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軼棠
讓環(huán)境涵化兒童生長
陳軼棠
讓環(huán)境與兒童“對話”,指物質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時,要讓環(huán)境“聽”兒童的話,“說”兒童的話,與兒童進行“對話”。物質環(huán)境要更加關注兒童的已有經驗,關注兒童的生活,關注兒童的興趣,關注兒童的需要,鼓勵兒童以自主參與、積極體驗的形式與環(huán)境“互動”,將兒童的發(fā)展作為物質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的最終目標。
環(huán)境;對話;兒童;互動
當我們?yōu)閮和瘎?chuàng)設適宜的物質環(huán)境,可以促使兒童更加健康地發(fā)展。物質環(huán)境是幼兒園課程建設的重要組織部分,如何給兒童創(chuàng)設最適宜的物質環(huán)境呢?很多幼兒園提出讓環(huán)境會“說話”。當我們走進幼兒園,琳瑯滿目的各類裝飾會涌進我們的視線,從屋頂?shù)降孛?,每一處都被填滿,然而再仔細觀察,環(huán)境是否真的在跟孩子 “說話”呢?它說的“話”兒童能“聽”懂嗎?兒童會“喜歡”嗎?兒童是作為被動的“聽”者,還是作為主動的“對話者”參與到環(huán)境中呢?如何實現(xiàn)讓環(huán)境真正與兒童“對話”?
幼兒園的綠化布置,從園林設計的角度來看,它也許很專業(yè),但是,它“聽”的是園林設計人員的話,沒有“聽”兒童的話,所以,對兒童來說,并不適合。“我的地盤我做主”,為兒童創(chuàng)設環(huán)境,應先“傾聽”兒童的意愿,他們需要什么,他們喜歡什么,根據兒童的需要,來添置必要的設施。綠色的柔軟草坪,四季開花結果的樹木,蜿蜒的鵝卵石小路,造型可愛的小木屋,自由鉆爬的小山洞……這樣的環(huán)境才是“聽”了兒童的話。在兒童的環(huán)境中,兒童應該成為主人,成人應給兒童創(chuàng)造機會,讓他們自己來布置環(huán)境,成人應尊重兒童的選擇,即使有些不符合成人的審美,也不應該將成人的意愿強加到兒童身上。幼兒園里的門牌、區(qū)域標記、路線指示,可以由兒童來設計。區(qū)域布置的材料,由兒童來收集,走廊里的樹枝上,春天用黏土捏出柳葉和桃花,夏天用皺紙折出茂密的樹葉,秋天用陶土搓出紅紅的果實,冬天用卡紙剪出小雪花,環(huán)境既是兒童游戲活動的場所,也是他們手工作品的展示區(qū)。游戲區(qū)提供任意組合且易于拖動的櫥柜,兒童可以把它們變成自己想要的一切。創(chuàng)設環(huán)境的過程,既是傾聽兒童的過程,同樣是教育兒童的過程,因此,凡是兒童能夠做的事情,應該交由兒童來做。
1.說兒童喜歡的話。
幼兒園的環(huán)境是為兒童創(chuàng)設的環(huán)境,兒童是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真正的主人,因此在為兒童創(chuàng)設環(huán)境時必須時刻想到從兒童的興趣出發(fā)。在色彩選擇、造型設計時,要用一些兒童喜歡的明亮顏色,造型也盡量增加可愛的卡通元素。比如,孩子們的晨檢袋做成可愛的動物形狀,每天晨檢后插牌就成了孩子們的樂趣。把區(qū)域標識做成一條條卡通魚,孩子們入區(qū)時將吸管插在“魚骨”上,不用教師的提醒,孩子們也會很開心地粘好一根根“魚刺”。小便池邊貼上一雙雙“小熊掌”,孩子們小便時會自覺地把小腳放在“小熊掌”上。大廳里擺放的“彩虹橋”,孩子們從上面爬,從下面鉆……兒童喜歡的環(huán)境,正如滿池清水吸引魚兒一樣,可以吸引兒童主動地投入其中。
2.說兒童想聽的話。
當兒童認識了某一事物想更進一步地了解它時,環(huán)境便可以幫助他們完成這一心愿。春暖花開,幼兒園的小溝渠里游滿了小蝌蚪,不用教師的引領,兒童會自覺地觀察、喂養(yǎng),并一直持續(xù),因為兒童想知道的答案就藏在環(huán)境里。幼兒園里的每一棵樹都是兒童去探究認識 “常綠樹”和“落葉樹”的對象,周邊環(huán)境中各種不同種類的樹木也滿足著兒童的愿望。走廊里定期更換的繪本,會吸引兒童自覺地去閱讀。玩沙池里,兒童探索如何用沙進行堆砌,如何將濕沙進行雕琢,他們在沙坑里挖掘,探索怎樣將水流引入沙池。戲水池里,兒童用大小不同的管子進行拼接,將水朝不同方向引流。在種植園,新長出的嫩芽、新結出的果實都似乎在召喚著兒童觀察作物的生長過程,用心照顧著班級的作物,在觀察、了解和細心照顧的過程,感悟著對自然的尊重和敬畏,這樣的環(huán)境說出來的話,兒童想聽。
3.說兒童能聽懂的話。
室內外環(huán)境的打造,都應該充分考慮到兒童的已有經驗,同時是否可以增加兒童的經驗。小土坡上要造幾種不同的梯子,在兒童已經玩過各類爬梯的基礎上,可以將木梯、繩梯、桶梯、竹梯,還有用布標做成的軟梯等同時提供,這樣兒童既可以自由選擇,同時,又可以在玩耍的過程中體驗不同材質做成的梯子,獲得新的經驗。幼兒園的綠化帶里,既有兒童常見的各類樹木,又有一些種類稀少的樹木,既有在不同季節(jié)開花的樹木,又有能結果的樹木,兒童鞏固已有經驗的同時,又能認識新的植物。環(huán)境中的每一個元素,兒童都能“讀”懂,每一種聲音,兒童都能“聽”懂。
兒童喜歡能參與其中、與之互動的環(huán)境,兒童也正是在與環(huán)境的互動中獲得發(fā)展,因此,我們不能僅僅滿足于環(huán)境會說話,更應當注重讓環(huán)境能與孩子“對話”。
1.距離更貼近。
一個空的水泥池子,由于有臺階,出于安全考慮,加上圍欄,越是禁止兒童進入的地方,兒童越是對它充滿了好奇。與其限制兒童,不如將它填上泥土,做成一個室內花園,種上花草樹木,鋪上鵝卵石小路,孩子們可以進入其中,進行種植,嬉戲。在滿是鋼筋水泥建筑的大廳,幾根粗粗的柱子既影響美觀,又存在安全隱患,如果用綠化帶里修整下來的樹木進行包裝,水泥柱成了枝繁葉茂的大樹,四周加上了供兒童攀爬、休息的圓形座椅,兒童可以每天漫步其中,有如漫步在茂密的叢林。
2.材料更豐富。
變化的環(huán)境更加吸引孩子,豐富的材料可以讓兒童不斷參與到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中。從幼兒園室外的草坪,到室內的大廳、走廊、過道,從班級的區(qū)域到陽臺,幼兒園的每一個角落兒童都可以參與。成人可以為兒童提供材料,或者是一些半成品,讓兒童進行再加工和創(chuàng)造。編織墻上,可提供彩色的編織線,兒童可以自由設計圖案,進行編織,測量墻上提供不同刻度的參照物,孩子們可以將物品在這里進行測量。草坪上,為兒童提供不同形狀的小屋,每間小屋的命名應交給孩子,有的是“小矮人的家”,有的是“丑小鴨的窩”。小屋里的裝扮和布置也交給孩子,他們可以放上紙箱、彩條布,裝扮成小床,也可以放上輪胎,鋪上舊毛巾,做成“鴨窩”。兒童用樹枝刷上彩色的顏料,裹上彩色毛線,插在壇子里,做出一叢叢的“珊瑚”,用彩紙折出的花朵、樹葉粘在枯樹枝上,造出一片“花園”。
3.創(chuàng)造更自由。
草坪上要增加排水設施,設計師提出在地底埋放排水管道,這樣的工程雖然符合建筑的要求,卻要破壞孩子們的活動場地,影響孩子正常的活動,能不能將排水工程也做成孩子們喜歡的“自然景觀”呢?經過調整,排水管道改成了草地上蜿蜒的地面溝渠,底部鋪上了孩子們喜愛的鵝卵石。晴天時,孩子們在溝渠里匍匐前行,溝渠成了他們的“戰(zhàn)壕”;雨天時,溝渠里盛滿雨水,孩子們在溝渠邊跨躍、戲水,夏天雨水充足,青蛙媽媽在小溝渠里產了卵,小溝渠里游來游去的小蝌蚪,吸引著孩子們的關注,小溝渠既保證了草坪上的雨水正常排放,又成了孩子們嬉戲、游樂的場所。
G617
B
1005-6009(2017)50-0056-02
陳軼棠,江蘇省如皋市外國語學校附屬幼兒園(江蘇如皋,226500)園長,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