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臻祥
(陜西理工大學文學院,陜西 漢中 723000)
【責任編輯:王崇】
【文史論苑】
論楊萬里詩歌的仁者情懷
宮臻祥
(陜西理工大學文學院,陜西 漢中 723000)
楊萬里的詩歌在南宋詩壇獨樹一幟,其詩中蘊含著濃厚的仁者情懷,這種仁者情懷有顯性的也有隱性的,顯性的集中體現(xiàn)在詩人的愛國情懷及對民生疾苦的同情和關(guān)注,隱性的則體現(xiàn)在那些意趣盎然的山水詩中。特別是他的山水詩作,詩人審美主體和山水景物審美客體的物我兩融,賦予了自然萬物于靈性和情思,耐人尋味,能在自然萬物中親證仁的道德境界。
楊萬里;愛國情感;民生疾苦;山水詩;仁者情懷
楊萬里詩歌在南宋詩壇獨樹一幟,頗負盛名,被嚴羽稱為“楊誠齋體”,名著當時,對當時文壇及后世文壇均產(chǎn)生廣泛影響。然而對于“誠齋體”,前人評價褒貶不一,有學者認為楊萬里詩歌僅僅滿足了個人情趣,沒有寫出時代風貌[1],這其實是對楊萬里詩歌的一種誤讀,縱觀楊萬里詩歌,不難發(fā)現(xiàn)楊萬里詩歌充滿了一種濃厚的仁者情懷。
“仁”是儒家思想體系的核心,也是儒家最高的道德規(guī)范,關(guān)于“仁”,孔子在《論語·顏淵》中提出“仁者愛人”[2]的觀點。何謂“仁”?《論語·庸也》有云:“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盵3]在此基礎(chǔ)上,孟子對“仁”作了進一步發(fā)揮,提出了“仁民而愛物”(《盡心上》)的思想。
在中國古代,“仁”的內(nèi)涵豐富、范圍廣泛。從“仁”的包容面來說,“仁”之內(nèi)涵包含以下幾個層面:具備仁愛之心,自愛;愛親人,即有血緣關(guān)系的親人;愛他人,即與自己沒有血緣關(guān)系之人;愛天地萬物,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由此可見,儒家之“仁”是以自愛為起點,再向周圍輻射,由近及遠,推人及生靈萬物的一種“泛愛”。
“仁”之推人及物思想,孔子在《論語》中并未有明確的論述,但孔子對自然界的生命充滿了憐憫之情、仁愛之心?!墩撜Z?述而》云:“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盵4]意思是說:夫子釣魚用魚竿而不用漁網(wǎng)捕魚;夫子用帶生絲的箭射鳥,但是從來不射取休息的鳥獸??鬃拥倪@種做法,正是他仁德之心的體現(xiàn)。
從社會學角度來講,儒家“仁”學思想既是一種人生哲學,也是一種價值操守。楊萬里自幼學儒學,深受儒說的影響,其思想、行為秉承儒學傳統(tǒng),就連其文學思想也深受儒家傳統(tǒng)詩論的影響。對于“仁”,楊萬里既繼承了前人的觀點,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在《庸言》中云:“程子謂仁者覺也,覺何以為仁?楊子曰:‘覺則愛心生,不覺則愛心息。覺一身之痛癢者,愛及乎一身,故孝子發(fā)不毀;覺萬民之痛癢者,愛及乎萬民,故文王視民如傷;覺萬物之痛癢者,愛及乎萬物,故君子遠庖廚。”[5]他認為,仁者是一種覺悟,這種覺悟是愛由心生,所以仁是愛己及人,泛愛眾,仁要體察人民的痛苦,將這種“仁”施與萬物。
楊萬里在詩歌中踐行了儒家“仁”的思想,體現(xiàn)在作品中是其愛國情感的抒發(fā)、對民生疾苦的關(guān)注、賦予自然萬物于靈性和主觀情思等。
“以天下為己任”“憂國憂民”是封建社會知識分子的社會使命和道義擔當,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即是士大夫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和憂國憂民胸懷的一種體現(xiàn)。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6],曾子所強調(diào)的是個人要以實現(xiàn)仁德為己任。作為愛國志士,楊萬里關(guān)心國計民生,可謂“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guān)心”,詩人留下了許多抒寫愛國憂時傷懷的詩篇,特別是他充任金國賀正旦使的接伴使時期間的作品,詩人目睹淮河以北山河易主,江山滿目瘡痍,中原遺民父老生靈涂炭,巨大恥辱感和悲憤之情激發(fā)了詩人愛國情感的抒發(fā),如其代表作《初入淮河四絕句》[7]:
船離洪澤岸頭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乾方是遠,中流以北即天涯。(其一)
劉岳張韓宣國威,趙張二相筑皇基。長淮咫尺分南北,淚濕秋風欲怨誰?(其二)
兩岸舟船各背馳,波浪交涉亦難為。只余鷗鷺無拘管,北去南來自在飛。(其三)
中原父老莫空談,逢著王人訴不堪。卻是歸鴻不能語,一年一度到江南。(其四)
淳熙十六年十二月(1190年1月),楊萬里奉命擔任迎接金廷派來的“賀正使”,以上是詩人進入淮河后觸景傷懷時的四首佳作?;春釉瓰楸彼胃沟兀瑢儆诒彼蝺?nèi)河,靖康之難后金人步步南侵,南宋王室節(jié)節(jié)敗退,后因金人統(tǒng)治者內(nèi)訌無力南侵,宋金于是將原是內(nèi)河的淮河作為宋金界河。楊萬里作為使者踏上金統(tǒng)治區(qū),此時距靖康之難已經(jīng)近70年,南宋政權(quán)國事日非,奸人當?shù)?,當政者賢愚不分,朝廷不思進取,恢復無望,此情此景詩人不禁感慨萬千,悲從中來,寫下這一組充滿憂郁氣氛的詩。這四首組詩以“意不佳”作為統(tǒng)攝整個組詩的感情基調(diào),前兩首著重于詩人主觀感情的抒發(fā),既有對朝廷安于現(xiàn)狀的不滿和嘲諷,也有對造成“長淮咫尺分南北”局面的責任人提出含蓄委婉的批評。后兩首則表達了對金統(tǒng)治人民深切的關(guān)注和同情,詩歌主題鮮明,表現(xiàn)了詩人的家國觀念和民本思想。類似的詩歌還有《江天暮景有嘆》(其一)[8]:
只爭一水是江淮,日暮風高云不開。白鷺倦飛波政闊,都從淮上過江來。
白鷺尚且能南來北往,而處于金統(tǒng)治區(qū)的人民卻不能渡過淮河,兩相對照,生出亂世人不如鳥的感喟,由此諷刺了南宋朝廷的不思恢復。
自《詩經(jīng)》以來,文學作品的“美”“刺”傳統(tǒng)成為儒家通過詩歌實現(xiàn)干預社會政治功能的手段,楊萬里繼承前人的觀點,重視詩歌的社會作用,他認為詩歌的作用“詩也者,矯天下之具也”[9],“矯天下之具”就是詩歌“美”“刺”功能的發(fā)揮。無論是規(guī)勸還是諷刺,都是儒家仁者情懷的體現(xiàn),如《立春日有懷二首》[10]:
飄蓬敢恨一年遲?客里春光亦自宜。白玉青絲哪得說,一杯咽下少陵詩。(其一)
玉堂著句轉(zhuǎn)春風,諸老從前亦寓忠。誰為君王供帖子?丁寧綺語不須工。(其二)
這兩首詩作于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底,是年臘月內(nèi)立春,故詩題有“立春日”一說。第一首“一杯咽下少陵詩”表達了楊萬里對杜甫詩作反映民生手法的仰慕和效法之情,是楊萬里詩歌關(guān)心民瘼的宣言。第二首借“春帖子詞”一事,希望大臣們要向為民請愿的歐陽修、蘇軾等前輩學習,不要一味挖空心思諛詞諂語去粉飾太平,取媚皇室。
楊萬里愛國情感的抒發(fā),以及對金統(tǒng)治區(qū)人民同情的作品憂思深沉,感慨沉痛,是詩人儒生的“仁者”情懷的一種顯性體現(xiàn),這類作品雖不占主流,但充溢在詩中熾熱的愛國情感及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啟迪著后人。
孔子“仁”的哲學為中國士人確立了人生目標,也為世人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提出了更高要求,楊萬里踐行著“仁”的要求,并對踐行“仁”進行了細致入微地描繪:“仁者萬善之元道,正者萬事之本干”[11],認為“仁”是萬善之首,“仁”也是一種惻隱之心,“惻隱之心,仁之端也”。[12]在楊萬里的詩中,這種“仁”就表現(xiàn)為對民瘼的關(guān)心,對人民遭受苦難的同情。
楊萬里對民生疾苦的關(guān)注是多方面的,既有天災之害:水災、旱災、凍災;也有人為之禍:統(tǒng)治者的盤剝及遺民遭受的苦難。對于下層百姓所遭受的苦難,楊萬里都給予了深切的同情和關(guān)心。這類作品數(shù)量可觀,據(jù)統(tǒng)計,“楊萬里反應民生疾苦之作有百篇左右,占其總量的四十分之一”。[13]其中,反映自然災害的詩作如《憫農(nóng)》[14]:
稻云不雨不多黃,蕎麥空花早著霜。已分忍饑度殘歲,更堪歲里閏添長。
詩題開門見山表明詩人對農(nóng)民痛苦生活的深切的關(guān)心和同情,詩歌不發(fā)議論純粹用事實說話:稻子快成熟時卻遇到旱災,收獲無望,屋漏偏逢連夜雨,耐旱的蕎麥又遭到了早霜的凍害,可能絕收,不僅如此,災年又逢閏年(比正常年份多出一個月,隆興二年閏十一月),老百姓如何度日?
對于下層勞動人民所受到的殘酷剝削,楊萬里將批評的矛頭直指統(tǒng)治者,給予統(tǒng)治者以深刻地批判。如《旱后郴寇又作》[15]:
自憐秋蝶生不早,只與夜蛩聲共悲。眼邊未覺天地寬,身后更用文章為。去秋今夏旱相繼,淮江未凈郴江沸。餓夫相語死不愁,今年官免和糴不。
詩中尾聯(lián)提到“和糴”, 即“和糴法”, 始見于北魏孝明帝?!昂图e法”是中國封建社會對糧食供應進行統(tǒng)籌管理的一種方法,在豐年或者盛產(chǎn)糧食地區(qū),政府用低價收購糧食納入國庫,糧食欠收或者災年用于賑災,這個政策的出發(fā)點屬于惠民之舉,但唐中期以后,由于土地兼并嚴重,該法逐漸演變成為官府巧取豪奪的抑配征購,宋代“和糴”比唐代有過之無不及,官商勾結(jié),地主轉(zhuǎn)嫁“和糴”負擔給農(nóng)民,對農(nóng)民造成了極大的經(jīng)濟負擔和困擾,“餓夫相語死不愁”,老百姓連死都不發(fā)愁,發(fā)愁卻是“今年官免和糴不”,苛政猛于虎,“和糴”弊政對老百姓盤剝何其重。詩人對朝廷“和糴”等弊政的批判和揭露,實際上是對民瘼極度關(guān)切的反映,類似的還有“餓死何愁更平糴,野夫半去只荒田”(《和蕭伯振禱雨》)、“今年斛谷才八錢,明年切莫羨今年”(《白紵歌舞四時詞冬》)等。
宋孝宗是南宋一位有所作為的皇帝,提倡節(jié)儉,但由于宋代自開國一直采取優(yōu)待文士的國策,此時冗官、冗兵、冗費的“三冗”現(xiàn)象愈演愈烈,每年朝廷要負擔金人大量歲幣,故南宋百姓身上的賦稅負擔沉重,地方官吏巧立名目,敲骨吸髓,民生艱難。范成大的代表作《催租行》形象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為官者對百姓的盤剝:“輸租得鈔官更催,踉蹌里正敲門來。手持文書雜嗔喜:‘我亦來營醉歸耳!’床頭慳囊大如拳,撲破正有三百錢。不堪與君成一醉,聊復償君草鞋費。”范成大詩歌以小見大,形象生動刻畫出統(tǒng)治者魚肉百姓的丑惡嘴臉。楊萬里對當時老百姓所承受的沉重賦稅進行了批評,為民疾呼。如《促織》[16]:
一聲能遣一人愁,終夕聲聲曉未休。不解縹絲替人織,強來出口促衣裘。
詩歌以“促織”來比喻橫征暴斂的惡吏,以促織“聲聲”鳴叫比喻惡吏對老百姓的催逼,他們就像《詩經(jīng)·碩鼠》中的統(tǒng)治者,既不懂稼穡,也不從事生產(chǎn),只知道逼迫勞動人民繳納各種苛捐雜稅,末句用一個“強”字刻畫出了官吏的態(tài)度之強橫,形象傳神。
楊萬里現(xiàn)存的4200首詩極富個性色彩、具有創(chuàng)新性,獨樹一幟的詩歌就是他的山水詩。他的山水詩與前代山水詩大家作品最大的不同在于賦予自然萬物于靈性和情思,楊萬里在《庸言》中說:“人者,天地之心也”,把“人”和“天地之心”[17]等同看待。
中國古代山水田園詩產(chǎn)生于魏晉,曹操《觀滄?!烦蔀橹袊剿娭疄E觴;興盛于盛唐,從而形成盛唐山水田園詩派,蔚為大觀。山水田園詩的出現(xiàn),既豐富了中國古代詩歌題材,也開啟了一種新的詩歌審美風貌和審美情趣。陶淵明田園詩之后,謝靈運、謝眺的山水詩成為此類題材的典范,無論是陶淵明、二謝,還是王維、孟浩然,他們山水詩共同的特點是詩人的審美主體對山水景物客體的審美觀照,是用一種物我兩分的方法來看待審美客體,而楊萬里則不同,其眼中之景已不再是簡單的審美客體,而是賦予這些審美客體的靈性和情思,從而就建立起物和我一種新的審美關(guān)系。張瑞君先生認為:在楊萬里的筆下,自然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風云雷電、蟲魚鳥獸并不是無意識的客觀存在,它們像人一樣具有靈性、知覺、意蘊、感情。楊萬里把萬物視為親友,直接進行交流對話,注入滿腔情愛,融自己于萬物之中,同時在對外物的觀照中表現(xiàn)自我的性格。[18]因而,我們會發(fā)現(xiàn)楊萬里的山水詩總是頻繁地出現(xiàn)詩人自己的身影人們會發(fā)現(xiàn)楊萬里的山水詩總是頻繁地出現(xiàn)詩人自己的身影,在他的詩歌中,自然萬物與詩人之間總是充滿了親切的互動。[19]這種互動常以擬人化的抒情手法加以運用,如被廣為人們傳誦的《小池》[20]: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詩歌采用新穎的想象和獨特的擬人手法,賦予泉水、樹蔭、小荷、蜻蜓以靈性和情思,泉水因為有情,故“惜”涓涓細流;綠樹因為有思,故以泉水為梳妝之鏡;小荷有知,故將嫩嫩尖尖的葉角伸出水面;蜻蜓愛美,輕盈地站在小荷之上。對于生活中一個細節(jié)、一個轉(zhuǎn)瞬即逝的美,詩人都能寫出幽情逸趣,所以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云:“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優(yōu)劣”[21];也誠如朱良志先生言:“能在‘生意’之物中親證‘仁’的道德境界”。[22]再如,《過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一)[23]:
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空喜歡。正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過一山攔。
這本是一篇游記,寫的也是最常見的情境,山起起伏伏,行人上山下山,得到的體會無非就是上山容易下山難,但由于作者采用了擬人化的寫作手法,“一山放過一山攔”賦予山以生命力和活力,形象生動,耐人尋味。高低錯落的山似乎幻化成人,或放或放,伸出手向你招手示意,瞬間無情的山變成有情之人。同樣,在《宿靈鶩禪寺》[24]一詩中以最平常的景物寫出出人意表的感受:
初疑夜雨忽朝晴,乃是山泉終夜鳴。流到溪前無半語,在山做得許多聲。
詩人夜宿山寺,聞水聲,初疑夜雨,待晨起,才知一夜無雨,原是山泉水聲驚擾了詩人好夢,山泉流到溪前竟悄無聲息了,一個“語”將山泉在山中的喧鬧、在溪前的靜默刻畫得淋漓盡致。詩人把山泉當作有靈性之物,似乎嗔怪山泉,響了一夜擾“我”清夢,此時卻不言不語了。當然,也有學者認為該詩有政治隱喻的意思則另當別論。
楊萬里、范成大同為南宋末期的文壇巨匠,概括起來講,“從內(nèi)容反映現(xiàn)實的深度來看,楊不如范”。[25]但楊萬里受儒家思想的熏染,其在詩歌中關(guān)切國家社會與世道民生的高人一籌的理論自覺受到后人的關(guān)注和贊譽[26],詩人的“仁者”情懷有意無意間在其作品中彰顯出來,特別是他的山水詩作,詩人將審美主體和山水景物審美客體物我兩融,賦予自然萬物于靈性和情思,耐人尋味,發(fā)人深省。
[1]由文平.試論楊萬里詩歌中愛國愛民思想的表現(xiàn)形式[J].社會科學輯刊,1991,(2):123-127.
[2][3][4][6]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131.65.73.81.
[5][7][8][9][10][11][12][14][15][16][17][20][23][24]辛更儒.楊萬里集箋校[M].北京:中華書局[M].2007.3577.1404.1685.3372.28.3516.3572.118.143.539.3567.408.1783.684.
[13][18]張瑞君.楊萬里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70.113.
[19]羅璇.從“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看楊萬里詩歌的理學內(nèi)涵[J].陰山學刊,2014,(4):42-49.
[21]陳鴻祥.人間詞話注評[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23.
[22]朱良志.中國藝術(shù)的生命精神[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27.
[25]湛之.楊萬里范成大資料匯編[C].北京:中華書局,1964.
[26]王運熙,顧運生.中國文學批評通史(宋金元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293.
I207.22
A
1673-7725(2017)10-0216-05
2017-08-01
宮臻祥(1975-),男,陜西戶縣人,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