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艷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晚明東林黨人顧憲成的四世孫顧貞觀(號梁汾),生于明末,稟性聰穎,少年時便加入了由吳兆騫(號漢槎)主盟的慎交社。吳兆騫是江南吳江人,從神童成長為青年才俊,滿腹錦繡文章,載譽(yù)江南。有才情的人,沾染幾分孤傲的脾氣在所難免,看誰都難入法眼??深欂懹^入社后,吳兆騫很快被吸引了,因為顧貞觀同樣的才華橫溢,二人惺惺相惜,意氣相投,遂成好友。
那段日子,慎交社里名流云集,聚會頻繁,虎丘、鴛湖都留下了這些文人的身影。吳兆騫與顧貞觀也參與其中,吟詩作對,談古論今,意氣風(fēng)發(fā),四座為之傾動。他們的友情走過風(fēng)輕云淡的日子,卻沒想到,驚天動地的考驗悄然襲來。
1657年,吳兆騫躊躇滿志地參加江南闈鄉(xiāng)試,卻意外受人誣陷,卷入科場舞弊案。他挨了40板子,籍沒家產(chǎn),被流放到寧古塔。一個江南名士,就這樣滿心哀怨與不甘地踏上了流徙之路,去往那個滴水成冰的邊塞。顧貞觀得知消息,悲痛萬分,立下志愿,一定要將好友救出來!然而這場科場舞弊案影響巨大,順治皇帝盛怒之下,誰敢出頭搭救?顧貞觀四處求告無門,只得不時寫信安慰好友。
那時信件一個來回需要很長時間,幾年以后,顧貞觀才收到吳兆騫的一封回信,信中向好友傾訴:“塞外苦寒,四時冰雪。嗚鏑呼風(fēng),哀笳帶血,一身飄寄,雙鬢漸星……迢遞關(guān)河,歸省無日……”頭發(fā)花白的吳兆騫飄零在塞外苦寒之地,身居冰天雪地,卻歸來無望。好友凄慘的景況如在眼前,顧貞觀不禁潸然淚下,他知道,搭救好友刻不容緩。
當(dāng)時已是康熙年間,當(dāng)年的科考案,是康熙老爹順治欽定的,康熙根本沒有翻案的意思。顧貞觀四處奔走,尋找當(dāng)年曾經(jīng)有過交集的朋友,寄希望于他們顧念舊情,為搭救吳兆騫助一臂之力。沒想到時過境遷,如今這些人雖然飛黃騰達(dá),卻早已把過往丟在腦后。無奈的顧貞觀百感交集,揮筆寫下《金縷曲》兩首?!把圆槐M,觀頓首”,顧貞觀對好友“悲之深,慰之切”,那發(fā)自肺腑的情誼,令人動容。
此時,顧貞觀剛剛被人舉薦,在權(quán)相納蘭明珠府上任家塾。為營救好友,顧貞觀帶著吳兆騫的信與自己的《金縷曲》,向納蘭性德求援。納蘭性德閱后,被二人深厚的友情感動,答應(yīng)十年之內(nèi)救回吳兆騫。可顧貞觀要為救朋友贏得時間:“人生能有幾個十年?”最后,納蘭性德約定,以五年為期,一定將吳兆騫從絕地救回。
納蘭性德果然鼎力相助,顧貞觀更是四處奔走,并湊銀兩千兩,幾經(jīng)周折,終于在約定的第五年,即康熙二十年,將吳兆騫贖了回來。顧貞觀看到老友,除了高興,對自己為營救朋友而疲于奔波的事卻只字不提?;鼐┖蟮膮钦昨q,來到納蘭府上拜謝,忽然看到一間房屋的白壁上赫然題字:“顧梁汾為吳漢槎屈膝處?!边@才知曉顧貞觀為營救自己竭盡全力,這份情誼直擊心靈,他不禁慟哭失聲,老淚縱橫。
顧貞觀與吳光騫友誼的見證——《金縷曲》被人傳誦為“贖命詞”,成為清詞中的壓卷之作。而他們譜寫的最美的人間友情,這樣忠貞的生死之誼,更加感人肺腑。
(編輯/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