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強
30年前,來自沈陽的歌手艾敬帶著無限向往,高聲歌唱“1997快些到吧”。到了1997年,就能去看看香港的八佰伴到底怎么樣,就能和他一起去看午夜場,“香港啊香港,你怎么那么香”。這首《我的1997年》中,也有艾敬的喪氣話,“我十七歲那年離開了家鄉(xiāng)沈陽,因為感覺那里沒有我的夢想”。
30年前人們的向往,與香港1997回歸大陸帶來的民族自豪感一道,似乎充滿了無限的希望。30年后,2017年已經(jīng)到來,我們是否同樣期待。
30年前我們的向往,還處于“初級階段”——大致屬于生活好,開眼界——30年后,這些我們都見過了。什么樣的問題基礎,造就什么樣的夢想。今天的問題基礎,幾乎變了個樣。那時候我們的生活中幾乎什么都不充足,今天我們的產(chǎn)品已經(jīng)過剩;那時候我們希望每天翻新天天都能看到新氣象,今天我們厭倦了高樓大廈每個城市千篇一律,似乎什么都一個樣……
2017年,我們的沖動少了。我們忙于“供給側”的改革,我們愁于尋找新產(chǎn)業(yè)新出路。 1997年,我們盼望著香港回歸,從香港窺望外面的世界。2017年,我們疾行快跑,幾乎將世界甩在了身后。我們的民眾,太多人有了出國的經(jīng)歷,外媒不斷報道“中國土豪”攻陷這里那里……
但為什么,我們依然恐慌?為什么總有歌里那句感覺“錯過了最好的時光”?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