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錦濤
卸下虛名的包袱
李錦濤
東漢有位名叫法真的大儒,知識淵博,可稱大才。他生于官宦之家,卻天生淡泊名利,曾被漢順帝四次征召出仕,均堅辭不受。他的朋友郭正評價他:“逃名而名我隨,避名而名我追,可謂百世之師者矣!”
這就涉及一個對“名”的態(tài)度問題。古人說,“人過留名,雁過留聲”。人之為人,收獲好評價、留下好名聲,是自然而然的內(nèi)心追求。但追求怎樣的名聲,怎樣對待名聲,卻有境界高下之別。縱觀歷史,無論帝王將相還是布衣百姓,沒有人因虛名而流芳千古。但凡能被世人所銘記者,無不是心中有抱負(fù)、腳下有征途,靠實績而贏得口碑。一個人如果執(zhí)迷于那些如浮云一般的虛名,很容易一葉障目,落得個名不副實的結(jié)局。
然而,汲汲于名聲的人依然并不鮮見?,F(xiàn)實中,總有一些領(lǐng)導(dǎo)干部“光說不干假把式”,實際工作原地踏步,口號卻喊得震天響;總有人沉溺于追名逐利,醉心于沽名釣譽,迷信“干得好不如說得好”。更有甚者,表面上不犯錯、不作為,但就是不放棄出名的任何機會,習(xí)慣以作秀粉飾平庸。凡此種種,都映照著不端正的干事態(tài)度,長此以往,只會失去人心、招致不滿。進而言之,一個人如果名聲與成就不匹配,一旦離開相應(yīng)的位置,所謂的“名”很快就會煙消云散、被人遺忘。
為官一任,不是不需要聲譽,關(guān)鍵在于如何留住清名與美德。當(dāng)共產(chǎn)黨的“官”,既不能謀私利也不能享清福,而應(yīng)想方設(shè)法造福于民。立下清正廉潔、一心為民的志向,崇揚“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德行,講奉獻(xiàn)、講作為、講實干,才能行之久遠(yuǎn)。
司馬遷在《史記·李將軍列傳》中稱贊飛將軍李廣“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為官從政,情理也是相同的。焦裕祿、谷文昌、孔繁森、楊善洲、沈浩……那些被群眾銘記于心、時常懷念的好干部,他們的好名聲哪個不是默默靠實干累積的?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中,完全不必想方設(shè)法突顯自己的功績、苦心孤詣夸耀自己的不凡,只要真心為百姓謀福、為蒼生立命,自然會被人們記住。
“不受虛言,不聽浮術(shù),不采華名,不興偽事”,卸下虛名的包袱,甩開膀子、腳踏實地,把有限的精力放到干事創(chuàng)業(yè)中去,我們一定會在時間深處留下自己的足跡,在群眾心里留下溫暖的記憶。
(摘自2017年7月24日《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