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驕陽
論及讀書,歐陽修曾有名言:“坐則讀經史,臥則讀小說,上廁則閱小辭。”可見文忠公一日之中,幾乎是手不釋卷,其嗜書如命之情狀,實令后人敬仰——不過,忽然想到,為人的諸多雜事——吃喝拉撒睡,行動坐臥走,歐陽公用讀書填充了十分中的八分,似乎唯有“吃喝”之時,才與書絕緣。可見,即便是上無Wifi,下無電視的古代愛書之人,吃飯之時,也是不??磿摹?/p>
這自然可以理解,我中華傳統(tǒng)中飯桌規(guī)矩多如牛毛,晚輩須得跟著長輩的節(jié)奏,大人又得正襟危坐為后輩樹以榜樣,自然不能目無旁人來看書。除此,坐臥如廁,皆是人體天然之態(tài),周身靜止之時,寧心靜氣也好,神游物外也罷,都能成功為之,此時分出九成的精力看看書,毫不費力。吃飯則不然,一定要甩開腮幫子,撩開后槽牙,揮筷舉叉,擎刀托盤,哪里還能容得下書籍?
——其實不然,如有家人朋友在側,另當別論,若是煢煢孑立,一人進食,讀書或可是下飯的“好菜”!
與別者不同,不管是馬上、枕上還是廁上,讀書都是主要的,別的只是順手為之。而吃飯之時,畢竟民以食為天,書只能退居其次,作為陪襯。因而,此時擇書則別有標準——不能太嚴肅,否則好飯都將味同嚼蠟;不能太燒腦,否則舉箸難下飯菜易涼;不能太悲切,否則心神震蕩倒人胃口;不能太好笑,否則大笑噴飯容易噎著。
下飯之書首先得是文筆順暢,描寫精準,引人食欲的作品,最好是書中人物正好也在大快朵頤,這樣一來,遙相感應,以心置換,飯吃得就更香了!汪曾祺寫過一批描寫小吃的作品,筆法平易,描寫精細,姑且可以飯間一讀。其寫苗族姑娘們賣的玉麥耙耙道:“新玉麥,才成粒,用手拍成燒餅大,外裹玉麥的籜片(耙耙上還有手指的印子),蒸熟……微有咸味,有新玉麥的清香。”搭配著姑娘嬌滴滴的叫賣聲,頗令人胃口大好,若是此時吃著餅類,效果更佳。不過,汪老作品中多有知識性的介紹內容,作為散文頗妙,用以下飯則稍顯駁雜。
寫《紅樓夢》的曹老爺真?zhèn)€是吃過見過的貴族,各種珍饈盡出筆下,什么糟鵝掌鴨信、野雞崽子湯等等,貴族階層,奢侈享受,只能驚嘆,不敢奢望,最恨的乃是規(guī)矩太多——林如海曾囑咐黛玉“云飯后務待飯粒咽盡,過一時再吃茶,方不脾胃”,著實不能讓人暢快?!端疂G傳》比之其他三者要好得多,因其著眼江湖之士,大伙兒動不動就開飯,而且盡是諸如熟牛肉等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家常好菜,寫得也算細致——魚是鮮魚還是咸魚,放不放蒜泥,雞又是幾層熟,皆有交代。特別是有時配著周遭的情境,更顯食物之香美。林沖風雪山神廟一段,茫茫大雪封山,天地一片孤寒,茅屋已塌,棲身破廟,林教頭裹著破棉被,“卻把葫蘆冷酒提來便吃,就將懷中牛肉下酒”——這一截,讀起來已然是渾身發(fā)冷,饑腸轆轆——當然,馬上,林沖就要殺人了。這也是《水滸傳》作為下飯書的一大缺陷,一旦開寫吃飯,底下馬上就會出事了,不是打架,便是殺人。
由此可知,下飯書固然最好寫些食品,但也要營造一番氛圍,讓人有種隱隱的饑寒感覺。要說下飯之書的極品,乃是張賢亮的《綠化樹》。書中主人公年輕時被打成右派,飽受迫害,淪落于偏遠的農場,整日沉浸在饑餓之中,對食物的渴求幾乎達到了瘋狂的境地——連吃個地里剩的糠蘿卜或是干癟的窩窩頭作者都要傾注一堆細致精美的描寫,至于吃飯的過程,更是費盡心力地無限擴大——所有人處心積慮想多打那么一點湯水,會舍棄大碗專門用特別的兒童臉盆,吃完再極為藝術地把盤子舔干凈;主人公一次得了兩斤面粉,便不辭辛勞跑到野外,支起鍋來煎餅,作者寫道,頭幾個壓根兒吃不出味道,之后的,越吃越香——每讀至此,食欲大開,不管吃得是什么,我都能欣然接受,泰然享之。
由此來看,古今文集浩如煙海,唯獨缺一本專門用以下飯的書籍,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
(選自《中華讀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