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建杰
摘 要:《碩鼠》所展示的庶民理想國近于“極真”而遠于“極幻”,這種強烈的現(xiàn)實意味起源于農(nóng)業(yè)社會,而由理想者主體的庶民身份所決定。它產(chǎn)生的深層原因是魏國統(tǒng)治者以橫征暴斂取代了周初設計的恩顧庶民政策。經(jīng)濟生態(tài)平衡的破壞引發(fā)了庶民的不滿,于是逃往理想的國度便成為庶民的選擇。此外,庶民理想國還緣于魏國的國境狹小。局縮于周、秦、晉等大國之間的魏國人民崇敬和向往大國,是國人產(chǎn)生去國離家而前往理想國度的重要因素。
關(guān)鍵詞:詩經(jīng) 魏風 碩鼠 理想國 文化生態(tài)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705(2017)01-61-66
《魏風》作為先秦河汾地區(qū)的地域方音,歌哭嘆唱,極盡人情,慮深憂遠,發(fā)人深省。其中的《碩鼠》一首十分獨特,該詩在怨懟盤剝聲中竟然幻設出一個離苦得樂的理想國,這在風詩中絕無僅有。盡管詩中不乏現(xiàn)世情狀,但如果從“誓將去汝”的未然狀態(tài)來觀察,詩所描繪的圖景確為春秋魏國人所幻設的理想國。拙文以文化生態(tài)為視角,就這一理想國的特征、經(jīng)濟制度根源、文化地理生成三個方面來探討其中奧義。
一、近于“極真”遠于“極幻”的理想世界
舉凡理想社會、幻設之國,一般都難以實現(xiàn),因此均具有玄虛特性。然而即便如此,各種理想社會與現(xiàn)實世界也存在玄遠與近切之分,于“極真”與“極幻”區(qū)間內(nèi)游移于不同位置。比較而言,魏人幻設的理想世界,屬于現(xiàn)實世界向理想世界的自然延伸,是苦難人群對適意人生的激烈呼喚,故近于“極真”而遠于“極幻”。這一特點源自于當時的農(nóng)業(yè)社會,取決于幻設者的庶民身份。具細言之,有如下表現(xiàn):
首先,與道家相比,魏人的理想國務實性強而玄想性弱。在道家奉為經(jīng)典的《列子·黃帝篇》中有一個華胥氏之國。那是一方玄想家的逍遙樂土,其文云:“其國無師長,自然而已。其民無嗜欲,自然而已。不知樂生,不知惡死,故無夭殤;不知親己,不知疏物,故無愛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順,故無利害:都無所愛惜,都無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熱。斫撻無傷痛,指擿無痟癢。乘空如履實,寢虛若處床。云霧不礙其視,雷霆不亂其聽。美惡不滑其心,山谷不躓其步,神行而已?!?顯而易見,這一理想的樂土在人世間根本難以覓其蹤影,屬于道家兼仙家頭腦中的產(chǎn)物,非玄想不能實現(xiàn)。相比之下,魏人的理想國則有國有郊,有官有長,儼然為周代城國建制。再者,國中之人對各自的物質(zhì)財富也很珍視,做不到“無嗜欲”,更做不到“不知親己,不知疏物”;他們樂愿公平分配,厭棄刻薄貪瀆,對官長的作為“背逆”“向順”之心分明,完全達不到“無愛憎”、“無利害”的超然境界。此外,國中之人更沒有乘空、寢虛等特異功能,而是雙腳踏在現(xiàn)實的土地上。總之,其玄想性十分微弱。
其次,道家的理想世界鐘愛返古,而魏人的理想社會則朝向現(xiàn)實。老子于《道德經(jīng)》中曾幻設了一個“小國寡民”的境界,其間人物棄智而近愚,擯巧而就拙,對種種人造工具委棄不用,“使民復結(jié)繩而用之”。1考察《易·系辭下》“上古結(jié)繩而治”這樣的記載,2可知“結(jié)繩而治”屬于上古時先民的社會治理方式,從而可知老子的“小國寡民”之境當屬原始部落形態(tài)。另外,《莊子·山木》中有一南越“建德之國”,其國民“愚而樸”,“少私而寡欲”,3民心純凈,世風淡泊。可以推想,這種民智未開而且沒有私有觀念的社會一定不是“家天下”以后的情形,而是原始共產(chǎn)制時期的社會寫照。這種理想國充滿歷史回響,返古特征極為鮮明?!洞T鼠》中理想社會與上述社會例不相屬,詩中“無食我黍”、“無食我麥”、“無食我苗”的呼告,本身表明人與人之間彼此在財物上各守蕃籬,以互不侵奪為限,顯然,自私是此一社會的基本特點。由此可知,魏人的理想國不僅存在財產(chǎn)私有制,而且承認私有制的合理性,而這正是現(xiàn)實世界屢見不鮮的現(xiàn)象。
再次,魏人的理想社會具有開放非自足的特點。老子所幻設的“小國”中,“民重死而不遠徙”,“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4這種小邦之民互不往來、互相隔絕的狀態(tài)既阻斷鄰邦之間物質(zhì)資源的交易,也隔絕了思想精神的交流,屬于封閉式、自足式社會。相形這下,魏人的理想社會則開放的多,其人可以“適彼樂土”、“適彼樂國”、“適彼樂郊”,人員流動自由,而這正是其它社會元素流動的管鑰。
第四、魏人的理想國從未超然物外,而是充滿私利算計。在莊子“建德之國”中,國人“少私而寡欲”,“知作而不知藏,與而不求其報”,5只求奉獻而不求回報,超然物外,憨癡可愛,備極輕松。儒家在《禮記·禮運》所設想的“大同”社會則另具面目,因為“天下為公”,“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6這個“大同”社會雖比“建德之國”重視功利,卻不自私自利,利益源于共同勞動,利益也歸于共同享用,一派祥和氣象。魏人的理想國卻非常重視私利自守,毫無超脫之想,缺乏共用共享意識,唯主張自力自養(yǎng),各享其成,而反對據(jù)他人之物為己有,人人設防,氣氛沉重。
第五,魏人理想國推崇德治,篤擁有德之主。前述南越“建德之國”雖號稱“建德”,然此“德”與通常作為社會規(guī)范之道德卻殊途異路。在儒家認為,義、禮本為維系社會秩序之德,此間人物卻“不知義之所適,不知禮之所將”,將義、禮視為無處措置的方外之物。實際上, 這一理想國的幻設意欲消彌人君有為而治的國體,達到無為而治的境地。返觀魏人的理想國,庶民們既未主張君主無為而治,也未棄道德如敝履,反而求告君主“德我”、“顧我”,寄望他以德為綱來維護社會上下平等和諧。重德作為周代普世觀念,自周初即被視作治國根本而加以推行。如《左傳·文公十八年》載:“先君周公制《周禮》曰:‘則以觀德,德以處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德經(jīng)過事、功環(huán)節(jié),最終令人民各安其食??梢?,德是維護社會平衡且屬自上而下進行治理的精神工具。魏人這種德治理想可視為對周初德治觀念的復古和周禮制度的回歸,與道家大異其趣。
綜上所述,魏人理想國近于“極真”而遠于“極幻”,而究其決定因素,則是理想者的庶民身份。毛《序》云:“《碩鼠》,刺重斂也。國人刺其君重斂蠶食于民,不修其政,貪而畏人,若大鼠也?!?如此言之,則“國人”是《碩鼠》詩的創(chuàng)作者,理想國的提出者。提及“國人”,需先簡述春秋以上時代的社會分類分層。橫向言之,有“國人”和“野人”之分;縱向言之,“國人”可再加細化。史學家童書業(yè)云:“春秋以上之所謂‘國人,主要指國都之人,尤其是國都城內(nèi)之人……指國都范圍內(nèi)士、農(nóng)、工、商四民之‘國人,固包括農(nóng)民在內(nèi)矣;指國都城內(nèi)之人之‘國人,則主要指‘士與‘工、‘商也”。3顯而易見,毛《序》所云“國人”一定是當時有“庶民”或“庶人”之稱的農(nóng)民。西周、春秋時期,社會各階層早已形成一個結(jié)構(gòu)穩(wěn)定、內(nèi)圓自足的社會生態(tài)系統(tǒng)。《碩鼠》理想國近于“極真”的特性,正由庶民階層在這一社會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特殊位置所致?!蹲髠鳌せ腹辍份d晉師服曰:“故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cè)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親,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無覬覦?!?如此,則天子居于社會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頂端,其次是諸侯,再次是卿,再次是大夫,再次是士,處于生態(tài)系統(tǒng)底端的是庶人、工、商。由于該社會生態(tài)系統(tǒng)內(nèi)不同階層所據(jù)有的社會資源不同,為適應各自處境,其社會訴求和思想觀念也各異,從而在觀念上形成各具社會根柢而又難于實現(xiàn)的理想世界。道、儒、墨、農(nóng)、法諸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大夫、士,因其位處社會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段,生活較為優(yōu)裕,閑暇較多,故思想觀念亦較多奇思逸想,其理想社會的玄虛成份也因之而較多;而那些生活備極苦難、以農(nóng)為務的庶民,因為他們處于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底端,所以其理想國就很少有玄虛成份,這正是魏人理想社會近于“極真”遠于“極幻”的原因。
二、經(jīng)濟生態(tài)激變土壤上的理想之花
西周立國之初,即已形成上下相銜的經(jīng)濟生態(tài)系統(tǒng),而庶人居于經(jīng)濟生態(tài)系統(tǒng)底端,這在王畿及各國成為普遍現(xiàn)象?!吨芏Y·夏官·職方氏》:“凡邦國小大相維,王設其牧,制其職各以其所能;制其貢各以其所有。”5此處表明,各諸侯國供奉位居金字塔尖的周王,形成向心式經(jīng)濟生態(tài)系統(tǒng)?!秶Z·晉語四》所載晉文公治國舉措規(guī)定:“公食貢,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隸食職,官宰食加”。6可見,諸侯國中層層相食,形成鏈條傳導式經(jīng)濟生態(tài)系統(tǒng),庶人作為被“食”對象而處于其最底端。魏、晉同為周之同姓封國,其經(jīng)濟生態(tài)原本與周王朝整體設計相類似,又因二國共處河汾地區(qū),故又具有地區(qū)相近性。然而與晉國不同的是,魏國當政者的不當施政導致國內(nèi)經(jīng)濟生態(tài)激變,這為魏人的社會幻想提供了土壤,于是開出了社會形態(tài)的理想之花。
回顧西周之初,為保持王朝整體生態(tài)系統(tǒng)之平衡和完整,設制了種種政令,直接恩顧庶民的稅收政策即是其一。如《孟子·滕文公上》:“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徹者,徹也;助者,藉也?!?十取其一,為歷代惜民力、愛民財之善政。這種恩顧庶民的政令自然順民心得民意,為人稱頌。再如《漢書·食貨志》記董仲舒語云:“古者稅民不過什一,其求易共;使民不過三日,其力易足。民財內(nèi)足以養(yǎng)老盡孝,外足以事上共稅,下足以畜妻子極愛,故民說從上”。1又如,《尚書·大傳》卷二:“王者十一而稅,而頌聲作矣?!?上述文獻均以為十稅其一為常政,且順應民心,故有頌聲之作。
有的政令雖不專屬于庶民,卻也包含庶民在內(nèi)。如《周禮·地官·大司徒》云:大司徒“以荒政十有二聚萬民: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緩刑;四曰弛力;五曰舍禁;六曰去幾……”3大司徒之責,即在災荒年份,施行十二種政令:散利為貸種子糧食給民;薄征為減輕賦稅;弛力為減去徭役;舍禁為放寬取利的途徑;去幾為不征關(guān)市之稅,皆為減少人民經(jīng)濟負擔的善政。即使在正常年份,亦調(diào)多濟少,慈惠不時之需,積藏備用,以待兇荒年饉,如《周禮·地官·遺人》云:“遺人掌邦之委積,以待施惠。鄉(xiāng)里之委積,以恤民之艱阨;門關(guān)之委積,以養(yǎng)老孤;郊里之委積,以待賓客;野鄙之委積,以待羇旅;縣都之委積,以待兇荒。”4這類設官濟民的政令,不獨施行于王畿之地,在各諸候國中也是如此。上述與庶民相關(guān)的善政保證了庶民階層的穩(wěn)定,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也因而處于平衡狀態(tài)。
限制人口流動為保證生態(tài)系統(tǒng)正常運行的另一重要舉措,此舉雖然不針對庶民但卻包括庶民在內(nèi)。早在文王時,周人就有防止人民逃亡的法令?!蹲髠鳌ふ压吣辍罚骸爸芪耐踔ㄔ唬骸型?,荒閱”,5意即奴隸若有逃亡,即在大規(guī)模搜索。如此可見,人口逃亡行為不被允許。比及后世,正常遷徙與非正常遷徙設有不同對策。如《周禮·地官·比長》云:“徙于國中及郊則從而授之。若徙于他,則為之旌節(jié)而行之。若無授無節(jié),則唯圜土內(nèi)之。”6鄭《注》:“徙謂不便其居也?;驀兄癯鲠憬迹蚪济袢脶銍?,皆從而付所處之事,明無罪惡?!薄搬阌谒^出居異鄉(xiāng)也。授之者有節(jié)乃達?!薄班l(xiāng)中無授,出鄉(xiāng)無節(jié),過所則呵問,系之圜土,考辟之也。圜土者,獄城也。獄必圜者,規(guī)主仁,以仁心求其情。古之治獄,閔于出之。”7由此可知,人民遷徙須履行官方手續(xù),否則將不被允許。鄭玄又曾將《碩鼠》所反映的國民逃亡之事與“三歲大比”相牽合,其《箋》云:“我事女三歲矣,曾無教令恩德來顧眷我,又疾其不修政也。古者三年大比,民或于是徙。”8即使于此時遷徙,也不過是在國中與鄉(xiāng)之間發(fā)生,斷然不容許徙于他國。大約上述遷徙僅指治世情況,或許其中也雜有后世理想成份,然大略而言應該有所依據(jù)。
然而當統(tǒng)治者施政不當而政局動蕩、社會經(jīng)濟生態(tài)遭罹破壞時,人口遷徙必然突破上述限制,處于經(jīng)濟生態(tài)底端的庶民,必為遷徙者中愿望最迫切者。就遷出地而言,國內(nèi)亂局成為直接動因。舉春秋梁國為例,《公羊傳·僖公十九年》云:“梁亡,此未有伐者。其言梁亡何?自亡也。其自亡奈何?魚爛而亡也。”9《注》:“梁君隆刑峻法,一家犯罪,四家坐之。一國之中,無不被刑者。百姓一旦相率俱去,狀若魚爛。魚爛從內(nèi)發(fā),故云爾者。其自亡者,明百姓得去之,君當絕者?!?0梁國滅亡非因外敵入侵,而源于其嚴刑峻法。嚴刑峻法必然干擾人民,故而引發(fā)國中百姓棄國而去。顯然,這種舉國遷徙行為一定不會被官方所批準應允,因此也不需履行官方手續(xù)。就遷入地而言,在春秋時期的國際形勢中,國運存亡絕續(xù)往往系于人口,出于此種考慮,人口遷入已不限于一般個體自發(fā)行為,甚或為一種官方行為?!豆茏印ぐ孕巍酚淉R桓公欲霸,管仲以輕賦斂、重農(nóng)時、省刑罰諫之?;腹邮芎?,“于是令百官有司,削方墨筆,明日皆朝于太廟之門。朝定,令于百吏,使稅者百一鐘,孤幼不刑,澤梁時縱,關(guān)譏而不征,市書而不賦。近者示之以忠信,遠者示之以禮義,行此數(shù)年,而民歸之如流水?!?大批人口歸往齊國,其根由正是齊國乘某些侯國稅負沉重、人民怨憤之機實行輕徭薄賦,而“稅者百一鐘”正針對庶民而設。
不無遺憾,傳世史書對春秋時魏國史事記載幾近于無,故僅能就一般來演繹個別,由普遍來推明特殊。若結(jié)合《伐檀》“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等句來分析《碩鼠》“三歲貫汝,莫我肯顧”之憤責之情,似可做出結(jié)論:上述各種救濟政策在當時的魏國一定沒有獲得實施,或者此前雖曾有過德政但最后也被橫征暴斂政策所取代。稅負的繁重打破了此前經(jīng)濟生態(tài)的平衡,庶民利益?zhèn)涫苷蹞p,從而引發(fā)其對統(tǒng)治者的憤慨之聲,逃往觀念中的理想國度就成為他們的必然選擇。加之魏國土地狹小,無論從國中遷徙于郊,還是自郊徙至國中,都沒有逃避重斂的幸運。綜此,庶民們“適彼樂國”、“適彼樂郊”、“適彼樂土”之理想若能實現(xiàn),或不止于在國境以內(nèi)遷徙,而是遷往國境以外的其它諸侯國。
三、對“河北”局促地理的觀念超越
人類創(chuàng)想理想國存在一個有趣現(xiàn)象,即不同國度緣于其相異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環(huán)境而存在種種不同特征。基于國土疆域之廣狹、人口員額之多寡、資源種類和數(shù)量之差異等諸如此類的環(huán)境因素,某種程度上其理想國的生成也各有適應其自然和人文地理環(huán)境的特色。魏國的情形正可成為詮釋之例。
魏國國境狹小及人口眾多為產(chǎn)生“適彼樂國”理想的客觀驅(qū)動力量。魏國國境狹小,多見載于史籍。如《史記·貨殖列傳》云:“昔唐人都河東,殷人都河內(nèi),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國各數(shù)百千歲,土地小狹,民人眾”。2司馬遷所云“河東”指西漢時河東郡。漢河東郡承秦而設,《漢書·地理志》載:“河東郡,戶二十三萬六千八百九十六,口九十六萬二千九百一十二。縣二十四:安邑,大陽,猗氏,解,蒲反,河北,左邑,汾陰,聞喜,濩澤,端氏,臨汾,垣,皮氏,長脩,平陽,襄陵,彘,楊,北屈,蒲子,絳,狐讘,騏?!?其中河北縣即產(chǎn)生《魏風》之魏國,“《詩》魏國,晉獻公滅之,以封大夫畢萬,曾孫絳徙安邑?!?如果將所屬各縣與西周春秋時各諸侯國和地區(qū)一一對照度量,就會發(fā)現(xiàn)魏國疆域確實狹小。國家疆域或大或小,需采用不同政策加以治理。宋呂祖謙《麗澤論說集錄》卷三論《十畝之間》云:“《十畝之間》,刺國小而不能居。此舊說也。雖然,國雖小,視人君之處心何如耳。湯之國七十里爾,文王之國百里爾,當時不聞湯、文之民以其國為小也。湯、文國雖狹,其心之處民則廣矣,大矣。魏國褊小,其君之心亦能廣大而容民乎?想其心焦然不寧,自處既狹,其處民亦狹,而斯民始有不足?!?若仔細揣摩呂祖謙處民、處心之論,則會發(fā)現(xiàn)國境狹小一般會致使國人心地澆薄狹隘,即使如國君也不例外。事實也正是如此:一般而言,大國之君民多自信開放,有海納百川之心,可凝民心,聚民力。大國在與弱小國家交往之中也往往產(chǎn)生凌霸弱小的心理傾向,當然有時也會表現(xiàn)出同情憐憫之心而給予其種種援助,如春秋時之齊桓、晉文、秦穆之輩對衛(wèi)、鄭、魯諸國等皆是;小國、弱國之君民則往往自卑、褊急,偏激而缺少自信,崇尚大國強國。當在位者施政得宜時尚可維系民心,施政不當時人民棄國離家的心理就自然產(chǎn)生。魏國地處“河北”,與關(guān)中、河南隔河相望,局縮于周、秦、晉等大國之間,國人原本就崇敬和向往大國,加之魏國統(tǒng)治者施政不當,產(chǎn)生去國離家而奔往所謂樂國之心理也勢屬必然。換言之,魏國庶民們產(chǎn)生“適彼樂土”、“適彼樂國”、“適彼樂郊”外徙心理正是對“河北”局促地理的觀念超越。
綜上所述,《碩鼠》中庶民理想國具有面向現(xiàn)實、近于“極真”之特征。其所以產(chǎn)生,正緣于庶民在魏國社會生態(tài)系統(tǒng)中之低層位置及國家經(jīng)濟生態(tài)失衡之惡劣狀況,而國土狹小的地理生態(tài)環(huán)境亦為促其產(chǎn)生之重要因素。由此可見,即使是像魏人理想國這樣一個并不復雜的社會理想,也是由復雜且深刻的文化生態(tài)合力作用導致的。
The Discuss of The Cultural Ecology About The Creation of The Subaltern Utopia of Fertile Field Mice
Hao Jian jie
Abstract:The subaltern utopia of Fertile field mice is a ideal world not far away from the shore of the world.This characteristic is originated in the agricultural society and determined by the main body of the ideal at the end of the chain of common identity.The system designer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initially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balance and maintain the integrity of the social ecological chain, so the aristocracy used tax revenue policy to take care of the farmers.This relief policy has not been implemented at the time of the kingdom of Wei.But the heavy tax burden must seriously damage the interests of the crime and patriotism and Escaping tyranny became one of the options.As a small country the kingdom of Wei had admiration power mentality.The ruler of the kingdom of Wei governance in case of improper, national nature will have to leave their own country and shipped to countries with good psychological.
Key words:Text of Shih King, Weifeng,F(xiàn)ertile Field mice,The subaltern utopia, Kingdom of Wei, Cultural ecology
責任編輯:黃萬機
1 楊伯峻:《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新編諸子集成本,1979年,第41—42頁。
1 [魏]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jīng)注校釋》,北京:中華書局新編諸子集成本,2008年,第190頁。
2 [魏]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清阮元??淌?jīng)注疏嘉慶刊本,2009年,第181頁。
3 [清]王先謙集解:《莊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新編諸子集成本,1988年,第168頁。
4 [魏]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jīng)注校釋》,北京:中華書局新編諸子集成本,2008年,第190頁。
5 [清]王先謙集解:《莊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新編諸子集成本,1988年,第168頁。
6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清阮元校刻十三經(jīng)注疏嘉慶刊本,2009年,第3062頁。
1 [晉] 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清阮元??淌?jīng)注疏嘉慶刊本,2009年,第4041頁。
2 [漢] 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清阮元??淌?jīng)注疏嘉慶刊本,2009年,第761頁。
3 童書業(yè):《春秋左傳研究》(收《童書業(yè)著作集》第一卷),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442頁。
4 [晉] 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清阮元??淌?jīng)注疏嘉慶刊本,2009年,第3786頁。
5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清阮元??淌?jīng)注疏嘉慶刊本,2009年,第1865頁。
6 徐元誥:《國語集解(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第350頁。
7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中華書局影印清阮元??淌?jīng)注疏嘉慶刊本,2009年,第5877頁。
1 [漢]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第1137頁。
2 [漢]伏勝,[清]陳壽祺:《尚書大傳》,臺北: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叢書集成新編本第106冊,1986年,第370頁。
3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清阮元??淌?jīng)注疏嘉慶刊本,2009年,第1520頁。
4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清阮元校刻十三經(jīng)注疏嘉慶刊本,2009年,第1567—1568頁。
5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清阮元??淌?jīng)注疏嘉慶刊本,2009年,第4447。
6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清阮元??淌?jīng)注疏嘉慶刊本,2009年,第1550頁。
7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清阮元校刻十三經(jīng)注疏嘉慶刊本,2009年,第1550頁。
8 [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清阮元??淌?jīng)注疏嘉慶刊本,2009年,第761頁。
9 [漢]何休注,[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清阮元??淌?jīng)注疏嘉慶刊本,2009年,第4899頁。
10 [漢]何休注,[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清阮元校刻十三經(jīng)注疏嘉慶刊本,2009年,第4899頁。
1 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新編諸子集成本,2004.年,第454頁。
2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3262—3263頁。
3 [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1550頁。
4 [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1550頁。
5 [宋]呂祖謙撰,[宋]呂喬年編:《麗澤論說集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