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
課堂提問是教師教學最普遍的一種教學手段。藝術性的提問有利于組織教學,緊緊地抓住學生,能使教學疏密相間,張弛有度,妙趣橫生。更能發(fā)人深省,自然引出或突出教學重點,以達到訓練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目的。藝術性的課堂提問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設置。
一、提問于新舊問題聯(lián)系處
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與對比中,往往會出現(xiàn)矛盾,從而給創(chuàng)設問題提供了可能。如,在講述“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時,可以聯(lián)系近代歐洲的科技發(fā)展來提問:“為什么古代中國科技一直領先于世界,而近代科技卻沒有在中國開花結果而是產生在歐洲?”這個問題十分尖銳,發(fā)人深省,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我們可以這個問題來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讓學生去感悟東西方科技發(fā)展的特點以及影響科技發(fā)展的因素。在今天科技就是第一生產力的時代背景下,我們要以史為鑒引發(fā)思考,如何更好地為科技發(fā)展提供好的環(huán)境以推動科技的發(fā)展,以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從而培養(yǎng)學生思考歷史的能力。
二、提問于學生的疑惑處
提問要切中學生疑惑之處。比如,學生對歷史人物藝術形象與歷史形象的差異的疑惑。教師如果只講這些人物的歷史形象而不顧及人物的藝術形象,那就會使學生產生疑惑。如,講述洋務運動中的曾國藩時,學生就會想起他的藝術形象——鎮(zhèn)壓太平天國農民運動劊子手,被稱為“曾剃頭”。但是歷史上的曾國藩卻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對推動近代中國社會的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因此,講述這些人物時,有必要設計一些提問,讓學生發(fā)表看法,然后針對學生的思想實際,加以補充分析和講解,從而達到教學目的。又如,學生常常以今人的思想和行動準則來度量歷史人物。他們對辛亥革命后孫中山讓位給袁世凱迷惑不解,認為太不應該。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提出各種問題,如“孫中山先生革命的目的是什么,是為國為民還是為個人?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后所面臨的國內國際的環(huán)境是什么?引發(fā)學生討論,學會從歷史人物所處環(huán)境及其思想出發(fā)去評價歷史人物。雖然,有些問題超出了課本的范圍,但并不能認為是額外負擔,反而大大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的問題具有間接性、思考性的特點,學生一旦解決,就能使歷史知識與歷史學科能力得到同步提高。
三、提問于事件比較處
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近似歷史事件放在特定的條件下加以比較,可以顯示出其本質特征,而在比較中也更容易暴露其矛盾。如我們在學習孔子的思想時,可以設置提問: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孔子和古希臘的偉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幾乎生活在同一個歷史年代,為什么他們的思想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呢?前者關注社會的仁禮,后者關注研究人類本身,即研究人類的倫理問題。從而引導學生學會從現(xiàn)象到本質分析歷史的因果關系,掌握不同的歷史表象下隱藏的政治經(jīng)濟的因素,來認清文化的差異是由不同的政治經(jīng)濟因素決定的。又如,二戰(zhàn)后的德國和日本同是戰(zhàn)敗國,為什么他們對歷史的認識態(tài)度會有那么大的差異呢?這是從現(xiàn)實出發(fā)在歷史中尋找根源的問題。這樣就能培養(yǎng)學生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問題,并和現(xiàn)實國內外環(huán)境相結合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
四、提問于教學的關鍵處
提問要提在關鍵處,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抓住要害思考分析問題。如幫助學生認識巴黎公社無產階級專政的性質的時候,可以設計四個問題:(1)無產階級政權的特點是什么?(2)3月18日革命是哪兩個階級面對面的生死搏斗?(3)公社結構的組成成分怎樣?(4)公社采取了哪些革命措施?后面三個問題緊緊扣住第一個問題,無產階級政權的特點是什么?就是其階級性,就是其公社政權的組織結構,就是政治上的人民民主和經(jīng)濟基礎的公有制。這樣的提問就能使學生很快理解教材中關于巴黎公社所采取的措施,把握關鍵,從而深化對巴黎公社所采取的措施的理解和記憶。這樣的提問就抓住了關鍵,既解決了難點,又突出了重點。
五、提問于思維的轉折處
教師首先引導學生按照正常的思維習慣去思考問題,然后突然打破正常的因果關系提出問題,從而使他們產生疑問,而主動去尋找問題的答案。當學生對思考的問題進行探究的時候,教師的提問就達到了目的。如,在講抗日戰(zhàn)爭時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國民黨反動派在國民大革命后期大肆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在1927—1937年中國共產黨堅決打擊國民黨反動派,為什么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國共兩黨能夠摒棄前嫌團結抗日呢?這就是學生思維的一個轉折處,必須把學生的思維方向扭轉過來:“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國內矛盾發(fā)生了什么變化?1935年華北事變對中國有什么影響?1935年共產黨的瓦窯堡會議制定了什么方針?在這樣的局勢面前,代表中華民族和人民利益的共產黨應采取什么策略?”通過層層設問,學生的思維順利地越過障礙,完成了思維的轉折,達到了教學目的。
總之,課堂上我們要善于觀察學生思維的脈絡,掌握提問的火候,把握提問的關鍵。一石激起千層浪,每一次藝術性的提問都能使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不斷涌現(xiàn),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也會不斷增強,教學相長,樂趣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