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芹
摘 要:狍為河北省重點保護動物,為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利用野外安置紅外相機與樣線法對河北塞罕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內狍的種群生存現(xiàn)狀進行了調查與分析。該文根據(jù)調查資料系統(tǒng)闡述了狍的形態(tài)特征、生活習性及其保護價值,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狍的保護對策。
關鍵詞:塞罕壩;狍;初步調查;保護對策
中圖分類號 S86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04-0073-02
狍(Capreolus capreolus Linnaeus,1758)別名狍子、狍鹿、野鹿、麞狍,屬哺乳綱偶蹄目鹿科空齒鹿亞科的一個屬。狍是一種重要的經濟動物,狍肉可食,肉味鮮美;毛皮可做褥墊,能防潮濕,加工后可制成皮革,可做皮衣、皮靴等。為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為河北省重點保護動物。國內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山西、河南、陜西、寧夏、甘肅、青海、四川。國外廣泛分布于歐亞大陸[1]。河北見于石家莊市的井陘、靈壽、平山、贊皇;唐山市的豐潤、遷西、遵化;秦皇島市的青龍;邯鄲市的涉縣、武安;邢臺市的邢臺、內丘;張家口市的下花園、宣化、沽源、尚義、蔚縣、陽原、懷安、涿鹿、赤城、崇禮;承德市的承德、興隆、平泉、灤平、隆化、豐寧、寬城、圍場;保定市的易縣、淶源、唐縣、淶水、阜平;北京市的昌平、西北部山地。
1 研究地概況
塞罕壩自然保護區(qū)位于河北省圍場縣北部,渾善達克沙地南緣,地處內蒙古高原與冀北山地的交接處,地理坐標為:北緯42°22′~42°31′,東經116°53′~117°31′。區(qū)域海拔高度1 500~1 939.6m,面積20 029.8hm2。其中:核心區(qū)7 213.31hm2,占36.01%;緩沖區(qū)6 083.89hm2,占30.37%;實驗區(qū)6 732.60hm2,占33.62%。屬于典型的森林-草原交錯帶和高原-丘陵-曼甸-沙地移行區(qū),保護區(qū)內生態(tài)環(huán)境獨特,生物物種豐富,生態(tài)景觀變化多樣,既有大面積的森林、草原,又有成片的沼澤濕地[2-3]。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利用地形圖和植被分布圖,結合區(qū)域內森林資源清查結果,基于狍生活習性,在野外安置紅外攝像機20臺,定期進行資料收集,電池更換,獲得了大量的照片及視頻資料。同時結合樣線調查,獲得了6只狍子,并對其進行了測量與統(tǒng)計。
3 結果與分析
3.1 狍的形態(tài)特征 狍是中小型鹿科動物。僅雄性有角,無眉叉,分叉位置較高,共分3叉,角干多結節(jié)。肩高大致等于軀干長,臀部略比肩部高。頭部側觀近三角形。耳寬大直立,超過頭長的一半,內外均被密毛。眼大,有眶下腺。頸長,額較高。鼻端裸出無毛。尾很短,淡黃色,隱于體毛之內。冬毛臀部有白斑。四肢細長,蹄狹長而尖,黑色,側蹄短,一般不著地。冬毛厚密,全身棕色。背毛毛基淡紫,毛尖棕黑色,中間一段為棕黃色。體側毛基為極淡的紫色,毛尖淡棕黃。鼻端近黑色,兩頰淡黃,喉灰棕,吻部咖啡棕色,耳背面棕色,耳尖黑色。腹部淡黃色,四肢外側沙黃色,內側較淡,呈黃白色,臀斑白色,尾毛淡黃。夏毛短薄,毛色單純。從嘴到尾及四肢、背側都為淡黃棕色,背中線毛色較深。吻部咖啡色,鼻尖黑色,面頰淡黃。耳背毛稀疏,暗棕色,耳內毛淡黃或近白色。下頜白色。上頜骨向前延伸,吻部突出。淚骨短,不與鼻骨連接,當中成一孔。眼眶前緣有淺的淚窩。額骨后部中央略隆起,雄性在額骨后外側長出角,雌性在相應的部位有嵴突。狍的上頜門齒和犬齒缺失。第1前臼齒小,呈尖形,第2、3前臼齒大,各具1對新月形齒突,臼齒各具2對新月形齒突,排成2列。下頜門齒和犬齒均集中于前端,臼齒與犬齒之間存在一個空位。中央門齒最大,齒面呈鑿狀,最外側門齒與犬齒狹小。第1前臼齒較細小,第2前臼齒較大,前臼齒各具2對新月形齒突,排成2列。第3臼齒較大,具3橫列齒突。齒式為:0.0.3.3/3.1.3.3=32。狍的外形尺寸見表1、表2。
3.2 生態(tài)習性 棲息于樹木較稀疏的混交林、多草的灌叢地帶、山區(qū)林緣、河谷或草原等,偶爾接近村莊或放牧地點。多在晨昏活動,常單獨活動,有時亦成3~5小群,往返循行一定路線。性膽怯,機警靈活,嗅、視、聽覺均很發(fā)達。腿細長,善奔跑,能迅速逃避敵害,但不能持久。喜食灌木的嫩枝、芽、樹皮和各類青草,食物缺乏時,亦食干草、地衣、苔蘚,有時吃樹苗。莊稼成熟季節(jié),亦盜食白菜、蘿卜、大豆、谷物及各種瓜類等農作物。春天常到鹽堿地舔食鹽堿。發(fā)情交配期多在8—9月份,雄狍有爭雌習性,爭雌現(xiàn)象劇烈。受精卵有延緩著床現(xiàn)象。妊娠期約9個月。翌年5—6月產仔,通常每胎2仔。仔狍生下后即能睜眼,毛干后即能行走,但站立不穩(wěn),7d后隨母狍在近處活動。哺乳期1個月。仔狍體上有斑點,約半年左右胎毛脫落,斑點亦消失。1歲左右的雄狍在4—5月間長出不分叉的角,角上結節(jié)不明顯。大約11—12月脫角,次年1—2月又重新長出新角。結節(jié)隨年齡變得明顯。
4 存在問題及對策建議
4.1 存在問題 一是受經濟利益的驅動,周邊居民過度抓捕;二是旅游業(yè)的迅速發(fā)展,隨意進出森林,狍的生存棲息環(huán)境逐漸縮小;三是保護經費不足;四是科研投入力度不足。
4.2 對策建議 鑒于塞罕壩狍物種頻危現(xiàn)狀,急需采取一些切實可行的措施,使其脫離頻危:一是實行全面禁捕禁獵;二是加強資源動態(tài)的研究與監(jiān)測,為資源保護利用提供決策依據(jù);三是根據(jù)塞罕壩的實際情況,逐步改善野生狍的棲息環(huán)境,加強保護塞罕壩植被保護,防止進一步破壞;四是嚴格控制游客數(shù)量及旅游路線,減少對馬鹿種群的侵擾;五是通過養(yǎng)鹿業(yè)的發(fā)展,保護該種質資源。
參考文獻
[1]吳躍峰,武名錄,曹玉萍,等.河北動物志[M].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82-84.
[2]黃金祥,李信,錢進源.塞罕壩植物志[M].北京:中國科技技術出版社,1996:2-8.
[3]劉春延,趙亞民,劉海瑩.塞罕壩森林植物圖譜[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