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子D
本期介紹的是經(jīng)典科幻電影《獨立日》的續(xù)篇——《獨立日2》。在電影《獨立日》中,面對突然降臨的外星人,人類奮起反抗,把侵略者揍成了渣渣。但是看過電影的我們都知道,這個勝利來得太過幸運,真要論起科技和軍事實力,人類才是被揍成渣渣的一方。于是,在續(xù)集中,人類積極備戰(zhàn),研究外星人遺留下的東西,科技突飛猛進。地球上各國深知外星人總有一天會再度入侵,于是聯(lián)合起來建立了一套強大的防御系統(tǒng),對再次打退敵人充滿自信。有一天,一個巨大的圓球突然向地球加速飛來,并降臨月球基地。人類一鼓作氣,一炮將這個天外來物轟下,歡欣鼓舞地慶祝了一番。然而電影才剛剛開場沒幾分鐘呢,怎么可能就是這么個結(jié)局了呢?果然,圓球并不是外星侵略者,而是被外星侵略者追得到處逃竄的反抗者。據(jù)反抗者說,這些侵略者在宇宙中如蝗蟲一般臭名昭著,已經(jīng)毀滅了無數(shù)星球。上一次侵略地球沒有獲得成功的是它們的先鋒部隊,大部隊即將再次降臨地球。這一次,外星人的武器更加先進了,人類如何才能取勝呢?
眼熟的反派
電影結(jié)局是光明美好的,地球人戰(zhàn)勝外星人更是科幻電影永恒的主題,《獨立日》系列毫無疑問地繼承了這一優(yōu)良傳統(tǒng)。不過筆者看著電影里的反派們,總覺得十分眼熟,好像在哪里見過呀!
第一部里,外星人剛登場時,身形高大,外殼堅硬,呈青灰色,腳掌反折,十分兇悍丑陋。它們骷髏般的面孔上是巨大的頭冠,頭冠后像鞭子一般垂下許多如蚯蚓環(huán)帶般的觸手。在電影后半段,那身形高大的外殼忽然破開,從里面跳出來如侏儒般的小丑八怪,這才是它們的真面目。等到了第二部,外星人的首腦——女皇登場了,它追殺主角時穿著的外殼更加巨大,足有好幾層樓高,與普通外星人略有相似,但構(gòu)造更加復(fù)雜。和其他著名的外星人形象(如異形)相比,我們看到一些顯著的共性。
首先是青灰色、光滑的、和人類皮膚質(zhì)感完全不同的外表。這種外表與爬行動物(如蛇)的皮膚,以及節(jié)肢動物(如昆蟲)的外骨骼十分相似。
其次,它們身體的某些部位也像是昆蟲的器官。例如展開的如胸甲一般的胸部,和椿象的背部非常相似;巨大的頭冠則讓人想到螳螂的頭部,這和某種綠葉螳螂身上那巨大背板簡直一模一樣。而它們的真實身體有一雙巨大的凸出的眼睛,既像爬行動物,又像昆蟲。
毫無疑問,這些影視作品中的外星人形象都是被人設(shè)計出來的,并且成為了被人們廣為接受的流行文化的一部分。但有趣的是,同樣是外星人,《獨立日》中的外星人明顯與異形更相似,與ET差別較大。如果我們再把比較的范圍放寬,你會發(fā)現(xiàn),反派的外星人看上去就是比當正派的丑陋、討厭……
要探究這些情緒的來由,我們要先審視自己的大腦。
在大腦中,有一個叫作“杏仁核”的部分,如果你恐懼、憤怒、厭惡、悲傷、愉悅,都會在這部分腦區(qū)中看到激活的現(xiàn)象。這個部分位于新皮層之下,是人類在從古猿中進化過來之前的遠祖就已具有的腦結(jié)構(gòu)。
事實上,恐懼等情緒的產(chǎn)生,最根本的原因是生存。從進化的角度來講,面對無法戰(zhàn)勝的敵人、威脅到生命的有毒生物,如果沒有恐懼、厭惡的情緒讓自己避開,那原始人大多會變成進化道路上的炮灰,根本無法留下后代。在一項關(guān)于人對動物的“憎恨”情緒的調(diào)查中,前10名令人憎恨的動物是:蛇、蜘蛛、鱷魚、獅、鼠、臭鼬、大猩猩、犀牛、河馬、虎。這些動物有一個共同的重要特征:它們都十分危險。這些動物會激起人們“憎恨”的原因,也就不言自明了。
除了爬行動物(例如蛇)外,昆蟲也會激起很多人天生的厭惡和恐懼情緒,這可能與人類早期在森林中的采集、狩獵生活有關(guān)。與哺乳動物相比,昆蟲更難防備,而且其中有很多種類都有毒,因此可能在進化過程中,這種潛意識層次的恐懼和厭惡的應(yīng)激反應(yīng)被古人留給了后代。
回到外星人形象上,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反派外星人含有昆蟲和爬行動物的外表特征元素,因此它們能夠天然地激起觀眾的恐懼感。另一個相反的例子就是ET,雖然它看起來也不像人,但是它的長相與嬰兒更加相似——小臉、大眼、近眼距、較大的頭部。所以當主角遇到ET,并最后為救出它而奔走時,觀眾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了憐愛之情。
當然,這些情緒是基礎(chǔ)的應(yīng)激反應(yīng),頗為淺淡,而人類的大部分情緒仍然是復(fù)雜情緒,這種情緒受到社會和文化影響,是心理性的。如果明白這一點,刻意從另一個方向塑造形象,就會獲得與第一印象產(chǎn)生反差的情感效果。例如《第九區(qū)》中,外星人的形象也是接近丑陋的節(jié)肢動物,但它們的性格塑造得與普通人相似,反而讓觀眾產(chǎn)生了“人不可貌相”的感慨,從登場第一眼看到時的厭惡感升華到了理解對方的認同感。這種反轉(zhuǎn)的效果,又何嘗不是利用了我們繼承自祖先的恐懼和厭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