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啟袖
1947年元月,剛滿14歲的我初中畢業(yè),想上高中。可當時高中奇缺,家鄉(xiāng)湘潭沒有。那時湖南省內(nèi)為數(shù)不多的幾所高中或中專,都在長沙招生,我便由姐姐陪護,去長沙待了幾天,考取了離家比較近的中專——湘鄉(xiāng)省立五職(后稱“湘鄉(xiāng)高工”)和遠在安化藍田的省立十五中。
省立學校收費低廉,兩所我都向往。然而,為能考大學,十五中好;為往返方便,五職強。開學了,二選一怎么抉擇?權衡再三,還是畢業(yè)后上大學令我心馳神往,于是舍中專選普高,舍近求遠,上了十五中。
從家至校,200多里,無車無船,要一條土路走到底。挑著行李,背上沉甸甸的銀元,三天行程,說不易真不易。
為什么要背銀元?這里不得不說說當時民國法幣貶值的情況。
清末和民國前期,流通的貨幣主要是銀元與銅錢。1935年11月,國民政府發(fā)行紙幣作為法幣,以1∶1的比價收兌銀元,禁止白銀流通。法幣發(fā)行初期,物價還比較穩(wěn)定。1939年后,國民政府為彌補財政赤字,濫印濫發(fā)紙幣,就造成了通貨膨脹,物價飛漲。據(jù)1995年出版的《湘潭縣志》,1946年,每塊銀元兌換法幣漲至2200~2300元??h政府出動大批緝查人員,收繳銀洋,銀洋兌換價格才稍有下降。可到1947年5月,銀洋價格再度暴漲,一天凈漲1000多元,百姓叫苦不迭,商店生意蕭條。湘潭縣政府統(tǒng)計室1948年8月19日數(shù)據(jù)顯示,豬肉價每斤由1936年的0.28元暴漲至140萬元,上漲500萬倍。此后,法幣雖仍為法定貨幣,但商民拒收,市面多以銀元交易。過去曾流傳一個“信封貼在郵票上”的奇聞,這并非空穴來風,而是實有其事:1949年5月6日,由貴州葫市鎮(zhèn)寄往貴陽的一封信,就是貼在200枚萬元郵票上。
1942年4月,國民政府又曾以調(diào)劑大小鈔為名,發(fā)行另一種紙質(zhì)法幣關金券,充當貨幣,每元折合法幣20元,與法幣同時流通。但不久便和法幣一樣急劇貶值,無人愿要。
1948年8月19日,國民政府又發(fā)行金圓券,1元折合法幣300萬元。金圓券僅維持18天的信譽,物價隨即猛漲。當年8月23日,湘潭縣城大米每斤1.6元,次年5月便漲到14萬元,上漲8.75萬倍。1949年4月,金圓券名聲掃地,退出市場。
那時上省立學校,雖然學雜費不多,生活、日用等開支一學期也得幾十塊銀元。路上 3天,主要帶紙幣行嗎?還有,路途遙遠,步行太累,兩個寒假都沒回家。一年的費用一次帶走,既難負重,有時一下也湊不齊,只得中途要家里郵寄。
家里從郵局寄錢給我只能是法幣。匯款單一到,就要馬不停蹄去郵局領取,緊接著便是找錢販子將大部分換成銀元。
第一次既不太了解行情,對銀元又不識貨,只想將紙幣盡快出手,因為法幣的貶值速度,用今天時髦的話說,比火箭還快,結果被騙吃了點虧。后來才知道銀元還有等第之分:為辨銀質(zhì)真?zhèn)危S多銀元曾被錐戳過。沒有戳印的叫光洋,十足流通;稍有戳印的叫雜光,用時9.95折;戳印較多的叫常洋,9.8折;戳印很多的叫爛版,9.7折;夾有雜質(zhì)、響聲欠清亮的則稱啞版,9.3折。知道這些后,不管是換銀元還是斢法幣,都顯得有點內(nèi)行,這個販子壓價就另找一個,反正藍田滿街都是,可使損失減至最小程度。
高中畢業(yè)后,正是新中國成立初期,我一時無緣上大學,只好在家門口當了小學教師。心想,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去吃長途跋涉和寒假思念親人之苦,去受貨幣貶值之困。不過,事情過去了,還真沒有什么,人生能經(jīng)過艱苦的歷練,就是收獲。況且設在藍田光明山的省立十五中(今漣源一中),真是塊讀書寶地。“光明山上好讀書”,就是說的此地。至于上大學的心愿,也沒落空。1955年經(jīng)組織推薦報考,如愿以償成了湖南師范學院(今湖南師范大學)的調(diào)干生。畢業(yè)后在教育戰(zhàn)線上奮斗了幾十年,桃李芬芳,事業(yè)有成,身體健康,家庭幸福,值得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