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磊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武漢 430072)
●中國史研究
北大藏漢簡《趙正書》中的秦始皇形象*
姚磊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武漢 430072)
傳世文獻所見秦始皇形象一般較差,有固定化的傾向,如威嚴、多疑、專制、希求長生、嚴刑峻法等。北大藏漢簡《趙正書》中的秦始皇形象與傳世文獻相比,既有相同,也存在差異。多疑、專制、希求長生、被術士欺騙是秦始皇所固有的標志性符號。臨死流涕之語,更似一個普通人應有的感情流露。對弱子的憂慮和關懷,也是他溫情一面的體現(xiàn)。
北大藏漢簡;《趙正書》;秦始皇;形象
關于秦始皇,林劍鳴先生認為:“一個人生前只活了五十歲,但死后卻被人評說了兩千余年。此人就是秦始皇。秦始皇本人就是一個謎一樣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滿了神奇色彩和極其矛盾的現(xiàn)象?!雹倭謩Q:《千年難釋始皇謎》,《文博》1996年第5期。學界對秦始皇的討論也曾在上世紀掀起過熱潮,對他的功過是非也存在著較大的爭議。錢穆先生曾道:“近世言秦政,率斥其專制。然按實而論,秦人初創(chuàng)中國統(tǒng)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為當時事勢所需,實未可一一深非也?!雹阱X穆:《秦漢史》,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5年版,第20頁。誠然,秦始皇的形象也應多元,而非僅僅的貶低。
以往對秦始皇進行解讀主要是依據(jù)傳世文獻的記載,比如《史記》,其對我們認知秦始皇所起的作用自不待言。北大藏漢簡《趙正書》亦有對秦始皇形象的刻畫,由于成書于西漢早期,早于《史記》,有利于我們加深對秦始皇的了解和認知。
傳世文獻中有關秦始皇的記載,散見于《過秦論》、《戰(zhàn)國策》、《史記》、《新語》、《淮南子》、《鹽鐵論》、《漢書》等典籍中。秦始皇大都以負面形象呈現(xiàn),是一個典型的專制君主。
西漢賈誼在《過秦論》中對秦始皇形象進行了刻畫,代表了漢代士人對秦始皇的普遍認知,對后世影響深遠。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便曾引用賈誼的《過秦論》,曰:“善哉乎賈生推言之也!”③《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76頁。由于寫作需要以及政治需求,賈誼在《過秦論》中雖對秦始皇的功過均有涉及,但以負面形象為主。
一是功超先祖,威嚴無比?!缎聲み^秦上》載:“施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內(nèi),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zhí)搞樸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始皇既沒,余威振于殊俗。”④《新書校注》卷第一《過秦上》,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2頁,第2頁。
二是自以為是,錯而不改?!缎聲み^秦上》:“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雹荨缎聲Wⅰ肪淼谝弧哆^秦上》,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2頁,第2頁?!缎聲み^秦下》:“秦王足己而不問,遂過而不變?!雹佟缎聲Wⅰ肪淼谝弧哆^秦下》,第16頁,第14頁。
三是貪鄙多疑,詐力暴虐?!缎聲み^秦下》載:“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而立私愛,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后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雹凇缎聲Wⅰ肪淼谝弧哆^秦下》,第16頁,第14頁。
我們從《過秦論》的字里行間中,能感受到賈誼對秦始皇的形象構建較差。原因自然比較復雜,除了政治上固有的批判外,儒家思想的“仁義”、漢初“無為而治”的道家氛圍可能都起到了作用。歸根到底,在賈誼的思想中,秦始皇雖有大功,但偏執(zhí)威嚴,暴虐多疑,絕非“仁愛”之君。
《史記》對秦始皇的定位比較多元,雖記錄有秦始皇的正面形象,如虛心納諫、知錯能改、知人善任等,但對秦始皇的負面記載更多,甚至以此奠定了秦始皇在史書中的形象。
一是“忘兒時之義”,對故人不善?!妒酚洝ご炭土袀鳌罚骸把嗵拥ふ撸蕠L質于趙,而秦王政生于趙,其少時與丹驩。及政立為秦王,而丹質于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歸?!雹邸妒酚洝肪戆肆洞炭土袀鳌?,第2528頁。
二是“少恩而虎狼心”、“得志亦輕食人”?!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繚曰:“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我布衣,然見我常身自下我。誠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為虜矣。不可與久游?!雹堋妒酚洝肪砹肚厥蓟时炯o》,第230頁,第257-258頁,第258頁,第257-258頁,第263頁,第238頁,第255頁。
三是“疑下”,不信任臣屬。如《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帝幸梁山宮,從山上見丞相車騎眾,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損車騎。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語?!竼柲?。當是時,詔捕諸時在旁者,皆殺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聽事,群臣受決事,悉于咸陽宮?!雹荨妒酚洝肪砹肚厥蓟时炯o》,第230頁,第257-258頁,第258頁,第257-258頁,第263頁,第238頁,第255頁。
四是不聽諫言,一意孤行。《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始皇長子扶蘇諫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蓟逝?,使扶蘇北監(jiān)蒙恬于上郡。”⑥《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230頁,第257-258頁,第258頁,第257-258頁,第263頁,第238頁,第255頁。
五是“剛戾自用”、“意得欲從”、“樂以刑殺”、“專制獨裁”、“貪戀權勢”等。如《史記·秦始皇本紀》:“侯生、盧生相與謀曰:‘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起諸侯,并天下,意得欲從,以為自古莫及己。專任獄吏,獄吏得親幸。博士雖七十人,特備員弗用。丞相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上樂以刑殺為威,天下畏罪持祿,莫敢盡忠。上不聞過而日驕,下懾伏謾欺以取容。秦法,不得兼方不驗,輒死。然候星氣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諱諛,不敢端言其過。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貪于權勢至如此,未可為求仙藥?!谑悄送鋈??!雹摺妒酚洝肪砹肚厥蓟时炯o》,第230頁,第257-258頁,第258頁,第257-258頁,第263頁,第238頁,第255頁。
六是信鬼神,求長生,卻被術士欺騙?!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因使韓終、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藥?!嫉惹笾テ嫠幭烧叱8ビ?,類物有害之者?!纤訉m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藥殆可得也?!耘d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方士徐市等入海求神藥,數(shù)歲不得,費多,恐譴,乃詐曰:‘蓬萊藥可得,然常為大鮫魚所苦,故不得至,原請善射與俱,見則以連弩射之。’”⑧《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230頁,第257-258頁,第258頁,第257-258頁,第263頁,第238頁,第255頁。
七是以法為本,無仁愛恩義?!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載:“剛毅戾深,事皆決于法,刻削毋仁恩和義,然后合五德之數(shù)。于是急法,久者不赦?!雹帷妒酚洝肪砹肚厥蓟时炯o》,第230頁,第257-258頁,第258頁,第257-258頁,第263頁,第238頁,第255頁。
八是焚詩書愚百姓?!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載:“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雹狻妒酚洝肪砹肚厥蓟时炯o》,第230頁,第257-258頁,第258頁,第257-258頁,第263頁,第238頁,第255頁?!妒酚洝だ钏沽袀鳌份d:“始皇可其議,收去詩書百家之語以愚百姓,使天下無以古非今?!?《史記》卷八七《李斯列傳》,第2546頁。
關于司馬遷《秦始皇本紀》的構成,李開元先生認為是由“司馬遷所撰寫的《秦始皇本紀》;賈誼的《過秦論》下中上三篇;《別本秦世系》;班固著《評秦始皇本紀文》”四篇拼湊而成。?李開元:《解構〈史記·秦始皇本紀〉》,《史學集刊》2012年第4期。從體例來看,司馬遷是認可賈誼對秦始皇的形象構建的。在此之外,司馬遷還重點刻畫了秦始皇的長生思想,進一步把秦始皇的愚昧展現(xiàn)出來。
《戰(zhàn)國策》對秦始皇的形象定位是貪、威嚴。如《戰(zhàn)國策·燕策三》:“丹之私計,愚以為誠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窺以重利,秦王貪其贄,必得所愿矣。誠得劫秦王,使悉反諸侯之侵地,若曹沫之與齊桓公,則大善矣……燕國有勇士秦舞陽,年十二,殺人,人不敢與忤視。乃令秦舞陽為副?!帘菹拢匚桕柹冋窨?,群臣怪之。荊軻顧笑舞陽,前為謝曰:‘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懾。愿大王少假借之,使畢使于前。’”①《戰(zhàn)國策》卷三一《燕策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132、1136-1138頁?!稇?zhàn)國策》通過側面烘托,塑造了一個政治上貪婪,形象上威嚴的君王形象。
《新語》、《淮南子》、《鹽鐵論》、《漢書》等典籍對秦始皇都有不同程度的描述,主要是“刑法太酷、奢靡與橫征暴斂、窮兵贖武等”。②黃瓊儀:《漢畫中的秦始皇形象》,臺灣大學2006年碩士學位論文,第17-20頁。
綜合傳世文獻記載,秦始皇的形象以負面為主,主要有貪鄙多疑、專制獨裁、嚴刑峻法、不講仁義、自大威嚴等。由此也可看出秦始皇的形象有固定化的傾向,我們從中看不到秦始皇有“仁愛”之舉,“愛民”之心,其所作所為大都可以打上“負面”標簽。
《趙正書》對秦始皇的描述性文字雖然不多,但非常具體。從不同側面彰顯了秦始皇將死之時的悲痛、疑慮、惆悵、不舍的感情。這為我們加深對秦始皇的了解,提供了更好的條件。
1.流涕
“流涕”者,流淚哭泣也。秦始皇“流涕”之言,不見于傳世文獻,然《趙正書》中兩見。一是:“秦王趙正出游天下,還至柏人而病。病篤,喟然流涕長太息,謂左右曰:‘天命不可變于?吾未嘗病如此,悲□……’”二是:“趙正流涕而謂斯曰:‘吾非疑子也,子,吾忠臣也。其議所立。’”
要說明的是,“哭泣”在戰(zhàn)國秦漢間較為常見,時人也并不以此為恥,上至君王下至百姓均有“哭泣”的記載。屈原曾“流涕”,《楚辭·離騷》載:“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③《楚辭集注》卷一《離騷經(jīng)》,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頁。太子丹曾“流涕”,《史記·刺客列傳》載:“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雹堋妒酚洝肪戆肆洞炭土袀鳌?,第2531頁。章邯曾“流涕”,《史記·項羽本紀》載:“章邯見項羽而流涕,為言趙高?!雹荨妒酚洝肪砥摺俄椨鸨炯o》,第310頁。項羽曾“涕泣”,《史記·淮陰侯列傳》載:“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雹蕖妒酚洝肪砭哦痘搓幒盍袀鳌?,第2612頁。劉邦曾“流涕”,《史記·田儋列傳》載:“高帝曰:‘嗟乎,有以也夫!起自布衣,兄弟三人更王,豈不賢乎哉!’為之流涕,而拜其二客為都尉,發(fā)卒二千人,以王者禮葬田橫?!雹摺妒酚洝肪砭潘摹短镔倭袀鳌?,第2648頁。百姓“流涕”也比較普遍,《史記·商君列傳》載:“秦國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謠?!雹唷妒酚洝肪砹恕渡叹袀鳌?,第2234頁。《史記·五宗世家》:“江陵父老流涕竊言曰:‘吾王不反矣!’”⑨《史記》卷五九《五宗世家》,第2094頁。
秦始皇第一處的“流涕”容易理解。他自知病重,將不久于人世,對“天命不可變”的失望自不待言,將死的哀痛嘆息孕育其中。由此“悲嘆”、“長太息”、“流涕”符合情理。然第二處的“流涕”來得很突兀,值得探究。我們有以下四種推測:一是秦始皇被李斯一席話感動,以流涕表示贊許;二是為懷疑李斯而慚愧,以流涕表示歉意;三是對死亡的悲痛無法釋懷,以流涕表示愁苦;四是哀憐兒子孤弱及蒙容之民,以流涕表示憂心。當然,也有可能是幾種感情糾纏在一起,秦始皇一時難以自抑。
秦始皇“流涕”所帶給我們的形象不同于威嚴的君主,其在死前的這種哭泣現(xiàn)象,把他從神的高位拉到了普通人的層面,給我們的感覺更加真實。
2.多疑
秦始皇之“多疑”,司馬遷《史記》以及賈誼的《過秦論》均有提及。劉澤華先生認為:“秦始皇晚年,疑神疑鬼,懷疑一切,只相信自己。結果自我禁錮,與世隔絕,變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⑩劉澤華、王連升:《論秦始皇的是非功過》,《歷史研究》1979年第2期。《趙正書》中秦始皇“多疑”的性格也得到了體現(xiàn)。
如懷疑李斯,秦始皇復召丞相斯曰:“吾霸王之壽足矣,不奈吾子之孤弱何……其后不勝大臣之紛爭,爭侵主?!鼻厥蓟蚀藭r對李斯的懷疑可謂達到頂峰,暗指李斯可能會“侵主”,即侵害君主。這樣的指控對大臣來說是致命的。《管子·明法解》中有:“邪枉之臣專國,主明蔽而聰塞,忠臣之欲謀諫者不得進。如此者,侵主之道也。故《明法》曰:下情上而道止,謂之侵?!雹佟豆茏有Wⅰ肪矶弧睹鞣ń狻?,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1210頁?!俄n非子·二柄》中也有:“今人主不掩其情,不匿其端,而使人臣有緣以侵其主,則群臣為子之、田常不難矣?!雹凇俄n非子集解》卷二《二柄》,中華書局,2003年版,第43頁。
李斯聽聞此言,急于辯解,感謝秦始皇提攜之恩,大贊秦始皇高義,并表忠心曰:“臣竊幸甚,至死及身不足。然而見疑如此,臣等盡當戮死,以報于天下者也?!比绱朔酱蛳厥蓟实囊蓱]。始皇回應道:“吾非疑子也,子,吾忠臣也。其議所立?!痹诰紝Υ鹬校耙伞边@個字均被兩人提及,可見當時政治生態(tài)的惡劣。
再如懷疑群臣,《趙正書》載秦始皇曰:“今病篤,幾死矣。其亟日夜進,趣至甘泉之置,毋須后者。其謹微密之,毋令群臣知病?!鼻厥蓟首灾≈兀ε麓蟪夹孤断?,故打算甩掉群臣。對下屬的不信任,由此可見一斑。
秦始皇“多疑”的性格,既和他所推崇法家有關,也與后來他喜愛方術有一定聯(lián)系?!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載:“盧生說始皇曰:‘臣等求芝奇藥仙者常弗遇,類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時為微行以辟惡鬼,惡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則害于神。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爇,陵云氣,與天地久長。今上治天下,未能恬倓。愿上所居宮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藥殆可得也?!谑鞘蓟试唬骸崮秸嫒耍灾^“真人”,不稱“朕”?!肆钕剃栔远倮飪?nèi)宮觀二百七十復道甬道相連,帷帳鐘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行所幸,有言其處者,罪死?!?/p>
當然,秦始皇的個人經(jīng)歷也可能導致了他多疑的性格,如早年為質、呂不韋專政、嫪毐亂國、放逐母親等?!囤w正書》則把秦始皇的“多疑”性格盡現(xiàn),生動刻畫出了一個將死君主在小心翼翼地“疑神疑鬼”,既不放心大臣,又怕大臣對自己不滿。
3.專制
傳世文獻多載秦始皇專制,如《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可《趙正書》中秦始皇卻顯得很“民主”。
秦始皇曰:“吾衣(哀)令(憐)吾子之孤弱,及吾蒙容之民,死且不忘。其議所立……吾非疑子也,子,吾忠臣也。其議所立?!鼻厥蓟蕛纱我蟠蟪肌白h所立”,要把立儲的權力下放給大臣,給人以強烈的“民主”氣息。然而,秦始皇并非真的讓大臣“議所立”,他是有指向性的,是想讓大臣替他表明他的意愿。
簡文中的“孤弱”一詞,比較關鍵。此詞又出現(xiàn)于《史記·呂太后本紀》,其文曰:“高后為外孫魯元王偃年少,蚤失父母,孤弱,乃封張敖前姬兩子,侈為新都侯,壽為樂昌侯,以輔魯元王偃?!雹邸妒酚洝肪砭拧秴翁蟊炯o》,第405頁?!妒酚洝匪d魯王張偃“孤弱”與《趙正書》的“孤弱”語境頗相似,可為參考。張偃即位時的情況是喪父、年少、無依。由此可以推知秦始皇想選的儲君目前是年少、無依的狀況。
在秦始皇的兒子中,長子扶蘇內(nèi)有聲望,外有蒙恬為援。如《史記·李斯列傳》載趙高之言:“皇帝二十余子,皆君之所知。長子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即位必用蒙恬為丞相?!雹堋妒酚洝肪戆似摺独钏沽袀鳌?,第2549-2550頁,第2559頁,第2563頁。由此觀之,扶蘇絕非秦始皇所言的“孤弱”之子。胡亥倒是符合“孤弱”的條件,《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二世皇帝元年,年二十一?!雹荨妒酚洝肪砹肚厥蓟时炯o》,第266頁,第258頁。知胡亥此時僅20歲,符合“年少”的條件?!妒酚洝だ钏沽袀鳌份d有胡亥與李斯對話:“朕少失先人,無所識知,不習治民,而君又老,恐與天下絕矣。朕非屬趙君,當誰任哉?”⑥《史記》卷八七《李斯列傳》,第2549-2550頁,第2559頁,第2563頁。符合“無依”的條件。秦始皇已經(jīng)暗示李斯等大臣,意在胡亥。扶蘇不在“所立”人選內(nèi)。
可知秦始皇的“民主”并不真實,此處是在運用法家的“術”?!俄n非子·難三》載:“術者,藏之于胸中,以偶眾端,而潛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顯,而術不欲見。是以明主言法,則境內(nèi)卑賤莫不聞知也,不獨滿于堂;用術,則親愛近習莫之得聞也,不得滿室?!雹摺俄n非子集解》卷十六《難三》,中華書局,2003年版,第380頁。比較秦始皇“民主”之舉,與韓非子所言的“術”何其相似。
李斯等大臣在領會秦始皇暗含之意后,以“道遠而詔期宭”為由,抵制“群臣”參與“議立”,迎立胡亥為儲君。秦始皇曰“可”,正說明李斯迎合了秦始皇的心思。《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丞相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雹唷妒酚洝肪砹肚厥蓟时炯o》,第266頁,第258頁。在此也得以體現(xiàn)。司馬遷評論李斯曰:“持爵祿之重,阿順茍合?!雹帷妒酚洝肪戆似摺独钏沽袀鳌罚?549-2550頁,第2559頁,第2563頁。亦符合事實。
4.易命
秦始皇的“天命觀”在傳世文獻中很少涉及,《趙正書》則可以補充這方面的資料。秦始皇曰:“吾自視天命,年五十歲而死,吾行年十四而立,立卅七歲矣。吾當以今歲死,而不知其月日,故出游天下,欲以變氣易命,不可于?……吾霸王之壽足矣,不奈吾子之孤弱。”據(jù)此,秦始皇的“天命觀”可總結為:知天命但卻想易命,這是一個很矛盾的邏輯。
簡文中的“霸王之壽”,鮮見于傳世文獻。我們檢索到“至尊之壽”,《新書·數(shù)寧》:“谷食之法,固百以是,則至尊之壽,輕百年耳。古者,五帝皆逾百歲,以此言信之?!雹佟缎聲Wⅰ肪淼谝弧稊?shù)寧》,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30頁。由于此時秦始皇才五十歲,其“霸王之壽”相較于《新書》所言“輕百年耳”的“至尊之壽”明顯差距太大。
簡文中秦始皇以“霸王”自居?!豆茏印ざ鹊亍罚骸澳転榘酝跽撸w天子圣人也。”②黎翔鳯:《管子校注》,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1050頁。《史記·周本紀》:“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周與秦國合而別,別五百載復合,合十七歲而霸王者出焉。’”《索隱》:“霸王,謂始皇也。自周以邑入秦,至始皇初立,政由太后、嫪毐,至九年誅毐,正十七年?!雹邸妒酚洝肪砹肚厥蓟时炯o》,第159頁。韓非子也曾以“霸王”勸教秦始皇,《韓非子·初見秦》:“大王垂拱以須之,天下編隨而服矣,霸王之名成。”④王先慎撰,鐘哲點校:《韓非子集解》,中華書局,2003年版,第9頁。
秦始皇以“霸王”自居,便是自認為自己功績很大,“功蓋五帝”,自當享有“至尊之壽”??涩F(xiàn)實卻是要五十歲而死。這對秦始皇來說,很難接受。“吾霸王之壽足矣”之語,亦不能當真,其還是想“變氣易命”。
“變氣說”曾出現(xiàn)于東漢王充的《論衡·變虛篇》,其文曰:“說災變之家曰:‘人在天地之間,猶魚在水中矣。其能以行動天地,猶魚鼓而振水也。魚動而水蕩,人行而氣變?!朔菍嵤乱?。假使真然,不能至天。魚長一尺,動于水中,振旁側之水,不過數(shù)尺,大若不過與人同,所振蕩者,不過百步,而一里之外,淡然澄靜,離之遠也。今人操行變氣,遠近宜與魚等;氣應而變,宜與水均。以七尺之細形,形中之微氣,不過與一鼎之蒸火同。從下地上變皇天,何其高也?”⑤《論衡注釋》卷四《變虛篇》,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276頁?!囤w正書》所言的“變氣”無疑是災變家所說的“人行而氣變”。
“易命”,是改變天命的意思。從簡文看,秦始皇自知“天命”,即“年五十歲而死”,然不知“其月日”,即具體的死亡時間不清楚。于是乃“出游”,希望“人行而氣變”。秦始皇的“人行”自然不是去探尋“具體的死亡時間”,“變氣易命”才是“出游”目的所在。結合秦始皇“天命不可變于”的感嘆可知,其意在“易命”,即改變“年五十歲而死”的“天命”。秦始皇意圖改變“天命”之舉,非同尋常,與儒家所推崇的思想截然不同。
儒家主張“知天命”,《論語·為政篇》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雹蕖墩撜Z集釋》卷三《為政篇》,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70-76頁。秦始皇雖然此時也是五十歲,但他的“知天命”自然與孔子不同。其“知天命但卻想易命”的態(tài)度,說到底還是對長生的渴望,也即希望打破“天命”的束縛。郭沫若先生在《十批判書》中評價秦始皇道:“他的人生觀自然是一位非命主義者,他不相信‘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所以他想永遠長生,而富貴始終在他自己的手里?!雹吖簦骸妒袝?,東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456頁。無疑是《趙正書》中秦始皇的注腳。
秦始皇“長生”之術,《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借助于“仙藥”,而《趙正書》則依賴于“出行變氣”。仙藥不易得,“出行變氣”則容易得多,知秦始皇再次被術士所欺騙。
5.憐子、愛民
傳世文獻中,秦始皇溫情的一面很少被提及,《趙正書》中則有兩處。
秦始皇曰:“吾霸王之壽足矣,不奈吾子之孤弱……吾哀憐吾子之孤弱,及吾蒙容之民,死且不忘?!闭碚哒J為:“‘蒙容’,文獻作‘蒙戎’、‘蒙茸’或‘尨茸’……‘蒙容之民’猶今言‘蕓蕓眾生’。”
始皇死前憐子是真,親情在此處也得以體現(xiàn)。然愛民之心是否為真,則還需考究。也即秦始皇的政治理念中,是否具有“民本”思想?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有秦始皇巡行各地的銘功刻石,其中有“黔首安寧”、“黔首康定”、“黔首是富”、“振救黔首”、“黔首改化”、“黔首脩絜”、“黎庶無繇”等語。張分田先生認為:“這些說法都與民本思想有關聯(lián)?!辈⑦M一步分析道:“即使秦始皇摒棄諸子百家,單憑法家學說治國,他也會知曉民眾為國家政治的基礎、得民心者得天下和施政應愛民利民的道理,也會在一些時期或一定程度上推行重民政策?!雹購埛痔铮骸肚爻y(tǒng)治思想中的民本思想因素——以全社會普遍意識為視角》,《中國社會歷史評論》2006年第7卷。
我們認為,秦始皇的愛民思想可能僅限于姿態(tài)。眾所周知,秦始皇多次興修大型工程,如大建阿房宮,《史記·秦始皇本紀》載:“隱宮徒刑者七十余萬人,乃分作阿房宮,或作麗山?!笨床怀鏊麑κ|蕓眾生的愛惜。童謠也云:“阿房阿房,亡始皇?!雹趯O楷、楊善群:《秦會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31頁。顯示出百姓對秦始皇的痛恨之情。再如興修馳道、游觀,《史記·李斯列傳》載:“治馳道,興游觀,以見主之得意?!雹邸妒酚洝肪戆似摺独钏沽袀鳌罚?561頁。韓兆琦先生認為:“興造各種以滿足皇帝周游觀賞為目的的交通設施以及離宮別館等?!雹茼n兆琦:《史記箋證》,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686頁。西漢賈山在《至言》中道:“為馳道于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瀕海之觀畢至。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筑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為馳道之麗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邪徑而托足焉?!雹荨稘h書》卷五一《賈鄒枚路傳》,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2328頁??梢姰敃r馳道工程量之大。蘇誠鑒先生認為:“工程浩大,工期迫促,徭役繁興,超過了當時民力國力的負荷?!雹尢K誠鑒:《“馳道”的修筑與規(guī)制》,《安徽史學》1986年第2期。
我們再觀刻石中的安寧、康定、振救、改化等字詞,更多的是在宣揚統(tǒng)治的功勞。秦始皇救濟萬民,使得百姓生活安定。這無疑是一種以“救世主”自居俯視百姓的態(tài)度,是上對下的認知,以粉飾太平,并不代表百姓的真實想法。而當時的實際則是陳勝、劉邦均說過的那句話——“天下苦秦久矣”。
此外,李斯在給秦二世的上表中,也曾提到了“民”,曰:“緩刑罰,薄賦斂,以遂主得眾之心,萬民戴主,死而不忘。罪七矣。”梁玉繩認為:“以秦之嗜殺深稅,而曰緩刑薄斂;天下共欲亡秦,而云萬民不忘,可笑也?!雹吡河窭K:《史記志疑》,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1321頁。李斯共列有自己七罪,實為其自以為的七功,而“民”列于最后,可見秦統(tǒng)治高層對“民”的態(tài)度?!囤w正書》中秦始皇愛民之舉,異于傳世文獻所載,然其愛民之心,亦恐與李斯同。
比較傳世文獻與《趙正書》,知秦始皇的形象在西漢有著不同程度的變化。《趙正書》刻畫的秦始皇“多疑”、“專制”、“希求長生”、“被術士欺騙”的形象,在傳世文獻中亦能得到印證,大抵這也是秦始皇所固有的標志性形象。《趙正書》中秦始皇對李斯恐嚇拉攏,對重臣暗示旨意,也使其駕馭大臣之術得以體現(xiàn),暗含法家統(tǒng)治之“術”。臨死前對“蒙容之民”的愛憐,恐是一種姿態(tài),借以表明自己的愛民之心。
傳世文獻所言的秦始皇“威嚴”形象在《趙正書》中并未得以體現(xiàn),其臨死“流涕”之語,更似一個普通人應有的感情流露。秦始皇對弱子的憂慮和關懷,也是他溫情的一面。相比較傳統(tǒng)文獻,《趙正書》所構建的秦始皇形象更加具體真實。
總之,北大藏漢簡《趙正書》刻畫了一個對死亡不甘,對臣下懷疑,對弱子愛憐,對國事憂慮的君王形象。其中雜糅有秦始皇的一些法家之“術”和姿態(tài)性的“仁愛之心”。這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史記》的記載,但又有別于《史記》固定化的負面刻畫,有利于我們對秦始皇全面的了解與認知。
(責任編輯:李孝遷)
*本文屬“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的階段性成果,項目號:2015112010201。
姚磊,武漢大學歷史學院簡帛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