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重櫻
帝國的垂暮——三式軍刀
昭和18年(1943年),日本陸軍又制定新軍服、軍刀標準,新軍刀被稱為“昭和18年制定陸軍戰(zhàn)時型軍刀”。由于1943年是日本皇紀2603年,因此這款軍刀也被稱為三式軍刀。
由于是“戰(zhàn)時型”,三式軍刀省略了幾乎全部裝飾性物件,猿手(刀柄尾部穿孔中設有連接刀緒的掛環(huán),此掛環(huán)稱為猿手)被取消,刀緒直接從刀柄尾部的穿孔穿過。
與類似“陣太刀”的九八式軍刀不同,三式軍刀整體上更接近打刀,外觀更簡潔,更注重實用性。其柄卷(刀柄的纏繩)從原本的多條細繩纏繞,變成了由一根較寬的繩帶纏繞,并涂有桐油漆;雕刻更為簡單,比九八式軍刀的更為粗糙,后期型干脆取消了雕刻。早期三式軍刀的目貫仍為三聯櫻圖案,但此圖案更簡單。后期型的目貫變成一塊橢圓形的金屬片,并且多數軍刀的目貫被完全包覆在柄卷里。后期型保護刀鞘的皮制袋也換成了帆布袋。
內部結構上,三式軍刀最大的特點是增設第二目釘。傳統(tǒng)日本刀的刀柄芯上設有一個穿入目釘的孔,刀柄芯與竹制刀柄片是通過一根目釘連接的,且刀柄芯與刀柄片經過修磨后裝配在一起,能夠緊密貼合,不會輕易松動。而三式軍刀的產量大,刀柄芯與刀柄片多為批量制作,刀柄芯與刀柄片未經細磨,故兩者貼合不夠嚴密,極易松動。為此,三式軍刀在刀柄芯后部增設了第二穿孔及目釘,使刀柄芯與刀柄片連接牢固,刀柄芯也因這一設計而加長。這些改變主要是因為資源匱乏,不得已而為之。
三式軍刀的刀身多為“造兵刀”,即經過簡單的機械加工而成的鋼片,幾乎沒有任何藝術性。日本刀的藝術性主要體現在刀身鋼材在手工鍛造和熱處理時覆土燒刃產生的“刃紋”,而機制刀則沒有這樣的特性。
由于戰(zhàn)爭已經接近尾聲,日軍大為衰敗,資源缺乏,因此三式軍刀的外觀粗糙,遠不及九八式軍刀美觀??梢哉f,這種軍刀的出現也預示了日本帝國的滅亡。
無用的配置——太刀型軍刀
昭和10年(1935年),日本海軍也開始著手新軍刀的設計。實際上,軍刀在近代日軍海軍手里幾乎毫無用武之地,但為了滿足一些海軍軍官的需要,1937年,日本海軍還是設計了一款新式軍刀——“昭和12年制海軍制式軍刀”,也被稱為“太刀型軍刀”、“海軍刀”。
太刀型軍刀的外裝是當時日本海軍少將小泉親治根據鐮倉時期的太刀作為模板審定的。從外裝上看,太刀型軍刀遠比九八式軍刀華麗。刀身、刀鞘的金具(即金屬裝飾件)都經過鍍金處理,刀鞘為黑色,多用黑色鮫魚皮包裹并經過研磨,也有采用涂漆處理的。從1937年到1945年,這種刀裝幾乎沒有改變。
由于海上環(huán)境潮濕,對鋼鐵材料腐蝕極為嚴重,所以太刀型軍刀除了少部分采用日本“玉鋼”打造的傳統(tǒng)日本刀外,多由不銹鋼制成。太刀型軍刀多產自“天照山鍛煉場”和“湊川神社菊水鍛刀會”,前者主要生產不銹鋼軍刀,后者生產的就是著名的“菊水刀”。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期,由于日本已經陷入戰(zhàn)爭的衰敗,喪心病狂的軍國主義者想出極端的戰(zhàn)法——自殺式攻擊,美其名曰“特攻”。參與特攻的軍人多為應征入伍的新兵,他們被軍國主義洗腦,只接受簡單的訓練。日軍以日本南北朝時期忠于后醍醐天皇的著名將領楠木正成的事跡激勵新兵,提出了著名的“七生報國”、“非理法權天”等口號。楠木正成臨死前留下了“愿七生之后托生為人消滅朝敵”的遺言,此話意為“愿生生世世輪回為人,為朝廷消滅敵人”?!胺抢矸嗵臁背鲎匀毡竟偶敦懻杉矣枴?,意為“謬誤不勝道理,道理不勝法令,法令不勝權門,權門不勝天道”,“天”后來被曲解為“天皇”并假托給楠木正成,成了“忠君報國”的標志。日本軍刀上常見的“菊水紋”圖案是楠木家的家徽,也是“效忠”的象征。故以自殺式襲擊為主的“特攻”也被稱為“菊水特攻”,最著名的即為“神風特攻隊”和“大和”號戰(zhàn)列艦的自殺式作戰(zhàn)?!皽惔ㄉ裆缇账懙稌鄙a的太刀型軍刀上雕刻有菊水紋,以激勵軍官們“為天皇赴死”。
由于戰(zhàn)爭導致物資極度匱乏,昭和20年(1945年)日軍頒布《軍刀外裝臨時特例》,外表華麗的太刀型軍刀不得不取消了第二佩環(huán),金具不再鍍金,猿手和駐爪也被廢止。
與九八式軍刀一樣,太刀型軍刀除制式的“定寸軍刀”外,也有尺寸較短的搭乘員軍刀。
仿歐洲式樣——海軍短劍
由于軍刀在軍艦上難以攜帶,與大多數國家一樣,舊日本海軍軍官多數時候都在軍艦上佩帶短劍。日本海軍師從英國皇家海軍,因此在短劍的形制設計上也模仿英國皇家海軍的佩劍,并參照同時代歐洲其他國家的佩劍式樣。
早期海軍短劍的最大特點是背金(刀柄上部的金屬蓋)與兜金(刀柄末端的金屬蓋)連為一體。劍鞘多為木制,外面包裹皮革或珍珠魚皮,也有漆成黑色的。
日本作為島國,一向注重海軍的發(fā)展,年輕人也多以加入海軍為榮。海軍士官學校的學生在畢業(yè)之際,可以自費購買海軍短劍作為佩劍。身穿白色的海軍夏裝,腰間佩帶精致短劍的年輕海軍軍官們風度翩翩的形象俘獲了無數日本少女的芳心。這種海軍短劍成為日本海軍軍官的驕傲和身份象征之一。
明治16年(1883年)10月20日,日本海軍制定了新型的海軍短劍,原來的短劍只能由海軍士官學校中尚未畢業(yè)的士官候補生佩帶。新型短劍與舊款短劍的最大區(qū)別是取消了背金。到了大正3年(1914年),舊款海軍短劍被徹底廢除,從軍官到士官一律佩帶新型短劍,一直到二戰(zhàn)結束。
新型短劍的尺寸較小,刀身較細。其在豐川海軍工廠、鐮倉天照山鍛煉場及民間作坊都有生產。其中,以瑞泉鍛刀所生產的采用舊日本海軍“三笠”號戰(zhàn)列艦主炮炮管鋼材作為主要材料的“三笠劍”最為出名。
海軍短劍是軍官自費購買的私人物品,外裝的華麗程度取決于購買者的財力,因此,一把做工精美的海軍短劍被海軍軍官視為最珍貴的物品。此外,海軍短劍和陸軍軍刀一樣,常被天皇和日軍高級將領作為獎品“恩賜”給成績出色的軍官。
日本海軍短劍雖然仿制西方短劍設計,但融入了富有日本特色的櫻花圖案。由于戰(zhàn)爭后期資源匱乏,海軍短劍的制作也越發(fā)粗糙。
日本海軍短劍上的雕刻經過了幾番改變,除早期帶有背金的海軍短劍之外,隨后的海軍短劍雕刻大體可分為明治前期與后期、昭和時期三個階段,主要區(qū)別在于浮雕櫻花的樣式不同。
高貴的象征——元帥刀
元帥是舊日本帝國的最高榮譽稱號,天皇被稱為大元帥。明治維新之后,舊日本帝國誕生了第一名元帥——近衛(wèi)軍都督西鄉(xiāng)隆盛。但僅僅幾年,西鄉(xiāng)隆盛因鼓吹對外擴張而受到排擠,憤而辭職回到了鹿兒島,并發(fā)動叛亂,史稱西南戰(zhàn)爭。從1873年到1898年,日本曾一度廢止元帥稱號。
明治31年(1898年),日本恢復元帥稱號,直到二戰(zhàn)結束,共有17名陸軍大將和13名海軍大將獲得這一稱號。大正7年(1918年),日本制訂了元帥佩刀規(guī)定,從此,陸、海軍元帥拜授儀式上,都會由天皇親自贈予一把特制的元帥刀。大正7年之前授予的元帥還補贈元帥刀,但已故元帥不再追贈。
元帥刀的外裝極為華麗,大量采用雕刻、鑲金、鍍金等工藝。其刀身模仿了傳統(tǒng)的“毛拔形太刀”和象征身份的“衛(wèi)府太刀”,刀柄呈彎曲狀;刀刃是獨特的“兩刃造”小烏丸結構(小烏丸結構是傳統(tǒng)日本刀從直刀到彎刀過渡過程的一種刀型),并且刀身設有金制“十六八重表菊花紋”,這種菊花紋是日本皇室的家徽。
日本陸軍第一個被授予元帥刀的元帥是1914年時任朝鮮駐屯軍司令官長谷川好道,最后一個被授予元帥刀的元帥是1944年時任侵華日軍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俊六。日本海軍第一個被授予元帥刀的元帥是東伏見宮依仁親王(逝后追授),最后一個被授予元帥刀的元帥是1944年時任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古賀峰一(被擊斃后追授)。
日軍元帥刀共計頒發(fā)24把,其中陸軍14把,1把為死后追授;海軍10把,5把為死后追授。其中,4把元帥刀在戰(zhàn)爭中遺失,現存20把。
罪惡的證明——刺刀
刺刀作為侵華日軍裝備數量最大的一種軍刀,其使用頻率遠大于上述各型軍刀,也是日本侵略者血腥屠殺我國抗日軍民的工具之一。
明治維新之后,日軍裝備的第一種刺刀是村田十三式刺刀,其采用雙刃形制,配用于村田十三式和村田十八式兩種單發(fā)步槍,安裝在步槍右側。此后的村田二十二式刺刀也采用類似的雙刃形制,配用于村田二十二式彈倉式連珠步槍,刺刀則改為安裝在槍管下方。
明治30年(1905年),日軍裝備了新型的三十年式步槍,同時裝備三十年式刺刀。后來,日軍盡管更換制式步槍,但三十年式刺刀則被沿用下來,作為三八式步槍和九九式步槍的標配刺刀。戰(zhàn)爭末期,日本海軍仿制M1伽蘭德步槍的四式自動步槍同樣配用這款刺刀。此外,九七式輕機槍和九九式輕機槍也能安裝三十年式刺刀。
由于生產的時期不同,三十年式刺刀可分為早期型、中期型、后期型和末期型四種。早期的三十年式刺刀采用彎鉤式護手,刀身兩側開有血槽,刀身涂成黑色,配用鐵制刀鞘。中期型刺刀取消刀身的表面處理,刀身呈金屬原色,并且刀柄尾部進行簡化設計,加工更為簡單。后期型刺刀則取消護手的彎鉤,刀身進行烤藍處理。到了戰(zhàn)爭末期,三十年式刺刀被進一步簡化,血槽被取消,刀鞘也由鐵制改成木制。
由于標準尺寸的三八式步槍在騎兵手中顯得過長,難以操作和攜帶,日軍在三八式步槍的基礎上為騎兵設計了三八式騎槍,主要改變之處是截短槍管,仍然配用三十年式刺刀。但與三八式步槍不同,僅僅6年,三八式騎槍就被撤裝。因為在作戰(zhàn)中,騎兵很難做到一邊操縱戰(zhàn)馬,一邊取出刺刀裝在槍上。日軍很快又裝備了四四式騎槍,并在槍上配備折疊式刺刀,這種折疊式刺刀被稱為四四式刺刀,騎兵可以在馬上單手開合。
盡管三十年式刺刀較村田十三式刺刀已經縮短了很多(村田十三式刺刀全長71cm,三十年式刺刀全長51cm),但仍然顯得較長,沉重且不便攜帶。因此戰(zhàn)爭后期,日軍在三十年式刺刀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全長縮短到32cm,稱為二式刺刀。二式刺刀主要裝備二式傘兵步槍和全長較短的百式沖鋒槍。
其他軍刀
除了以上軍刀之外,日軍在戰(zhàn)爭后期,還向那些參加“特攻”的飛行員和人操魚雷駕駛員配備過一種短刀。這種短刀十分簡陋,僅有白木外裝。在日本文化中,這種短刀一方面是日常使用的工具刀,一方面也是日本武士切腹自盡的工具。喪心病狂的侵略者企圖用這種短刀激勵將要去赴死的飛行員和人操魚雷駕駛員,讓他們“心甘情愿地為天皇盡忠”。這種短刀多數做工粗劣,但也有極少數精品。這種短刀存世量很少,因為它們中的多數都隨著使用者沉入大海,成為戰(zhàn)爭的犧牲品。
從明治元年(1868年)明治天皇登基到昭和20年(1945年)二戰(zhàn)結束,軍刀一直伴隨著舊日本帝國軍隊,從最初建立的新軍,到后來在數次戰(zhàn)爭中犯下滔天罪行的“皇軍”,這一時期日本走上了一條不歸路,也給鄰國帶來無盡的傷痛。最終,這種畸形的發(fā)展帶來的惡果終于被日本吞下,日本人民也成為這場戰(zhàn)爭的受害者。軍刀見證了從明治到昭和的全部日本歷史,直到今天還在提醒世界人民,不要遺忘這場給人類帶來巨大傷害的戰(zhàn)爭。(全文完)
編輯/曾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