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谷勇氣
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指出,中國文明起源和國家起源,“從文獻與考古結(jié)合考察,洪水與治水傳說是至關重要的”,“所以,中原地區(qū)的文明起源要從洪水到治水談起”。水災害是因暴雨、臺風、山洪、地震及其他原因引起的洪水泛濫、風暴潮、災害性海浪、積水、澇漬、水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等現(xiàn)象,有各種各樣的類型。這些水災害都威脅人民生活和生命財產(chǎn)安全,對人類社會和經(jīng)濟發(fā)展造成巨大損失,產(chǎn)生不良影響。水災害對人類生存和發(fā)展造成了極大挑戰(zhàn),讓人們的觀念和行為發(fā)生變化,形成獨特的水文化現(xiàn)象。在與水災害的斗爭中,人們激發(fā)了前所未有的創(chuàng)造性,對水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產(chǎn)生了巨大的作用。水文化中相當多的內(nèi)容是從水災害中得來的,在一定意義上說,如果沒有水災害與人們抗御水災害的活動,就沒有今天的水文化。
一
中日兩國水災害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洪水。兩國都有豐富的河流資源,曾經(jīng)發(fā)生過多次洪水,現(xiàn)存的關于治水的資料、文獻也不在少數(shù)。此外,兩國都有關于洪水的神話傳說?,F(xiàn)今“洪水”這個詞在中日兩國都有水文化的意義。
“洪”的本義是大水,引申為“大”“湍急的水”“兩水交接處”等。聲旁“共”字有“極,甚”的意思,有學者認為“共”就是開始水災害的黃河的一個地方,因此可以說到達極點的共地之水形成“洪水”。這個詞的意義在中國和日本是相同的,日本也曾發(fā)生多次洪水,“洪水”一詞傳入日本之后,日本人直接借用到現(xiàn)在。
日本的河流流域面積很小,短期的流量變動較激烈,較少的集中降雨也會引起短暫的洪水,快流入海里。因此,日本沒有像外國大河流泛濫那樣,一發(fā)生洪水過幾個星期才能退的情況,一般過幾個小時或兩三天就會退了。日本河流的這種特征導致利水、治水很難,日本人對河流做的改造不是很大,只能做到與自然共存,從這里可以看到日本人與自然一起共存而不斗爭的理念。相比之下,中國的河流流域面積較大,一發(fā)生洪水,其受損范圍非常廣大。大禹治水的故事就說明中國的治水工程規(guī)模非常之大。
大禹是中國有名的治水英雄,是中國夏朝的創(chuàng)始人。當時,黃河經(jīng)常發(fā)生洪水,給周圍的人們帶來了很大損害,大禹通過改變黃河的流向、整理人工水道等方式進行治水。大禹在治水過程中也把全國劃分為九個州。中國的治水規(guī)模是巨大的,其動力在于王朝。另外,通過改造河流等舉動,可以看出中國水文化的一種支配自然的性質(zhì)。
在日本,戰(zhàn)國諸侯武田信玄是出名的治水英雄,他也是被稱作“甲斐之虎”的人物。“甲斐”說的是現(xiàn)在的山梨縣,在戰(zhàn)國時代,除了戰(zhàn)爭,水災害常常發(fā)生。當時,武田信玄對甲斐的河流進行了治理,造就了最有名的“信玄堤”。這個堤并非完全阻塞河流,而是堤防與堤防之間有空隙的特殊的構(gòu)成(日本人把這種堤防稱作“霞堤”),發(fā)生洪水時,在降低河流水位的同時,讓肥沃的土壤流到周圍的田地。信玄堤的特征就是隨著河流的流動而變化,與自然共存。
中國的洪水神話大致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洪水起因不明,并無人類再傳;第二類,洪水有起因并與人類再傳故事相結(jié)合。漢文古籍記載的鯀禹治水等洪水神話,屬于第一類。以中國南方少數(shù)民族為主的洪水神話,屬于第二類。實際上,中國的洪水神話基本上可分為南北兩大系統(tǒng)。中國洪水神話中洪水的起因,有多種類型:
1.天帝懲罰型:無論在中國,還是在世界創(chuàng)世神話史上,這類洪水神話都居多數(shù)。
2.天神爭戰(zhàn)型:主要是指天神與天神之間因利益沖突而引起爭斗,導致洪水。
3.雷公復仇型:在天帝懲罰型里,雷公復仇型里雷公只是執(zhí)行命令行雨。在雷公就是洪水的主謀。
4.自然災害型:一般都沒有說明洪水的起因,而只把它說成是某種自然災害,如天塌、地震或暴雨成災等所致。
日本古籍中本來沒有關于洪水的記載,但是日本國內(nèi)外的學者們早就把日本的諸島之生成神話和東南亞、中國華南地區(qū)的洪水造人神話比較,指出其近似性。日本只有一個系統(tǒng),就是“兄妹始祖型洪水神話”。村上順子指出日本的洪水神話主要有兩種類型:
1.宇宙斗爭型:神與人之間發(fā)生的斗爭導致洪水。
2.原初洪水型:原初發(fā)生淹沒萬物的洪水。
中日洪水神話另外相同的地方是兄妹結(jié)婚、再殖人類。中日神話中兄妹結(jié)婚后,都生下了怪胎。在中國神話里,怪胎被剁碎而變?yōu)榛钊恕5窃谌毡?,伊邪那美首先生下水蛭子(怪胎),之后連續(xù)生下許多正常孩子。中國的怪胎被殺死而變?yōu)槿祟?,而日本的怪胎沒被殺死,沒變成人類。水蛭子不會成為“生產(chǎn)之神”,于是伊邪那美作為“生產(chǎn)之神”留存下來。從中日兩國的洪水神話中可以看出一定的近似性來,眾所周知,日本文化的思維受過中國文化思維的影響,即這些近似性也在于古代日本受到的中國文化影響。有學者指出,日本洪水神話與中國南方很多地方的洪水神話存在著相似性,因此,中國南方的洪水文化對與日本洪水文化或思維的影響是更大的。
中國洪水神話的獨有特征概括來說就是英雄崇拜。在中國漫長的水災害歷史中,隨著對水災害認識的加深,人類對江河的神靈或自然崇拜慢慢地轉(zhuǎn)化為對抗御水災害英雄人物的崇拜。比如,大禹治水、李冰治水等。他們的治水實踐,向勞動人民展示了,人類通過自己的力量能夠減少或減輕水災害帶來的損失。這種事實讓人民把治水英雄逐漸當作崇拜的對象。這種人物治水成為神話的情況是中國特有的。一般日本神話是以自然崇拜類型為主,比如“八岐大蛇”,也是象征自然對人類的威脅的神話。
總的來說,中日兩國關于“洪水”這個詞匯的內(nèi)涵還是比較相似的,詞匯的本質(zhì)的意義也是大致相同。日語中的“洪水”一詞來源于中國,“洪水”內(nèi)涵的起源也基于中國南方。但從歷史記載中的中日治水方式上還是能看到中日水文化的一些差異,就是以人類支配自然思維為主的中國式治水和以人類與自然共存思維為主的日本式治水。
二
海嘯也是水災害。日本把海嘯叫作“津波”,這個詞現(xiàn)在已經(jīng)演變成世界的通用語了。日本是地震多發(fā)的國家,地震時常常伴有兇猛的海嘯,曾受到過多次海嘯襲擊,造成巨大損失。近年來,日本中越?jīng)_地震的發(fā)生又引發(fā)了非常大的海嘯。日本是受到海嘯威脅嚴重的國家,沿海生活的人們一直與海嘯災害斗爭。在斗爭過程中,產(chǎn)生了日本獨特的表示海嘯的詞匯:“津波”。
“嘯”是個形聲字,本義為撮口發(fā)出長而清越的聲音,引申指:1.鳥獸拉長聲叫;2.大聲呼召;3.(自然界)發(fā)出某種較大的聲音;4.飛機、子彈等飛過時發(fā)出的聲音。海洋發(fā)出巨大嘯聲時就形成“海嘯”。在日本,“海嘯”這個詞也曾被使用,但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慢慢地消失,現(xiàn)在一般用“津波”這個詞來表示“海嘯”。
“津波”源于“海嘯”,“津”是指漁船停靠的地方或港口,“津波”意味著“在海邊和港口的大浪”。在過去,漁民出海到遠海上打魚時看不到海嘯,等回到海邊或港口,才發(fā)現(xiàn)被海浪吞噬的慘狀。日本歷史上第一次出現(xiàn)“津波”這個詞是在1611年(江戶時代)的《駿府記》。這意味著1611年以后,需要指“地震引起的大浪”時,日本人就開始用“津波”這個詞,別的詞逐漸不使用了。最后,“津波”這個詞就成為日本水災害代表詞之一,其影響力也非常大,除了影響到中國外,又逐漸影響到世界上各個國家。“津波”的讀音“tsunami”已經(jīng)是世界上的通用語之一了,跟外國人說“tsunami”他們就能聽懂。現(xiàn)在已經(jīng)演變到有“暴風津波”這種詞了,已經(jīng)不僅指地震引起的海上災害了,而且可以用來表示更多種的大浪了。
日本學者都司嘉宣指出,“海嘯”這個詞原來的意思不是指“津波”,原來的意思是“海的隆隆聲”。中國歷史中,南直隸省嘉定縣(上海市)在1509年、江蘇省在1668年7月25日和1670年8月19日、臺灣基隆在1867年12月18日發(fā)生過海嘯,但是這些海嘯在中國的記錄上是用“海水沸騰”或“海溢”等來表示的,1867年之前,沒有用“海嘯”來表示“津波”的例子。后來,中國開始使用“海嘯”這個詞。現(xiàn)在,把“海嘯”翻譯成西方語言時寫作“tsunami”,讀音與日語的“津波”一樣,證明其詞匯受過日本的影響。因此,中文的“海嘯”就是與“銀行”“哲學”等一樣到了近代從日本傳入中國的一種“回歸語”。因此,中文“海嘯”這個詞的內(nèi)涵意義其實帶有很強的日本特性,間接證明了日本民族是非常關注海洋的,日本人與海洋的關系或許比中國人更為密切。
三
“洪水”有很強的中國特色,“海嘯(津波)”有很強的日本特色,從這些詞匯內(nèi)涵的差異中可以看出中日兩國文化的差異。具體表現(xiàn)為,洪水是基于河流發(fā)生的,而河流是貫穿于大陸上的,指出中國的大陸文化特性?!昂[(津波)”是在靠海洋的地方發(fā)生的災害,反映了日本海洋文化的特性。水文化的發(fā)展過程就是與水災害進行斗爭的過程,中國水文化的主要斗爭對象是在河流發(fā)生的“洪水”,日本水文化的斗爭對象是在海洋發(fā)生的“海嘯(津波)”。中國與日本水文化的差異從中日治水工程的方式中也能看出來,中國大禹治水改造河流流向,是人類支配自然,日本武田信玄的信玄堤顯示了人類與自然共存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