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曦
摘 要 隨著越來越多不良社會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人們對感戴也越發(fā)重視,本文縱觀國外和國內對感戴的研究,進行系統(tǒng)的綜述。旨在把以前的研究進行分析歸納,并且在此基礎上提出現(xiàn)有研究的不足之處,并對以后研究趨勢提出自己的見解。
關鍵詞 感戴 研究現(xiàn)狀 研究綜述 展望
Abstract With the advent of the bad social phenomenon more and more, people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gratitude, this article in foreign and domestic research on gratitude, systematic review.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and conclude the previous studies, and to put forward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research, and put forward some opinions on the future research trend.
Keywords gratitude; research status; review; prospect
1 研究背景
我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期,近些年來,我國經濟迅速發(fā)展起來,科學技術也日趨先進,伴隨而來的是各種思潮的不斷涌現(xiàn)。隨著生活節(jié)奏不斷加快,人們似乎慢慢變得冷漠,而感戴這一優(yōu)秀品質似乎逐漸流失。近些年,我們經常能看到各種各樣的新聞報道:一對老夫婦靠著微薄的收入先后共收養(yǎng)49個棄嬰,孩子們被其收養(yǎng),然而讓我們吃驚的是竟然沒有一個孩子回來看過他們;一位退伍老軍人傾盡所有資助了130多名學生,然而這些學生中,在長大成人后向他表達感謝的,還不到10%……這些現(xiàn)象及折射出的問題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每當發(fā)生類似上述事件的時候,許多人不禁發(fā)出感慨:“現(xiàn)在的人都怎么了?”在社會飛速發(fā)展的今天,人們似乎變得越來越冷漠。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古訓,而如今這種知恩圖報的感戴品質似乎在逐漸缺失。感戴品質缺失主要表現(xiàn)為自私,對他人冷漠,對于別人給予的幫助視為理所應當,更有甚者會漠視生命,傷害他人。我國的感戴教育源遠流長,知恩圖報是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引以為傲的美德。因此對感戴這種積極品質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并且應該引起人們的重視。
積極心理學在當今開始嶄露頭角。比起過去研究消極心理,人們更傾向于關注如何保持積極的心態(tài)。隨著積極心理學的不斷發(fā)展,感戴作為積極心理學的一部分漸漸受到人們的關注。各國的心理學家不僅在精神層面上對感戴進行了分析,更是開始進行實證研究去探索感戴這一積極品質。研究發(fā)現(xiàn)感戴與人們的心理健康密切相關,感戴程度高的人們幸福感更強,生活滿意度也較高,更容易產生積極情緒。反之感戴程度低的人則會出現(xiàn)較多的負面情緒。雖然很多專家學者得出的結論都很好地證實了上述觀點,但是現(xiàn)有的研究幾乎都是對成年人開展的,而對學生的研究也多是針對大學生,較少有人以中小學生為研究樣本。所以關于中小學生感戴的實證研究則較為缺乏。
2 文獻綜述
2.1概念界定
到底什么是感戴?“感戴”一詞最早來自拉丁語的“gratia”一詞,意指優(yōu)雅、親切、高尚或者感激。在辭海中,“感戴”一詞的解釋是“感恩戴德”。也就是說,感戴是我們受到他人幫助后對幫助我們的人產生的一種特殊情感。它使我們對那些曾經幫助過我們的人或給過我們恩惠的人做出回報。所以感戴包含兩個層面:第一,內心的感受,也就是說當個體認識到自己受到某種恩惠時,內心會產生一種積極的情緒體驗,這就是感戴的核心。第二,行為表達,包括言語和非言語表達。感戴言語行為表達是指受惠者對施惠者言語方面的表達(例如說“謝謝”)。而感戴的非言語行為表達是指受惠者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一些具體的身體行為,或對施惠者做一些有益的事來當作回報,這是感戴的外在層面。
目前還沒有對“感戴”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概念,國內外學術各界都有不同的看法。盡管大家各執(zhí)己見,我們可以將“感戴”描述為:感戴是當個體意識到自己得到了他人的幫助,并且這種幫助是無私的時,會產生一種特殊的情感 (這時的感情就是我們平時說的感激),繼而會產生想對他人給予的這種幫助進行回報的念頭,并且做出相應的行動,就可以稱之為感戴。
2.2 國外研究現(xiàn)狀
國外對感戴的研究開始得比較早。20世紀末,心理研究人員就已經開始對感戴進行了實證研究。但是當代關于感戴的研究依然不夠充分,大體上仍舊處在初始階段。大致在以下幾個方面:
2.2.1 感戴的測量工具
國外感戴量表主要有三個:由 Mc Cullough 等人編制的單維感戴量表(GQ6),問卷只有六道題,主要用來測量感戴情緒的強度、頻率和密度;多維感戴量表,該量表有 44 個題項,包含三個因子:一是對他人的感戴,二是簡單感戴,三是富足感,由Watkins等人編制的;Adler 和 Fagley編制的多維感戴測量,該表的 57 項題可歸為 8 個因子。
2.2.2 感戴與人格
Mc Cullough等的研究表明,感戴與宜人性、外傾性正性相關,與情緒性負性相關。Saucier 和 Goldberg的研究發(fā)現(xiàn),感戴與宜人性高相關,與開放性低相關。但與公正性、外傾性、情緒性相關極低,幾乎為零。Wood 等人的研究也支持上述發(fā)現(xiàn)。
2.2.3 感戴與主觀幸福感
Watkins(2003)認為兩者可能是螺旋上升的關系。Emmons 等人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了一個星期的感戴旅行,在旅行過程中有規(guī)律地進行感戴訓練,研究顯示感戴與主觀幸福感之間高度相關。Froh 等人以 6、7 年級學生為樣本對 Emmon 等人的研究進行驗證,證實了Emmon 等人的結論是正確的。
2.2.4 感戴與健康、宗教信仰
感戴與健康的研究主要是心理健康。Fredrickson等的研究結果表明,美國恐怖襲擊幸存者發(fā)生心理問題較少的,普遍感戴水平很高。他提出情緒拓展構建理論可用來解釋這一現(xiàn)象。Krause研究老人對上帝的感戴能否降低其健康壓力,結果顯示對上帝感戴較多的老人確實會有較少的健康壓力;而早在 1948 年 Allport 和同事的研究顯示37%的大學生說信仰宗教的理由是感戴。以后的研究也證實了感戴與宗教信仰或精神性有密切聯(lián)系。
2.2.5 感戴與親社會行為和歸因方式
感戴已被公認為是一種正性情緒,Mc Cullough的研究表明感戴能夠激勵施惠者與受惠者之間的親社會行為。Mc Cullough 和Tsang 指出體驗感戴的人比那些較少體驗感戴的人要更頻繁地從事親社會行為。韋納認為,感戴者經常把好結果歸因于他人努力,而不感戴者似乎更傾向于把個人成功和好運歸因于自己的努力。
2.3 國內研究現(xiàn)狀
目前國內關于感戴的研究起步較晚,在中國知網上檢索“感戴”,僅有論文121篇。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2.3.1 感戴的測量與感戴量表的編制
我國感戴的探究開始較晚,我國的感戴量表大多數(shù)是對國外量表的改良。主要有:馬云獻和扈巖編制的大學生感戴量表,趙國祥編制的初中生感戴問卷,和孫文剛通過翻譯國外Watkins等人編制的(GRAT)感戴量表,這些量表的信、效度經檢測均良好。
2.3.2 感戴與一般人口學變量的研究
大部分的研究表明,在人口學變量上,女生的感戴水平高于男生;城市生源地的學生感戴水平高于非城市的;非獨生子女高于獨生子女等。
2.3.3 感戴與主觀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的關系研究
關于感戴的研究,我國學者多數(shù)在探索感戴與主觀幸福感或者生活滿意度的關系。董霞、張寧選取六所南京地區(qū)普通高校的學生為研究對象,使用修訂后的馬云獻編制的大學生感戴量表及總體幸福感量表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感戴與主觀幸福感水平及主觀幸福感的一些因子存在極其顯著的正相關,對健康的擔心這一因子存在顯著的負相關。感戴與主觀幸福感存在線性關系,感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主觀幸福感做出預測。感戴水平越高,主觀幸福感越強;王元元、余嘉元對濟南市3所大學共580名學生進行調查,研究結果驗證了董霞等人的研究結果;在生活滿意度方面,孫配貞和黃欣的研究都表明:感戴和生活滿意度有顯著的正相關。
2.3.4 感戴與人格的關系研究
桑園以834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研究。結果顯示:感戴與情緒智力的各維度呈顯著正相關;感戴與大五人格中的外傾性、宜人性、責任感、開放性呈顯著正相關,與神經質呈顯著負相關;曹靜芳對感戴與氣質類型進行研究,證明粘液質和多血質顯著高于膽汁質和抑郁質。
2.3.5 其他
周志娟的研究得出結論:感戴與問題解決、退避、忍耐、求助應對方式存在顯著正相關;王娟的研究得出師范生的感戴水平影響其親社會行為這一結論;郭倩研究了初中生感戴、情緒智力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及干預問題,得出結論:感戴與心理健康及其各維度之間均存在顯著正相關:情緒智力與心理健康及其個維度之間均存在顯著正相關;感戴、情緒智力對心理健康有顯著的預測作用;感戴團體干預方案是一套有效可行提高初中生感戴水平的團輔方案,可在中學推廣使用。
3 現(xiàn)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及以后研究展望
3.1 以往研究的不足
通過研究現(xiàn)有的文獻,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關于感戴的研究還存在著不足。國外對于感戴的研究開始比較早,國內的研究相對較晚,而且很多都是在國外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研究的。較為缺乏對我國本土感戴特色的研究,且現(xiàn)有研究又大多集中在成人,以中小學生為研究對象的研究較少,實證研究更是比較匱乏。在目前已有的研究領域中,研究范圍比較狹窄,有局限性。多為感戴與某一方面(如人格或與主觀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的關系)等等,結論往往比較分散并且欠缺集中的分析與整合。而關于感戴的干預研究就更少了,多數(shù)學者都致力于研究感戴與其他各種品質的關系等,并沒有系統(tǒng)研究具體應該如何提高人們的感戴水平。
3.2 展望
對于感戴這一積極品質的研究,應該不僅僅局限在感戴與某因素的研究,需要更多地進行實證研究,研討出提高人們的感戴水平的具體方案。中小學是人生中的重要發(fā)展階段,如何提高中小學生的感戴水平就顯得十分重要。筆者認為,如何對中小學生的感戴情況進行有效合理的干預,應該成為日后研究的重點。
參考文獻
[1] 劉建嶺.感戴:心理學研究的一個新領域[D].河南大學,2005.
[2] 董霞,張寧,姜婷娜.感戴的研究現(xiàn)狀及展望[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8).
[3] 馬云獻,扈巖.大學生感戴量表的初步編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2004.5:387-389.
[4] 孫文剛,汪金,韓仁生.大學生感戴量表(GRAT)的修訂[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0(1) .
[5] McCullough M E,Klipatrick S D,Emmons R A,et al.Is gratitude a moral affect?. 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