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中林
孩子“威脅”你,你該怎么做?
□章中林
孩子都是天生的藝術(shù)家,你如果有一次滿足了孩子無理的要求,那么下一次他還會故技重施。一旦這種行為固化后,再想去矯正就困難了。
“不要,不要……”隔壁突然傳來一個女人歇斯底里的喊聲,把人嚇了一跳。到門口一看,原來是小軍揮舞著一把工具刀對著父母比劃著,叫嚷著讓父親把手機還給他,不然他就自殺。為了一部手機就自殺,聽著就讓人覺得很可笑,但是他的母親卻已經(jīng)嚇得癱坐在地上。
“小軍,你在嚇唬誰?你媽有心臟病,你是不是想她早死啊。我整天在外跑車,剛回到家,你就不能讓我休息一下。你說初三了要好好學習,現(xiàn)在,為了手機,尋死覓活,有一點男子漢氣概嗎?把刀放下,不要傷著人?!毙≤姷陌职旨钡脻M頭大汗。
“不要你管,我就是要手機?!毙≤姶蠛啊?/p>
“有一點出息好不好?三樓的小超都說要和你比一比,看誰能考取二中,就你這樣想考二中就是白日做夢。我看,回家和你媽開店得了,別讓人看笑話了?!?/p>
“我就是要比他強,他能比得過我,做夢!”
“他做夢?是你在做夢吧!”
這句話或許是戳到了小軍的痛處,他丟下工具刀,抱著頭痛哭起來。小軍的母親還想上前去拉他,被我制止了。
怎么回事呢?原來,小超在手機上看網(wǎng)絡(luò)小說不讓小軍看,說他沒出息,連手機都沒有。小軍急了,便跑回家要手機,沒有達到目的就耍起“瘋”來。
這已經(jīng)不是小軍第一次“發(fā)瘋”了。孩子一“發(fā)瘋”,父母就什么也不管了,一律滿足他。對孩子溺愛到這樣的程度,還怎么教育孩子呢?不過,想想類似于小軍這樣的孩子還真不在少數(shù)。用哭泣來謀取心儀的玩具、用絕食來獲得上網(wǎng)的機會、用離家出走來逃避批評指責……面對孩子這些形形色色的“威脅”,家長應(yīng)該怎樣做呢?
首先,家長面對孩子的“威脅”,要堅決說“不”。孩子都是天生的藝術(shù)家,你如果有一次滿足了孩子無理的要求,那么下一次他還會故技重施。一旦這種行為固化后,再想去矯正就困難了。因此,面對這樣的威脅,我們必須態(tài)度明確地說“不”。
其次,家長要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以柔克剛,向孩子說明自己為什么說“不”。讓孩子擺脫這樣的怪圈,家長要對他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孩子明白錯在哪里,家長為什么不同意。道理講明了,孩子明白了我們的良苦用心,自然也就解開了心里的疙瘩。
再次,家長要反思自己的不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蔽覀儜?yīng)該自我反?。汉⒆右恍┎划斝袨榈谋澈笥袥]有自己平時的影子?自己在孩子面前有沒有注意自己的言行?對于孩子的教育有沒有不恰當?shù)牡胤??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我們只有把孩子放在受教育的位置,對他愛而不嬌,護而不慣,根據(jù)孩子的年齡特點加以教育,才能收到應(yīng)有的效果。
最后,家長不但要自己換位思考,也要教會孩子換位思考。很多時候,孩子選擇“威脅”的手段是因為溝通不暢造成的。如果告訴孩子,我們和他們一樣擁有底線和權(quán)利,那么,我們和孩子之間就不大容易產(chǎn)生不必要的沖突。
另外,家庭成員在面對孩子的威脅時,一定要保持高度一致。很多時候,孩子以威脅的手段來達到目的,都是因為祖父母的嬌慣和寵溺造成的。因此,當我們想要矯正孩子這種不良行為的時候,家庭成員之間必須要保持對孩子教育和要求的一致性。在教育中,如果有一個人不能堅持,那么教育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甚至會相互抵消。
(責編 劉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