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模式’將顛覆西方世界”真相
雞年甫至,全球大新聞紛紛破殼:從特朗普的連串“大不韙”行政令,到英國下議院高票授權首相啟動脫歐……2017世界劇變下,西方民主制度盡顯疲憊,因此,有人斷言“中國模式”將取而代之,事實真是如此嗎?
2017年2月11日,第九屆中國發(fā)展論壇上,25位嘉賓圍繞中國向何處去的重大問題進行討論。其中,對“中國模式”的討論最為激烈
過去300年來,資本主義經濟模式與現(xiàn)代民主制度交替推挽著西方社會向前滾動。美國把世界經濟推進到了金融資本主義時代,西方現(xiàn)代民主制也隨之達到頂點。但凡美元所及之處,都被不同程度的美式資本主義所覆蓋。
如今,美國推動的金融資本主義出了問題,原因就在于它過度依賴虛擬經濟。
當全球實體經濟每年GDP總規(guī)模只有70多萬億美元時,資本全球流動的規(guī)模竟高達2000萬億。如此一來,實體經濟如何支撐虛擬經濟“錢生錢”的游戲?
所以,當金融資本的全球性流動這種資本主義模式走到盡頭時,世界經濟也就走到了它的轉折點。
與此同時,西方民主制度同樣開始了由盛及衰的過程。
近數(shù)十年來,西方精英的傲慢與自私不僅加劇了貧富差距,也導致西方社會產生越來越嚴重的分裂。民主制度的設計初衷在于為利益博弈各方提供一種相對和平的互動平臺和增加博弈結果的合法性,這使得眾多西方國家得以在錯綜復雜的利益博弈中保持政權穩(wěn)定。
2016年,西方國家的民主制度卻呈現(xiàn)出更加極端的色彩,利益訴求在一定程度上讓位于意識形態(tài)。另一方面,政客不負責任地操縱民粹,憑借民主制度追求個人政治利益。
西方精英在過去一年遭受了重大挫折。崛起的民粹力量卻通過民主制度使得西方精英階層逐漸意識到原來自己在面對民粹意識時居然無能為力。
西方體制內越來越多的政黨早已忘記這套體制的初衷,更多考慮如何上臺,實現(xiàn)自己的政黨利益,其結果就是把原本追求效率的民主制度變成令人絕望的扯皮制度。
英國脫歐公投的部分原因,就在于英國人想自主制定本國移民政策,拒絕被歐盟尤其是爭當歐盟道義旗手的默克爾綁架。
在難民問題折磨下,歐盟國家的“反動”思潮愈發(fā)強烈,未來不排除更多國家脫歐的可能。如果歐盟瓦解,各國自主制定本國移民政策,那將意味著強調自由流動的申根協(xié)定走向終結。
這樣一來,西方引以為豪的能給其經濟帶來長期發(fā)達的自由經濟模式將面臨崩盤。這就是西方現(xiàn)在面臨的世紀危機,同時也預示著整個人類社會在300年后又面臨新的變局。
如今,西方300年來的資本主義理念剩下具有可操作性的,只有三權分立、多黨制以及票選政治這些工具和方式,而它們在互聯(lián)網時代,甚至顯得有些過時。
互聯(lián)網時代所支持的是多元化而非霸權,這種多元化多極化恰是中國的主張。
在《國家與市場》里,蘇珊斯特蘭奇試圖將社會價值觀念分為三類:秩序與安全、公平和公正、財富和效率。
每個國家擁有不同的社會價值觀念,因而社會價值觀念也就迥異。對中國而言,秩序與安全毫無疑問占據著首要地位。因此,國家精英所擁有的共同底線在于所有的制度安排都必須以確保秩序與安全作為首要目標。
那么,“中國模式”的出現(xiàn),實際上就是建立在人為對社會風險的控制之上。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亞洲研究中心原主任侯賽因(音譯)教授并不承認“中國模式”的存在,原因在于這只是一系列并不特別的做法,而遠非成熟且獨特的制度安排。
實際上,當我們對比中西方兩國政治體制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中西雙方其實是在不同的社會價值觀念的基礎上進行制度安排。
那么,當西方國家出現(xiàn)因為貧富差距、經濟蕭條、難民危機等問題出現(xiàn)社會危機時,“中國模式”的優(yōu)勢自然凸顯。
“中國模式”能夠為社會提供超強的穩(wěn)定性,原因在于一定程度的汲取性政治制度能夠向市場和社會汲取足夠的資源維持穩(wěn)定的預期——盡管這建立在消耗市場和社會發(fā)展動力之上。
不過,侯賽因也認為,即便“中國模式”存在,中國也沒有足夠的興趣向世界推廣。
西方國家對所謂“中國模式”的警惕,一方面在于社會價值觀的沖突,另一方面在于它提供了另一種現(xiàn)代化路徑的選擇。
而后者將顛覆西方國家建立的新自由主義國際秩序,這意味著,全球產業(yè)格局、貿易結構、金融體系將重新洗牌。西方國家國內經濟民族主義勢力的上升,將加劇這一天的到來。
眼下,特朗普在另類右翼營造的“文化內戰(zhàn)”中越陷越深;支撐歐盟的法德意等國忙于應付各自的大選,對英國的“將去未去”百味雜陳;俄羅斯GDP萎縮,只能和沙特領銜的歐佩克“抱團取暖”。
在這樣的國際氣場中,中國迎來了引領世界經濟、升級貿易和投資規(guī)則的重大機遇,主場外交、南海博弈都可謂“輕舟已過萬重山”,而今年3月香港特首選舉、下半年中共十九大召開,也因此減少了外部干擾。
不管戰(zhàn)略機遇期能延續(xù)多久,前路又有多少關隘陷阱,中國都將“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在眾目睽睽下主導推進21世紀的全球化議程。因為如果沒有大國承擔相應的領導責任,全球公共產品的供應就會短缺。
中國政經環(huán)境穩(wěn)定,創(chuàng)新動力強勁,改革方向明確,此時坐進“全球化駕駛室”不說眾望所歸,也是當仁不讓。
今年中國將著力辦好兩大主場外交。5月在北京舉行的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已有近20國領導人確認與會;9月,在廈門召開的第九次金磚峰會,也致力于建設開放世界,推進國際經濟金融治理改革。
相較于前幾年中國做東的亞信、APEC、G20諸峰會和閱兵外交,今年的主場外交或許來賓不算顯赫,但在“擼起袖子加油干”之年,兩場議題明確、務實的峰會,更能凸顯中國“不拆伙,要合作,能多贏”的國際形象。
追求“多贏”,首先不能讓搭臺的一方掙了面子、賠了里子。歐盟之所以潛藏解體危機,就在于當初是歐洲統(tǒng)一的理念先行,忽略了責、權、利的公平分擔機制。
就多邊合作機制而言,中國可以向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學習諸如表決權的設計等“民主方式”,但在執(zhí)行層面不能丟掉“集中統(tǒng)一指揮”的看家本領。
無論金磚銀行還是亞投行,都不能失之于“散”和“軟”,畢竟中國的經濟體量和市場化程度擺在那里,沒理由妄自菲薄。
而從中長期來看,中國又不能故步自封,滿足于“國際朋友圈”的點贊。
世界目前仍然只有一個超級大國,而特朗普上臺后大動作不斷,使這個超級大國的未來變得更加不確定。中國必須做好應對的充分預案。
2017世界劇變,中國亦被裹挾其中,墨守成規(guī)將會錯失良機,必須主動適應,奮發(fā)有為。
(《南風窗》2017年4期、新華網2017.2.1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