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 王琰 加拿大 林楠
海外華文作家在場研究·王琰小輯
精神高原的探路者——王琰專訪
美國 王琰 加拿大 林楠
訪 問 者:
林楠,海外評論家。曾任加拿大《神州時報》總編輯、加拿大大華筆會會長。現(xiàn)任加拿大華人文學學會副主任委員、世界華文作家交流協(xié)會副秘書長、《世界日報》“華章”編委、香港《橄欖葉詩報》顧問、《加拿大商報》文學專版“菲莎文萃”顧問、紐約北美作家協(xié)會專家組成員。作品入選《當代世界華人詩文精選》《北美華文作家散文精選》《眾筆匯華章》等,出版的著作有文集《彼岸時光》,散文集《彼岸擷英》《含英咀華》等數(shù)種。其作品以集豪氣、靈氣和大氣于一體的散文著稱,長于審美評論。采訪對象:
王琰,女,江蘇常州市人。1991年畢業(yè)于復旦大學中文系作家班。1994年出國留學,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英美文學碩士學位?,F(xiàn)旅居美國紐約州。主要以小說為主并兼及影視劇本及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作品發(fā)表在《中國作家》《小說選刊》《百花洲》《美國詩人》《世界華人作家》等刊物。出版長篇小說及影視劇本多部。長篇小說《天才歧路》進入2014年路遙文學獎總評。長篇小說《我們不善于告別》入選《世界華文文學經典欣賞》。林楠:
王琰你好,很高興我們能以這種形式進行交流。之前看過你的《天才歧路》《我們不善于告別》和《雙面佳人》等,可以說你是我非常欣賞的一位實力派作家:年輕有為,前程無量。而你在長篇創(chuàng)作領域所取得的成績,應該被當今北美華語文壇所關注。王琰:
林老師您好!過獎了。我也很榮幸能和您交談。非常感謝您喜歡我的作品,感謝您對我創(chuàng)作的鼓勵和支持。林楠:
你的最新長篇《繁塵過后》采用時代與人性混雜的寫法,故事情節(jié)糾結,敘事復雜??梢韵冉榻B一下創(chuàng)作這部小說的心路歷程嗎?王琰:
相信每個作家都會有一本書,是命中注定要寫的。《繁塵過后》對我來說,就是這樣一本命中注定要寫的書。這本書想寫了二十年,因為小說開篇寫到的革命烈士黎鴻飛,原型即來自我爺爺。我試圖通過第三視角,把我爺爺年輕壯烈的一生概括出來。但到最后定稿時,又重寫了這一部分。我想,有關我爺爺?shù)墓适?,應該再等一等,等掌握到更多更翔實的第一手素材后另立篇章,專門敘述。在寫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曾連續(xù)兩次做了一個相同的夢。夢中,我站在一間陌生的亭子里,外面下著瓢潑大雨。我影影綽綽看到雨中佇立一位男子,他手里捧一疊空白稿紙,對我微笑著,揚起了手中稿件。我開口想叫,卻不知道叫什么,然后,夢醒了。
我反復回憶夢中男人的身影和特征,我想是我父親來看我了。父親曾是一名劇團編劇,他寫得一手好文章,還會拉二胡,書法也好。這么一個年輕的、風華正茂的生命,卻在二十九歲那年匆匆離去了。我想,他肯定是不甘心的。也許老天也覺得把他帶走得太早,為了彌補,便陰差陽錯,指派由我來完成他沒能完成的夢想。
林楠:
所以,這本書也可以說是你的一部“心愿”之作。王琰:
是,我覺得這二十多年的寫作磨煉,似乎都在為這本書做準備,在為我父輩那一代人的存在尋找一種語言——一種能把他們屬于生、屬于死、屬于凜然不可侵犯的那種追求和信仰寫出來的語言。林楠:
祝福你,終于寫就了這本書。你在《海外二十年創(chuàng)作談》里提到,你的文學創(chuàng)作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就已起步。你90年代初出國,那時剛出國門,言語不通,這段經歷對你的創(chuàng)作產生了什么影響?王琰:
我1994年出國的第一站是加拿大多倫多市,最初的一年時間都是在語言學校度過的。在那里,我遇到了很多來自第三世界的移民,其中有假結婚的,有偷渡的,也有正在發(fā)生戰(zhàn)亂國的難民,等等。他們的經歷五花八門,給我提供了很多創(chuàng)作中短篇小說的素材,也給了我后來創(chuàng)作《黃房子之戀》的靈感。林楠:
海外女作家的許多小說大都涉及婚戀題材,你的兩個中篇《雙面佳人》和《黃房子之戀》也不例外。《黃房子之戀》更是寫絕望的愛情,讀這樣的作品,心頭感到壓抑和震顫,甚至窒息,誠如你在“后記”中所言,這是“來自人的精神和肉體進行殊死搏斗后的死寂”。它是你最滿意的中篇嗎?王琰:
《黃房子之戀》中的男主人公“他”——是一位有著“苦吟博士”綽號的留學生,“她”則是姑蘇河畔一家服裝廠的普通女工。兩個人的世界南轅北轍,按理說最沒有交接的可能,卻在90年代初掀起的第一波移民大潮中被卷到了一起。她作為他大哥的未婚妻,被派前往加拿大和他假結婚。因為是假結婚,他們離群索居,住進了遠離留學生宿舍的半地下室——黃房子公寓,自此上演了一場轟轟烈烈的“不倫之戀”。創(chuàng)作這篇小說時,我還在美國的納希維爾市讀書。當時迫于生存壓力,先學金融,每天上完課,做好作業(yè), 就去圖書館寫小說??赡苁悄嵌谓洑v比較特殊,我對這個中篇一直都很偏愛。林楠:
長篇小說《天才歧路》是你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收獲,首發(fā)《百花洲》2014年第1期,同年8月由出版社推出“繪帝國”原創(chuàng)系列單行本,即以強烈的現(xiàn)實主義人文精神贏得讀者青睞,入圍首屆路遙文學獎總評。是什么觸發(fā)了你塑造許游這個天才詩人的創(chuàng)作靈感?王琰:
海明威曾經說過這么一段話,他說其實一個人最大的滿足不是對他的名譽、地位、權勢和愛情等的滿足,而是對他自己的滿足。海明威的這句話也可以這么理解:“到你自己那里去!” 因為你在塵世間所做的一切努力,所追求的哲學、宗教信仰等,最終其實都是為了幫助你達成你自己,滿足你自己。許游生于60年代中期,那個特定的年代給了他特定的命運,使他對孤零和絕望擁有切膚之痛的同時,也使他長時間地陷入了對時間和記憶的反思。他與生俱來的對詩歌的感悟可以稱之為天賦,也可以說是命運使然。然而天才的詩人似乎注定時乖命蹇,注定得忍受同時代人的冷漠。從東方到西方,許游一次次在現(xiàn)實生活中碰壁,體驗著東西方現(xiàn)代文明給他造成的孤獨感、隔閡感以及失落感。
在構思這部小說的過程中,我腦海中反復出現(xiàn)的是《西西弗的神話》里那個滾石上山的西西弗。西西弗明知道勞而無功,仍然周而復始地勞作。人們眼中的苦役,對他來說卻是滿足自己的方式。同樣道理,許游對繆斯女神的追隨,他所經歷的一切挫折、厄運,也都是他通向自我并最終達成自我的必經之路。
林楠:
都說文如其人,你在《天才歧路》里借主人公許游感慨“以文養(yǎng)生”之艱辛,你是否有這方面的體驗?你是如何平衡你的創(chuàng)作和生活的呢?王琰:
大概所有寫作者都曾夢想“以文養(yǎng)生”吧,畢竟人生在世,生存是第一位的。我出國前是編輯,出國后做過會記、監(jiān)考官等自己不喜歡的職業(yè)。那時候幾乎每天上班都在心里想著如何跟老板提辭職,但兩個星期發(fā)一次工資的那張支票,又讓我無限期地壓制了辭職的沖動。至于如何平衡創(chuàng)作和生活這一矛盾,記得剛上創(chuàng)作課時班上有位女博士,說她喜歡寫小說,但太忙,除讀書還要打兩份工。她沒時間寫,怎么辦?老師是紐約州很著名的一位詩人,離婚后獨自帶三個孩子生活,每年除教書養(yǎng)家糊口外還出兩本詩集。老師回答這位女生說,她的兩本詩集都是在廚房給孩子們準備晚餐時寫下的。如果你真想寫,那種發(fā)自靈魂深處的強烈欲望,是沒有任何障礙能夠阻擋得了的。所以,一切隨心而動,不要強求。她的話給了我很深的觸動,當時我大兒子剛出生幾個月,來自學業(yè)和家庭的壓力已讓我不堪重負,竟然還萌發(fā)了創(chuàng)作長篇的激情。林楠:
《我們不善于告別》是你另一部重要的長篇小說,你歷時七年完成,共三十二萬字。這本書在2013年入選北京開放大學人文教育叢書之《世界華文文學經典欣賞》。請你談談這本書的創(chuàng)作主題和構思。王琰:
小說在20世紀80年代末的中國這一時空背景中,著重講述了上海某高校一群文學追夢人的生命流程。年輕的茹小鷗、去去、云塵是小說主人公。她們裹挾著青春特有的執(zhí)著或脆弱,懵懂或軟弱,在象牙塔里面愛過、恨過、瘋狂過也迷失過。青春對他們來說,留下的不僅僅有笑聲,也有哭聲,更有許多蒼白和無奈。有評論指出:小說緊緊抓住了女性人物的“情感”危機和由“情感”所引發(fā)的個人生活變遷。因而,愛情在小說中不但成為女性自我身份的一種印證,而且也成為女性命運坎坷的原初所在。除了評論家探討的“情感”問題,我也希望通過這本書,寫出新移民身在海外不得不面對的最有共性的一些經驗,比如留學奮斗時的酸甜苦辣,職場上的種族歧視,海外婚姻經營的不易,異族通婚的沖突等。
林楠:
縱觀你的五部長篇,似乎每一部風格都不一樣?!斗眽m過后》的敘事很復雜,而《天才歧路》和《歸去來兮》兩篇都以男性為視角,還有其他長篇的結構、人物設置等問題,請分享一下你在這方面的思考與探索。王琰:
柏拉圖《對話錄》說:“原來的人都是雌雄同體的兩性人。自從上帝把人一劈為二,所有的這一半都在世界上漫游著尋找另一半?!?p>我比較喜歡以男性的視角寫小說,可能是我身體里原始的“雄性”作怪吧?當然,一切都需順應人物內心的召喚。就像人物的命運設置,剛開始寫大綱時會有很多滴水不漏的安排,寫著寫著便如靈魂附體,由不得作家控制了。因為你筆下的人物已經羽翼豐滿,擁有他自己的命運走向。至于結構,當情節(jié)和人物的構思已經豐滿、呼之欲出,自然會找到適合它的結構。我會花更多心思在細節(jié)的推敲和人物語言的節(jié)奏感上,還有小說的畫面感等,這些我會反復思考。這也許和我寫過影視劇本有關。
林楠:
2016年11月,你應邀出席“海外華文文學上海論壇”,在與“思南”讀者的見面會上,你說2000年是你人生最關鍵的轉折:你初為人母,然后還重返學校攻讀文學,另用業(yè)余時間堅持寫作。大家都知道在海外用華文創(chuàng)作是十分寂寞而艱辛的,請分享一下你的這段經歷。王琰:
是的,千禧年可以說是我個人生活和學業(yè)發(fā)生關鍵轉折的一年。那年,我大兒子在3月份早產四十五天出生,我9月份入學。每天我背著沉重的書包來回奔波在學校和公寓之間。書包里除大部頭名著之外還有奶瓶、紙巾等雜物。英文系的閱讀量和寫作量是令人望而生畏的。為了省學費,我一學期上五門課,每門課都有七八部長篇等著閱讀。在不斷的學習中,中西文化的碰撞讓我獲得了一種新的文學視角。我開始嘗試長篇創(chuàng)作,也就是《我們不善于告別》中第二部最原始的初稿,剛開始用英文寫,寫著寫著,感覺到了無法自由傾訴的束縛,便改用中文。這一寫斷斷續(xù)續(xù)就是將近一年,當時依舊用筆和紙的最原始的寫作方法,再加上經驗和技巧的雙重不足,寫到一定程度實在有不堪重負之感。小說最終有了一個圓滿的結尾。因為是寫在練習簿上的處女作,感覺自卑,沒敢把它寄走。這樣一猶豫,便迎來了2001年。“9·11”恐怖襲擊后,我和身邊的人都染上了“恐懼綜合癥”。這層恐懼之感伴隨了我很長一段時間,再加上學習的壓力等,那段時間經常是噩夢連連。我記得最清楚的一個夢是我丟失了我的隱形眼鏡,我站在一堆骯臟的殘雪邊上,眼前除了灼目的白色,便是鬼魅的黑影,那種失去視力的恐慌感至今記憶猶新。我開始用英文寫詩也即從那時開始的,第一首《Vision》就是拜這個噩夢所賜得到的靈感。
林楠:
你的第一本英文詩集《旅行者之歌》,也即你的文學碩士論文集給了你有別于中文創(chuàng)作的不同體驗。那時有產生過像哈金那樣用英文寫作的念頭嗎?王琰:
沒有。因為我英文不好,能把英美文學碩士讀下來,完全憑著一股對文學的熱愛勁兒,沒有這股勁兒是無論如何堅持不下去的。我碩士畢業(yè)那年,導師問我還想不想繼續(xù)讀博士?我心想要再讀下去,眼睛非瞎了不可?,F(xiàn)在回想那幾年,如果再讓我從頭來過,我肯定是沒有勇氣的。所以,出國把自己都不知道的很多潛能逼了出來。林楠:
你讀英美文學那幾年,有機會大量閱讀英語文學原著,哪些文學經典對你產生過深刻的影響?你最喜愛哪幾位作家?王琰:
我喜歡毛姆、哈代、勞倫斯、杰克·倫敦、菲茲杰拉德、加繆、茨威格、黑塞、福樓拜、莫泊桑、羅曼·羅蘭、契科夫等,有很多。不同時期會喜歡不同的作家。他們對我的影響,在長期的閱讀中早已潛移默化,成了滋養(yǎng)我生命的一部分。最近我迷上了聚斯金德的《香水》。林楠:
你創(chuàng)作《落日天涯》時說要把它當成一部“名著”來寫,你的經典情結是大量接觸文學名著后才產生的嗎?王琰:
我從小喜歡文藝,是個藝術至上主義者。后來藝術夢破滅了,愛上了文學。有評論說我是在《天才歧路》中借許游的一生傳遞我對文學的追求。其實我更想借《天才歧路》里的鐘渝傳遞我對文學的追求。鐘渝就是那種很純粹的文學至上者。他身居紐約斗室,可以“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他堅守自己的文學選擇,不為外界喧嘩所動,不對聲名抱有任何幻想,始終堅定地寫作,并珍惜自己的寫作生命,因為:“凡有憑天稟或是靠勤奮而獲得了創(chuàng)作才能的人,都應永遠記?。簭氖滤囆g就是為藝術本身服務;只能向藝術要求藝術所能給的樂趣,除了藝術在靜寂與孤獨中所賜予的寶藏之外,不能向它要求其他的寶藏。”你剛才說到的《落日天涯》,它是我在國內出版的第一部長篇。創(chuàng)作這部小說時,正在讀文學碩士,深受歐美19、20世紀小說的影響,寫作過程中便試圖通過一些象征、隱喻、夢幻等文學手段,把筆致直入人物的精神層面,從而引發(fā)一些有關新移民的歸宿和命運等問題的思考。
因為是第一部長篇,傾注了我很大的熱情和感情;又因為當時在英文系,每天閱讀大量名著,系里隔三貧五邀請知名作家來演講。哈金也來過,朗讀了他的《等待》。在那種氛圍下,即使沒有經典情結的文學愛好者都會雄心勃發(fā)的。我說要把《落日天涯》當一部“名著”來寫,這不知天高地厚的“豪言壯語”,現(xiàn)在聽來雖不免幼稚可笑,但有一點不容置疑,就是我的經典情結,二十多年來它成了鞭策我不斷努力前進、寫出好作品的最大動力。
林楠:
有學者指出你的小說是對人的“靈魂的海域”與“精神的高原”的探路。我很喜歡這兩句言簡意賅的精彩點評,由此也想起一段話,大意是說:“作家是一個精神失常的生物,通過言語治療自己。”請結合你的文學創(chuàng)作,談一下小說主人公的精神追求和探索。王琰:
就你剛才那句話,我想換一個說法:“作家都是一群魔鬼的孩子,這個魔鬼就是精神?!?矛盾的是,上帝造人是要人循規(guī)蹈矩地生活,要人既無喜悅也無痛苦地度過那所謂的好日子。而精神的空間呢,它就像天空,無邊無際,沒有蹤跡可循。這也正是“魔鬼的孩子”最渴望探索的無限無形的自由,因為它打破了所有輪廓分明的界限。以我?guī)撞啃≌f主人公為例,有苦悶迷茫如《落日天涯》里的李雪才,孤獨彷徨如《天才歧路》里的許游,執(zhí)著追夢如《我們不善于告別》里的茹小鷗,等等。他們在異國土地上的悲歡離合、追求與失落,他們的靈與肉、理智與激情的碰撞,還有那一種無根的迷茫和孤寂,這些都是我想借書中主人公去探索的普通人的精神世界。
林楠:
你寫小說、影視劇本、詩歌和兒童文學,可以談談這些不同的創(chuàng)作類型的體驗和心境嗎?你最喜歡哪類創(chuàng)作?王琰:
喜歡小說,尤其是長篇小說的創(chuàng)作。詩歌和兒童文學只是我文學生涯的“客串”。對影視劇本的創(chuàng)作,怎么說呢,是有點糾結的。我其實二十歲的時候就寫了一部三集的電視劇本,這也是我最早的文學創(chuàng)作。我后來常想,有段時間我拼了命地寫劇本,潛意識里可能是想要圓我父親的一個編劇夢。林楠:
最后,可以用幾個關鍵詞分享一下你的創(chuàng)作體會嗎?王琰:
專注,堅持,耐得住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