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2016年期刊司馬遷與《史記》研究綜述

2017-03-11 15:54
渭南師范學院學報 2017年17期
關鍵詞:渭南司馬遷師范學院

朱 正 平

(渭南師范學院 報刊社,陜西 渭南 714099)

【《史記》研究學術動態(tài)】

2016年期刊司馬遷與《史記》研究綜述

朱 正 平

(渭南師范學院 報刊社,陜西 渭南 714099)

2016年期刊《史記》研究發(fā)文296篇,從司馬遷精神、司馬遷思想、司馬遷及家世研究、《史記》歷史研究、《史記》人物研究、《史記》文本研究、《史記》語言文學研究、《史記》地理研究、《史記》神話傳說及民俗文化研究、《史記》文獻及傳播研究、《史記》校點研究、《史記》著作評介、史記研究會議綜述等方面對其進行全方位研究。研究有四個特點:司馬遷精神、史學史研究引起社會較大反響,史漢比較、經(jīng)濟思想、項羽研究以及《史記》對后世影響的研究成為熱點,研究呈現(xiàn)穩(wěn)定、全面、深入、爭鳴等特點,《渭南師范學院學報》成為史記研究的“重鎮(zhèn)”。

2016年;期刊;《史記》研究;綜述

2016年期刊的《史記》研究保持穩(wěn)定,筆者通過中國知網(wǎng)的檢索統(tǒng)計(2017年4月30日以“史記”“司馬遷”等為關鍵詞或者搜索文章題目,剔除一些非學術文章),期刊的《史記》研究發(fā)表論文296篇,近年來期刊的《史記》研究論文基本保持在300篇左右。

2016年期刊的《史記》研究,內(nèi)容全面,研究者從司馬遷精神、司馬遷思想、司馬遷及家世研究、《史記》歷史研究、《史記》人物研究、《史記》文本研究、《史記》文學語言研究、《史記》地理研究、《史記》民俗文化研究、《史記》文獻及傳播研究、《史記》校點研究、《史記》著作評介及會議綜述等方面對其進行了全方位研究。

一、司馬遷精神研究

對司馬遷或者《史記》精神的研究是本年度的亮點,什么是司馬遷精神,什么是《史記》精神,丁德科、馬雅琴、梁建邦的《論司馬遷精神》一文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核心觀點,就是禮義一統(tǒng)?;緝?nèi)涵有四:鐵肩擔道義的致世信仰,妙筆著文章的處事作為,理性并辯證的哲人思維特質,崇古更崇實的人文風范。[1]鄧紫晨認為,司馬遷精神就是苦難是財富,信仰是真正的精神支柱。[2]

郝正全認為,《史記》的人文精神就是尊重人的自然本性,對生命意義的追求,探究人的心理歷程。[3]柯鎮(zhèn)昌認為,司馬遷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體現(xiàn)出深邃的哲思,展現(xiàn)出強烈的社會責任心和熱愛榮譽、追求高遠的強烈意識,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體現(xiàn)出勇敢創(chuàng)新、追求自由的貴族精神。[4]

二、司馬遷思想研究

對于司馬遷思想的研究一直是專家學者比較重視的研究領域,而且這種研究涉及他思想的方方面面,研究成果也比較豐富且突出。

(一)司馬遷史學思想

陳其泰的《〈史記〉“本紀”史學功能析論》一文認為,十二本紀提綱挈領記述政治、經(jīng)濟、軍事、民族、文化各項大事,構成了全書的主干,因而顯示出華夏民族自文明初始至其當代歷史演進的大趨勢。本紀所載,既重在凸顯政治設施的得失,彰明其盛衰興壞之理,且又以藝術性手法,刻畫君主獨特的性格、襟懷,反映出封建中央集權政治結構的等級制特征。[5]他的《多維歷史視野與“立體式”著史》一文認為:從史家的歷史觀察力來分析,其多維視角主要包括三項:時間維度、人物活動維度、典章制度和社會情狀維度。[6]陳其泰先生的《展現(xiàn)民族智慧——〈史記〉人物傳記編纂成就析論之三》一文認為,《史記》人物列傳堪稱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發(fā)展壯大時期智慧發(fā)展的軌跡。[7]

(二)司馬遷創(chuàng)作思想

王俊杰、趙金廣的《司馬遷與“春秋筆法”》一文認為:司馬遷以“春秋筆法”書寫歷史,行使史家對歷史的裁決權?;始业氖浪讬嗔εc史家的歷史裁決權力,進行著此消彼長的較量,最終史權會從皇權的奴役下翻身。[8]

胡家驥、段紅偉認為《史記》創(chuàng)造出充實、凝練、整合統(tǒng)一的敘述范式,創(chuàng)造出宏達精微、意旨深厚、富有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的敘述風格,周詳?shù)卣故臼录母鱾€側面,并從多重立場理解和闡釋歷史事件。[9]李筆浪認為:司馬遷繼承了父親的遺愿,但沒有完全按照其父親的計劃,而是以更加冷峻的通史眼光,為漢代政治確立歷史思維。[10]李榮華認為,闕文是《史記》的義例之一,其中蘊含著司馬遷多聞闕疑,絕不妄作,審慎謹嚴的史學精神。[11]

吳名崗從“太史公曰”的論贊[12],周虹云從實錄精神[13],徐靜從“直書與曲筆”[14],左言洪對“不虛美”[15],王宗征從檔案研究等方面[16],王育婧、耿紀平從“為人”語式品評人物[17]等對司馬遷的創(chuàng)作思想進行了論述。

(三)司馬遷軍事思想

對司馬遷的軍事思想的研究在2016年掀起了一個高潮。劉洪生的《司馬遷的兵學思想及其當代價值》一文認為,司馬遷的軍事思想由三部分組成,嚴明的軍紀是永恒法寶,士兵永遠是戰(zhàn)爭的主體,對戰(zhàn)爭復雜性有著深刻的認識。[18]他在《〈老子〉的兵學思想及其對司馬遷的影響》一文中認為:《老子》一書包含豐富的軍事哲學思想和玄深的用兵之道。司馬遷深受父親司馬談道家思想的影響,高度認同并自覺接受了老子辯證的軍事哲學思想,并融匯在《史記》的寫作中。[19]

吳名崗認為,司馬遷寫有《孫子吳起列傳》,他以田單、韓信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孫子兵法》的事實告訴后人怎樣運用《孫子兵法》。[20]王俊杰、趙金廣認為,司馬遷從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對戰(zhàn)爭進行全方位敘寫,反復強調(diào)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21]

(四)司馬遷儒道思想

胡學瑾的《〈史記·封禪書〉中的儒家文化研究》一文認為,在西漢大一統(tǒng)思想之下,儒生和方士相互融合,漸漸由對立走向統(tǒng)一。郊祀和求仙反映了儒家的文化內(nèi)涵,儒家文化順應了時代的社會和政治需求,因而能不斷傳承創(chuàng)新,成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與代表。[22]

秦靜認為,司馬遷用“曲筆”,揭露漢儒的丑惡嘴臉,表達對漢武帝“獨尊儒術”的不滿。[23]權玉峰認為,司馬遷既有對儒家入世思想的肯定和對漢儒的反感,也有對道家無為自然的認可和小國寡民的否定。[24]王晴的《道家思想與〈史記〉的抒情性》一文認為:司馬遷思想中有道家的痕跡。[25]

(五)司馬遷經(jīng)濟思想

孫洪升、宋一淼的《論司馬遷的經(jīng)濟思想》一文認為:人的本性是追求財富;求富的結果不同,導致社會貧富差別,這是自然的社會現(xiàn)象;農(nóng)、虞、工、商等部門的經(jīng)濟活動是自然形成的,手工業(yè)、商業(yè)和農(nóng)業(yè)同等重要;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有自己的調(diào)節(jié)機制,故最好的政策是順應經(jīng)濟發(fā)展的自然。[26]

陳奕霏、張智武論述了司馬遷的道德經(jīng)濟思想的“自由”“富利”“善因”三個方面。[27]馬格俠認為,司馬遷是第一個闡述秦漢經(jīng)濟發(fā)展區(qū)域特征的學者。[28]吳桂美認為,利可以促成義的形成與施行,因而對經(jīng)濟活動宜采取放任、引導的態(tài)度。[29]徐慧芳認為,司馬遷的經(jīng)濟思想有著超越時代的獨特價值及社會現(xiàn)實意義。[30]

(六)司馬遷音樂思想

王炳社的《論〈史記〉的音樂隱喻價值》一文認為,《史記》音樂的隱喻價值主要表現(xiàn)在:可以觀風俗、知民情,傳達社會聲音,規(guī)范人們行為,搖蕩人的情感,啟發(fā)人心智、感化人靈魂,表現(xiàn)內(nèi)心情感,以音觀世,其聲調(diào)、樂器、演員的具體動作、人們的喜好都有隱喻價值。[31]

楊冬菊的《論〈史記〉中的音樂文化》一文認為,《史記》音樂文化的特征:主要為與宮廷相關的音樂文化,音樂文化均依附于人物與事件的記述中,音樂文化史料的原始性與廣博性,音樂專篇的獨創(chuàng)性,新音樂文化的生成與繁榮發(fā)展。[32]

李波認為,司馬遷的音樂史觀是以天子為中心、以社會政治道德為評判依據(jù)相對粗概的社會政治音樂史觀,而班固的音樂史觀是以經(jīng)學影響下的、以朝廷音樂活動為中心、繼承先王制樂傳統(tǒng)為目的、歷史脈絡清晰的音樂史觀,和以朝廷制樂活動為重心的雅樂史觀的不同。[33]

(七)司馬遷其他哲學思想

陳旭東、田國強的《司馬遷的因俗以治思想及其現(xiàn)實鏡鑒》一文認為,司馬遷的治道思想兼容了道家與儒家的無為而治思想的不同側面。因俗以治的核心是因循人“生有欲”和“皆為利”的本性及民間習俗來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立俗施事,以達至“事少而功多”的理想治理效果。[34]

何發(fā)甦對司馬遷的學術思想舉行了綜述,他認為司馬遷是推崇儒家的,《史記》應該是主流思想意識形態(tài)的表達。[35]韓艷秋認為,韓非思想被司馬遷判斷為“歸本與黃老”。[36]葉曉慶認為,《史記》在學術思想上的“大一統(tǒng)”,對后世官修史書的撰述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37]段永升認為,司馬遷的天人思想反映了《史記》為漢王朝大一統(tǒng)政權服務的現(xiàn)實功利性,深刻體現(xiàn)了于天人之際對個體生命意識的強化和生命價值的凸顯。[38]劉素琴認為,司馬遷的立名思想呈現(xiàn)出英雄主義的色彩,主要體現(xiàn)在抗暴精神、自強不息精神、人人平等精神等。[39]

張靜莉從《史記》的孝道文化[40],王麥巧從《史記》的對中學生人文精神培養(yǎng)的價值[41]等方面進行了論述。

三、司馬遷及其家世研究

(一)司馬遷生年討論

司馬遷生年討論是2016年史記界的大事。吳名崗的《司馬遷自敘生于建元年間——兼論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不可盡信》一文認為:司馬遷生于建元年之后,《史記正義》不可盡信。[42]

(二)司馬遷家族研究

宋洪兵的《論司馬談之“道家”概念與司馬遷之“黃老”概念》一文認為,司馬談“道家”具有“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的內(nèi)涵,是司馬談的一種理想表達。司馬遷的“黃老”,則將“道家”的理想化內(nèi)涵具體表現(xiàn)為“黃老”,老為內(nèi)圣,黃為外王?!暗兰摇迸c“黃老”皆為“內(nèi)圣外王之道”的體現(xiàn)。[43]

吳小鋒認為,司馬談和司馬遷的悲憤,不僅僅是對史官職權式微的悲憤,更是對帝王摒棄古典政治秩序的悲憤。[44]袁傳璋認為,青少年時期志在立功榮祖,仕為郎中后得到武帝器重。司馬談臨終遺命改變了司馬遷的人生取向,繼任太史,由立功轉為立言,完成《太史公書》。[45]李劍清從其父親司馬談等人交往中,探求司馬遷的人文精神,就是在中國傳統(tǒng)的宗族與人倫關系中實現(xiàn)了自然生命的超越,演繹生命的不朽神話。[46]

(三)司馬遷研究綜述

郝建平的《2015年司馬遷研究綜述》一文對2015年的司馬遷研究進行了全方位縱覽,并概括該年度司馬遷研究的特點。[47]

四、《史記》歷史研究

(一)考古研究

結合出土文物、考古資料,對《史記》進行研究,值得重視。吳名崗結合清華簡、《史記》史料,根據(jù)“薄姑氏國”“薄姑廟”“商墓薄姑?!钡壬讨苓z址,證明“商蓋”在現(xiàn)在山東濱州市。[48]

(二)史事研究

有三位研究者關注項羽之死,且有新見解。王勉認為,“垓下之圍”不是戰(zhàn)績彪炳的武將對過往輝煌的留戀,而是窮途末路君王的感傷之歌。[49]王飛達認為,垓下歌作為真實性與傾向性高度統(tǒng)一的作品,對后世現(xiàn)實主義文學產(chǎn)生深遠影響。[50]何東格認為,項羽烏江自刎有可能性,但更傾向于身死東城縣邑。[51]

(三)歷史人物

對韓信的研究,徐業(yè)龍、張學成、吳名崗多名研究者發(fā)文。徐業(yè)龍認為韓信襲占彭城,既解劉邦固陵之圍,并最終在垓下?lián)魷珥椨?。而徙封淮陰是劉邦剪除異姓王采取的重大措施,安邑之?zhàn),是韓信指揮的又一次重要戰(zhàn)略勝利。[52-54]張學成認為,韓信謀反之罪是劉邦、呂后忌憚其能的結果。[55]吳名崗卻認為,韓信用蒯通之謀不用其人,兩次謀反,是個貪功、向利背義而反的人。[56]

吳名崗的《周成王伐東夷及其重大歷史影響》一文認為,周成王伐東夷有眾多史籍記載,也有青銅器為證,而周公東征不符合歷史事實。[57]黨藝峰認為,漢武帝的重啟對匈奴戰(zhàn)爭實際上是克服內(nèi)部的政治危機。[58]

(四)文獻比較

劉彥青基于“重耳之亡”事件,依照《左傳》《國語》《呂氏春秋》《荀子》《韓非子》等資料比較,認為《史記》視野更廣闊,材料繁簡得當,人物更加形象,褒貶態(tài)度更加鮮明。[59]陳藝嘉通過對《史記》和《吳越春秋》“文種之死”的細讀, 認為太史公通過文種之死勾連起吳越史中最為關鍵的三人的結局,最終將矛頭指向了薄情寡恩的君王,而東漢趙曄則對文種進行了一番儒家化改造,使其死亡帶有了王霸之道對立的意味。[60]

五、《史記》人物研究

(一)人物評鑒

項羽研究是《史記》人物研究的熱點,有多位研究者發(fā)文。馬寶記的《“大”:項羽生命悲劇的美學內(nèi)涵》提煉出“大”作為項羽生命悲劇的美學內(nèi)涵、性格特征、生命之魂,由“大志”而“大氣”,終成“大英雄”,終以“大悲劇”收場。[61]王書才、徐小娜辯駁了司馬遷同情、贊美項羽的觀點,指出近代以來對項羽形象虛美化的原因。[62]程薇、程芳銀針對謝亞鵬的觀點,深度回歸文本場境,明確項羽的英雄形象。[63]高阿穩(wěn)、簡蘇重在揭示造成其悲劇命運的性格缺陷。[64]孫萍萍主要論述了項羽形象在影視傳播方面的特點,褪去神話色彩,還原人性,注重生命個體的人文關懷,在多重矛盾中塑造復雜性格。[65]

歐陽清認為,長期以來,張良主要被塑造成一個深通謀略,又有些“文弱”的謀士。到晚清之世,知識精英們重新詮釋張良,其游俠形象大放光彩。[66]邵劍書認為,曹沫形象展現(xiàn)了春秋時期士風變革、文武兩類特質分道揚鑣的大背景下“國士”群體,在塑造俠客行為樣態(tài)和價值取向的重要作用。[67]何一鶴認為,“李廣難封”性格是主因,自負其能、心胸不寬、訥口少言、胸無城府,悲壯一生,令人同情。[68]張丹、蔣波認為,《史記》塑造的舜為賢明帝王,其成長軌跡清晰明了,真實可信,但受到了天命觀思想與儒家思想影響。[69]韋瑩瑩認為蘇秦不是“傾危之士”,而是“進取之士”。[70]

屠忻悅對劉邦的負面形象[71],遲旭對羋月[72],黃邵震對劉邦的用人之術進行了論述[73]。

(二)傳記細讀

趙久軍、龍金國、戴均祿都對《李將軍列傳》進行了細讀,趙久軍品讀了李廣的“壯士”式的勇敢力戰(zhàn)、“將軍”式的宏達智慧、“士兵”式的同甘共苦。[74]龍金國揭示其“悲”,征戰(zhàn)之悲在于生不逢時,指揮之悲在于草率魯莽,人事之悲在于爾虞我詐。[75]戴均祿認為,李廣不封侯根本原因是達不到封侯標準,治軍不嚴、才能不足是主因。[76]

薛富興的高度贊揚刺客是有膽有識、有德行、有抱負、有血性、敢踐行,為實現(xiàn)理想不計成本,有恩必報的仁義、豪杰之士。[77]魏耕原認為,司馬遷用互見法全方位展現(xiàn)劉邦性格多維,天命在我的荒誕輿論,褒貶互陳,否定多于肯定。[78]徐松高度贊揚了鮑叔牙的知人善任,齊桓公棄嫌用賢,管仲不謝私恩,孔子、太史公褒貶鮮明。[79]

(三)人物比較

《史記》《漢書》的比較研究一直是研究熱點。王福棟的《〈史記·李將軍列傳〉與〈漢書·李廣傳〉的比較研究》一文從文章結構、遣詞造句、表達方式、細節(jié)處理、材料運用及綜合評價等方面進行比較,認為班固創(chuàng)作風格嚴謹客觀,司馬遷則滿懷激情善于寄予自己的愛惡,記敘、寫人力求生動。[80]嚴振南認為,司馬遷從維護個體生命層面出發(fā),強調(diào)游俠敢于犯禁,救人于困厄的俠義精神。班固從國家立場出發(fā),有意混淆豪暴之俠與道義之俠,力在突出俠的暴力兇殺的特征,消解俠濟危救困的品格,目的在于抑俠。[81]王書才、徐小娜認為,在體例方面二者均得大于失,再比較其語句文字方面的差異長短,認為《漢書》語句更整飭、敘事更簡潔清晰,但也有某些句子改動后不如《史記》原文更有深意。[82]

鄧飛龍比較了項羽、劉邦的軍事戰(zhàn)略、戰(zhàn)術[83],李維釗把項羽與《老人與?!返氖サ貋喐邕M行了比較[84],劉方園把《伍子胥列傳》與李壽卿的雜劇《說鱄諸伍員吹簫》的伍子胥進行了比較[85]。

(四)人物縱論

可永雪的《論司馬遷對人的研究》認為,司馬遷研究普遍的人性,解剖個體人物,民族劣根性根源得到探掘與曝光,捕捉和鎖定特定情勢下人物的心理心態(tài)。[86]王俊杰認為《史記》“戰(zhàn)爭人物”有帝王、軍師、戰(zhàn)將等原型,對后世歷史人物有規(guī)范作用。[87]張曉蘭從《史記·平原君列傳》中“躄者”形象說起,認為反映了先秦時期發(fā)揚蹈厲的士風、人性的張揚、鮮活的生命力及強烈的自我意識。[88]

嚴振南認為刺客復仇行為多與金錢、名聲、仇恨、政治等因素相關。游俠施恩不求回報,施恩不以報恩作為價值補償,具有無償性特征,刺客行為的本質是“殺”,游俠行為的本質“救”,這是刺客與游俠行為的根本區(qū)別。[89]董莉莉從刺客與金錢關系、人生信條、時代背景等方面進行了分析。[90]

范明英、彭體春認為,《史記》中的母親在母子性別關系結構中處于從屬地位。[91]韓中華認為,司馬遷贊戰(zhàn)國四公子其好客,批其智昏,嘆其得失,有所仁愛。[92]李憑認為,司馬遷將原為部落領袖的黃帝樹立成華夏漢族始祖的形象,魏收將黃帝拓展成為北方各族共祖的形象。二人為黃帝被尊為中華民族公認的人文初祖奠定了基礎。[93]

六、《史記》的文本研究

(一)“書”“表”研究

王衡認為,《樂書》雖以“樂”為題,但并非僅就“樂”論“樂”,而是禮樂互補,相輔相成。用“樂”時,只要遵循“禮”規(guī)范,禮樂就能同時發(fā)揮教化作用。[94]李科平認為,《樂書》系統(tǒng)論述“樂”的范疇、發(fā)生、本源及本質,“樂”是人情緒的表達,“樂”“禮”相提并論,整合在儒家“修身齊家”的價值邏輯之中。[95]

朱君毅認為,《天官書》受到《周易》影響,尤其是其中的天人感應思想、“變”的思想和比附的方法,與《周易》中的相關思想有著較深的淵源。[96]李偉強認為,《秦楚之際月表》是最典型的史表代表。[97]

(二)“本紀”“世家”“列傳”研究

孫尚勇認為,《滑稽列傳》是關于淳于髡、優(yōu)孟、優(yōu)旃三人倡優(yōu)鼓舞之戲劇的記錄,宜視為較早劇本之匯集。[98]孫紀文認為,《史記》人物傳記之“三始”《五帝本紀》《吳太伯世家》《伯夷列傳》,文脈線條足以貫穿112篇傳記文學的哲理議題,從而與“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核心思想物化為一體,同時與《太史公自序》之文的核心思想也互相照應。[99]劉鳳泉、孫愛玲《也論〈屈原列傳〉疑案(下)——〈屈原列傳〉研究論爭述論》是續(xù)作,認為偽作說剝奪司馬遷的著作權,實為屈原否定說的舊調(diào)亂彈。而在維護說基礎上提出的誤字說,從根本上解決了《屈原列傳》矛盾,徹底澄清了《屈原列傳》之疑案。[100]

毋軍保對酷吏的悲劇命運[101],鄧桂嬌對探究賈誼傳引錄兩篇同類型的騷體賦[102],趙沈亭、李昱君對《外戚世家》對西漢前期上層婦女的身份地位[103],凌璐絲對《李斯列傳》分析了《李斯列傳》的敘事特點[104],趙宇鵬、史海嫣、賈玉潔對《史記·李將軍列傳》分析了司馬遷的實錄精神[105],徐小娜對建國以來《游俠列傳》研究進行了綜述[106]。

(三)與其他典籍的比較研究

張波通過《史記·禮書》和敦煌藏文書卷《禮儀問答寫卷》比較,認為漢藏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統(tǒng)一性。[107]王曉宇通過《戰(zhàn)國策·秦策》和《史記》中的異文現(xiàn)象進行研究,主要分析異文在詞義考釋上的作用,還可以通過異文以相互校勘和探索避諱文化。[108]

《班馬異同評》通過比較《史記》《漢書》兩書對應的篇目,王曉娟認為,劉辰翁的點評有三個傾向:一是十分注重文學特征,尤其注重字詞的評析;二是關注《史記》《漢書》二書的句法、文法等寫作特點;三是能夠運用評價小說的方法來點評歷史人物。[109]趙宜聰對此論題也作了論述。[110]

常磊、吳疆就《史記》與《戰(zhàn)國縱橫家書》《戰(zhàn)國策》的一處不同作了論述。[111]朱玉純對《左傳》《史記》于“禮”的差異及原因進行了論述,認為司馬遷對于“禮”的態(tài)度不及左氏重視。[112]肖代龍對《史記》《漢書》中“非吏比者”“文無害”“百二”“十二”四詞進行了詁正。[113]唐會霞、高春民就《史記》《漢書》對漢樂府發(fā)接受情況進行了比較研究。[114]趙麗就“循吏觀”對《史記》《漢書》進行了比較研究。[115]劉洪生就《史記·龜策列傳》與《莊子》之《外物》等篇進行了比較研究。[116]魯濤、王暉以《世本》《史記》兩書論說了西周中期共、懿、孝、夷四王關系異同。[117]曲柄睿就漢代宗室屬籍檔案與《史記·五宗》《外戚》兩世家的編纂進行了比較研究。[118]

(四)話題研究

以《史記》中的某些話題展開研究,就有了諸多啟示與感悟。張大可先生以“飯局”“為后王立法”為話題,分別在《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年第9期[119]、第21期[120]刊文,指出“飯局”改變?nèi)松淖儑颐\。指出《史記》創(chuàng)作目的是為后王立法,為人倫立則,是治國寶典和人倫道德教科書。

呂壯、向燕南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秦記”并不是特指某種秦國國家史書,而是司馬遷對他所見秦國幾種歷史記錄的一個統(tǒng)稱。[121]孟彥弘認為,《史記》所見“閭左”,既非依附民或賤民,也非流民或浪人,更不是指閭佐,而是“閭五”之訛,即“閭(里)士五”的簡稱。[122]嚴明基于辛德勇的研究,對“魚梁”“梁山”等詞作出綜合分析,揭示了《說文》對“梁”字的解釋在訓詁上的錯誤。認為“陸梁”就是指對其兩側的地區(qū)起到隔斷作用的一塊高地或一條山脈。[123]

李學衛(wèi)對孔子“序彖系象說卦文言”[124]、 師帥對《史記》中的諷諫藝術及其歷史局限性[125]、李亞玲對《史記》中“茍富貴,無相忘”情節(jié)[126]、徐軍義對《秦本紀》與漢文化的歷史主體[127]、葉枝青對論《史記》中的“大人”[128]等話題進行了相關研究。

七、《史記》語言修辭、研究

(一)語言修辭研究

何凌風以《史記》“引錄文章”為例,研究其對偶藝術,擬制足為后世效法的偶句格式,以至成為東漢散文的普遍特色。[129]李英霞認為《史記》的語言藝術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通俗質樸、靈動活潑是其語言風貌,而傳神與傳情則是其內(nèi)在的語言精神。[130]

曹強就王有宗《分段詳注評點史記菁華錄》音注韻母“例外字”進行了研究[131],曾志雄對《史記》的新詞新義進行了研究[132],章新傳、廖軍凱對《史記》比較句進行了研究[133],章新傳、吳立、牟玉華以《史記》為例研究了連動式[134],劉婧對《左傳》《史記》人稱代詞“我”“吾”進行了比較研究[135],陶長軍、張攀對《史記》單音節(jié)虛詞進行了研究[136]。

(二)文學研究

張新科、靳希的《經(jīng)典著作生命力的延伸與擴展——以20世紀以來〈史記〉研究為例》一文認為, 20世紀以來,國內(nèi)的 《史記》研究,由“史料學”向 “史記學”發(fā)展,研究領域、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向多樣化發(fā)展。[137]張強認為,司馬遷是以文學筆法擔當歷史敘述的,是以生動的藝術形象承擔博大精深的歷史哲學觀的。司馬遷通過為人物立傳以文學筆法提出了新史學追求的文化目標,大大地改變了先秦史學舊有的結構即在歷史敘述真實性的基礎上,選擇典型事件、典型細節(jié),用充滿文學氣息的筆法和生動形象的語言展示人物的精神風貌,關注他們在歷史中的價值。[138]王俊杰、劉敏認為,《史記》戰(zhàn)爭文學有如下特征:有比較系統(tǒng)的戰(zhàn)爭觀,在戰(zhàn)爭敘事上有三種特殊形態(tài),可與兵法互相印證,“春秋筆法”得到廣泛運用,“以兵馭文”的文章風采,成為戰(zhàn)爭集體記憶的心靈化石。[139]

劉彥青以《史記》《漢書》為中心研究了漢代史傳文學在漢賦經(jīng)典化過程中的作用[140],石超對近代以來司馬遷文學思想研究進行了綜述[141],朱正平論述了《史記》的歷史浪漫主義創(chuàng)作特色[142],芮文浩研究了《史記》的“增飾”敘事策略[143]。

八、《史記》地理研究

(一)區(qū)域地理研究

白璧玲、許盤清、馬寶記研究《史記·貨殖列傳》所劃的四大區(qū)經(jīng)濟區(qū)域,輔以相關研究資料考證,進而運用GIS來繪制地名、河川、地形等基本地圖數(shù)據(jù)。[144]曾志雄認為,滎陽是先秦重要的河渠之地,戰(zhàn)國策士的戰(zhàn)略之地,秦漢之爭的角力場所,漢初政亂的緩沖區(qū)。[145]梁中效認為,司馬遷對秦蜀棧道的系統(tǒng)考察與完美展示,對建構以棧道為軸心的西部文明生成發(fā)展體系起到了重要的印證和促進作用。[146]張文華認為,司馬遷對淮河流域的軍事活動與攻守形勢的精彩記述。[147]白趙峰認為,帝王在秦東的會盟活動是秦東戰(zhàn)爭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148]

(二)地名研究

王子今認為,中華書局1959年點校本《史記》和2013年修訂本《貨殖列傳》作“江南、豫章”應作“江南豫章”。[149]后曉榮也利用大量出土的秦漢考古文字資料可以對《史記》2013年修訂本進行更好的勘誤和校讀。[150]薛從軍對《史記》地名借代問題進行了研究。[151]

九、《史記》神話傳說及民俗文化研究

(一)神話傳說研究

王堯指出,王澤三神、白發(fā)老者還是宣貺真君,他們被視為霍山神化身,都是受到以次級神靈指代上級神靈觀念的影響,其實前者本身是能夠作為信仰主體出現(xiàn)的。[152]王憲昭認為,《史記》中神話母題有文化祖先、帝王或其他人物神奇的出生類母題,重大歷史事件應用的圖騰、神靈類母題,君權天授、天命難違等命運先驗類母題,解釋社會現(xiàn)象、社會生活中的征兆、巫術、祭祀類母題。[153]

(二)民俗文化研究

劉德增以《史記·貨殖列傳》《漢書·地理志》民俗分區(qū),從鄒魯民俗的基本特征論述了“風近鄒魯”成為民風優(yōu)良的代名詞。[154]劉宏偉認為,《史記》的《五帝本紀》《大宛列傳》和其他篇章記述絲綢之路的起源、發(fā)展與傳播,是古代典籍中研究絲綢之路文化的第一手資料。[155]薛從軍從歷陽城的亞父遺跡景點、民間傳說及地域風俗、詩文評論等考述了亞父文化。[156]沈琳琳以《鴻門宴》為例,運用訓詁方法,為讀者詳細解讀文中提到的有關古代飲食、禮儀、玉文化、車馬文化等知識。[157]張虹研究了“司馬遷文化”在渭南市旅游開發(fā)中的產(chǎn)業(yè)化作用。[158]

十、《史記》文獻及傳播研究

(一)古代典籍對《史記》的影響

胡家驥的《從西漢文獻類型看體例之來源》認為,司馬遷是在早期文獻的基礎之上,賦予舊有文獻形態(tài)全新的形式和功能。[159]李亞玲認為,莊子之“忘” 與司馬遷“富貴無相忘”有著內(nèi)在一致的精神契合。[160]

(二)《史記》對后代著作及作家的影響

張新科針對漢魏六朝時期《史記》文學評論的特點及其局限性,從經(jīng)典影響史的角度分析了《史記》對此期的敘事文學、詩歌以及文學理論方面的影響,說明《史記》在文學領域已被初步認可接受,對《史記》文學經(jīng)典化具有積極意義。[161]俞樟華、虞芳芳認為,在評點形態(tài)上,《史記》奠定的中國史著“論贊”傳統(tǒng)是小說評點的源頭之一。金圣嘆對《水滸傳》與《史記》的對比分析,以及對小說敘事技法的概括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162]孫悅認為,歸有光追慕司馬遷,《項脊軒志》受到《史記》的影響。[163]元代“史記詩”是元代史學史和“史記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史記詩”來接受和闡釋《史記》的,進而透視出元人的文學觀和史學觀。[164]

《藝文類聚》征引《史記》主要存在征引正文、征引注文兩種情況。[165]以《史記》的視角評點《金瓶梅》是清人張竹坡小說評點的一大特色,《金瓶梅》“全得《史記》之妙”的觀點簡潔厚重。[166]

殷陸陸以史記詠史詩為視角論述了唐宋詩人對《史記》范蠡形象的接受[167],張萍論述了《史記》對《紅樓夢》的敘事與人物塑造影響[168-169],高軍強論述了《史記》評點與明清時文風氣轉換[170],黃娜論述了“發(fā)憤著書”與“窮而后工”創(chuàng)作理論[171],周君論述了“發(fā)憤著書”對元代散曲創(chuàng)作的影響等[172]。

(三)后人的史記研究

王志華認為,方苞以提煉于《史記》的“義法說”成為桐城派的古文創(chuàng)作理論,并形成一種帶有符號性質的理論典范。[173]韓大強認為,魯迅對司馬遷和《史記》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但魯迅的論述也存在一些偏謬與誤讀,如指認司馬遷是“道家”,因記憶錯誤而張冠李戴等。[174]

諸雨辰認為,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以“圓而神”的評價稱贊了《史記》與《漢書》,并以獨斷之學解讀了《伯夷列傳》《屈賈列傳》《老子韓非列傳》等篇目,將歷史文本置于關系之中加以解讀。[175]

李建軍認為,孫犁撰寫的《讀〈舊唐書〉記》《讀〈史記〉(跋)》等《史記》評論文章中,理解其“會己”,總是聯(lián)系著他的個人經(jīng)驗和人間世相。其“異我”造成孫犁對《史記》的某些重要價值的誤讀和忽視。[176]王曉玲認為,金圣嘆將《史記》納入了文學性研究的意義體系,以《史記》為藝術價值尺度對《水滸傳》的品評實踐,強化了《史記》文學經(jīng)典地位。[177]王曉玲還認為,張竹坡《金瓶梅》評點中以《史記》為經(jīng)典坐標研究,賦予了《金瓶梅》文學與文化意義。[178]

王人恩論析《管錐編》之《史記會注考證》有論《酈生陸賈列傳》之“數(shù)見不鮮”一節(jié)[179],趙望秦梳理書目對漢唐時期及明代《史記》文獻的著錄概況[180],劉敏評述鐘惺《史懷》內(nèi)容[181],芮文浩對錢鐘書《史記》之學的古典小說話語進行了研究[182],高一農(nóng)、蒲兵對班固之“史公三失” 進行了研究[183],劉園園對葉適對司馬遷“史法”的批評進行了研究[184],婁夢然對蘇轍對司馬遷的史學批評進行了研究。[185]

(四)《史記》在臺灣及海外的影響

蔡忠道就1949—2013年臺灣《史記》研究成果以專書、學位論文、期刊論文等進行了縱論,按照文學、思想、史學、語言(含考據(jù))等4類,匯整其成果,總結研究特色。[186]

徐立俊認為,藤田勝久通過我國已出土的文物資料對《史記》中有關戰(zhàn)國的史料進行研究,對于證實《史記》的史料來源、還原《史記》之前各種資料的本來面目、把握《史記》編纂過程中對原始資料的取舍以及提高《史記》記載的可信度做出了應有的貢獻。[187]李由結合“恒”字缺筆避諱及其他特點看,認為安倍鈔本祖本的上限當是宋真宗時期。將其與宋代監(jiān)本《史記》相比照,可以發(fā)現(xiàn)宋人校勘《史記》時受到了其時主流學術觀念即孔穎達《尚書正義》的影響。[188]顧鈞在《讀書》期刊上介紹了華茲生翻譯《史記》的經(jīng)過以及對英譯《史記》的成就及影響。[189]高風平認為,對現(xiàn)存譯本的對比性探析和客觀理性分析對《史記》翻譯或新譯有極其重要的啟示意義和導向功能。[190]

李小霞通過分析華茲生和倪豪士的英譯本,比較了兩種譯本在呈現(xiàn)中國形象時存在的差異并分析其成因。[191]李小霞、肖建平借助副文本理論研究《史記》英譯本的譯者翻譯行為、翻譯方法,同時考察副文本因素所折射出的華滋生譯本和倪豪士譯本的生成環(huán)境和接受機制,從而揭示副文本對翻譯研究的重要意義。[192]李秀英、孫杰比較了《史記》與《漢書》動物隱喻英譯[193],李嬌就《史記》祭祀禮俗術語的英譯策略進行了研究[194]。

十一、《史記》校點研究

(一)《史記》評注讀本研究

王曉紅認為,茅坤的《史記抄》著意引導明代科舉盛潮下的讀者不僅學習《史記》之“形”,更應領悟《史記》之“理”。他以選本為武器,標舉、張揚自己的文學觀念,豐富和發(fā)展了唐宋派的散文理論。[195]

陳睿就《史記評注讀本》論析了民國時期白話文的語言特色[196],焦麗波就《百大家評注史記》的作者、文獻價值以及上欄內(nèi)容進行了評析[197-198],肖于琳就《史記集解》的注進行了論析[199-200],殷陸陸對《史記》三家注注釋訛誤問題進行了考辨[201]。

(二)校訂研究

王永吉對點校本《史記》修訂所用北宋景祐監(jiān)本進行了考述,景祐本即仁壽本。[202]吳新江、趙生群在《文史》期刊發(fā)表兩篇文章,就《史記》標點問題進行了匯輯。[203-204]李淑燕針對1982年中華書局出版《史記漢書諸表訂補十種》中梁玉繩的《人表考》的標點的疏漏之處進行解析。[205]

十二、史記研究會議綜述及《史記》著作評介

朱枝富對中國史記研究會第十四屆年會的祭奠司馬遷及文化考察進行了述評。該文選錄了薛引生的《祭文》,介紹了渭南師范學院的史記研究學術重地功績,考察鴻門宴及函谷關的情況。[206]

趙繼寧評析了清代程馀慶所著《歷代名家評注史記集說》,認為該書創(chuàng)新體例,集注集評:集古今之注,尤重地理注解,方便后學;集歷代一百六七十名家之評論,眉批評點,成一家之言。[207]

朱志先認為,美國密西西比州立大學中國史教授吳淑惠以中文出版的《史記論析六章》(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以其獨特的研究角度,細致的分析功夫,新穎的論點為學術界貢獻一部研究《史記》之佳作。[208]

顏震評論張學成著《〈史記〉人生藝術十講》(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以《史記》中的歷史人物的人生成敗為切入點,講歷史,說現(xiàn)實,談人生,發(fā)人深省。[209]

水澤利忠為池田英雄氏《史記學50年——中日〈史記〉研究的動向》(1945—1995年)作的序(張興吉譯)[210],認為該書將900多種《史記》資料,進行比較解說,揭示日中兩國《史記》研究的不同狀態(tài),并對各種研究方向及特點進行揭示。何建華認為錢躍撰著的《有德者昌——〈史記〉中的德政廉政智慧》(中國方正出版社2016年版) 是一部全新視角解讀《史記》智慧的智慧之作。[211]李會康對閻崇東先生《〈史記〉史學研究》第七章專設《〈史記〉與地理學》一節(jié)進行補述。[212]

十三、結語

2016年期刊的《史記》研究有以下4個特點:

(一)司馬遷精神、史學史研究引起社會較大反響

2015年10月在渭南師范學院召開的紀念司馬遷誕辰2160周年學術會議暨中國史記研究會第十四屆年會,丁德科、馬雅琴、梁建邦的《論司馬遷精神》一文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的禮義一統(tǒng)的核心觀點引起較大社會影響,被《新華文摘》2016年第6期全文轉載。陳其泰的《〈史記〉“本紀”史學功能析論》被人大復印資料《歷史學》2016年第10期全文轉載。

(二)史漢比較、經(jīng)濟思想、項羽研究以及《史記》對后世影響的研究成為熱點

史漢比較(班馬異同)研究是一直受人關注的話題,有16篇之多。比較研究有數(shù)術敘事形態(tài)、游俠形象、漢文帝儒學傾向、公孫弘的差異、底層人民形象的異同、《史記·貨殖列傳》與《漢書·地理志》的比較、漢代史傳文學在漢賦經(jīng)典化過程中的作用、漢文帝的差別、對漢樂府的接受、李將軍(李廣)比較、班固《漢書·項籍傳》對《史記·項羽本紀》的改易、班馬異同評、循吏觀、馬疏班密、章學誠的《史記》《漢書》解讀等。對《史記》經(jīng)濟思想比較關注,涉及12篇文章,以孫洪升、宋一淼的《論司馬遷的經(jīng)濟思想》,陳奕霏、張智武的《司馬遷的道德經(jīng)濟思辨與當代產(chǎn)業(yè)融合》影響較大。人物研究最為關注的歷史人物是項羽,涉及研究文章12篇,其他人物劉邦有9篇,韓信有7篇,李廣有7篇。項羽研究研究其軍事思想、人物形象、悲劇性格、烏江考證、生命悲劇論析、形象比較等方面?!妒酚洝穼笫烙绊懠皩蟠鷮Α妒酚洝返难芯坑?7篇。其中韓大強的《魯迅對司馬遷及〈史記〉的洞見與誤讀》被人大《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17年1期全文轉載。張新科的《漢魏六朝:〈史記〉文學經(jīng)典化的起步》被人大《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17年3期全文轉載。

(三)研究呈現(xiàn)穩(wěn)定、全面、深入、爭鳴等特點

期刊《史記》研究繼續(xù)保持年刊發(fā)300篇左右論文的穩(wěn)定數(shù)量,研究既有一定的熱點,又保持研究領域全面、深入和爭鳴的特點。司馬遷的史學思想、經(jīng)濟思想是熱點,但是他的創(chuàng)作思想、軍事思想、音樂思想、哲學思想等也有一定的研究。尤其是有關司馬遷生年的文章如吳名崗的《司馬遷自敘生于建元年間——兼論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不可盡信》一文引起爭鳴,在2016年11月初在重慶召開的“巴渝文化發(fā)展論壇暨《史記》學術研討會”上,集中討論了司馬遷的生年問題,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史記研究(第一輯)》就此問題選編三篇文章,《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7年刊發(fā)6篇文章予以爭鳴。

(四)《渭南師范學院學報》成為史記研究的“重鎮(zhèn)”

2016年期刊史記研究發(fā)文296篇,《渭南師范學院學報》的教育部名欄“司馬遷與《史記》研究”刊發(fā)學術論文83篇,占全國期刊史記研究發(fā)文數(shù)的28%。2016年第1期的《論司馬遷精神》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陡叩葘W校文科學術文摘》2016年第3期集中推介了《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年第1期的5篇文章。著名史記研究專家張大可在2014年中國史記研究會年會上評價:“渭南師范學院已經(jīng)成為《史記》研究的一個重地?!盵213]郝建平評價2016年的司馬遷研究時高度評價:“《渭南師范學院學報》繼續(xù)保持著司馬遷研究主要陣地的地位,其教育部名欄‘司馬遷與《史記》研究’欄目……不僅發(fā)文數(shù)量多,而且引用、轉載率較高。”[42]

[1] 丁德科,馬雅琴,梁建邦. 論司馬遷精神[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1):5-18.

[2] 鄧紫晨.司馬遷精神——從《史記》說開[J].藝術科技,2016,(6):185.

[3] 郝正全.論《史記》的人文精神[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5):11-15.

[4] 柯鎮(zhèn)昌.論司馬遷的貴族精神及其時代意義[J].理論月刊,2016,(12):97-100.

[5] 陳其泰.《史記》“本紀”史學功能析論[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6,(8):81-91.

[6] 陳其泰.多維歷史視野與“立體式”著史[J].史學集刊,2016,(3):94-101.

[7] 陳其泰.展現(xiàn)民族智慧——《史記》人物傳記編纂成就析論之三[J].東岳論叢,2016,(4):78-89.

[8] 王俊杰,趙金廣.司馬遷與“春秋筆法”[J].西安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71-74.

[9] 胡家驥,段紅偉.《史記》敘事能力較以往文本的新進展——基于結構主義敘事學的比較分析[J].理論界,2016,(3):102-109.

[10] 李筆浪.司馬遷創(chuàng)作《史記》動因再探[J].人文雜志,2016,(11):103-105.

[11] 李榮華.論《史記》的闕文問題[J].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6,(8):9-11.

[12] 吳名崗.“太史公曰”式論贊探源[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13):82-88.

[13] 周虹云.司馬遷留給后人的精神遺產(chǎn)——實錄精神與處世之道[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9):40-45.

[14] 徐靜.《史記》的直書與曲筆[J].攀枝花學院學報,2016,(1):35-38.

[15] 左言洪.司馬遷美化、神化劉邦了嗎?——《高祖本紀》中的“不虛美”筆法探究[J].語文知識,2016,(23):16-18.

[16] 王宗征. 司馬遷是一位“檔案工作者”[J].北京檔案,2016,(8):56-57.

[17] 王育婧,耿紀平. 《史記》“為人”語式人物品評芻議[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6,(2):32-37.

[18] 劉洪生.司馬遷的兵學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9):26-33.

[19] 劉洪生.《老子》的兵學思想及其對司馬遷的影響[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6,(10):11-15.

[20] 吳名崗.司馬遷論《孫子兵法》[J].孫子研究,2016,(5):50-53.

[21] 王俊杰,趙金廣.論太史公胸中固有一天下大勢[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10-15.

[22] 胡學瑾.《史記·封禪書》中的儒家文化研究[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16,(4):3-9.

[23] 秦靜.論《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的真實旨意——兼論司馬遷對儒家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90-94.

[24] 權玉峰.從《史記》看司馬遷對儒道思想的認識[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9):34-39.

[25] 王晴.道家思想與《史記》的抒情性[J].文藝評論,2016,(10):131-134.

[26] 孫洪升,宋一淼.論司馬遷的經(jīng)濟思想[J].思想戰(zhàn)線,2016,(1):152-157.

[27] 陳奕霏,張智武.司馬遷的道德經(jīng)濟思辨與當代產(chǎn)業(yè)融合[J].商業(yè)經(jīng)濟研究,2016,(20):216-217.

[28] 馬格俠.從《史記·貨殖列傳》看司馬遷的區(qū)域經(jīng)濟思想[J].生產(chǎn)力研究,2016,(7):107-110.

[29] 吳桂美.論司馬遷對董仲舒經(jīng)濟思想的繼承和超越——讀《史記·貨殖列傳》[J].荊楚理工學院學報,2016,(3):20-24.

[30] 徐慧芳.淺論司馬遷經(jīng)濟思想的獨特性及價值意義[J].陜西教育(高教),2016,(1):13-14.

[31] 王炳社.論《史記》的音樂隱喻價值[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9):19-25.

[32] 楊冬菊.論《史記》中的音樂文化[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5):123-127.

[33] 李波.司馬遷與班固音樂史觀的比較研究[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21):27-31.

[34] 陳旭東,田國強.司馬遷的因俗以治思想及其現(xiàn)實鏡鑒[J].財經(jīng)研究,2016,(7):63-74.

[35] 何發(fā)甦. 司馬遷學術淵源、學派歸屬研究綜述[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21):11-16.

[36] 韓艷秋.論《史記》關于韓非思想淵源的判斷[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21):22-26.

[37] 葉曉慶.《史記》對“大一統(tǒng)”思想的學術傳承[J].山西檔案,2016,(5):153-155.

[38] 段永升.天人思想與《史記》[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13):39-45.

[39] 劉素琴.《史記》立名思想的英雄情結[J].名作欣賞,2016,(17):159-160.

[40] 張靜莉.論司馬遷的孝道文化與陜西家風家訓[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21):82-88.

[41] 王麥巧.論《史記》對中學生人文精神培養(yǎng)的價值[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21):17-21.

[42] 吳名崗.司馬遷自敘生于建元年間——兼論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不可盡信[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21):32-37.

[43]宋洪兵.論司馬談之“道家”概念與司馬遷之“黃老”概念[J].國學學刊,2016,(3):103-105.

[44] 吳小鋒.薪盡火傳:司馬談之死與太史公之志[J].南海學刊,2016,(3):23-33.

[45] 袁傳璋.司馬談臨終遺命與司馬遷人生轉向[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1):19-27.

[46] 李劍清.古典文獻與民間傳說中的司馬遷親友——兼論司馬遷的人文精神[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1):53-58.

[47] 郝建平.2015年司馬遷研究綜述[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13):46-52.

[48] 吳名崗.周成王伐東夷之商蓋在今濱州市考證[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17):65-69.

[49] 王勉.重讀《垓下之圍》之“四面楚歌”[J].中國圖書評論,2016,(6):83-90.

[50] 王飛達.淺析《垓下歌》的真實性與傾向性[J].視聽,2016,(12):152-153.

[51] 何東格.再析項羽不死于烏江[J].發(fā)展,2016,(8):58-59.

[52] 徐業(yè)龍.韓信救敗固陵考釋[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9):87-92.

[53] 徐業(yè)龍.韓信徙封淮陰考釋[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5):65-70.

[54] 徐業(yè)龍.韓信破魏之戰(zhàn)及其對楚漢戰(zhàn)爭的影響[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21):89-93.

[55] 張學成.韓信“謀反”真相再探[J].中州學刊, 2016,(8):122-126.

[56] 吳名崗.蒯通卒亡韓信考論[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9):80-86.

[57] 吳名崗.周成王伐東夷及其重大歷史影響[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5):58-64.

[58] 黨藝峰.平城之圍與漢帝國的內(nèi)在危機:李陵事件的發(fā)生背景——《史記》閱讀札記之六[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5):53-57.

[59] 劉彥青.“重耳之亡”的敘事編排——基于不同文獻的對比分析[J].北京社會科學,2016,(10):4-14.

[60] 陳藝嘉.《史記》與《吳越春秋》“文種之死”之比較[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6,(5):5-6.

[61] 馬寶記.“大”:項羽生命悲劇的美學內(nèi)涵[J]. 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17):5-8.

[62] 王書才,徐小娜. 多重復雜的形象,多有誤讀的篇章——《史記·項羽本紀》與項羽形象芻論[J].安順學院學報,2016,(1):168-169.

[63] 程薇,程芳銀.《史記》中的項羽英雄形象分析——兼與謝亞鵬先生商榷[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6,(12):24-26.

[64] 高阿穩(wěn),簡蘇.項羽悲劇中的性格因素[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6,(3):38-40.

[65] 孫萍萍.論項羽形象的影視傳播[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21):55-59.

[66] 歐陽清.被改造的張良——論張良形象之歷史變遷[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19-22.

[67] 邵劍書.先秦俠風的歷史書寫——從《史記》曹沫形象談起[J].泰山學院學報,2016,(5):85-95.

[68] 何一鶴.從李廣性格看“李廣難封”[J].社科縱橫,2016,(3):104-106.

[69] 張丹,蔣波.論《史記》中的舜帝形象[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17):23-27.

[70] 韋瑩瑩.是“傾危之士”還是“進取之士”——對《史記》蘇秦的重新解讀[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5):71-76.

[71] 屠忻悅.《史記》中劉邦負面形象特點及其原因[J].文學教育(上), 2016,(11):56-57.

[72] 遲旭.這個“太后”不簡單[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16,(6):61.

[73] 黃邵震.“鴻門宴”中劉邦的用人之術[J].語文知識,2016,(17):34-35.

[74] 趙久軍.李將軍“品性”解讀——《李將軍列傳》文本細讀[J].語文知識,2016,(7):25-26.

[75] 龍金國.李將軍悲劇原因探究——讀《李將軍列傳》[J].語文知識,2016,(13):12-13.

[76] 戴均祿.論《史記》列傳中的情感傾向——以《李將軍列傳》為例[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9):9-14.

[77] 薛富興.一代英豪 千古絕唱——讀太史公《刺客列傳》[J].社會科學論壇,2016,(10):150-164.

[78] 魏耕原. 漢高祖的荒誕、痛苦與性格的多維度——以《史記·高祖本紀》為中心[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21):38-46.

[79] 徐松.理想人格觀照下的《管仲列傳》——《管仲列傳》備課札記[J].語文知識,2016,(7):19-21.

[80]王福棟.《史記·李將軍列傳》與《漢書·李廣傳》的比較研究[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17):9-22.

[81] 嚴振南.論《史記》與《漢書》選錄游俠形象的錯位——兼談太史公和班固的史學思想差異[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5):22-27.

[82] 王書才,徐小娜.論班固《漢書·項籍傳》對《史記·項羽本紀》改易之得失[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6,(2):1-3.

[83] 鄧飛龍.從《史記》中看項羽與劉邦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水平[J].九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65-68.

[84] 李維釗.由項羽與圣地亞哥看中西方對英雄的共同認識[J].名作欣賞,2016,(20):136-137.

[85] 劉方園.《伍子胥列傳》與《說鱄諸伍員吹簫》的比較研究[J].欽州學院學報, 2016,(3):23-29.

[86] 可永雪.論司馬遷對人的研究[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5):5-10.

[87] 王俊杰.《史記》中的“歷史原型”——以戰(zhàn)爭人物為例[J].北方論叢,2016,(2):85-88.

[88] 張曉蘭.由《史記》中“躄者”形象說起——略談先秦時期人性張揚意識[J].蘭臺世界,2016,(17):155-157.

[89] 嚴振南.施恩與報恩:從《史記》刺客行為的價值補償看刺客與游俠的差異[J].雞西大學學報,2016,(5):110-113.

[90] 董莉莉.《史記》中的刺客形象探析[J].名作欣賞,2016,(6):78-79.

[91] 范明英,彭體春.《史記》中母子性別關系及其在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地位[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2):67-70.

[92] 韓中華.《史記》戰(zhàn)國四公子傳探析[J].名作欣賞,2016,(15):135-137.

[93] 李憑.從華夏始祖到民族共祖——司馬遷與魏收對黃帝形象的弘揚[J].華夏文化,2016,(3):16-19.

[94] 王衡.《史記·樂書》禮樂論淺析[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17):70-75.

[95] 李科平.淺析《史記·樂書》的樂論思想[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13):89-93.

[96] 朱君毅.《史記·天官書》“天人之變”思想的易學淵源[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16,(2):80-83.

[97] 李偉強.《史記·秦楚之際月表》研究[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5):83-87.

[98] 孫尚勇.釋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J].甘肅社會科學,2016,(6):43-48.

[99] 孫紀文.不重文辭重神理——《史記》人物傳記之“三始”的寫作筆法[J].名作欣賞:文學研究(下旬刊),2016,(30):159-160.

[100] 劉鳳泉,孫愛玲. 也論《屈原列傳》疑案(下)——《屈原列傳》研究論爭述論[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2):1-4.

[101] 毋軍保.《史記·酷吏列傳》悲劇意蘊芻議[J].六盤水師范學院學報,2016,(2):8-11.

[102] 鄧桂嬌.《史記》賈誼傳錄文深意探究[J]. 蘭臺世界,2016,(20):129-132.

[103] 趙沈亭,李昱君.從《史記·外戚世家》看西漢前期上層婦女的身份地位[J].文化學刊,2016,(7):34.

[104] 凌璐絲.淺議《李斯列傳》的敘事特點[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5):88-92.

[105] 趙宇鵬,史海嫣,賈玉潔.從《史記·李將軍列傳》看司馬遷的實錄精神[J].科教文匯(下旬刊), 2016,(7):151-153.

[106] 徐小娜.建國以來《游俠列傳》研究綜述[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16,(6):69.

[107] 張波.美學視野下的傳統(tǒng)漢藏民族禮儀文化研究——從《史記·禮書》和敦煌藏文書卷《禮儀問答寫卷》談起[J].西藏藝術研究,2016,(1):49-54.

[108] 王曉宇.《戰(zhàn)國策·秦策》與《史記》的異文研究[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4):28-30.

[109] 王曉鵑.《班馬異同評》研究三題[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66-75.

[110] 趙宜聰.馬疏班密[J].棗莊學院學報,2016,(4):38-42.

[111] 常磊,吳疆.論《史記》與《戰(zhàn)國縱橫家書》《戰(zhàn)國策》的一處不同[J].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16,(3):34-37.

[112] 朱玉純.《左傳》《史記》于“禮”之差異及原因[J].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6,(6):123-126.

[113] 肖代龍.時代語境與古籍詁正——《史記》《漢書》詁正三則[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6,(6): 88-92.

[114] 唐會霞,高春民.《史記》《漢書》對漢樂府的接受[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13):65-70.

[115] 趙麗.司馬遷、班固“循吏觀”異同及原因——以《史記》《漢書》為例[J].濮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6,(4):22-24.

[116] 劉洪生.淺談《史記·龜策列傳》——兼與《莊子》之《外物》等篇的比較[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1):28-36.

[117] 魯濤,王暉. 西周中期共、懿、孝、夷四王關系異同說——以《世本》、《史記》為中心的考察[J].陜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49-55.

[118] 曲柄睿. 漢代宗室屬籍檔案與《史記·五宗》《外戚》兩世家的編纂[J].檔案學研究,2016,(5):126-128.

[119] 張大可.司馬遷筆下的飯局[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9):5-8.

[120] 張大可.《史記》為后王立法,是一部治國寶典[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21):5-10.

[121] 呂壯,向燕南.有關“秦記”的幾個問題[J].史學史研究,2016,(4):25-34.

[122] 孟彥弘.《史記》“閭左”發(fā)覆[J].文史哲,2016,(6):146-148.

[123] 嚴明.《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見“陸梁”補釋新證——兼說“梁山”[J].西安財經(jīng)學院學報,2016,(6):90-95.

[124] 李學衛(wèi).《史記》載孔子“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考辨[J].西藏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22-27.

[125] 師帥.《史記》中的諷諫藝術及其歷史局限性[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13):33-38.

[126] 李亞玲.《史記》“茍富貴,無相忘”情節(jié)管窺[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5):183-185.

[127] 徐軍義.《秦本紀》與漢文化的歷史主體[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17):46-53.

[128] 葉枝青.論《史記》中的“大人”[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1):86-91.

[129] 何凌風.戰(zhàn)國至西漢對偶藝術研究——以《史記》“引錄文章”為例[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13):5-10.

[130] 李英霞. 司馬遷語言藝術述要[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6,(4):99-101.

[131] 曹強.王有宗《分段詳注評點史記菁華錄》音注韻母“例外字”試解[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13):11-15.

[132] 曾志雄.《史記》的新詞新義[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17):28-34.

[133] 章新傳,廖軍凱.《史記》比較句及其漢語史價值研究[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16,(4):39-48.

[134] 章新傳,吳立,牟玉華.從《史記》用例看連動式的由來及其發(fā)展狀態(tài)[J].新余學院學報,2016,(6):60-64.

[135] 劉婧.《左傳》《史記》人稱代詞“我”“吾”比較研究[J].高教學刊,2016,(24):265-266.

[136] 陶長軍,張攀.《史記》單音節(jié)虛詞的文學功能例說[J].安康學院學報,2016,(1):39-42.

[137] 張新科,靳希.經(jīng)典著作生命力的延伸與擴展——以20世紀以來《史記》研究為例[J].思想戰(zhàn)線, 2016,(3):159-166.

[138] 張強.《史記》文學特質研究中的幾個問題[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50-56.

[139] 王俊杰,劉敏.《史記》戰(zhàn)爭文學綜論[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31-36.

[140] 劉彥青.漢代史傳文學在漢賦經(jīng)典化過程中的作用——以《史記》《漢書》為中心[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2):146-156..

[141] 石超.近代以來司馬遷文學思想研究綜述[J].現(xiàn)代交際,2016,(1):161-164.

[142] 朱正平.論《史記》的歷史浪漫主義[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 2016,(13):23-32.

[143] 芮文浩.《史記》增飾的敘事策略[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13):16-22.

[144] 白璧玲,許盤清,馬寶記.《史記·貨殖列傳》經(jīng)濟區(qū)域劃分與文化地圖繪制[J]. 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5):32-45.

[145] 曾志雄.《史記》中的滎陽[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5):28-31.

[146] 梁中效.司馬遷對秦蜀棧道的體驗與書寫[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21):60-66.

[147] 張文華.《史記》與秦漢之際淮河流域軍事地理初探[J]. 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9):46-55.

[148] 白趙峰.《史記》中帝王在秦東的會盟活動[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17):60-64.

[149] 王子今.說“江南豫章”:《史記》地名標點疑議[J]. 地方文化研究,2016,(2):42-45.

[150] 后曉榮.《史記》地名勘誤一則[J].中國史研究,2016,(2):206-208.

[151] 薛從軍.《史記》地名借代的文化價值[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9):15-18.

[152] 王堯.《史記》王澤三神考 兼談民間信仰中的神靈指代規(guī)則[J].中國文化,2016,(1):258-267.

[153] 王憲昭. 論《史記》神話母題的類型、性質及意義[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6):86-90.

[154] 劉德增. 鄒魯禮義之邦民俗的演進——以《史記·貨殖列傳》《漢書·地理志》為中心的考察[J].民俗研究,2016,(4):81-88.

[155] 劉宏偉.《史記》與絲綢文化[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1):47-52.

[156] 薛從軍.亞父及亞父文化考[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 2016,(21):47-54.

[157] 沈琳琳.《鴻門宴》中的古代文化常識訓詁解讀[J].大眾文藝,2016,(3):36.

[158] 張虹.“司馬遷文化”在渭南市旅游開發(fā)中的產(chǎn)業(yè)化研究[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 2016,(4):23-25.

[159] 胡家驥.從西漢文獻類型看《史記》體例之來源[J].理論界,2016,(2):95-101.

[160] 李亞玲.莊子之“忘”與司馬遷“富貴無相忘”的精神契合[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13):53-57.

[161] 張新科. 漢魏六朝:《史記》文學經(jīng)典化的起步[J].甘肅社會科學,2016,(6):33-38.

[162] 俞樟華,虞芳芳.從金批《水滸傳》看古代小說評點與《史記》評點的關系[J].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2016,(3):138-144.

[163] 孫悅.參酌《史記》筆法,寄寓士人悲情——《項脊軒志》“項脊生曰”芻議[J].古典文學知識,2016,(6):150-153.

[164] 任競澤,樊婧.元代“史記詩”的學科意義和歷史地位[J].廣東社會科學, 2016,(2) :149-158.

[165] 李小成,洪雨婷.《藝文類聚》引《史記》考索[J].唐都學刊, 2016,(6):10-16.

[166] 芮文浩.《金瓶梅》“全得《史記》之妙”發(fā)覆[J].內(nèi)江師范學院學報,2016,(9):1-7.

[167] 殷陸陸.唐宋詩人對《史記》范蠡形象的接受——以史記詠史詩為探討中心[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6,(9):117-120.

[168] 張萍.《史記》對《紅樓夢》的敘事影響[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 2016,(13):74-81.

[169] 張萍.《史記》中的女性形象對《紅樓夢》人物塑造的影響[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16,(1): 86-89.

[170] 高軍強.論《史記》評點與明清時文風氣轉換[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21):76-81.

[171] 黃娜.淺議“發(fā)憤著書”與“窮而后工”[J].陜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6,(3):39-40.

[172] 周君.從“發(fā)憤著書”說看元代散曲創(chuàng)作[J].戲劇之家, 2016,(22):252-253.

[173] 王志華. 清初《史記》流播視野下的方苞《史記》學說研究[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82-88.

[174] 韓大強.魯迅對司馬遷及《史記》的洞見與誤讀[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6):114-119.

[175] 諸雨辰.歷史文本的獨斷讀法——章學誠的《史記》《漢書》解讀[J].求索,2016,(10):142-148.

[176] 李建軍. 在“會己”與“異我”之間——論孫犁對《史記》的閱讀與會解[J].文藝研究,2016,(7):46-58.

[177] 王曉玲.論金圣嘆在《史記》文學經(jīng)典化中的貢獻[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122-126.

[178] 王曉玲.張竹坡《金瓶梅》評點中的《史記》文學性闡釋[J].文藝評論,2016,(5):94-97.

[179] 王人恩.論《管錐編》的《史記》研究——以闡釋《史記·酈生陸賈列傳》之“數(shù)見不鮮”為考察中心[J].集美大學學報(哲社版),2016,(2):29-32.

[180] 趙望秦.書目對《史記》著錄的文化記憶功能及文獻學價值[J].甘肅社會科學, 2016,(6):39-43.

[181] 劉敏.從鐘惺評《史記》看其隱含的史評觀[J].社科縱橫,2016,(9):135-137.

[182] 芮文浩.錢鐘書《史記》之學的古典小說話語[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 2016,(9):68-72.

[183] 高一農(nóng),蒲兵.論班固之“史公三失”[J].陜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54-59.

[184] 劉園園.論葉適對司馬遷“史法”的批評[J].文藝爭鳴 ,2016,(12):192-197.

[185] 婁夢然.蘇轍對司馬遷的史學批評[J].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2016,(2):127-131.

[186] 蔡忠道.臺灣《史記》詮釋初探(1949—2013) [J]. 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17):82-88.

[187] 徐立俊.藤田勝久的中國史研究——以《〈史記〉戰(zhàn)國史料研究》為中心[J].名作欣賞,2016,(21):67-68.

[188] 李由.《史記·夏本紀》日本安倍時貞鈔本考述[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 2016,(3): 166-172.

[189] 顧鈞.華茲生與《史記》[J].讀書,2016,(3):55-61.

[190] 高風平.從傳播到傳真的接力與博弈:《史記》外文譯本述評[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18):58-66.

[191] 李小霞.形象學視域下的《史記》英譯研究[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11):52-54.

[192] 李小霞,肖建平. 副文本理論視域下的《史記》英譯研究[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1):58-61.

[193] 李秀英,孫杰.《史記》與《漢書》中的動物隱喻英譯分析[J].語言教育,2016,(3):55-60.

[194]李嬌.《史記》祭祀禮俗術語的英譯策略研究[J].英語廣場,2016,(9):53-54.

[195] 王曉紅.略論茅坤《史記》選本的古代文學批評價值[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 2016,(21):67-72.

[196] 陳睿.從《史記評注讀本》看民國時期白話文的語言特色[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6,(5):130-133.

[197] 焦麗波.《百大家評注史記》作者考及文獻價值探究[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16,(6):136-139.

[198] 焦麗波.《百大家評注〈史記〉》上欄內(nèi)容淺析[J].寧德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4):60-63.

[199] 肖于琳.裴骃《史記集解》自注初探[J].文學教育(上), 2016,(7):178-180.

[200] 肖于琳.《史記集解》所引注家新考[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6,(6):91-94.

[201] 殷陸陸.《史記》三家注注釋訛誤考辨[J].商洛學院學報,2016,(1):53-56.

[202] 王永吉.點校本《史記》修訂工作所用北宋景祐監(jiān)本考述[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21):73-75.

[203] 吳新江,趙生群.《史記》標點芻議(三)[J].文史,2016,(1):251-282.

[204] 趙生群,吳新江.《史記》標點芻議(四)[J].文史,2016,(2):235-278.

[205] 李淑燕.中華書局版《人表考》標點考異[J].蘭臺世界, 2016,(9):135-137.

[206] 朱枝富.高山仰止揖芬芳——紀念司馬遷誕辰2160周年學術會議暨中國史記研究會第十四屆年會祭奠司馬遷與文化考察述評[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1):65-69.

[207] 趙繼寧.《史記》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評程馀慶《歷代名家評注史記集說》[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5):61-64.

[208] 朱志先.一部理論建構與史料辨析皆佳之作——評吳淑惠教授《史記論析六章》[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6,(10):73-76.

[209] 顏震.讓《史記》煥發(fā)青春的一部力作——評張學成著《〈史記〉人生藝術十講》[J].臨沂大學學報,2016,(2):142-144.

[210] [日]水澤利忠.《史記學50年——中日〈史記〉研究的動向》序[J].張興吉,譯.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7):78-79.

[211] 何建華.以史鑒今 為政以德——評《有德者昌——〈史記〉中的德政廉政智慧》[J].中國經(jīng)濟報告,2016,(9):118-120.

[212] 李會康.《〈史記〉與地理學》補述[J].黑龍江生態(tài)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16,(5):134-135.

[213] 丁德科,王炳社.努力建設司馬遷與史記研究重地[J]. 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5,(1):5-14.

【責任編輯 詹歆?!?/p>

Review of Historical Records’ Research in 2016

ZHU Zheng-ping

(Press Agency,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Weinan 714099, China)

Historical Records’ research in 2016 has witnessed 296 papers publish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ima Qian’s spirit, Sima Qian thought, the study of Sima Qian and his family, historical research of Historical Records, the character study of Historical Records, the text study of Historical Records, the rhetorical and literary study of Historical Records, geographical study of Historical Records, the myth, legend, folk and culture study of Historical Records, the document and communication study of Historical Records, the connotation study of Historical Records, the work’s review of Historical Records, and the review of conference on Historical Records’ study. Among them, there are four features. The first is the great influence resulting from the study of Sima Qian’s spirit and historical study; secondly, the focus is the comparison of Historical Records and History of the Han Dynasty, the economic thought, the study of Xiang Yu and the later impact of Historical Records; thirdly, the study is consistent, comprehensive, further and academic; finally, Journal of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is the center of Historical Records study.

2016; journal;Study of Historical Records;review

K207

A

1009-5128(2017)17-0084-14

2017-07-18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外《史記》文學資料整理與研究(13&ZD111);渭南師范學院人文社科類一般項目:“司馬遷與《史記》研究”名欄建設發(fā)展研究(16SKYB11)

朱正平(1969—),男,陜西富平人,渭南師范學院報刊社副編審,文學碩士,主要從事編輯學、《史記》研究。

猜你喜歡
渭南司馬遷師范學院
遵義師范學院作品
通化師范學院美術學院作品選登
陜西渭南:開展農(nóng)資打假“百日行動”
專家學者為“司馬遷與《史記》研究”欄目三十周年題詞
洛陽師范學院
尋找最美校園 牡丹江師范學院
人故有一死,或輕于鴻毛或重于泰山
假如司馬遷沒有《史記》
三國渭南之戰(zhàn)
新常態(tài)下的渭南文物旅游
宣化县| 织金县| 宁晋县| 静海县| 五家渠市| 永胜县| 马关县| 安阳县| 绥中县| 安西县| 邹城市| 辉南县| 社旗县| 岳普湖县| 永定县| 广水市| 剑川县| 逊克县| 金湖县| 依安县| 牡丹江市| 乳山市| 屏南县| 仪征市| 昔阳县| 天气| 平果县| 上杭县| 彰化市| 江油市| 长乐市| 石嘴山市| 乐山市| 兴城市| 宝兴县| 磐石市| 炉霍县| 吴忠市| 贺兰县| 日土县| 子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