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利 王玲 李新磊 阿地力·莫明
[摘要]目的:回顧性分析在重癥頜面頸部多間隙感染中應用VSD的療效。方法:分析2011年5月-2016年5月筆者科室35例重癥頜面頸部多間隙感染患者病例資料,其中18例使用傳統切開清創(chuàng)引流(傳統組),17例使用VSD(改進組),對比炎癥指標[白細胞(white blood count,wBc)、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住院天數變化,評估療效。結果:①改進組與傳統組比較,術前WBC、CRP水平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治療后兩種指標呈下降趨勢,改進組比傳統組下降更明顯,統計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②改進組與傳統組住院天數差異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①在重癥頜面頸部多間隙感染疾病中應用VSD技術利于臨床醫(yī)生快速控制炎癥,有利于患者病情穩(wěn)定;②在頜面部多間隙感染伴嚴重基礎性疾病應用VsD持續(xù)負壓引流技術可以減少患者住院天數,減輕患者痛苦。
[關鍵詞]持續(xù)負壓引流(VsD);切開引流;頜面頸部;多間隙感染;VsD應用
[中圖分類號]R78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7)01-0080-04
重癥頜面頸部多間隙感染患者多因年齡偏大,體質低下,伴嚴重的基礎性疾?。ㄈ纾禾悄虿?、高血壓、腎病、心腦血管等),個別患者服用免疫抑制藥物,導致感染發(fā)展快速,且難以控制。由局部癥狀快速發(fā)展至全身癥狀,多引起張口受限,呼吸困難,還存在向上至顱內,向下由頸部至縱隔擴散的風險,所以重癥頜面部間隙感染的患者在治療中存在很大的生命風險,甚至導致死亡,傳統的方法切開引流后全身支持治療,控制感染速度較慢,增加了患者死亡風險、痛苦和醫(yī)護人員的工作量。
VSD(vacuum sealing drainage)是一種新型的外科引流技術,自德國Ulm大學Fleischmann博士首創(chuàng)以來,大量的基礎研究和臨床實踐都顯示其在軟組織損傷和感染的治療中,不僅有引流徹底、保持創(chuàng)面清潔從而預防創(chuàng)面感染,而且有縮小創(chuàng)面,消滅死腔的作用。刺激肉芽組織快速生長,促進創(chuàng)面愈合和縮短修復時間等方面效果確切。適用于創(chuàng)面和軟組織缺損、皮膚移植固定、燒燙傷、潰瘍、壞疽、骨折創(chuàng)面等領域。同時,許多學者將VsD用于治療各種皮膚軟組織創(chuàng)傷、體表膿腫、化膿性感染、較大的血腫或積液、胰腺破裂修補術后胰漏、骨髓炎開窗引流、關節(jié)腔感染切開引流、開放性骨折懷疑合并感染者,減輕患者行傳統換藥的痛苦,縮短病程,均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筆者科室對重癥頜面部多間隙感染患者的治療方案進行了改進,在嚴重頜面部多間隙患者的治療中使用VSD持續(xù)負壓引流,取得了可觀的療效,本研究對筆者科室近5年來的35例重癥頜面頸部間隙感染患者病例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觀察炎癥指標(WBC、CRP)的客觀變化及住院天數并進行對比分析,評價其療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收集筆者科室2011年5月-2016年5月經治療的35例重癥頜面頸部多間隙感染患者病例資料,其中男23例(占65.7%),女12例(占34.3%)。據納入、排出標準收集資料,根據患者治療方法分為兩組:傳統組:18例(男12例,女6例),年齡(63.33±12.96)歲,入院前發(fā)病天數:(10.94±4.47)d,累及間隙:(4.72±1_23)個,膿腫體積:(182.394±70.02)cm3,術前WBC:(19.74±4.84)×109/L,術前CRP:16.01±5.53mg/L,切開清創(chuàng)+沖洗換藥+抗生素治療;改進組:17例(男11例,女6例),年齡(60.82±13.65)歲,入院前發(fā)病天數:(10.18±3.71)d,累及間隙:(5.24±1_20)個,膿腫體積:(195.764±65.90)cm3,術前WBC:(19.05±5.03)×10-9/L,術前CRP:(15.49±8.50)mg/L,切開清創(chuàng)+負壓引流+抗生素治療。
1.2納入標準:①由各種原因引起的頜面部重癥感染;②局部B超或cT等檢查提示有膿腫形成的患者;③感染誘發(fā)或加重基礎性疾病的患者(如:電解質紊亂、心腎功能不全);④病程中出現膿毒血癥、菌血癥等嚴重感染并發(fā)癥的患者。
1.3排除標準:①臨床資料無法收集完整的患者;②伴有難以控制的糖尿病患者。
1.4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入院后,膿腫未形成者積極保守治療,膿腫形成者應在急診下行手術治療,膿腫未形成者擇日安排手術,不能耐受全麻的患者,局麻下切開引流。①傳統組的處理:清創(chuàng)后傳統組給予放置橡皮引流條或橡膠引流管,根據患者基本病情決定是否行氣管切開,并在術后每日間隔6~8h給予患者進行局部沖洗換藥,更換無菌敷料,直至患者病情好轉、術區(qū)無明顯膿液滲出后,酌情調整換藥次數;②改進組處理:清創(chuàng)后改進組于膿腔內植入VSD。兩組患者根據病情決定是否轉往重癥監(jiān)護,同時給予營養(yǎng)補液對癥治療,均行膿液培養(yǎng),根據結果更換藥物。
1.5VSD使用方法:頜面頸部多間隙感染行切開引流清創(chuàng)后存在多個膿腔、腔道,測量其大小并將VSD高分子聚乙烯醇組成的泡沫材料修剪成相應大小,植入其中,要求:①達到膿腔最底部,創(chuàng)建有效引流;②清創(chuàng)應徹底,避免遺留太多壞死組織,導致堵塞引流。各個膿腔外露部分用定皮機連接固定,外接負壓吸引管,清潔皮膚,表面覆蓋生物半透膜,連接負壓吸引裝置檢查負壓裝置有無漏氣;給與120~150mmHg持續(xù)負壓吸引,5~7d更換VSD裝置,待患者局部全身感染癥狀消失、無膿液及壞死物滲出、創(chuàng)面長滿新鮮肉芽組織后,根據患者情況選擇在局麻或全麻下取出VSD,并行清創(chuàng)縫合手術或二期植皮。
1.6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術前,術后1d,術后3d,血液WBC(10-9/L)、CRP(mg/L)、住院天數并比較。
1.7統計學方法:數據采用SPSSl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用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統計分析;多組間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X2檢驗。
2.典型病例
患者,張某,男,45歲,農民。于2014年1月29日以“上呼吸道感染8d伴左側下后牙痛6d”為主訴入院,病史:8d前患者因上呼吸道感染,自行口服抗生素2d,療效欠佳;6d前出現左側下頜牙痛伴同側面部腫痛,遂就診于當地醫(yī)院,行抗炎補液,切開引流等對癥治療6d,因效果欠佳,遂當地醫(yī)院建議轉入筆者醫(yī)院行??茩z查治療,入院時??茩z查示:雙側頜面部不對稱,比例不協調,左側面頰部、頜下區(qū)及腮腺咬肌區(qū)彌漫性腫脹,觸壓痛明顯,表面皮溫高,皮膚色澤發(fā)紅,左側頜下區(qū)有一約3cm的切口,內放置引流條,擠壓有膿性分泌物溢出,張口度一橫指,感染累及(左側頰間隙、咬肌間隙、翼下頜間隙、舌下間隙、雙側頦下間隙、雙側頜下間隙、咽旁間隙、累及鎖骨上窩、雙側斜方肌,頸部累及甲狀軟骨區(qū)、兩側累及頸鞘、下至胸骨后方),完善檢查示:白細胞21.27×10-9/L;中性粒89.4%;淋巴細胞5.5%,血紅蛋白75g/L,血小板計數188×104/L,體溫:39.2°C,血壓133/74mmHg,完善其他檢查。入院診斷:重癥感染;左側頜面部間隙感染;低蛋白血癥;重度貧血原因待查;高血壓;雙側股骨頭壞死;胸椎韌帶骨化并雙下肢不全癱;強直性脊柱炎。完善相關檢查后,排除全麻手術禁忌證,1月31日在全麻下行頜下區(qū)、頸部、胸部膿腫切開引流術,術后轉重癥監(jiān)護,給與營養(yǎng)補液抗感染對癥治療,每日3次沖洗換藥,療效欠佳,于2月20日檢測指標WBC為32.9×10-9/L,降鈣素原為16.63,感染未控制,局部壞死后肉芽組織生長緩慢(圖2),遂于2月21日后植入VSD負壓引流,感染逐步控制,28日更換VSD裝置?;颊哂?月9日轉入燒傷科分別于11日、20日行術區(qū)植皮?;颊咦≡浩陂g一共輸注入血白蛋白注射液482.5g,輸注懸浮紅細胞13.5u,血漿3740ml。見圖1~4。
3.結果
傳統組與改進組膿培養(yǎng)結果,送檢35份膿培養(yǎng),檢出32例陽性結果,3例陰性。其中鏈球菌為主要致病菌(見表1)。傳統組與改進組患者術前、術后1d、術后3d WBC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改進組與傳統組患者術前、術后1d、術后3d CRP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傳統組與改進組患者住院天數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4.討論
VSD的優(yōu)點:①為創(chuàng)面形成一個密閉引流系統,隔離創(chuàng)面與外界,預防細菌入侵,降低創(chuàng)面感染率;②封閉使作為負壓引流的動力可以持續(xù)進行,徹底清除創(chuàng)面及腔隙內的滲液,促進創(chuàng)面滲液的排出,加速組織消腫,有利于創(chuàng)面感染控制;③提高創(chuàng)面的血流量,改善局部微循環(huán),促進創(chuàng)面肉芽組織生長,增強局部組織的抗感染能力;④減少術后換藥次數,減輕醫(yī)務人員工作負擔,同時減輕患者因反復換藥帶來的痛苦。缺點:①VSD裝置增加了患者的醫(yī)療費用;②VSD容易出現堵塞引流不暢。
本研究回顧性分析筆者醫(yī)院5年以來收治的重癥頜面頸部間隙感染35例,結果顯示:①改進組WBC、CRP在術前、術后1d,術后3d指標變化經SPSSl7統計軟件,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②改進組住院天數明顯低于傳統組住院天數,同樣用t檢驗分析,兩者差別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證明VSD在重癥頜面頸部間隙感染中具有確切療效。
綜上所述,在重癥頜面頸部間隙感染中使用VSD,能幫助臨床醫(yī)師快速控制感染,穩(wěn)定患者病情,從而降低重癥感染患者的死亡率,同時減少患者住院天數及換藥次數,減輕患者痛苦,減少醫(yī)護人員負擔,故VSD值得在重癥頜面頸部間隙感染中使用推廣。另外,根據本次臨床觀察發(fā)現VSD在頜面頸部間隙感染中應用的不足:頭面頸部組織結構復雜,突出部分較多,活動頻繁,VSD生物膜的封閉作用較其他部位效果差,漏氣風險增加;頜面頸部感染與口內、咽旁相通時,應嚴密縫合,有利于建立局部負壓,防止局部形成瘺道;有學者認為一般VSD的更換天數為5~7d,但在頜面部使用,應注意VSD使用療程,頜面部血運豐富,感染控制后肉芽組織生長迅速,改進組有患者在第二次更換VSD后5d,肉芽組織長入生物泡沫材料中,造成取出困難,取出時損傷己形成的肉芽組織,在使用時應當注意。最后,筆者認為VSD運用于化膿性炎癥有利于膿液引流,從而達到了更好地控制感染,但由于感染的控制有許多干擾因素,例如:抗生素的合理運用、患者的年齡、伴隨基礎性疾病、感染間隙的多少等,在后續(xù)的研究中可對此進行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