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大春
出版單位: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4/07
《大唐李白·鳳凰臺》是臺灣作家張大春“大唐李白”系列的第二部,描寫青年李白出蜀之后沿江而下的游歷生活。且看沒有背景的詩人,如何反抗沒有科考資格的個人命運,一步步接近廟堂明君的權力核心?而號稱“詩無敵”的他,在金陵酒樓中踟躕流連、以詩會友,遇一代名妓、會孟浩然,又將如何面對這些盛世底層的不同身影?
李白就是在當時一個盛世之中積極尋找自己機會的人。他出生于公元七○一年,過世于公元七六二年,一生所系,大約與盛唐相仿佛——自七世紀末到八世紀中,差不多有半個世紀的時間,是大唐帝國看來最輝煌繁榮的時代。如果把盛唐這個概念和李白的生涯看作一個對比,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兩者密不可分。
李白出生之前,整個唐朝經(jīng)由唐太宗、唐高宗,一直到武后,甚至唐中宗,好幾代風范各異、行徑不同的帝后一直在做一件事,那就是持續(xù)地擴大其官僚集團。這其中有許多原因,而武后是特別的角色,她本來不該是李唐皇室的繼承人,但不論是基于個人的野心,或者是弘教的企圖——更可能是借助于佛教經(jīng)典(如學者一再指出的《大云經(jīng)》,其中有女主稱帝的啟示)——她布置一套全新的統(tǒng)治規(guī)模和價值?;蛟S,武則天期望在舊有的官僚集團之外,找到帝國新生的力量。比方說,幫助李唐建立起皇權的關隴集團,一直對武則天這樣的當權者有強大的壓力。當武則天利用新的考選制度,引進更多的士子之時,官僚集團便開始急劇地擴充。
李氏當國的時候原本就苦于自己的郡望不高,不足以和前代綿延數(shù)百年的高門大姓之家相抗衡。所以,從唐太宗貞觀年間修成的第一部試圖建立新士族階級的書籍開始,無論是稱之為“士族”、“世族”、“門閥”,都是世代為高官的家族。唐太宗修《氏族志》推揚時興冠冕,打擊古老門閥;日后新編的《姓氏錄》目的和手段也是相近似的,像是和李氏并肩打天下的武氏,也一樣不注明郡望,堪見《氏族志》、《姓氏錄》之為物,恰是對南北朝以來的高門大第做徹底而沉重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