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寶玉
兩宋時期,世人多愛梅。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這十四個字可謂寫梅寫到登峰造極了,千百年來,再無人能超邁了。它的作者就是自詡“梅妻鶴子”的林逋,書載他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趨榮利,一生未娶。這樣的性格恰與梅相投,我想,他愛梅,也正因梅之高逸,梅之傲潔吧。宋之后,也有無數(shù)人寫梅、詠梅,可又有誰如林逋愛得那么癡絕呢?
兩宋時期,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對文人士大夫極盡優(yōu)撫,大大促進了思想文化的發(fā)展,同時,也使得這些文人士子有了思考人生的物質條件,所以在兩宋詩詞和著作中都充滿了智慧的感悟。
養(yǎng)尊處優(yōu)的生活條件,也促使了人們對精神境界的不斷追求,“天下尤物”的梅花成為人們怡情達性的首選。范成大《梅譜》稱:“學圃之士,必先種梅,且不厭多,他花這有無多少,綿不系重輕?!贝蟾乓馑际?,家里養(yǎng)花,其他品種可有可無,多點少點都不要緊,但不能少了梅花。在宋朝,凡是識得幾個字的人都要試作梅花詩,以至于僅現(xiàn)存的宋代梅花詩,就有數(shù)萬首之多。
宋人愛梅,在南宋一朝風氣更蔚。積貧積弱的國勢,使那些長期生活在內憂外患中的文人墨客,對頂風傲雪、孤高自潔的梅花,產(chǎn)生日趨濃烈的欽佩感,試圖在那里找到宗教般圣潔的世外桃源。趙構建立的南宋王朝,不思進取,偏安一隅,這使許多有志士大夫感到憂愁。吳熊和先生這樣認為:“兩宋從梅香、梅影,寫出梅魂、梅恨。家國興亡之感,又勃郁其中?!笆篱g除卻梅梢雪,便是冰霜也塵?!保坊耐辛怂稳颂?、太重的精神追求,幾乎不堪重負。
“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前一放翁。”陸游的這句名詩,可視為宋人愛梅心態(tài)的生動寫照。陸游之愛梅花,可真算得上是情真意切。蘇東坡批評詩友王曼卿不懂得“梅格”,他以神來之筆寫出了紅梅的“風流標格”:“偶作小紅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枝?!笔钦f即使紅梅偶露紅妝,光采照人,但仍保留著斗雪凌霜的孤傲瘦勁的本性。這實際上是詞人自我品格的生動寫照。南宋劉克莊所寫的《落梅》詩,因其中有“東風謬掌花權柄,卻忌孤高不主張”之句,被言官李知孝等人指控為“訕謗當國”,一再被黜,坐廢十年。詩人對此深感不平,他后來寫了“夢得因桃數(shù)左遷,長源為柳忤當權,幸然不識桃與柳,卻被梅花誤十年”等詩詞,強烈地發(fā)泄了他那難以抑制的憤懣。
詠梅賦梅,歌梅贊梅,可以說梅已經(jīng)滲透入兩宋世俗生活的各個方面,也逐漸成為了宋人的精神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