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事訴訟送達環(huán)節(jié)貫穿民事立案、審判各個環(huán)節(jié),是法院、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員之間進行有效溝通的橋梁,民事訴訟送達的難易與否直接關系到民事訴訟能否順利進行,民事案件能否及時結(jié)案。近些年,我國城鎮(zhèn)化水平不斷提升,伴隨著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快,城鄉(xiāng)之間、城市與城市之間人口流動加大,這就加大了民事訴訟送達的難度,同時司法實踐中,民事訴訟送達難的現(xiàn)象在基層人民法院也普遍存在。本人將從我國民事訴訟送達方式入手,具體分析造成民事訴訟送達難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之上提出解決民事訴訟送達難的一點建議。
關鍵詞:民事訴訟;送達方式;原因;對策
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我國民事訴訟送達方式主要有:直接送達、留置送達、電子送達、郵寄送達、委托送達、轉(zhuǎn)交送達、公告送達。因本文討論的受送達人為普通公民,而轉(zhuǎn)交送達涉及的受送達人為軍人或者被監(jiān)禁、被采取強制性教育措施,故下面本文談及的送達包括:直接送達、留置送達、電子送達、郵寄送達、委托送達、公告送達。
一、民事訴訟送達難現(xiàn)象
(一)直接送達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85條規(guī)定:“送達訴訟文書,應當直接送交受送達人。受送達人是公民的,本人不在交他的同住成年家屬簽收;受送達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應當由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其他組織的主要負責人或者該法人、組織負責收件的人簽收;受送達人有訴訟代理人的,可以送交其代理人簽收;受送達人已向人民法院指定代收人的,送交代收人簽收。受送達人的同住成年家屬,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負責收件的人,訴訟代理人或者代收人在送達回證上簽收的日期為送達日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85條就直接送達做出了明確規(guī)定,從該條可以看出直接送達的條件為:①受送達人為公民時,送達應交本人或者同住的成年家屬簽收;②受送達人為法人、其他組織時,送達應交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負責收件的人簽收。當然不論受送達人為公民或者法人、其他組織,如果受送達人有訴訟代理人或者受送達人已經(jīng)指定了代收人的,送達也可交由受送達人訴訟代理人、指定代收人簽收。司法實踐中,隨著我國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快,城鄉(xiāng)之間、城市與城市之間人口流動性比較大,在加上我國民事訴訟送達采取的是以法院為中心的“職權(quán)主義”送達方式,法院送達訴訟文書僅僅依靠原告立案時提供的聯(lián)系方式、住址,受送達人聯(lián)系方式、地址的變更導致直接送達難。即使找到了受送達人住址,但其同住的成年家屬出于利益的考量往往拒絕簽收。有的受送達人審前已經(jīng)預見到了判決結(jié)果,故意躲避簽收送達文書。
(二)留置送達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86條規(guī)定:“受送達人或者他的同住成年家屬拒絕接收訴訟文書的,送達人可以邀請有關基層組織或者所在單位的代表到場,說明情況,在送達回證上記明拒收事由和日期,由送達人、見證人簽名或者蓋章,把訴訟文書留在受送達人的住所;也可以把訴訟文書留在受送達人的住所,并采用拍照、錄像等方式記錄送達過程,即視為送達。”《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86條就留置送達做出了明確規(guī)定,從該條可以看出留置送達的條件為:在受送達人或者同住成年家屬拒絕簽收的情況下,邀請第三人(基層組織或者所在單位的代表)在場見證送達或者采用現(xiàn)代技術(拍照、錄像等)記錄送達過程視為送達。司法實踐中的現(xiàn)實情況是,基層組織或者所在單位的代表害怕給自己惹事,擔心鄰里、同事關系處理不好或者是出于其他因素,往往拒絕做見證人。送達人采取拍照、錄像等方式送達,又可能激化受送達人的情緒,使其情緒失控,采取過激的措施來阻礙送達。
(三)電子送達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87條規(guī)定:“經(jīng)受送達人同意,人民法院可以采用傳真、電子郵件等能夠確認其收悉的方式送達訴訟文書,但判決書、裁定書、調(diào)解書除外。
采用前款方式送達的,以傳真、電子郵件等到達受送達人特定系統(tǒng)的日期為送達日期。”從該條可以看出電子送達的條件為:①受送達人同意;②判決書、裁定書、調(diào)解書除外。就我所在的基層人民法院來看,由于受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的制約,身處山區(qū)的人民群眾并不熟悉傳真、電子郵件等電傳方式,更別說擁有特定系統(tǒng)了,所以電子送達幾乎為零。
(四)郵寄送達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88條規(guī)定:“直接送達訴訟文書有困難的,可以委托其他人民法院代為送達,或者郵寄送達。郵寄送達的,以回執(zhí)上注明的收件日期為送達日期。”該條就委托送達與郵寄送達做出了規(guī)定。司法實踐中委托送達較少,多采用郵寄送達。采用郵寄送達的條件為:直接送達難。人民法院采取郵寄送達的方式,在司法實踐中往往被退回,這主要是因為:①郵寄地址不準確;②受送達人拒絕簽收郵件;③郵遞員法律素質(zhì)不高,受送達人拒簽則郵件退回。
(五)公告送達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92條規(guī)定:“受送達人下落不明,或者用本節(jié)規(guī)定的其他方式無法送達的,公告送達。自發(fā)出公告之日起,經(jīng)過六十日,即視為送達。公告送達,應當在案卷中記明原因和經(jīng)過?!痹摋l就公告送達做出了規(guī)定,可見公告送達是一種救濟性的送達方式。司法實踐中,公告通??怯谧罡呷嗣穹ㄔ悍ㄔ簣?,受送達人受地域、文化、經(jīng)濟條件的制約,接觸人民法院報少之又少,這就使得公告送達流于形式,不利于保護受送達人的合法權(quán)益。公告送達作為一種救濟性的送達方式,是在其他送達方式無法送達的情況下予以適用,但是司法實踐中往往是直接送達、留置送達困難便采取了公告送達方式,雖然公告送達期限不計入案件審理期限,但是公告送達無疑增加了當事人的訴累,也是對司法資源的一種浪費。
二、民事訴訟送達難之原因
(一)人口流動性較大
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隨著城鄉(xiāng)一體化進程的推進,隨著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農(nóng)村外出務工人員增多,這就使得基層人民法院在送達民事訴訟文書時,難以確定受送達人的具體地址,加大了民事訴訟送達的難度。
(二)基層民眾法律素質(zhì)不高
有時即使確定了受送達人的準確地址,卻依然面臨著民事訴訟送達“門難進”、“字難簽”的現(xiàn)象。這是因為:①受送達人對程序法的了解不夠,認為只要自己不簽字,民事訴訟法律文書就不會生效。②受送達人雖然對程序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出去自身利益的考量故意躲避,擺著“能拖就拖”的態(tài)度阻礙民事訴訟送達。③第三人(基層組織或者所在單位的代表)出于鄰里、同事等關系的考慮,往往本著“趨利避害”的心理不積極配合民事訴訟的送達。
(三)欠缺責任追究機制
雖然我國民事訴訟法就送達的方式做出了詳盡的規(guī)定,但是對于受送達人、第三人(基層組織或者所在單位的代表)妨礙送達、逃避送達的行為卻沒有做出相應的懲罰規(guī)定,我國民事訴訟法就妨礙送達、逃避送達的行為尚未建立責任追究機制,這就使得受送達人、第三人(基層組織或者所在單位的代表)可以不顧忌法律責任的追究,實施上述行為。
(四)基層司法資源短缺
隨著司法改革的推進,立案“審查制”向立案“登記制”的轉(zhuǎn)變,導致基層人民法院受理案件數(shù)量增多,面臨著“案多人少”的困境,基層人民法院分出專人去送達法律文書顯得捉襟見肘、力不從心,而且實踐中民事訴訟送達需要依靠原告提供受送達人的準確信息,原告為了找到受送達人四處打聽,旨在使得自己的合法利益能夠得到較快的維護,這就大大降低了民事訴訟送達的效率,增加了當事人的訴累。
三、解決民事訴訟送達難之我見
(一)完善人口信息共享平臺建設
基層人民法院在民事訴訟時,應該加強與公安機關的合作,以便及時的掌握受送達人的流動信息,準確、及時地完成民事訴訟送達。同時,隨著信息網(wǎng)絡迅速發(fā)展,人民法院應嘗試建立與公安機關資源共享的人口信息平臺建設,這樣基層人民法院便可準確、及時掌握受送達人的信息,避免“人難找”的尷尬局面。
(二)加強法律宣傳,提升基層民眾法律素質(zhì)
民事訴訟送達難很大的一點原因就是基層民眾對程序法的不了解,以為簽收文書便會發(fā)生法律效力,自己利益便會受到損失?;鶎尤嗣穹ㄔ涸诮窈蟮墓ぷ髦?,應該耐心、細致地向受送達人講解法律規(guī)定,做好普法工作,尤其是注重程序法的講解。同時在宣傳法律時,應特別注重12.4法制宣傳日,加強與司法局等單位的合作,切實的促進法律宣傳工作有序、有效的開展,切實的提高基層民眾法律素質(zhì),進而能自覺、主動的配合基層人民法院的民事送達工作。
(三)建立健全責任追究機制
我國民事訴訟法應建立健全受送達人、第三人(基層組織或者所在單位的代表)妨礙送達、逃避送達的責任追究機制。對于妨礙送達、阻礙送達的行為,通過采取有效、有力的制裁措施,可以有效的避免民事訴訟送達難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促進民事審判工作的順利開展,提高訴訟效率,節(jié)省司法資源,切實的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quán)益。
(四)加強基層人民法院建設
“立案登記制”以來,基層人民法院普遍面臨著“案多人少”的矛盾,為此應加強基層人民法院建設,切實的改善基層人民法院的工作環(huán)境。加強基層人民法院建設,包括硬件和軟件建設,改善基層人民法院硬件條件,可以提升基層人民法院工作效率,為留得住人才打好基礎;改善基層人民法院軟件條件,暢通外來人才引進渠道,加強與法律院校的合作,有效的緩解“案多人少”的困境。
民事訴訟送達難已經(jīng)嚴重的影響了案件的如期審結(jié),浪費了司法資源,增加了當事人的訴累。為了維護公平正義,為了增強公民法律信仰,在立法、司法中解決民事訴訟送達難已經(jīng)迫在眉睫,希望通過本文的論述能為解決民事訴訟送達難提供一點思路、一點建議。
參考文獻:
[1]楊玲紅,《試論民事送達難的成因及對策》,“法制與社會”,2014年12月(上).
[2]鐘文善,《民事訴訟送達難存在的現(xiàn)象成因與對策》,“法制與經(jīng)濟”,2012年8月.
[3]馬漢達,《淺議基層法院送達問題引發(fā)危機》,“理論前沿”,2015年第1期.
[4]王寶玉,《民事訴訟法送達制度的弊端及完善》,“產(chǎn)業(yè)與科技論壇”,2015年第14卷第9期.
[5]李闊,《基層法院送達問題引發(fā)危機深思》,“法治視點”,2014年第12期.
[6]朱煉,《論國內(nèi)民事送達制度的改善與完善》,“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年8月第26卷第4期.
[7]王望來,《民事訴訟制度現(xiàn)狀及對策》,“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2014年4月第14卷第2期.
作者簡介:
田花(1984.7.19~ ),山西大學法學院2013級在職法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