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國才
(新疆兵團警官高等??茖W(xué)?;A(chǔ)部,新疆五家渠831300)
漢代新疆絲綢之路北道路線考辨
易國才
(新疆兵團警官高等??茖W(xué)?;A(chǔ)部,新疆五家渠831300)
漢武帝時始通西域的北道路線是指從敦煌郡西北的玉門關(guān)出發(fā),經(jīng)過樓蘭故城到車師前國,沿天山南麓和塔克拉瑪干沙漠北邊緣穿行,經(jīng)過焉耆、山國、危須、尉犁、渠犁、龜茲、姑墨、溫宿、尉頭等國,最終抵達疏勒國的一條交通主干線。隨著新道路的不斷開通,北道的名稱、起止點、具體路線均發(fā)生了變化,并漸行衰落,部分路段自隋唐以降便成為偏路、人跡罕至的小路。
漢代;西域;絲綢之路北道;路線
1882年,德國著名地理學(xué)家費迪南·馮·李?;舴遥≧edinand Paul Wilhalm Sorom Von Riclathhofen)在他的《中國——親身旅行和據(jù)此所作研究的成果》第二卷中把漢代張騫出使西域的古道稱為“絲綢之路”,后經(jīng)阿爾巴特·赫爾曼在《中國和敘利亞之間的古代絲綢之路》中的補充,以及瑞典著名探險家斯文·赫定在中國的多次考察、發(fā)現(xiàn)與挖掘,“絲綢之路”這一名稱被越來越多的地理學(xué)家、歷史學(xué)家接受并沿用,逐漸得到世界廣泛認可,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代名詞。現(xiàn)在“絲綢之路”已成為古代中國經(jīng)中亞、西亞連接北非及歐洲的東西方交通路線的總稱,也是中西方商路的統(tǒng)稱。
“中西交通史有明確之記載,自當以張騫始?!盵1]106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均詳細記載了漢代中西交通的具體路線?!皩こV^有南北兩道,皆始于漢初”[1]107,至后漢則另有新道。隨著中西貿(mào)易的發(fā)展、文化交流的深入和地理大發(fā)現(xiàn),絲綢之路發(fā)展為草原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兩條通道,影響深遠。漢代新疆絲綢之路的北道就是兩漢時期草原絲綢之路西域或新疆段的一條路線,也是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路線。對漢代新疆絲綢之路北道的具體走向、行經(jīng)地、變遷等情況加以考辨,有利于我們?nèi)姘盐諠h代與匈奴、烏孫等國的關(guān)系,了解漢武帝經(jīng)營西域以及漢人在西域的活動等情況。
新疆哈密地區(qū)、吐魯番地區(qū)和俄羅斯聯(lián)邦戈爾諾·阿爾泰州烏拉干區(qū)巴澤雷克古墓葬出土的文物顯示,中國內(nèi)地居民在很早以前就已經(jīng)同西域居民建立了物質(zhì)、文化的交流關(guān)系。直到公元前138年,張騫“鑿空”西域。此后,西域的烏孫、大宛、安息等國與中原官方的聯(lián)系日漸密切,西域歷史才成為中國歷史的一部分,我們現(xiàn)今所稱的“絲綢之路”終于實現(xiàn)了全線貫通。
據(jù)《漢書·西域傳》記載,“西域,以孝武時始通。本三十六國,其后稍分至五十余,皆在匈奴之西,烏孫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東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東則接漢,阸以玉門、陽關(guān)……自玉門、陽關(guān)出西域有兩道。從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車,為南道;南道西踰蔥嶺則出大月氏、安息。自車師前王廷隨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為北道;北道西踰蔥嶺則出大宛、康居、奄蔡、焉(耆)”[2]3872,這是有關(guān)兩漢時期新疆絲綢之路北道的最早記載。這里的“西域”,主要是指塔里木盆地,即今天的南疆地區(qū)。南道指沿昆侖山北麓,從塔克拉瑪干沙漠南邊緣穿行,“從西到東以樓蘭(鄯善)、且末、小宛、精絕、捍彌、渠勒、于闐、皮山、莎車、蒲犁等10國為主……沿途最重要者是樓蘭(鄯善)、且末、精絕、捍彌、于闐、皮山、莎車”[3],因位處塔里木盆地之南得名。北道指沿天山南麓走,從塔克拉瑪干沙漠北邊緣穿行,沿途有山國、危須、焉耆、尉犁、渠犁、龜茲、姑墨、溫宿、尉頭、疏勒等15國,因位處塔里木盆地之北而得名,這就是本文所指的新疆絲綢之路北道。
南道、北道在漢代之前就已存在,“而扼據(jù)這一商道的則是羌等少數(shù)民族”[4]。北道開辟時間最早,約在舜禹時期;南道在后,約在周朝。這兩條道路開辟時間雖早,但直到秦漢之后才開始繁榮起來。班固在《漢書》中明確記載了南道、北道的路線和所經(jīng)過的主要地區(qū),范曄在《后漢書》中也有類似記載,均極為簡略。在漢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之前,受匈奴的影響,北道并不暢通?!爸列蹠r,遣衛(wèi)司馬使護鄯善以西數(shù)國……時漢獨護南道,未能盡并北道也,然匈奴不自安矣?!盵2]3873匈奴日逐王先賢撣降漢后,為了控制西域,漢宣帝于神爵三年(前59年)任命護鄯善以西使者鄭吉“并護北道,故號曰都護”[2]3874,尤其是在烏壘城(今輪臺縣)建立西域都護府、元帝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在吐魯番地區(qū)設(shè)置戊己校尉,地處西域中心的北道慢慢成為漢通西域的主干線??梢娢鳚h時的北道是一條由漢軍保護、有驛站烽燧、有人管理的重要的交通干線。
漢之前,興起于蒙古高原的游牧部族匈奴稱霸西域,勢力十分強大。匈奴騎兵時常南下燒殺劫掠,威脅著西漢政權(quán)。在漢朝建立之后的一百多年里,漢與匈奴和戰(zhàn)相續(xù)。即使后來霍去病西征匈奴,李廣利征服大宛,烏孫、龜茲等國先后歸屬漢朝,匈奴依然控制著天山東部的伊吾(今哈密)、車師(又稱為姑師,今吐魯番)一帶,經(jīng)常截斷道路,攻殺漢軍、漢使、漢人,掠取財物。所以,西漢時期進入西域之路只有兩條,分列在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南北邊緣。其中,北道就是從敦煌西北出發(fā),出玉門關(guān),過三隴沙(今疏勒河西端沙漠)北,穿過白龍堆鹽磧(羅布泊三大雅丹地貌群之一,位于羅布泊東北部,是一片鹽堿地土臺群),經(jīng)過樓蘭故城,向西北方向去車師前國,由車師前國向西南方向前行到達焉耆,再往西南方向,經(jīng)過山國、危須、尉犁、渠犁、龜茲、姑墨、溫宿、尉頭等國,最終抵達疏勒國。
可見,北道由東向西的路線主要是:敦煌—樓蘭—車師前國—焉耆—山國—龜茲—溫宿—疏勒?!皬堯q西行之途徑,即漢代所謂北道,沿天山南麓西進,經(jīng)疏勒,即今之喀什噶爾,然后越蔥嶺而至今之費爾干那,即當時大宛所在?!盵1]84為了更清楚地掌握西漢時新疆境內(nèi)的北道情況,現(xiàn)梳理漢代北道上的主要國名(地名)如下。
“敦煌”。為了經(jīng)營西域,漢武帝在今蘭州設(shè)置金城郡。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派霍去病從隴西以西出發(fā),越過焉支山西征,取得匈奴占領(lǐng)的河西地區(qū),打通了連接西域各國的通道。同年,設(shè)置武威、酒泉二郡,并派軍隊屯戍。十年后,增設(shè)張掖、敦煌二郡,其中“敦煌郡,武帝后元年分酒泉置。正西關(guān)外有白龍堆沙,有蒲昌?!h六”[2]1614,“四郡之設(shè)立,不僅為消極的布防性質(zhì),或為保護國際貿(mào)易,且有積極西進之意”[1]92。
為了便于管理西域,漢武帝下令修筑從令居(今永登縣西)經(jīng)敦煌直至鹽澤(今羅布泊)的長城和烽燧,設(shè)置陽關(guān)、玉門關(guān),建造亭障,派遣官員駐守,以保護這一條交通線的安全。使者、商人、僧侶等進入敦煌后,可以從西南方向出陽關(guān)、西北方向出玉門關(guān)到西域。“漢代有事于西域,必先集結(jié)軍隊及給養(yǎng)于敦煌;匈奴欲絕漢通西域之道,亦必先攻敦煌?!盵1]99可見,敦煌在東西方商貿(mào)、文化交流中,地位非常重要,是漢通西域的重要門戶。
“樓蘭”。樓蘭國始建于公元前176年,屬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為西域小國領(lǐng)袖,勢力較大,是一個逐水草而居的小部落國家。其范圍東起古陽關(guān)附近,西至尼雅古城,南至阿爾金山,北到哈密。昭帝元鳳四年(公元前77年),漢朝立尉屠耆為樓蘭王,并嫁宮女為其夫人,樓蘭遂與漢和親結(jié)好。后來,樓蘭國更名為鄯善國,遷都鄯善河(今若羌縣車爾臣河)流域的捍泥城。從此,從鄯善沿昆侖山和喀喇昆侖山北麓西行的交通道(即南道)暢通無阻。
最早的樓蘭城位于白龍堆西、孔雀河下游支流鐵板河的河網(wǎng)地帶,地處羅布泊北岸之西,塔里木盆地南北兩道的交叉口,是中原前往西域的交通孔道。樓蘭之所以重要,“蓋因其地位于塔里木盆地之極東,漢使度過艱險萬狀之鹽澤后,必須休息;而樓蘭‘國多葭葦、檉柳、胡桐、白草’,為最理想之息足地”[1]104。漢代為了保護與西域各國的通商路線,以及樹立自己在西域地區(qū)的威信,筑長城、建亭障,西移軍事組織,與樓蘭交好。樓蘭改國名為鄯善后,漢王朝應(yīng)鄯善王的請求,派遣一司馬率領(lǐng)吏士四十人到鄯善國伊循屯田、戍守,后改設(shè)都尉。今在樓蘭古城等地發(fā)現(xiàn)的五銖錢、“大泉五十”等錢幣以及大量東漢時期的漢文木簡,都是漢代與樓蘭關(guān)系密切、交往頻繁的見證。
“車師前國”。據(jù)《漢書·西域傳》記載,“車師前國,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繞城下,故號交河。去長安八千一百五十里。戶七百,口六千五十,勝兵千八百六十五人……西南至都護治所千八百七里,至焉耆八百三十五里”[2]3921。車師前國是車師國(又稱為姑師,是最早的西域三十六國之一)分裂后的幾個小王國之一,車師人聚居在吐魯番盆地,生活在高昌一帶,依托綠洲,以灌溉農(nóng)業(yè)為生。吐魯番盆地西部的交河古城,最早就是車師前國的都城。車師前國一直存續(xù)到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被柔然所滅。
據(jù)《漢書·西域傳》記載,車師前國先依附匈奴,漢宣帝地節(jié)二年(公元前68年),侍郎鄭吉、校尉司馬憙率領(lǐng)官兵、免刑罪人到渠犁屯田,準備攻打車師前國。同年秋收后,鄭吉、司馬憙率漢軍及西域諸國兵共擊車師前國,占領(lǐng)交河城。第二年秋,車師王降漢。為防御匈奴進攻,遵照漢宣帝旨意,鄭吉派遣吏卒三百人到車師前國屯田、戍守,此后不斷增遣屯士到車師。車師前國由此成為絲綢之路北道上漢人相對集中的居住點。
“焉耆”。據(jù)《漢書·西域傳》記載,“焉耆國,王治員渠城,去長安七千三百里。戶四千,口三萬二千一百,勝兵六千人……西南至都護治所四百里,南至尉犁百里,北與烏孫接。近海水多魚”[2]3918。焉耆國是歷史悠久的佛國,在中國古代典籍和佛典中有許多不同的名稱,但焉耆一名,從漢代一直沿用到唐代。西漢時期的焉耆國所在地,就是今天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縣,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zhèn),也是漢通西域北道的必經(jīng)之地。
“山國”。據(jù)《漢書·西域傳》記載,“山國,王去長安七千一百七十里。戶四百五十,口五千,勝兵千人。輔國侯、左右將、左右都尉、譯長各一人。西至尉犁二百四十里,西北焉耆百六十里,西至危須二百六十里,東南與鄯善、且末接。山出鐵,民山居,寄田糴谷于焉耆、危須”[2]3921。山國是小國,《水經(jīng)注》稱為墨山國。顏師古曰:“此國山居,故名山國也?!标P(guān)于山國故地所在,學(xué)者說法不一。著名考古學(xué)家馬爾克·奧萊爾·斯坦因、日本學(xué)者松田壽男認為吐魯番南約180公里的辛格爾為山國故地,羊毅勇認為在庫魯克山南麓蘇蓋提布拉克山谷中的夏爾托卡依古城系山國故址,而李文瑛則提出新疆尉犁縣營盤遺址可能是山國所在地。山國“民山居,寄田糴谷”,說明漢時的山國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為主。營盤墓地發(fā)現(xiàn)保存完好的稻草和墓地西南方向發(fā)現(xiàn)的大片農(nóng)田、灌溉渠道遺跡則表明,山國人栽培過水稻,并能應(yīng)用漢人先進的筑壩修渠技術(shù)。從山國設(shè)有“譯長”一職來看,山國的地理位置很重要,處在交通要道上。
“龜茲”。據(jù)《漢書·西域傳》記載,“龜茲國,王治延城,去長安七千四百八十里。戶六千九百七十,口八萬一千三百一十七,勝兵二萬一千七十六人……南與精絕,東南與且末,西南與杅彌,北與烏孫,西與姑墨接。能鑄冶,有鉛。東至都護治所烏壘城三百五十里”[2]3911。龜茲國是古代西域大國之一,在漢宣帝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之前,一直處于匈奴控制之下,與漢對抗。在龜茲王絳賓迎娶解憂公主長女弟史并去長安朝漢后,龜茲同漢朝的關(guān)系才密切起來。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西域統(tǒng)一于漢朝,龜茲正式列入漢朝政府行政管轄范圍之內(nèi)。
公元前66年,龜茲王絳賓到長安居住一年,敦煌的懸泉置存有隆重接待龜茲王夫人的記載;絳賓之子丞德自稱漢外孫,多次遣使赴漢朝賀;“樓蘭漢簡、敦煌馬圈灣漢簡和懸泉漢簡中還有若干關(guān)于龜茲來漢的記載”[3]。這些均說明北道是龜茲與漢結(jié)盟、和親等往來的重要通道。龜茲與漢朝關(guān)系親密,其政治和文化深受漢文化的影響。
“溫宿”。據(jù)《漢書·西域傳》記載,“溫宿國,王治溫宿城,去長安八千三百五十里。戶二千二百,口八千四百,勝兵千五百人……東至都護治所二千三百八十里,西至尉頭三百里,北至烏孫赤谷六百一十里”[2]3910。溫宿是漢語的譯音詞,董文義認為“溫宿肯定也是部族的族稱。根據(jù)溫宿地理位置和我們對焉耆、庫車和阿克蘇古名的考證,同樣我們也可以肯定地說溫宿是烏孫同音詞”[5]。今天新疆阿克蘇地區(qū)的烏什縣就是溫宿國所在地。
漢文帝六年(公元前174年),匈奴破月氏,溫宿國為匈奴的勢力范圍。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溫宿與漢朝通好。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漢朝在烏壘城設(shè)立西域都護府,溫宿、姑墨隸屬都護府,納入漢朝版圖,成為漢代絲綢之路北道上使節(jié)往來的重要一站。
“疏勒”。疏勒是紀元前后住于今喀什地區(qū)的粟特人自稱的族名,疏勒國是以部族的族稱而定的名稱。據(jù)《漢書·西域傳》記載,“疏勒國,王治疏勒城,去長安九千三百五十里。戶千五百一十,口萬八千六百四十七,勝兵二千人……東至都護治所千四百一十一里,南與疏勒接,山道不通,西至捐毒千三百一十四里,徑道馬行二日。田畜隨水草,衣服類烏孫”[2]3898。疏勒城是當時疏勒國的王都所在地,位于今喀什市東北30公里處恰克瑪克河古河道南岸臺地上的罕諾依古城舊址。漢代的疏勒國是一個大國,管轄范圍大致包括今新疆喀什地區(qū)的伽師、岳普湖、英吉沙、疏附、疏勒等縣以及阿克陶縣城周圍的平原地區(qū),扼大月氏、大宛、康居等地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公元前60年,疏勒國始屬西漢,漢文化在疏勒國得到進一步傳播和發(fā)展,疏勒國國王甚至還取漢文名字,如疏勒王忠。由此可見,漢朝與西域各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交流十分密切,漢在西域的交通區(qū)域頗有規(guī)模。
據(jù)《漢書·西域傳》記載,“元始中,車師后王國有新道,出五船北,通玉門關(guān),往來差近,戊己校尉徐普欲開以省道里半,避白龍堆之阸。車師后王姑句以道當為拄置,心不便也”[2]3924。這條徐普欲開的“新道”其實是一條早已存在的舊路,是玉門關(guān)以西到吐魯番高昌地區(qū)的一條近道。車師后王姑句擔(dān)心漢王朝開通此道后,車師后王國會遭到匈奴報復(fù),就選擇了投降匈奴。但隨著漢在西域勢力的增強,西漢末年終于開通“新道”?!敖陮W(xué)者用敦煌馬圈灣漢簡資料,證實徐普所開新道已在西漢末通行,王莽天鳳四年戊己校尉郭欽通過新道,復(fù)向西南擊焉耆。有史料證實,東漢幾次對西域的重大軍事行動,亦皆通過新道?!盵6]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考察證實,“吐魯番盆地與敦煌之間確實存在一條近于直線的捷徑,從吐魯番東南最后一個綠洲迪坎爾至敦煌玉門關(guān)遺址的直線距離僅為400余公里”[6]。這條“新道”,《西州圖經(jīng)》稱之為大海道,比之前穿越白龍堆的路要好走些,且行程較短,但沿途多是戈壁荒漠,自然條件十分惡劣,不適合行人和商旅往來?!靶碌馈眱H僅是絲綢之路北道部分路段的調(diào)整、完善,具體講就是從敦煌玉門關(guān)到吐魯番高昌地區(qū)多了一條更快捷、更安全的路線。
這條新道即唐代的大海道,起點是柳中,漢武帝時為車師前國屬地,現(xiàn)在是新疆吐魯番地區(qū)鄯善縣魯克沁鎮(zhèn)。今鄯善縣城與羅布泊湖北岸直線距離約230公里,沿羅布泊湖向東南方向走,經(jīng)過“水草難行,四面危,道路不可準記,行人唯以人畜骸骨及駝馬糞為標驗”[7]的沼澤、沙磧之地后,可抵達終點敦煌(亦稱沙洲)。陶保廉根據(jù)劉清和等提供的考察資料,統(tǒng)計出“大海道新疆境內(nèi)沿途地名,有星子山、土山臺、野牲泉、咸水泉、蛇山、土梁子、沙堆、黑泥海子、蘆花海子,全程計640里。在無人區(qū),‘皆堆石立桿題字’。甘新兩屬大海道里程相加共1 360里,與《西州圖經(jīng)》所載相同”[7]。由于自然條件惡劣,加上羅布泊的遷移和人為因素的影響,大海道在北朝、隋唐時,沿而未廢,使用較少,但仍是一條重要通道。到北宋,大海道一度被廢棄,明清時已成為小路,民國時僅有少量商旅行走。
王莽后期和東漢初期,中原與西域斷絕往來,南、北道不通近五十年。直到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竇固北伐、班超出使西域后,東漢與西域才恢復(fù)聯(lián)系。漢和帝時期(公元89—105年)是東漢經(jīng)營、治理西域的鼎盛時期,開創(chuàng)了中原與西域頻繁的、大規(guī)模的經(jīng)濟貿(mào)易與文化交流時代?!度龂尽の簳芬段郝浴の魅謧鳌返挠涊d,“從敦煌玉門關(guān)入西域,前有二道,今有三道。從玉門關(guān)西出,經(jīng)婼羌轉(zhuǎn)西,越蔥領(lǐng),經(jīng)縣度,入大月氏,為南道。從玉門關(guān)西出,發(fā)都護井,回三隴沙北頭,經(jīng)居盧倉,從沙西井轉(zhuǎn)西北,過龍堆,到故樓蘭,轉(zhuǎn)西詣龜茲,至蔥領(lǐng),為中道。從玉門關(guān)西北出,經(jīng)橫坑,辟三隴沙及龍堆,出五船北,到車師界戊己校尉所治高昌,轉(zhuǎn)西與中道合龜茲,為新道……北新道西行,至東且彌國、西且彌國、單桓國、畢(卑)陸國、蒲陸國、烏貪國,皆并屬車師后部王……轉(zhuǎn)西北則烏孫、康居”[8]859。通過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從敦煌進入西域的路線發(fā)生了重大變化,不僅開通了“新道”,由“二道”增加到“三道”,而且原來的南、北道均有發(fā)展變化。西漢時的北道從地理位置看,該道處在西域的中間地帶,也是“三道”的中間一條路,稱之為中道或舊北道都可以,已成為“中道”,但從概念的確定性和穩(wěn)定性來說,一如既往地稱之為北道更妥當些。北道的具體路線已演變成為“從玉門關(guān)西出,發(fā)都護井,回三隴沙北頭,經(jīng)居盧倉,從沙西井轉(zhuǎn)西北,過龍堆,到故樓蘭,轉(zhuǎn)西詣龜茲,至蔥領(lǐng)”的一條路線。起點與之前一樣,都是從玉門關(guān)西出發(fā),但從玉門關(guān)到樓蘭故城這段路程的變化較大。都護井,在玉門關(guān)西九十里的榆樹泉,三隴沙之東,是出玉門關(guān)西行后的第一個站點?!叭]沙”,又稱三斷石,在疏勒河尾閭河谷與阿奇克溝谷相接處,即今疏勒河西端沙漠?!熬颖R倉”,系譯自西漢少數(shù)民族的地名,漢稱“姜賴”,西域人稱龍城,在羅布泊的東南,即三隴沙的北部,“斯坦因根據(jù)自己的實地考察,更具體地將其定位在阿奇克溝谷東端的伯什托赫拉克”[9],“居盧倉遺址距今甘新交界沙溝205里”[7],沙西井的位置則在阿奇克溝谷的盡頭?!褒埗选?,《漢書》《后漢書》也稱為“白龍堆”,指分布在羅布泊東北部的雅丹臺地,是當時進入西域最難走的一段路程,在今鄯善縣與哈密市交界的南部。綜上可知,這個時期的新疆絲綢之路北道是從甘肅敦煌的玉門關(guān)出發(fā),沿著疏勒河尾閭河谷向西南方向行九十余里,至河谷盡頭的都護井,然后往西北方向進入阿奇克溝谷,到了居盧倉后,沿著阿奇克溝谷北緣的西南方向一直走到盡頭,到沙西井再轉(zhuǎn)西北方向,進入并穿過白龍堆,沿著羅布泊湖盆西岸的西南方向前行,就能抵達樓蘭故城。“轉(zhuǎn)西詣龜茲,至蔥領(lǐng)”則表明北道由疏勒向西延伸至蔥領(lǐng)(即帕米爾高原),而且龜茲已在當時西域的交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轉(zhuǎn)西與中道合龜茲,為新道”則說明龜茲交通發(fā)達,是中西方商貿(mào)的一個集會點、中轉(zhuǎn)站。
“新道”就是“從玉門關(guān)西北出,經(jīng)橫坑,辟三隴沙及龍堆,出五船北,到車師界戊己校尉所治高昌,轉(zhuǎn)西與中道合龜茲”,西行至車師后國,西北行至烏孫、康居的一條路線。這第三條路沿著天山北麓向西、西北行進,應(yīng)當稱之為新疆絲綢之路新北道。新北道是在北道的基礎(chǔ)上為滿足漢王朝對匈奴戰(zhàn)爭的軍事需要、漢與烏孫交往的外交需要而逐步發(fā)展、形成的一條主干道。只有在匈奴勢力退出西域、漢完全控制西域后,新北道才得以開通并能保障暢通,后經(jīng)過魏晉時期的完善,至隋唐時已發(fā)展成為中西交通的重要通道。
漢代之后,隨著伊吾南道、東道(伊吾至敦煌),伊北道(伊州至北庭)以及碎葉路(庭州至碎葉)的開通并成為重要通道,路線遠、危險大、費時長的新疆絲綢之路北道敦煌經(jīng)樓蘭故城至高昌段便漸行衰落,“在北魏之前一度被放棄”[10],自隋唐以降已成為一條神秘、荒涼、人跡罕至的古道。
[1]方豪.中西交通史:上[M].臺北:中國文化大學(xué)出版部,1983.
[2]班固.漢書[M].顏師古,注.北京:中華書局,1962.
[3]張德芳.西北漢簡中的絲綢之路[J].中原文化研究,2014 (5):26-35.
[4]劉錫淦.古代西北各民族在絲綢之路上的貢獻[J].新疆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1980(3):87-93.
[5]董文義.新疆南部古地名與古部族居民關(guān)系考[J].西北民族學(xué)院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1998(4):62-69.
[6]殷晴.漢代絲路南北道研究[J].新疆社會科學(xué),2010(1):121-128.
[7]魏長洪,李曉琴.大海道史探[J].新疆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3(3):81-85.
[8]陳壽.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59.
[9]張莉.西漢樓蘭道新考[J].西域研究,1999(3):86-88.
[10]紀宗安.絲綢之路新北道考實:兼談玉門關(guān)址的東遷[J].敦煌學(xué)輯刊,1996(1):96-108.
On the North Route of the Silk Road in Han Dynasty in Xinjiang
YI Guocai
(Department of Basic Courses,the Higher Junior College of 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Wujiaqu 831300,China)
The North Road to the Western Regions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HAN Wudi is a main traffic trunk line which started from Yumenguan in northwest Dunhuang and finally arrived in Shule Country.Going through the ancient city of Loulan to Cheshi Front Kingdom,walking along the south slope of Tianshan Mountains and the north edge of Takalamakan Desert,it passes Yanqi,Shan Country,Weixu,Yuli,Quli,Qiuci,Gumo,Wensu,Weitou,etc. With continuous opening of new roads,the North Road’s name,start and stop points,specific routes are changed and declining gradually.Parts of the road became isolated and lonely roads from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Han Dynasty;Western Regions;North Road of Silk Road;route
G107;K928.6
A
1009-7740(2017)01-0090-05
2017-02-10
新疆生產(chǎn)建設(shè)兵團社會科學(xué)基金項目“新疆絲綢之路北道歷史文化資源調(diào)查與研究”(項目編號:15YB22)
易國才(1980-),男,湖北黃岡人,副教授,主要從事古代文學(xu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