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朝鮮族假面舞有著極為悠長的歷史。流傳到今天舞蹈學界們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進行了分類。李炳玉從地域角度劃分為:黃海道﹑漢城京畿道﹑嶺南地方。鄭炳浩三分法:鄉(xiāng)春型﹑都市型﹑流浪藝人型。本人已按照分布的地獄及特點,分為:北方型﹑中部型﹑南方型做了簡述。
關(guān)鍵詞:朝鮮族 假面舞
一、朝鮮族假面舞由來
假面舞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它的起源于原始宗教信仰有著密切關(guān)系。在古代人們相信鬼神的存在,而且認為在鬼神領(lǐng)域有為人類會帶來幸福的神靈,也會有給人類帶來災(zāi)難的惡鬼,于是便產(chǎn)生了娛神逐鬼的活動。假面舞也是由此產(chǎn)生的。但因缺乏文字史料佐證,對朝鮮族假面舞的起源各有不同的觀點。有些學者認為,朝鮮族假面舞是源自中國的儺假面及間接受到中國古代西域假面文化影響而形成。還有一些學者認為,在儺文化和古代西域假面文化影響半島之前,朝鮮民族已有假面文化現(xiàn)象和假面舞。對這些觀點學者們眾說紛紜。假面舞在三國之一的新羅也十分盛行,尤其是新羅統(tǒng)一三國之后,中國假面文化影響特別大。
二、朝鮮族假面舞的形態(tài)
按照分布的地域及特點,劃分為北方型﹑中部型﹑南方型。下面對于地域假面舞做一下簡述。
在北方型中,流傳在朝鮮島黃海道海西一帶的《鳳山假面舞》是最有特點,典型的假面舞。傳說在200年前,有一位叫安草木得人從全羅道的一個小島上回來后,把常用的紙制假面換成了木制假面。而且,還把游戲改了很多。在流傳過程中,吸收了一些鄰近地域的假面舞。
資料顯示,《鳳山假面舞》原來是在4月8日燃燈節(jié)時表演的,后續(xù)在朝鮮朝末期這個游戲改為5月端午節(jié)舉行。《鳳山假面舞》與其他假面舞有區(qū)別,它是在規(guī)定的舞蹈場地中進行,帶著觀眾。所以,《鳳山假面舞》具有舞蹈,戲劇性,表演為一體的綜合性形式?!而P山假面舞》分為七個段落。第一段:上佐舞段,向四方神拜禮儀式。第二段:八墨僧舞,八個戴佛僧假面舞者輪流上場,表演一段最為精彩的一組假面舞和長袖舞動作。第三段:祠堂舞,祠堂們以對唱形式打鼓歌舞。第四段:老丈舞。第五段:獅子舞。獅子與僧舞一起共舞。第六段:貧民戲弄倆班。第七段:老丈,老婆,妾不合的場面。
在中部型中,流傳漢城京畿道揚州郡一帶的《揚州別山臺游戲》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假面舞。傳說這個游戲活動是在“壬辰倭亂”以后,是為了當時慰問士兵從漢陽請來了山臺游戲者表演。從此以后每年4月8日,5月端午節(jié),8月秋實時候都會進行表演。
《揚州別山臺游戲》分為十二段。第一段:告祠,蓮花,老丈等進場向四方請求游戲順利進行。第二段:上佐舞,頭上戴著紅色高帽的上佐向著各方向(東,西,南,北)跳舞。第三段:疥皰假面舞。第四段:墨僧舞。第五段:蓮花舞和眨眼皮舞,蓮花手拿扇遮臉,眨眼皮用自己的長袖遮臉一同歌舞。第六段:八僧舞,念佛游戲和針游戲。第七段:鼓游戲。第八段:老僧舞。第九段:猴子舞。第十段:醉胡舞,醉胡奪得小巫黨,而且倆人產(chǎn)生了感情。第十一段:倆班戲。第十二段:老頭與老婆登場,老頭罵老婆,老婆最后生氣而絕,兒女們?nèi)雸龊鬄闅饨^娘而哭。最后,一巫上場為娘送魂。
在南部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嶺南地方的《東萊野游》假面舞。這個游戲是在野外進行的,通常在每年的農(nóng)歷正月十五日舉行,取名為野游,共有四個段。第一段:瘟疫戲。第二段:倆班戲。第三段:奴婢戲。第四段:老婆和老頭戲。
從以上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三個地域假面舞在形式,內(nèi)容等方面有同也有不同。
三、朝鮮族假面舞發(fā)展
流傳到今天的朝鮮民族假面舞,隨著人類歷史發(fā)展,社會,藝術(shù)的發(fā)展假面舞也有了一些變化。從逐鬼娛神或以假面舞表示神靈的存在,變化都已成為娛樂形式,舞臺表演形式。但其中還有一些尚保留著民俗屬性悠久歷史的假面舞。因此,被許多學者們注目。
參考文獻:
[1]樸永光.韓國傳統(tǒng)舞蹈的沿革與發(fā)展[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金成燕,大連市朝鮮族文化藝術(shù)館館員,主要研究方向:朝鮮民族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