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雁
摘要:針對土地利用特點,提出了基于GIS平臺進行土地利用適宜性評價的方法和技術路線,并以沈陽市為例進行土地利用適宜性評價實踐,并對其成果進行分析總結。
關鍵詞:GIS;土地利用;適宜性評價
土地適宜性具有區(qū)域性、多維性的特點,應用GIS技術進行土地適宜性評價表現出特有的優(yōu)勢,使土地本身的屬性數據能在二維空間上表達,充分體現了土地的社會因素、自然因素的空間差異和人文因素對環(huán)境的影響,其評價結果更加科學、合理。
一、基本思路
將所有影響土地適宜性的因子,按照GIS數據層的結構進行管理,能夠對其生成點、線、面目標的緩沖區(qū),并能進行疊加運算從而得到評價單元;通過GRID可以建立評價模型,并通過GRID的顯示查詢、地圖代數計算、鄰域分析等功能,實現土地利用適宜性的分析與評價。
沈陽市土地適宜性評價,是通過對影響土地質量的自然因素和土地利用方式等社會經濟因素的綜合鑒定,將全市域土地按質量對所定用途的適宜程度劃分若干等級,以表明其作為農用地、建設用地的適宜性和限制性的大小,為全市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特別是為開發(fā)后備耕地資源和保護耕地提供依據。
二、基于GIS的土地利用適宜性評價的技術路線
基于GIS的土地適宜性評定工作主要由2大方面工作組成:一是建立各要素的專題數據庫;二是專題地圖單項分析和綜合分析,得到各土地利用環(huán)境適宜性評價結果。
(一)專題數據庫的建立。數據庫是信息系統(tǒng)的核心,是實現土地利用和管理信息化的關鍵。應用GIS技術建立專題數據庫,同時管理土地適宜性評價所需的圖形數據和相應的屬性數據.圖形數據庫有沈陽市土地利用現狀圖;土壤類型圖;地形圖;土壤有機質含量、PH值、土層厚度、綜合肥力分級圖;公共設施分級圖等。根據土地適宜性評價的要求,主導因素屬性數據庫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為此建立了土壤、氣候、環(huán)境、基礎設施、地形、地質、社會經濟、市政設施、土地利用等9個空間和統(tǒng)計性的主導因素數據庫。
(二)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評價指標選取應遵循主導性原則、差異性原則、穩(wěn)定性原則、不相容性原則、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原則、實用性原則。即,評價因子應盡量選擇對土地生態(tài)適宜性和敏感性影響顯著的因子;選擇評價區(qū)域范圍內有明顯差異,能夠出現臨界值的因子;選擇性質上穩(wěn)定,不易發(fā)生變化的因素;指標間不能出現因果關系,避免重復評價,應選擇相對獨立的因子; 盡量把定性的、經驗性的分析進行量化,以定量為主,必要時對現階段難以定量的指標采用定性分析,以減少主觀成分對評價結果的影響,提高精度;另外,指標的選擇要具有實用性,即易于捕捉信息并對其定量化處理,體系不宜過于龐大,應簡單明了,便于理解和計算。評價因子應盡量選擇從現有的地質水文、土壤普查、土地利用現狀及社會經濟調查關于土地等資料中可獲得數據的因子。在本次土地利用適宜性評價指標選取時考慮到土地本身所具有的自然屬性,及人類社會發(fā)展給其帶來的社會、經濟屬性,從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促進城市發(fā)展及保護優(yōu)質土地的角度出發(fā),將影響土地不同性質利用的因素逐步分解至最小影響因子,這些因子共同組成本次土地利用適宜性評價的預選指標集。
(三)評價單元的確定。評價單元是影響土地適宜性諸因素所構成的最基本的單元,不同的評價單元具有各自的自然和社會經濟特性,既有差異性,又有可比性,而各評價單元盡可能保證評價單元內土地質量、土地屬性和利用方式的相對一致性,土地適宜性評價的最終結果就是由評價單元反映出來的。在建立了土地利用現狀、土壤分布、環(huán)境狀況、地形地貌等因素的數據庫后,評價的基本單元可以通過GIS的空間疊加功能來生成,由土地利用現狀行政區(qū)劃圖與各影響土地適宜性的參評因子分級圖進行疊加計算,產生的圖斑塊即為土地適宜性的評價單元。
(四)因子加權求和計算。以評價單元為基礎進行多因素乘以權重疊加。首先視每個因素在評價中的重要性,為其賦一權重,權重的確定用德爾菲法。
三、沈陽市土地利用適宜性評價實踐
沈陽市土地利用適宜性評價是在土地生態(tài)敏感性評價的基礎上進行的,在沈陽市土地生態(tài)敏感性評價中的最敏感區(qū)和敏感區(qū)不計入土地利用適宜性評價的區(qū)域范圍內,為能更好地為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服務,假設參與本次沈陽市土地利用適宜性評價的評價單元在土地利用類型中不是農業(yè)用地就是建設用地,不考慮土地利用的其它適宜性,對沈陽市土地利用適宜性評價的過程中分別對土地利用的農用地適宜性與建設用地適宜性進行評價,兩個評價相對獨立完成,在對農用地評價時不考慮土地的建設適宜度,反之亦然,最后對農用地與建設用地適宜性評價結果進行疊加和權重分析得出沈陽市土地利用適宜性評價結果及分級。
根據沈陽市現狀土地利用情況,最終確定沈陽市土地利用適宜類劃分為五個等級,各級的含義如下:一級適宜地包含25個評價單元,在本次評價過程中這些評價單元的土地較適宜于城市建設發(fā)展,這些評價單元中的土地利用應優(yōu)先考慮用于城鎮(zhèn)建設;二級適宜地包含14個評價單元,這些評價單元的土地適宜于城市建設發(fā)展,這些評價單元中的土地利用應考慮用于城鎮(zhèn)建設;三級適宜地包含15個評價單元,這些評價單元的土地農用適宜性與建設適宜性相當,其土地及可作為城鎮(zhèn)建設發(fā)展又可作為農業(yè)用地;四級適宜地包含24個評價單元,這些評價單元的土地較適宜用作農業(yè)用地,這些評價單元中的土地利用應優(yōu)先考慮農業(yè)用地;五級適宜地包含22個評價單元,這些評價單元的土地最適宜用作農業(yè)用地,其土地不宜作為其他用途加以使用。
結語:土地適宜性評價涉及的土地性質,不僅包括熱量、水分、坡度、土層厚度等自然地理要素,也包括區(qū)位、交通以及與土地開發(fā)利用管理有關的社會經濟屬性,是一種多要素評價,評價的多要素性,使其過程繁難復雜,不易操作。基于GIS技術進行土地適宜性評價,將數據計算與圖形處理相結合,可以直觀、高效、準確地實現土地適宜性評價的空間和屬性一體化分析,并且,可以方便的進行評價成果的圖件繪制、面積量算、統(tǒng)計分析等操作,使土地適宜性評價結果更加科學、合理。
參考文獻
[1].鄔倫。地理信息系統(tǒng)——原理、 方法和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2].王國杰等。土地適宜性評價的GIS實踐方法比較研究。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26卷3期,200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