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文強
【摘要】 目的 研究管狀胃在食管癌手術后對胃食管反流的影響。方法 60例食管癌患者, 按照術式不同分為傳統(tǒng)手術組和管狀胃組, 各30例;同期接受體檢的健康成人30例作為對照組。術后2周檢測食管癌患者食管腔內24 h pH值, 記錄接受檢查的時間以及Demeester評分系統(tǒng)的各項監(jiān)測指標, 三組之間進行兩兩比較。結果 三組研究對象的檢查總時間、立位時間及臥位時間兩兩比較, 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管狀胃組的DeMeester總評分(22.68±32.25)分、24 h酸反流次數(17.22±24.14)次、>5 min的反流持續(xù)時間(2.62±3.72)min、最長反流持續(xù)時間(24.01±33.8)min、pH<4.00的總時間(82.11±119.17)min, 低于傳統(tǒng)手術組的(43.31±52.45)分、(66.35±87.23)次、(5.76±7.58)min、(35.51± 38.02)min、(164.87±201.53)min, 高于對照組的(22.68±32.25)分、(17.22±24.14)次、(2.62±3.72)min、(24.01±33.85)min、(82.11±119.17)min,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結論 管狀胃能夠使食管癌患者在術后的胃食管反流程度減輕, 促進其生活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 食管癌;管狀胃;胃食管反流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04.030
胃食管反流是食管癌手術后消化道重建時出現的常見癥狀, 容易引發(fā)食管腺癌[1], 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 應采取有效的方式來減輕食管癌術后的胃食管反流癥狀, 因此, 本院將食管癌患者60例和同期健康體檢正常成人30例作為此次的研究對象, 以下是詳細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將本院2015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食管癌患者60例, 按照術式不同分為傳統(tǒng)手術組和管狀胃組, 各30例;選擇同期接受體檢的健康成人30例作為對照組。其中, 傳統(tǒng)手術組:男20例, 女10例, 年齡30~75歲, 平均年齡(54.24±6.96)歲;管狀胃組:男19例, 女11例, 年齡31~74歲, 平均年齡(54.31±6.81)歲;對照組:男21例, 女9例, 年齡29~75歲, 平均年齡(54.71±6.79)歲。三組研究對象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管狀胃手術方法 在上腹正中或左胸腔切口游離全胃保留胃右血管及網膜右血管。從胃小彎胃角處使用切割縫合器將賁門及部分胃小彎胃壁切除, 切緣常規(guī)漿肌層包埋。制成直徑為3 cm管狀胃, 長度約為15~30 cm, 吻合食管殘端和管狀胃。
1. 2. 2 傳統(tǒng)手術方法 切除胸中下段食管及賁門, 上切緣距腫瘤5 cm以上, 吻合全胃和食管殘端。
1. 2. 3 測定方法 在術后2周內安排患者接受檢查, 做好檢查前準備, 使用便攜式pH監(jiān)測儀測定患者食管腔24 h pH值, 從鼻腔將經緩沖液校準的pH電極插入置于吻合口上方約5 cm處, 連接患者身上的監(jiān)測記錄儀, 患者在監(jiān)測過程中進行正常的活動, 記錄24 h的活動情況, 在去除pH電極后連接記錄儀和計算機, 通過計算機使用DeMeester評分系統(tǒng)進行分析。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三組接受檢查的時間以及DeMeester評分系統(tǒng)的各項監(jiān)測指標。酸性反流為pH<4.00, 正常人24 h酸反流次數<46.9次, 持續(xù)時間>5 min的反流次數≤3.45次, 19.9 min為最長反流持續(xù)時間, pH值<4.00的時間低于總時間的4.45%, DeMeester總評分<14.72分[2]。以正常人24 h食管腔內pH監(jiān)測的各項指標為標準。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三組研究對象接受檢查時間比較 對照組的檢查總時間為(1370.30±56.41)min, 立位時間為(815.60±140.05)min, 臥位時間為(560.20±143.13)min;傳統(tǒng)手術組的檢查總時間為(1380.50±33.20)min, 立位時間為(780.50±378.35)min, 臥位時間為(616.32±321.41)min;管狀胃組的檢查總時間為(1390.20±55.68)min, 立位時間為(865.40±140.30)min, 臥位時間為(530.34±150.64)min。三組研究對象的檢查總時間、立位時間及臥位時間兩兩比較, 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三組研究對象DeMeester評分系統(tǒng)的各項監(jiān)測指標比較 由DeMeester評分系統(tǒng)的監(jiān)測結果可知, 對照組的各項監(jiān)測指標均正常, 傳統(tǒng)手術組和管狀胃組的各項監(jiān)測指標與對照組比較,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管狀胃組的各項監(jiān)測指標比傳統(tǒng)手術組低,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3 討論
胃食管反流是食管癌手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 有研究報道, 手術與食管癌切除術后發(fā)生胃食管反流的關系密切。食管下端括約肌、膈食管韌帶、食管與胃底之間構成的銳角以及膈肌角是正常食管抗反流的解剖生理基礎[3-9], 在經過食管癌手術后, 患者食管抗反流的解剖生理基礎受到破壞, 使患者在術后出現胃食管反流, 在手術中會切斷胃迷走神經, 使患者術后胸胃的生理解剖出現改變, 延遲術后胸胃排空時間, 反流和排空互相影響。
臨床上一直在研究如何從術式上使術后胃食管反流的癥狀減輕, 有研究通過多次實驗證明, 在不同的術式術后患者均會出現胃食管反流, 但程度不一致[10-13]。在本次研究中, 通過管狀胃進行消化道重建, 在減輕術后胃食管反流方面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管狀胃通過將胃小彎的大部分切除使分泌胃酸的壁細胞、主細胞數量減少, 進而使胃酸的分泌在最大程度上得到了限制[14-17];管狀胃和食管的直徑相似, 有利于術后消化道重建, 加速胸胃排空和食物蠕動, 減少食物潴留和胃液潴留, 從而減輕食管癌術后胃食管反流程度。
本次研究表明, 對照組的檢查總時間為(1370.30±56.41)min, 立位時間為(815.60±140.05)min, 臥位時間為(560.20± 143.13)min;傳統(tǒng)手術組的檢查總時間為(1380.50±33.20)min, 立位時間為(780.50±378.35)min, 臥位時間為(616.32± 321.41)min;管狀胃組的檢查總時間為(1390.20±55.68)min, 立位時間為(865.40±140.30)min, 臥位時間為(530.34± 150.64)min。三組研究對象的檢查總時間、立位時間及臥位時間兩兩比較, 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管狀胃組的DeMeester總評分(22.68±32.25)分、24 h酸反流次數(17.22±24.14)次、>5 min的反流持續(xù)時間(2.62±3.72)min、最長反流持續(xù)時間(24.01±33.8)min、pH<4.00的總時間(82.11±119.17)min, 低于傳統(tǒng)手術組, 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表明管狀胃組的反流程度明顯輕于傳統(tǒng)手術組。
24 h食管腔內pH監(jiān)測是臨床上檢測pH值的有效方法, 在診斷胃食管反流及胃食管反流病方面的準確率較高, 能夠對胃食管反流的時間和類型進行確定, 由于其存在可定量、客觀、準確等優(yōu)勢, 已逐漸在胃食管反流的診斷、治療中廣泛使用。
總之, 管狀胃能夠使食管癌患者在術后的胃食管反流程度減輕, 促進其生活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張愛民, 張小翠, 張慶波.兩種吻合方式對食管癌術后抗反流效果的對比研究.山西醫(yī)藥雜志, 2015, 44(2):210-211.
[2] 郁松.管狀胃在食管癌手術治療中的應用價值.江蘇醫(yī)藥, 2013, 39(23):2927-2928.
[3] 任賓.管狀胃在食管癌手術中的應用研究.中國藥物與臨床, 2016, 16(1):109-110.
[4] 段紅兵, 李敏杰, 康健樂. 管狀胃成形對預防食管癌切除術后胃食管反流的作用. 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 2010, 17(5):417-419.
[5] 陳文樹, 付向寧, 徐澄澄, 等. 管狀胃對食管癌手術后胃食管反流的影響.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醫(yī)學版), 2011, 40(5):593-596.
[6] 閆冀豫. 管狀胃成形術在對食管癌切除術后預防胃食管反流的價值分析. 中外醫(yī)學研究, 2013(18):42-43.
[7] 溫澤強, 卿松, 鄧治林, 等. 管狀胃食管吻合術對食管癌患者術后胃食管反流及生存質量的影響. 疑難病雜志, 2013, 12(8): 603-605.
[8] 袁慶鋒, 張琪. 管狀胃食管吻合術對食管癌根治術后患者并發(fā)癥的影響. 醫(yī)學理論與實踐, 2012, 25(24):3012-3013.
[9] 程林江. 管狀胃成形對預防食管癌切除術后胃食管反流的作用研究. 中國傷殘醫(yī)學, 2013(4):54-55.
[10] 陳文樹. 管狀胃在減輕食管癌術后胃食管反流病中的臨床研究. 華中科技大學, 2011.
[11] 施慶彤, 范黃新, 刁亞利. 管狀胃寬度與食管癌術后抗胃食管反流的臨床研究. 中華胸部外科電子雜志, 2016, 3(1):25-28.
[12] 吳劼. 管狀胃食管吻合術在食管癌手術中應用的中遠期療效. 中外醫(yī)學研究, 2013(28):31-32.
[13] 羅世忠, 李明軍. 管狀胃加胃底重建食管癌術后胃食管反流的臨床研究. 中國醫(yī)藥導報, 2012, 9(32):79-80.
[14] 徐海萍, 駱金華, 孫杰, 等. 管狀胃代食管減輕食管癌術后胃食管反流的臨床效果. 江蘇醫(yī)藥, 2011, 37(14):1691-1693.
[15] 高璐. 管狀胃在食管癌切除術中的應用研究. 河北醫(yī)科大學, 2015.
[16] 王小衛(wèi). 管狀胃與食管癌術后胃食管反流的關系研究. 濱州醫(yī)學院學報, 2014(5):389-390.
[17] 楊世兵, 楊緒全, 胡杰偉. 管狀胃在食管癌切除術中的應用研究. 中外醫(yī)學研究, 2012, 1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