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只是在發(fā)展中國家的學術界中偶爾會有一星半點的涉及。詹姆斯·西克邁耶的《一個犧牲的美洲駝:和平隊1971年被逐出玻利維亞》[8]將和平隊被玻利維亞政府驅(qū)逐作為個案進行了研究,填補了這一方面的空白。他在文章中揭示了和平隊被驅(qū)逐的原因,同時探討了不同文化價值觀的沖突,這在當今重視文化沖突的世界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對這一些方面的研究仍然有待深入。
國內(nèi)學術界對和平隊的研究很少,只是在蘇聯(lián)解體后才開始研究,但是不論從廣度還是深度上來說,都無法與國外學術界相提并論。近些年來,我國的孔子學院在國外興盛起來,對和平隊的研究不僅有助于我們了解美國的文化外交,還有助于我們從中吸取經(jīng)驗,以更好地經(jīng)營孔子學院。
參考文獻:
[1] Sargent Shriver . Point ofthe Lance[M]. Harper&Row Publishers,1964.
[2] 劉奮之.美國殖民主義的新工具[J].世界知識,1962(9).
[3] 劉國柱.后冷戰(zhàn)時期和平隊的歷史走勢[J].世界經(jīng)濟與政策,2002.
[4] Robert B.Textor . Cultural Frontiers of the Peace Corps[D] . Cambridge,Mass.,M.I.T.Pr.,1966.
[5] Thomas G . Paterson,KennedysQuest for Victory:American Foreign Policy,1961-1963[M]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6] Julius A . Amin,Making Sense of Fifty Years of U.S . Peace Corps Service in Cameroon[J]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frican Historical Studies, 2014,47(2).
[7] Anne Palmer Peterson . Academic conceptions of a United States Peace Corps[J] . History of Education,2011,40(2):229–240.
[8] James F.Siekmeier . A Sacrificial llama? The Expulsion of the Peace Corps from Bolivia in 1971[J] . Pacific Historical Review,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