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熙德》是歷史上第一部新古典主義悲劇,作者高乃依透過詩般的語言,講述了一個飽含感性愛情與理性道德之美的悲劇故事?!段醯隆分圆恍啵郧榕c理永恒話題之爭為內(nèi)核,復古典雅的語言為外殼,裹以王權毒藥誘人下咽,其中蘊含的以“古”為“典”啟蒙精神發(fā)人深思?!段醯隆分腥宋锏谋瘎。从吵龅氖钱敃r社會人性的悲劇。時至今日,人生中的苦難仍在上演,社會矛盾依然尖銳,反觀新古典名劇《熙德》,給予我們的不僅是美感,更是某種警示。
【關鍵詞】新古典主義悲?。弧段醯隆?;悲劇之美
中圖分類號:I10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4-0007-02
《熙德》是法國著名劇作家高乃依的成名作之一。1636年在法國巴黎上演,是歷史上第一部新古典主義悲劇?!段醯隆飞涎莺笤诿癖娭蟹错憦娏?,而在戲劇界卻引發(fā)了異常激烈的討論,我們研究《熙德》便是研究是新古典主義戲劇的起點?!段醯隆返墓适卤尘霸O定在中世紀的西班牙。女主角施梅娜與男主角羅德里格真心相愛,但各自的父親卻互為眼中釘。羅德里格的父親要求兒子替自己報仇——殺了施梅娜的父親。左右為難的羅德里格在殺死施梅娜的父親之后,不僅傷害了愛人的心,同時又將施梅娜推向理智與愛情的同一選擇題。施梅娜最終與羅德里格做出了相同理性的選擇,她請求國王幫助她嚴懲羅德里格。最終,國王想出了讓羅德里格遠赴戰(zhàn)場戴罪立功。待男主角凱旋后,有情人終成眷屬。
情與理的不幸之美
愛情是個永恒的話題?!段醯隆吩诘谝荒粫r,施梅娜就預言道“我擔心這巨大的幸福中會出現(xiàn)嚴重的不幸?!倍@不幸,正是以幸福為起點。開篇中,才子佳人的相遇,隱藏著卡斯蒂利亞公主對羅德里格愛的犧牲;男女主角看似觸手可及的幸福,卻被一股“說不清道不明”的力量無情改寫,這股“力”推動著劇情的發(fā)展。
《熙德》中男女主角不斷面臨著情與理的考驗,面對感性與理性的選擇。感性代表愛情,理性代表道德。無論是理性還是感性,都是人的天性,人們應該有自由選擇的權利。戲劇要近情近理,就是要接近真實情感和理性觀念。而17世紀時的法國是理性主義哲學當?shù)赖摹@硇灾髁x哲學強調(diào),理性是人先天的與生俱來的良知能力,它是人出生以來就帶有的,并且具有普遍性與永恒性。人人擁有理性,人人都有良知?!段醯隆分腥宋餆o論高低貴賤,皆對事件產(chǎn)生一種判斷,迸發(fā)出的是獨立個性的思考體。公主的女仆萊奧諾爾竟會替公主傷感道“剛才我責備你,現(xiàn)在我同情你。”施梅娜的女仆艾爾薇拉指責施梅娜“他害得你失去了父親,你對他居然還說愛!”看似不符合劇中人物身份的話語,彰顯了小人物的存在感,體現(xiàn)平凡人也有頭腦,是《熙德》劇中人具有理性思維力的動態(tài)表現(xiàn)。人物面對同一問題的不同選擇,折射出人的不同思維面,透過理性思維的普遍性,我們看到的是人性價值觀的多面之美,立體之美。高乃依將劇中人良知的品性放大,便是將主流道德意識的擴大,既是符合時下人們主流價值觀,更是滿足了人之初性。以幸福為欲望的起點,究其原因在于人物之“選擇”,“選擇”為其原始動因。劇中人物內(nèi)化于心的良知,與外化于行的理性,合二為一產(chǎn)生的某種符合17世紀法國新古典道德標準的“動作”,而這種“動作”產(chǎn)生出的文藝理性之美其意義是永恒的。
如果說理性是永恒的,我們很容易將其理解成一種“名詞”,因為理性是固態(tài)的,是一種硬標準,好與壞,是與非,它就在那,不會為事實而改變。羅德里格為父報仇的那種天經(jīng)地義感,這就是劇中理性選擇的體現(xiàn),若是他選擇不報仇,必定是不孝的,不符合良知的。正因為他選擇了復仇,才擁有了理性中道德標桿的永恒之美。相反的,愛情是感性的,是需要觸發(fā)的,是以“動詞”形象出現(xiàn)的。愛情是存在于人們感性中的一種欲望,施梅娜與羅德里格無法完婚,公主得不到羅德里格的愛,羅德里格欲自殺贖罪……這些情,都歸屬于人生中的欲,欲而不得便是苦,這種苦,觸碰到便能讓人產(chǎn)生疼痛感,令觀者動容流淚。劇中公主的自白“愛情若因希望而存在,也就隨希望而夭折”,不正是說明愛情是有限的,人欲是有限的,感性也是有限的嗎。感性它只存在于當下,是一種動態(tài),可以是進行式,可以是過去式,但絕不會凝成一種固定式。
所以,當我們發(fā)現(xiàn)理性思維的永恒性與感性思維的有限性后,不難看出高乃依讓劇中人物在關鍵時刻,總是選擇讓理智戰(zhàn)勝情感,讓有限的情感籠罩在理性永恒光環(huán)之下。違背自由意志,被道德束縛個人情感,讓我們不由得為活在17世紀的人們而嘆息。
語言詩般之美
《熙德》的成功,讓高乃依享有“法國悲劇之父”的美譽。單看《熙德》的劇本,便會被高乃依詩般的語言魅力所折服。劇本中的每段臺詞都不長,讀起來朗朗上口,文學欣賞性極佳。對白中大量使用的排比句,不僅增強了演出時的戲劇性,還十分接地氣。劇中人物的心理活動、情感糾葛、內(nèi)心矛盾都在簡短的對話中得以體現(xiàn),足見高乃依語言精練之美。例如,第一幕第五場中父親要求羅德里格為自己報仇的一段對話。
狄埃格:羅德里格,你心腸可好?
羅德里格:倘若因父親而遭受痛苦,我的心腸立刻就會完全變樣。
狄埃格:啊,令人欣慰的憤怒!因我的痛苦而產(chǎn)生的可敬的切膚之痛!從這高尚的怒火中,我認出自己的血統(tǒng);我的青春在你這來勢如此迅猛的熱情中復蘇。來吧,孩子,來吧,心肝,你這就來洗雪我的恥辱;你這就來替我報仇。
相信狄埃格說出這段臺詞的時候,就像在朗誦一首壯美悲戚之詩。一方面,詩體般的臺詞將人物貴族身份顯露無疑。同時表達了三層意思,首先,為父的怒火無處可消;其次,我既然是你的父親,你從情感和理智上都應該站在我這邊;最后,為父強權的命令你不得不從。父親大人高尚的情感呼喚與明確的理性訴求逼迫羅德里格沒有選擇的余地。劇中的對白透過高乃依之筆,在《熙德》劇本中充滿了張力、集中和動態(tài)的發(fā)揮。結合作者的生平經(jīng)歷,高乃依在幼時對于詩歌的喜愛,想必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的創(chuàng)作語言,形成了《熙德》中獨特的語言之美。
王權毒藥之美
《熙德》的主題是“理智與情感的沖突,理智戰(zhàn)勝了感情;個人情感服從了國家利益和王權的安排,國家立行是一切的最終主宰?!保ā段鞣綉騽±碚撌贰飞蟽灾軐帲騽∈蔷哂薪逃δ艿摹!段醯隆分械睦硇韵笳髦鯔?,以王權為核心的集權主義,便是《熙德》中的理性道德標準意圖灌輸給受眾們的。而《熙德》中的各色人物,無論從身份、語言、命運……各方面都符合“逼真”的要求,符合人的本性,是真實成功的塑造。
魯迅先生說,悲劇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段醯隆分袣绲模乔?,亦是理。情由心生,情感可以是一種生理反應,它是真實存在于每個人的內(nèi)心的,否則我們不會感受到痛苦。劇中為情所困的人物,沒有一個不痛得撕心裂肺的。愛著羅德里格的公主說“愛情真是個對誰都不放過的暴君”;失去父親的施梅娜說“我的愛情反抗著我的怨恨”;為了愛情決斗前的羅德里格大呼“為了替名譽雪恥,他失去了愛情;為了讓情人復仇,他拋棄了生命?!边@些情感,都來源于內(nèi)心,是人最自然,最純粹的本性之情。然而這類人性之情,在劇中都被逐一毀滅。公主為了頭銜而放棄自己心中的愛人;施梅娜為了報喪父之仇反抗自己的愛情;羅德里格為了名譽不惜愛情與生命?!段醯隆分袑θ宋锔行缘臍纾闶菍θ酥拘缘臍?。
我們再來談理性。恩格斯曾經(jīng)說過,法國在中世紀起就是封建制度的中心。《熙德》處在17世紀法國絕對君主制度的中央集權的時代背景下。這種君主專制制度的維持,強調(diào)的是先有國再有家,哪怕是犧牲個人愛情、親情、友情,換來國家的利益才是理智的,正確的,應該的。而這種應之理性,已不是“人之常情”,更非“良知”,而是“國之理性”,是被王權意識改造后的服從理性。在讀《熙德》劇本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最聰明最機智的永遠是國王。全劇中,國王始終站在至高點審視萬物。國王的出現(xiàn),既拯救了生命,又成全了愛情,還使國家的利益得以保護,擁有一副拯救一切的“萬能上帝視角”。然而,在劇本中,公主無法舍身為愛,施梅娜父喪愛人之手,羅德里格被迫遠征贖罪。這一切他們又是何苦呢?其中,最大的得益者,正是國家。
一部經(jīng)典戲劇是劇作家內(nèi)心深處世界觀、人生觀、哲學觀、政治觀的體現(xiàn)。能否從善如流,主要由作家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決定,也是作家心靈品格的反映。《熙德》中已有很多古典主義特色標簽,這與高乃依進入“五作家社”后范本寫作傳遞法王的意識形態(tài)有必然性的聯(lián)系。統(tǒng)治者網(wǎng)羅大批文人藝士,透過戲劇媒介,將王權意識形態(tài)符號化,融合成為戲劇,再進行思想植入。絕對君主制一方面孕育出新古典主義信條,另一方面為新古典主義在法國營造土壤。意識形態(tài)好比是一顆種子,埋在封建制度的土壤中,制度為它提供養(yǎng)分,供它發(fā)芽、開花、結果。成熟后的果實將結出更多的種子,周而復始,不斷地將封建思想植入人心,直至遍布全國。整個過程當中,最重要的,是將意識形態(tài)轉化為戲劇符號的過程?!拔遄骷疑纭卑缪莸木褪恰稗D化者”,而高乃依,正是御用“轉化者”,讓《熙德》成為一顆封建主義種子。想必,高乃依定是發(fā)覺了這顆意識形態(tài)的毒瘤,不久后離開了“五作家社”,否則怎會對黎塞留說出:“我的名聲是全靠我自己掙來的?!边@句話。
17世紀主流哲學思想,是笛卡爾的“唯理主義哲學”,其中強調(diào)以人的理性為主導,“我思故我在”的原則已是將人極端理性化?!八^分強調(diào)了真理就在人的理性之中,在主觀之中,理性是知識的唯一源泉和藝術的標準?!保ā段鞣綉騽?chuàng)作論》李貴森)但正是在這種哲學思想下,才使得17世紀的思維方式是理性高于感性的,帶有強烈的現(xiàn)實主義中再現(xiàn)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即逼真。弗洛伊德說過“文化即是鎮(zhèn)壓”。為了鞏固某一種制度,必然要找到人的本性,將某種文化像血液般輸入身體中,久而久之,造成慢性中毒,人便喪失了抵抗力,才好便于統(tǒng)治與團結。而高乃依則是看透了這種本質,在《熙德》中施梅娜和羅德里格的痛苦,難道不會發(fā)生在17世紀法國每位公民的身上嗎?劇中的結果不具有參考意義(只具有模仿效益),但主人公面臨的痛苦卻是具有思考意義的,而最終的選擇,還是要交給觀眾自己做。
作者簡介:
金誠誠,女,江蘇南京人,南京大學文學院戲劇影視文學專業(yè)研究生,就職于鳳凰出版?zhèn)髅郊瘓F數(shù)字化中心。研究方向:戲劇影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