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東,姜珊
(長春市第八十七中學,吉林長春 130062)
先生的文字,是不大敢去議論、發(fā)些言語的。學生時期就在課本中接觸,覺得既生澀又難懂,做了老師之后,也不乏聽到孩子們口中“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的說法。魯迅的作品,不是文字生澀難懂,而是先生寫的太過于用心,而讀者未曾以對等的情感去體會,所以不懂。“語文課應當擔負起思想啟蒙的任務[1]。”幸而有此機會,結合《朝花夕拾》一書和最近學習的幾篇文章談談關于教學重點方面的新思考和新體驗。
“帶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夠。便是現(xiàn)在心目中的離奇和荒蕪,我也還不能使他即刻轉化,轉成離奇和蕪雜的文章[2]”,如此,就有了或作或輟,從記憶中得來的《朝花夕拾》,這是先生自述動因。他精心選取往事,以雙重視角,站在少年時期和回首往事的雙重維度編織了這部經(jīng)典。而錢理群先生在《與魯迅相遇》一書中重在于其心靈相遇,剖析著此時背景下的魯迅先生身處紛擾之中,無論是源于外界還是內心,都帶給他極大的壓力,由此煥發(fā)出一種生命的欲求,尋求一種生命的閑靜,從生命底蘊尋找光明的力量,由此便有了這部既真實又有溫度的作品,很多文章也滲透在當今的語文學習中。
長春版教材七年級上冊編選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作者回憶了百草園的童年生活以及三味書屋的讀書生活,表達了從心底油然而生的那份純真喜悅、質樸天然。站在孩子的立場,真實地表現(xiàn)無拘無束、自由快樂(孩子眼中肥胖的黃蜂、彈琴的蟋蟀……)。學生們也覺得一讀就懂,和印象中的晦澀全然不同,并且特別能理解三味書屋生活課堂上的人聲鼎沸、不知所云的讀書聲、描繡像畫畫等,并不是高不可攀,原來魯迅先生的童年生活也是如此,有一種感同身受的快樂,嚴厲的學堂也因孩子們的天性蒙上了一層輕松的色彩。從興趣入手,激發(fā)主動性。他們特別喜歡這種讀得懂,并視為知己的文字,而在本書中比比皆是。此外,我還把重點放在了夏天百草園的景物描寫,讓孩子們知道寫景并不是漫天勾勒,而是有順序、有角度、有層次,在閱讀中嘗試寫作,夯實閱讀方法。結合著課外積累蕭紅的《呼蘭河傳》對祖父后花園的描寫,嘗試進行簡單的景物描寫的訓練,孩子們都漸漸寫得有滋有味、興趣盎然,景物中有故事,故事中顯真情。學過之后,印象最深的不僅僅是無憂無慮的百草園生活和自尋快樂的書塾生活,而是每個人的心中、筆下都有了自己的“百草園”。
此外,學生對講美女蛇的長媽媽特別感興趣,這個雖不是學者,卻擁有很多故事的形象深深吸引著他們。“長媽媽”、“阿媽”、“阿長”,稱呼不同,作者以孩童立場,純粹的喜歡與憎惡。兩次對她心懷敬意,覺得充滿神力,在態(tài)度的波瀾起伏中,最大的改觀就是文題中的《山海經(jīng)》,這個作者念念不忘的寶書,最后竟是字都不識一個的長媽媽送給“我”的,而且是在休假后一見面就迫不及待的給我,“有畫兒的‘三哼經(jīng)’買回來了”,看似詼諧的語言,卻帶給人無盡的感動。沒有文字去描述長媽媽是怎樣的跟人打聽、描繪,這其中的艱辛卻可想而知。而在作者的成長過程中,沒有學問的長媽媽卻對“我”的讀書生活起著不可估量的啟蒙作用。所以,我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體會“我”對長媽媽的感情這一中心上,仔細體會情感的變化?!叭屎窈诎档牡啬赴?,愿在你的懷里永安她的魂靈!”把整篇文章的情感推向高潮,得到震撼。
七年級下冊編了選自《吶喊》的《故鄉(xiāng)》一文。有著上學期深入魯迅先生童年生活的經(jīng)歷作為基礎,孩子們突破了畏懼和抵觸的防線,饒有興味地進行預習和課上交流,也有了穿越回來的活靈活現(xiàn)的各位人物(分角色朗讀環(huán)節(jié)):天真活潑、勇敢可愛的少年閏土與忠厚樸實、愚昧麻木的中年形象形成鮮明對比,讓人為之嘆惋;年輕漂亮、端莊文靜的“豆腐西施”與潑辣刻薄、勢利貪婪的中年楊二嫂形成對比。而所有不能言說的背后都有一個猙獰扭曲的社會群像,人們以勢力世俗為生活的原動力,字字都透著無奈和心酸,表現(xiàn)著中國社會愚昧、麻木、落后輪回的影子。小說以第一視角來觀人觀事,以“我”在故鄉(xiāng)的見聞感受為線索,把內容分為三個部分:回故鄉(xiāng)、在故鄉(xiāng)、離故鄉(xiāng)。通過身邊人的塑造,孩子們更好地把握了人物形象。而我也把本篇課文的重點落在文章的體裁上,以小說三要素為線貫穿課堂。學生獨立自主找出人物形象并分析,滲透閱讀題型和方法(答完整、忌孤詞),小英雄閏土的形象孩子們小學即接觸過,補充好完整的結局變化后又會有新的不同的感受,而可悲的是如今的水生和宏兒面對著既知的朝向,卻無法改變,所以稱之為輪回。此外,初中教材中的魯迅的作品,互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像一本厚厚的大書展現(xiàn)著先生真實的人生。從整合視角找到這些作品共同的精神層面,就是文學作品中永遠說不盡的“故鄉(xiāng)情結”,是他文字營養(yǎng)的供給,也是他抵御現(xiàn)實苦悶的良藥,是一條不能忽視的暗線。
“十一”假期,給孩子們建議了和我同步讀《朝花夕拾》和《吶喊》兩部書,開學之后交流,發(fā)現(xiàn)他們漸漸看進去了,有話可說了,愿意走進魯迅先生,覺得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深不可測了,很多文字第二次接觸便覺得熟悉,能讀懂的東西就倍感親切。正逢本學期接觸到《孔乙己》一文,和孩子們交流:曾經(jīng)有人問魯迅先生,在《吶喊》集中最為得意和喜歡的文字,孩子們紛紛猜測,把自己認為最符合的那個答案進行分享,其實就是《孔乙己》一文。在先生的自序中曾說,寥寥數(shù)頁中,將社會對于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寫出來,十分諷刺,又不明顯。的確,無一字著墨,但又滲透在字里行間。在封建社會末期,通過幾個生活片段,活化了一個自命清高、迂腐不堪的孔乙己形象,諷刺批判了麻木冷漠的社會環(huán)境。本文的重點處理三個部分:其一結合本學期所學《范進中舉》體會封建科舉制度以及封建禮教給人們身體和心靈帶來的傷害,一方面為我國選拔了大批量人才,使很多人走向極端,要辯證地去看待。拓展課外閱讀馮驥才的《酒婆》,既要感知世間美好,也要知曉社會黑暗,注重情感教育。其二結合上學期小說中的人物要素,滲透人物描寫方法,找出文中相關的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特別是“排出九文大錢”和“摸出四文大錢”)等做具體分析。最后探討文章結尾部分“大約孔乙己的確是死了”矛盾的藝術性,假設換成在酒館中的兩個人茶余飯后的談論會不會更好,不斷加深孩子們對文章主旨的體會和把握。
“在一些學??梢钥吹剑處煵皇菦]有余力去讀書學習,而是缺少精神追求,缺少創(chuàng)新意識和‘冒險’的精神[3]?!毕壬奈淖?,要不斷在增加人生閱歷的基礎上生成新思考和新感悟。先生的特立獨行并非是世俗難容,而是他心中難容俗世,明鏡般地照著社會的角落和人心的漏洞,在這些“為人生”的小說創(chuàng)作中,取下了古往今來多少文學的假面,直擊要害,深入大膽地剖析,并寫出它的血與肉來。而我們努力的方向,就是尋找魯迅生命與學生與自己生命之間的契合,慢慢琢磨。
[1]吳非.不跪著教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2]魯迅.朝花夕拾[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3]王棟生.正確認識魯迅作品的語文教育價值[J].語文建設,2008(10):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