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wèi)一凡
一些不法之徒,就打起了銀行短信提示功能的主意,玩起了新的詐騙手法。
現(xiàn)在很多人都開通了網(wǎng)上銀行,客戶在銀行辦理的每一筆存取款或轉賬業(yè)務,銀行都會有即時的短信提示。一些不法之徒,就打起了銀行短信提示功能的主意,玩起了新的詐騙手法。
海南省儋州市曾氏兄弟,每次在銀行辦理完存取款業(yè)務后,都收到有銀行的短信提示,看到銀行的這些短信提示,他們動起了歪腦筋,覺得可以好好利用一下這銀行短信提示服務。曾氏兄弟倆經(jīng)過一番仔細的密謀后,便開始實施詐騙行動。
于是,兄弟倆冒充某某公司的采購員,聲稱要在一些網(wǎng)店采購一批物資,他們主動要求店家報高物品單價,并開出發(fā)票,等購物款打至店家銀行賬號后,再要求店家把高出單價部分的金額作回扣打進他們自己的個人賬號。一些店家不知有詐,便與之交易。曾氏兄弟在交易付款時便耍了一個心眼,店家戶名、金額、手機號碼等他們都是按正確的方法輸入的,而在輸入店家賬號時,故意輸錯銀行卡號其中的幾位數(shù),致使打款失敗,但是,店家的手機上仍然收到了銀行發(fā)來的短信提示“某某向其銀行發(fā)起XXXXX元匯款”等內(nèi)容。店家看到銀行的短信提示功能后,滿以為貨款已到賬了,在曾氏兄弟的一再催促之下,匆匆將高出單價部分的金額打入曾氏兄弟的個人賬號。曾氏兄弟采取這一詐騙手法,先后詐騙了多家網(wǎng)店,騙取受害人金額多達4萬余元。
雖然曾氏兄弟詐騙多次得手,但最終也沒能逃過法律的懲處。2016年12月,海南省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分別判處曾氏兄弟有期徒刑2年10個月、10個月,并分別處罰金3萬元、1萬元。
通過這起詐騙案,我們得到了什么教訓呢?法院法官和銀行工作人員提醒我們:
一是對于網(wǎng)上轉賬的,一定要查看自己賬戶實際到賬情況。實際上,有的銀行的短信提示里清清楚楚地寫有“本短信只作提示,不作到賬憑據(jù)”,我們很多人往往忽視了這一點,把銀行的短信提示當作了到賬的依據(jù)。不管銀行短信里是否有不作到賬憑據(jù)的提示,我們都應該自己認真查看賬戶的資金情況,以確認是否真正到賬。
二是一旦發(fā)現(xiàn)受騙,如未超過24小時的,可以主動撤回轉賬。2016年10月8日中國人民銀行發(fā)布了《關于加強支付結算管理防范電信網(wǎng)絡新型違法犯罪有關事項的通知》,從2016年12月1日起,對轉賬24小時內(nèi)的,一旦發(fā)現(xiàn)上當受騙,可以撤銷轉賬,降低和消除經(jīng)濟損失。
三是我們在轉款時,銀行有三種到賬方式供我們選擇:實時到賬、普通到賬、次日到賬。實時到賬就是打款后,對方馬上就能收到款項;普通到賬,如果是跨行的話,對方要1-2個工作日才能收到轉賬;次日到賬就是打款后第二天對方才能收到款項。我們完全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實際需要選擇一種符合自己要求的轉賬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