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日萍+鄒俞相
教育改革和發(fā)展最終都要通過教師的實踐得以實現(xiàn),因此,教師專業(yè)化及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已經成為當前廣為關注的熱點問題。打造客觀培訓和主觀教研平臺,共同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
一、培訓帶動,提高教師學科素養(yǎng)
(一)全員培訓。是指由教育行政部門領導的,在專家的指導下,由學校規(guī)劃和組織實施的,從學校的實際出發(fā),以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為目的,為進一步提升學校辦學水平的校內教師在職培訓。全員培訓的形式分走出去和請進來,分集中培訓和分散培訓,分高端培訓和通識培訓等。如山東省教師暑期培訓,是一種通識培訓。環(huán)翠區(qū)組織的北師大培訓可謂是一種高端培訓,在培訓內容選擇上、培訓方式搭配上、培訓效果反饋上都具有極為深遠的意義,具體到某幾個教師,可能是一次教育的變革。
(二)自我培訓。是自我反思,自我提升。反思可以錄課照鏡子反思,也可以針對課堂失敗的環(huán)節(jié)課后反思。如教師上錄像課,關注點往往落腳在按照既定的環(huán)節(jié)順利完成教學內容,突出的是教師的主體性,忽略學生課堂生成的靈動性和教學方法的目的性。為此,青年教師可以多反觀自己錄像課,剖析課堂中的教育亂象,從而提升自我。比如關于學生傾聽能力的培養(yǎng),北京蘆詠莉老師指出,學生課堂回答問題是教師上課提問的緣起,學生的回答是教師追問的結果,學生回答結果應該指向學生,在這一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傾聽能力,培養(yǎng)學生“眼神跟著聲音走,腦子跟著問題走”的全班學生的聯(lián)動習慣,避免一部分學生因無提問戒備之心而掉隊,尤其是低年級學生,更應該注重傾聽能力的培養(yǎng)。明白這一點,我們就要不斷反思,轉移關注點,由關注回答問題的學生轉移到關注傾聽問題的學生,從而實現(xiàn)學生全員參與的課堂目標。
(三)以賽促訓。單一的報告、講座培訓不能理論聯(lián)系實際,搭建教師發(fā)展平臺,以賽促訓更能提升教師成長。如教壇新星比賽、教學能手選拔賽、青藍工程匯報課、同課異構活動、優(yōu)質課選拔賽等等,都為青年教師成長為骨干教師搭建了發(fā)展的舞臺。賽課能給教師提供成長的平臺,磨課會給教師搭建與師傅與名師溝通的渠道。
二、教研示范,注入工作活力
(一)化面為點,小處入手,大處著眼。老子曰:“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也就是說,要解決問題,須從簡易入手,成就大事,須從小處著眼,課題研究也是如此。北京王立軍老師指出,課題要從微觀課題入手,做好學校宏觀或中觀課題下的子課題研究。她通過具體案例指導我們如何挖掘小課題,如在“語文教學中學生表達能力培養(yǎng)策略研究”這一中觀課題下,子課題的研究是:“擴詞跟句”訓練,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水平的研究、“復現(xiàn)詞語情景”,提高學生豐富的表達能力的研究,“在情景中連詞組句”,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表達能力的研究等等。這些課題著眼點小,但具體、可操作,有助于宏觀課題的滾動研究。
(二)注重過程,課題、問題、課堂共贏共生。教學研究可以促使教師由捕捉課堂現(xiàn)象轉變?yōu)槊翡J地關注教學成果。注重研究過程,便會出現(xiàn)課題服務課堂,課堂生成問題、問題轉化課題的螺旋形研究。王立軍老師指出,“轟轟烈烈開課,冷冷清清研究,熱熱鬧鬧結題”的假性研究已成為過去,要真正體現(xiàn)教師自身的價值,體驗成功的樂趣,要注重科研過程。一個教師如果不重視研究,他可以成為一個經驗型的教師,但難以成為學者型、專家型教師。
(三)格物致知,鍥而不舍,參悟科研之道。課題研究具有客觀的亟待研究和主觀的長期性、功利性、難產性等特點。作為一個腳踏實地的教育工作者,我們要不驕不躁,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鍥而不舍的態(tài)度,摒棄功利心,以生為本,參悟科研之道??蒲兄非饺f水,科研之花萬紫千紅。只要擁有一份教育情懷,一切客觀的制約都能從主觀上得到解決??蒲羞^程中當遭遇研究瓶頸時,不妨能夠停下來適時反思,但不能放棄。如果一個課題太易出成果,那說明是一個沒有研究價值的問題而已。我們周邊有很多從事科研活動的教師,已經體驗到科研的樂趣,如有的教師在作文研究之路上有自己的科研成果,靠的是格物致知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如今能用開發(fā)的科研成果服務教學的同時又深入地進行深層次的滾動研究,其研究行為已從被動研究走向了主動研究。
教師的成長需要培訓支撐,需要大賽平臺,更需要教科研引領。積極參加培訓和教科研活動,加速青年教師成長。
林日萍,山東威海市第七中學教師;鄒俞相,山東威海市環(huán)翠區(qū)教育局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