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品葉
編者按:花褪殘紅青杏小。在那么遠(yuǎn)那么遠(yuǎn)的一個暮春,綠水環(huán)繞著村上人家,院墻內(nèi)見秋千架,耳聽得陣陣笑聲,癡了墻外行人,情感也旋即而生。姑娘容貌如何?庭院里,又是怎樣一幅熱鬧青春圖景?那人想了一路,讀者念了千年,佳人,秋千,小院,給了行人與讀者無盡的美好想象。
院子,是一個朦朧、灰色又明亮的空間。字典對于“院”的解釋為:房屋圍墻以內(nèi)的空地,四周有墻垣圍繞。庭院空間,既不是室內(nèi)空間,又相對封閉、半封閉,院中勺水片石,三二草樹,又具有自然空間因素,富于活躍與生氣。
中國古代的庭院式建筑在世界上獨樹一幟,早在商代與夏代就有庭院之制?!渡袝吩唬罕偎拈T,明四目,達(dá)四廳。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的夯土臺基中部是一座進(jìn)深三間、面闊八間、四面出檐的屋舍,堂前有庭院,南面有大門,四周廊房相連。即表明那時房屋布局已有“四向之制”,即以庭院為核心,房屋圍繞四周布置。中國文化中的家庭意識和力量非常強,至東漢,出現(xiàn)大家族,南北朝甚至出現(xiàn)超過萬戶的大家族。
庭院深深,一進(jìn)一進(jìn),縱深不斷。四合院一般坐北朝南,中軸對稱,左右平衡,對外封閉,對內(nèi)向心,方方正正。四面房屋圍合起一個庭院,稱為一進(jìn)四合院;兩個院落即為兩進(jìn)四合院,三個院落為三進(jìn)四合院,依此類推。北京大型四合院(如王府)可多達(dá)七進(jìn)、九進(jìn)院落,除中路主院外,兩側(cè)還有東西跨院,可謂“深宅大院”。四合院形態(tài)古樸典雅,布局講究,高臺階、石門墩、紅門樓、青磚灰瓦博風(fēng)頭、屋脊上高高翹起的馬尾脊飾、屋檐下油漆彩繪的山水煙云、磨磚對縫的墻面,無不滲透著莊重大方的古貌神韻。
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shù)楊花過無影
小小院落,可采光通風(fēng),也可作為人們戶外活動和游憩觀賞的場地,大一些的庭院還有假山小池,種植各種花木,吸引鳥雀呼朋引伴,院中或用條石、大青石,或用碎石、卵石等鋪成,行走其間,如趙廣超所說:我忽然發(fā)覺,院子其實就是將天地劃了一塊放在家里,一個可以讓樹木從家里向天空生長的房間。
這個劃成院子的大房間,明媚敞亮,清靜多姿。院里或栽綠竹,枝葉搖欹,高潔儒雅;或種芭蕉,使得“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余情”。杜甫于《落日》時,見“啅雀爭枝墜,飛蟲滿院游?!卑拙右住堆缟ⅰ泛?,則是“笙歌歸院落,燈火下樓臺?!?/p>
“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薄爸型ピ律迕鳎瑹o數(shù)楊花過無影?!遍e情與相思,歡聚與離別,簡凈的農(nóng)家小院,幽雅的深宅大院,既有充滿煙火氣的柴米油鹽,過著接地氣的尋常日子;也有格調(diào)高雅的琴棋書畫,安放心靈深處的精神與理想。一輩子,幾輩子,中華大地,無數(shù)悲歡離合、溫暖寧靜的故事每天都在進(jìn)行,庭院,自始至終相伴相陪,直至人聲寂寂,繁華消歇,草木凋零,仍記得曾經(jīng)的月華如水,歲月如歌。
中國人面對院落,求生命之安頓
臺灣建筑學(xué)者漢寶德在《中國建筑文化講座》中寫道:說中國人面對院落,求生命之安頓,并不為過。在古代,房屋僅僅是家的居住部分,叫作家室。在這之外,還要有一個“院子”,因此中國古代的家一般又叫作“家園”。院子要空間寬敞,住房本身退居于次要地位,院子的實用功能是曬衣曬谷,堆放雜物,飼養(yǎng)家畜,種花種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徽州的民居小院,因地制宜,隨機(jī)打造,多出來的不規(guī)則用地,也能精心布置成獨有韻味的小院,院中有姹紫嫣紅的花卉盆景,精致動人的磚雕石刻,造型古樸的隔墻漏窗,空間變得尺度宜人,氣息文雅,意境優(yōu)美。小的內(nèi)院,叫作天井,天井式住宅,中間是四水歸堂的天井,圍繞天井一圈的是樓上樓下精致耐看的木雕,整個天井的空間看起來就像一個花籃。
去麗江,隨便找一處客棧,抬腳進(jìn)去,古色古香的傳統(tǒng)建筑中,必有一花團(tuán)錦簇的小院,小巧精致,布置清幽。有的院子一個連著一個,曲折往復(fù),一步一洞天,花草們墻邊偎著、窗前倚著、半空里吊著,歡歡喜喜地迎接,玲瓏的假山出一股清流,圓桌,石凳,清茶,置身院中,陽光輕輕暖過來,安靜,恬淡,心,有了安放之地。
然而,多數(shù)時候,身體與心靈被疊在密集緊湊的鋼筋水泥房子里。此時,陽臺,這小小方寸之地,于半空中小范圍地打通了外界,給人一種暫緩的愜意舒適,能看風(fēng)景,能曬衣物,能種花草,有風(fēng)雨有陽光,卻遠(yuǎn)離地面,少了院落的寬厚、純樸、寧靜與踏實。城市里匆匆行走的腳步,無限期待有一處理想中的房屋,然后劃一塊天地歸自己,籬笆墻也好,青磚墻也行,院中幾棵樹,墻角數(shù)枝花,養(yǎng)兩只貓狗,牽一墻絲瓜,人與自然是如此親近,愿意將美好的時光磨蹭、徘徊、發(fā)呆在這片真正屬于自己的天地。
一年四季,無一日不好
林語堂認(rèn)為:文人的書齋,面前總有一個清雅的小院子,小院子的中央,矗立著一二塊嶙峋有致的假山石,滿布著波浪形的紋理;或則幾塊古怪的木根,形如山石,叫作木假山,旁邊擠生一簇細(xì)竹,它們的線條是那么精致可愛,假設(shè)墻壁是開成扇形的,它的框子用瓦管做成竹竿人形式,暗示著外邊是一個農(nóng)村的世界。
林語堂先生在臺灣的故居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四合院,院中有一方水池,一座小巧精致的假山,栽種了翠竹、楓香、藤蘿,水池的邊上,是先生的書房。正符合他于二十四快事中“宅中有園,園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樹,樹上見天,天中有月”的院落理想。
至純至美的《徒然草》,寫到日本的庭院,直如畫兒一般。第三二段:秋天,這個人站在友人的友人的院子中,四下里露氣繁重,飄浮著薰香的氣味,便覺得“這幽居的住所,景致還不錯”。而暮春時節(jié)的一個體面人家的庭院,則是門戶深邃,古木蒼蒼,落花遍灑于庭院,令人留連難舍。讀過之后仿佛置身其中,身旁浮過一片片的清雅幽香。
春有花開秋鋪月,夏有涼風(fēng)冬捧雪,“一年四季,無一日不好”,那賞心樂事,美景良辰,當(dāng)有、抑或只有庭院這樣的空間能匹配、承載,并且能詮釋出自然的真實韻味和一種形而上的唯美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