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鈞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4-0265-02
2015學年上學期,在我校開展的科學教研活動中,我上了一節(jié)有關探究物質(zhì)溶解性的公開課,對科學探究的方法和步驟作了更進一步嘗試。根據(jù)新課程標準中的教學目標要求,課堂教學過程的案例作如下總體設計。
【案例構思】
通過設置學生感興趣的情境,引導學生操作、體驗。學生通過對有關問題的探究活動,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了解探究過程中的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方案、通過觀察與實驗、搜集事實證據(jù)、分析論證、交流評估等環(huán)節(jié),從而提高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增進對科學探究的理解。
分析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師:春節(jié)時有客人到家里來,我們首先會拿什么茶招待客人?
生:我們會給每位客人泡一杯糖水來招待客人。
師:那我們兩人一組利用桌上的器材泡一杯糖茶好嗎?學生很快動手泡起糧水來,教師巡回指導,要求學生規(guī)范操作但不做其他提示。
分析: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學生感興趣的情境,提供實踐素材和機會,引導學生操作、體驗,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引導發(fā)現(xiàn)、提出問題
師:同學們,在泡糖水的過程中,你們有什么發(fā)現(xiàn)?又有哪些疑問?
學生的疑問:
1、糖放入水中為什么會消失呢?那么這些糖到哪里去了呢?
2、在水中溶解了糖后為什么水變甜呢?
3、我們這一組,水中糖放得多了一點,為什么糖不會完全溶解而還有剩余呢?
4、有什么辦法能使剩余的蔗糖溶解完呢?
5、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大小到底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6、若把糖換成其他物質(zhì)(如食鹽、味精等)放入水中,食鹽、味精也能溶解在水中,它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和糖一樣嗎?如果不一樣,那么哪個會更大一些?
7、通過攪拌能使糖的溶解加快,此外,還有什么辦法能加快蔗糖的溶解嗎?
8、糖放在水中能夠在水中溶解,在其他液體(如酒精或汽油)中也能夠溶解嗎?
9、固體物質(zhì)能夠溶解在水中,但酒精、食用油等液體和氣體也能溶解在水中嗎?
學生討論:
生1:糖能溶解在水中,是因為蔗糖和水是由分子構成的,而分子在不停的做著無規(guī)則運動,且分子之間有空隙;把糖放入水中后,蔗糖分子運動到水分子的空隙里去了。
生2:事實上,這是一種物質(zhì)的擴散現(xiàn)象。是蔗糖分子和水分子無規(guī)則運動而引起的。
生3:對!而且我認為溫度越高,蔗糖溶解得越快,因為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劇烈。
生4:糖還有剩余,說明糖在水中溶解的數(shù)量是有限的。
生5:我認為這句話不太科學,因為如果再加一些水,或者改變其他條件,剩余的糖有可能還會溶解。
生6:對,我認為可以這么說:“在一定條件下,糖在水中能溶解的數(shù)量是有限的?!?/p>
生7:我認為也可以說成:“在一定條件下,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p>
生8:液體(酒精)和氣體也能溶于水,如打開汽水瓶蓋時,會有氣泡冒出來,這些氣泡應該是原來溶解在水中的氣體
生9:在夏天放出的自來水放置一段時間后,容器內(nèi)壁上會出現(xiàn)許多小氣泡,這些小氣泡應該是原來溶于水中的空氣。
生10:以前我們做過觀察水的沸騰實驗,當水加熱到一定溫度,但還未沸騰時,水就不斷有氣泡冒上來,這顯然是原來溶解在水中的空氣,在水溫升高時氣體的溶解能力減小而從水中跑出來了。
生11:這個實驗是否表明,空氣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空氣的溶解能力越?。?/p>
生1 2:啤酒和汽水瓶蓋沒有打開時,沒有看見有氣泡冒上來,而瓶蓋一打開,氣泡就不斷地冒上來,說明氣體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還可能與其他的外界因素有關。
生1 3:這些現(xiàn)象表明氣體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大小與氣壓有關。
簡析:學生應用以有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對某些問題作出嘗試性的解釋,并做出各種合理的猜想、假設,為下面進行科學探究活動打好基礎,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相互合作交流的能力。但是使我覺得始料不及的是學生有這么多而又廣泛的問題,同時也具備相當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思考和討論問題時能舉一反三、旁征博引,這在我以前的教學過程是很少見到的。
三、建立假設,尋求實驗方案
教師引導學生選取幾個典型的問題進行探究。
問題一: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與什么因素有關?
學生討論猜想:
1.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大小與水的質(zhì)量多少有關。
2.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大小與水的溫度高低有關。
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方案1.在兩個盛有適量水的試管中分別放入一定量的蔗糖,振蕩一會兒使之充分溶解,且使兩個試管中都有蔗糖剩余。
方案2.在一個試管中再加入一定量的水,振蕩,觀察剩余的蔗糖是否溶解。
方案3.把另一個試管放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觀察蔗糖能否繼續(xù)溶解
簡析:由于學生對“溶解能力”的涵義不理解。導致有的小組設計的實驗方案有誤,但教師不直接指出,而允許學生按照自己設計的方案去實驗,鼓勵學生從實驗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以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能力。但在這一部分實驗過程中我驚奇地發(fā)現(xiàn)學生有較強的組織實驗能力,并能針對建立的假設來設計實驗方案。學生兩人一組利用教師提供的器材進行實驗,教師指導學生規(guī)范操作,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同時引導學生努力從實驗現(xiàn)象中發(fā)現(xiàn)問題。
生1:通過實驗,我發(fā)現(xiàn)加水和加熱都能使剩余的蔗糖繼續(xù)溶解。這說明水越多,溫度越高,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越大。
生2:我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加水雖然使剩余的蔗糖繼續(xù)溶解,但不能使蔗 糖的溶解能力變大。
生3:加熱后,剩余的蔗糖繼續(xù)溶解了,這說明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與溫度有關。而且,溫度越高,蔗糖的溶解能力越大。
生4:也不見得,也許當水溫升高到一定程度后,蔗糖的溶解能力不再變大。
師:對,我們只能說“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與溫度有關”,至于具體關系如何,必須通過大量的實驗和嚴格的分析才能確定。
簡析:學生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安全、寬松的氛圍中自由地討論、爭辯、猜想、假設,逐漸放棄自己原有的錯誤的想法,試著接受別人的正確的合理的觀點,從而不斷建構起有意義的知識體系。本來我要在學生進行實驗后的討論分析中作一番分析的,但在新課程理念下實施的教學結果,使我這個帶著老眼光看新問題的“老教師”深感意外。
四、實際應用
教師引導學生運用探究得到的結論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xiàn)象,如:
問題一:為什么用熱水洗碗比冷水洗碗更干凈?
問題二:在一定條件下,食鹽和蔗糖在水中溶解能力哪個大?
學生討論猜想:
1.可能是食鹽大?
2.可能是蔗糖大?
3.可能是一樣大?
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教師引導(滲透控制變量的思想,兩杯水的質(zhì)量相同,溫度相同,分析溶解食鹽和蔗糖,比較哪一種物質(zhì)溶解的多。
實驗方案:
方案1.在兩杯質(zhì)量和溫度相同的水中,分別放入等質(zhì)量的食鹽和蔗糖,充分攪拌后,如果觀察到一杯完全溶解,另一杯還有剩余,就可以得到結淪。
方案2.在兩杯質(zhì)量和溫度相同的水中,分別放入等質(zhì)量的食鹽和蔗糖,充分攪拌后,如果兩杯物質(zhì)都有剩余,比較剩余物質(zhì)的多少,就可以得到結論。
方案3.在兩杯質(zhì)量和溫度相同的水中,分別逐漸加食鹽和蔗糖,一邊加一邊攪拌,加到都不能溶解為止,比較溶解質(zhì)量的多少,就可得到結論。
學生兩人一組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案進行實驗,教師指導。
生1:通過實驗,我發(fā)現(xiàn)在水的質(zhì)量和溫度都相同的情況下,蔗糖要比食鹽溶解得多,說明在一定溫度下,蔗糖的溶解能力比食鹽大。
生2:取兩杯質(zhì)量和溫度都相同的水,一杯放蔗糖,一杯放食鹽,如果進去的蔗糖比食鹽多,但最后蔗糖完全溶解了,而食鹽還有剩余,也能得到上述結論。
師:你的思路是對的。但一開始并不知道蔗糖的溶解能力比食鹽大呀?
生3:我也是在知道了結論之后才想到這個方法的。
生4:我認為實驗中兩杯水的質(zhì)量也不一定要相同。比如,可以使第一次水的質(zhì)量是第二杯的兩倍,然后使第一杯水中放入的食鹽質(zhì)量是第二杯水中放入蔗糖的兩倍,再來比較它們?nèi)芙獾某潭?,也能得到結論。
師:你這樣設計的道理是什么?
生5:在這里鹽水的質(zhì)量雖然增大到了原來的兩倍,但根據(jù)我們第一個探究活動得到的結論,這不會影響食鹽的溶解能力,因此可以用這種方法比較食鹽和蔗糖的溶解能力。
師:對,實際上這暈的設計思想還是與上面一致的。
生6:只用一杯水來進行實驗。我是指在同一杯水中,先逐漸加食鹽,攪拌,加到再不能溶解為止,然后再逐漸加蔗糖,攪拌,同樣加到不能再溶解為止,再比較加入食鹽和蔗糖的質(zhì)量,就可以得出結論。
生7:同一杯水中加兩種物質(zhì),它們的溶解能力會不會受到影響?
師:這倒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在課外進行探究。不過生6的想法的確很獨特!剛才大家通過相互合作,設計出了許多比較食鹽和蔗糖溶解能力大小的方法。但是,大家注意到?jīng)]有,這些方法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把食鹽和蔗糖加到水中來比較。我們能不能反過來來考慮呢?
生8:先分別在兩個燒杯中放相等量的食鹽和蔗糖,再不斷向食鹽和蔗糖中加水,攪拌,使之溶解,一直加到食鹽和蔗糖都不能再溶解為止,比較兩個燒杯中加水的多少,也能得到結論。
簡析:在該過程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從各個不同的角度考慮問題,鼓勵學生相互啟發(fā)、相互補充,設計出了多種比較食鹽和蔗糖溶解能力的方法,充分培養(yǎng)了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同時也深化了學生對控制變量思維的理解。
五、師生共同探討、質(zhì)疑
師:對剛才的探究活動,大家還有些什么想法?
生1:我認為剛才得到的結論的正確性值得懷疑,剛才所做的實驗,只能說明在該溫度下,蔗糖的溶解能力比食鹽大。但如果溫度發(fā)生改變,蔗糖和食鹽的溶解能力都要改變,此時,哪一種物質(zhì)的溶解能力大還是小是不能確定的。
師:對,你的想法很有道理。那么,你認為要比較食鹽和蔗糖溶解的大小,你應該做些什么?
生2:我認為應該多做幾次實驗,即在不同的溫度下,重復上述實驗,才能得到比較正確的結論。
師:所以說,只通過一次實驗得到的結論往往是不可靠的。
簡析:本環(huán)節(jié)是學生對探究得到的結論進行反思,質(zhì)疑,評估的過程應該說,這位學生提出的問題是我原來沒想到的,但也正是如此,才體現(xiàn)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也體觀了教學的成功之處。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主要通過創(chuàng)設一個學生較熟悉的情境,引發(fā)了一連串的問題,然后通過引導學生參與對問題的探究,使學生親身體驗了科學探究的過程,并著力培養(yǎng)了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設計實驗方案的能力、實驗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本課設計的兩個探究活動都包含了多個要素,但又各有側重:“探究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與什么因素有關”的活動,突出了分析論證這一環(huán)節(jié);“探究在一定條件下,食鹽和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哪個大”的活動,突出了實驗設計和討論交流這一環(huán)節(jié),并滲透了控制變量的思想。這樣處理,既是教學內(nèi)容的需要,又有所側重地發(fā)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豐富學生對科學探究各個要求的理解。
鼓勵創(chuàng)新,主要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一是為學生營造了民主、平等、寬松的教學氛圍,如對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出現(xiàn)的錯誤,教師并不立即指出,而是鼓勵學生繼續(xù)探索,讓學生通過實驗觀察、討論交流、反思總結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安全、自由的環(huán)境,使學生能大膽探索,有所發(fā)現(xiàn);二是注重對學生質(zhì)疑精神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如設計實驗時,引導學生從各個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進行思考,通過分組討論、交流合作、相互啟發(fā)、相互完善,設計出多個不同的方案,很好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
通過學生對物質(zhì)溶解實驗過程的質(zhì)疑、猜想和實驗的親手驗證,充分說明在探究活動的情景下,教師才能真正地從知識傳授者轉(zhuǎn)變成學生發(fā)展的引領者、促進者,使課堂充滿激情、智慧和靈感,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和自我發(fā)展的主人。這是我在這一節(jié)公開課中又一意外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