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芳
(安徽工業(yè)大學圖書館 馬鞍山 243000)
資源依賴視角下高校圖書館志愿服務組織建設
楊永芳
(安徽工業(yè)大學圖書館 馬鞍山 243000)
資源依賴視角下,針對高校圖書館志愿服務組織存在的“獨立自主性欠佳;志愿服務路徑狹小,缺少一個多元的、開放的、動態(tài)的活動環(huán)境;持續(xù)發(fā)展的資源不足”三方面問題,從加強高校圖書館志愿服務組織建設的角度考慮,提出了圖書館志愿服務組織建設的若干主要策略,主要包括選擇環(huán)境適應與資源替代共生,建立志愿服務組織戰(zhàn)略聯盟,創(chuàng)建信息網絡化平臺,筑造組織“無邊界”等。
資源依賴 高校圖書館 志愿服務組織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福利國家普遍危機的背景下,歐美各國的志愿組織及其活動普遍活躍起來,并成為政府與市場之外舉足輕重的公共力量,對西方發(fā)達國家公共服務的供給、公民精神的建設等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萊斯特·薩拉蒙(LesterM.Salamon)因此稱之為“社團革命”。由于志愿組織數量眾多、類型多樣、功能復雜,因此其所開展的活動及其影響力也有所不同,甚至出現了嚴重的“志愿失靈”(voluntary failure)現象。在薩德爾(JudithR.Saidel)看來,資源是組織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是其開展社會活動所不可或缺的依仗,由于不同的志愿組織所擁有的資源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其所能夠開展的活動及其成效必然存在著根本的差異。
高校圖書館的志愿服務在本質上屬于志愿服務的一部分,既需要遵循開展志愿服務的一般規(guī)律,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屬于高校人才培養(yǎng)體系的一部分,得到了學術界的高度重視。學術界在普遍肯定高校圖書館開展志愿服務重要意義的同時,也指出了其中的不足與缺陷,主要是因缺乏制度化建設從而導致志愿服務難以深入開展、缺乏有效的激勵措施導致志愿者流失、志愿者的素質參差不齊影響服務質量、活動內容單一等方面的問題,并且提出了很多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對策。但是,從總體上看,學術界對高校圖書館志愿服務的性質、特點、意義和功能、志愿活動的開展與管理等方面的研究還不夠系統(tǒng)、深入,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現有的研究缺乏理論的有力支持,因此容易流于表面化和零散化。本文試圖從資源依賴理論的視角出發(fā),從組織理論的層面研究高校圖書館志愿服務組織的建設。
資源依賴理論(ResourceDependencyTheory, RDT)屬于組織理論的重要分支,萌芽于20世紀40年代,20世紀70年代以來被廣泛應用于組織關系的研究。該理論認為組織是一個開放的系統(tǒng),更關注組織與環(huán)境的關系。其代表人物是菲弗(Feffer)與薩蘭奇克(Salancik),兩人在《組織的外部控制:一個資源依賴的視角》一文中,將資源依賴理論設為四重假設:沒有組織是自給自足的。為了獲取所需要的資源,所有的組織必須要與環(huán)境中的其他要素進行交換。組織與環(huán)境交換,獲得組織生存和發(fā)展的關鍵性資源(稀缺資源),沒有這樣的資源就無法生存,這樣對資源的需求構成了組織對外部的依賴[1]57。資源的稀缺性和重要性決定了組織對環(huán)境的依賴程度。組織為了求得生存不得不從環(huán)境中取得關鍵和稀缺的資源,但組織同時也在主動地管理和控制環(huán)境,以減少對外部環(huán)境的依賴程度[2]72。
高校圖書館志愿組織的持續(xù)生存和發(fā)展所需的各種資源,都是有賴于從環(huán)境中不斷獲取。這些資源包括人力資源、物質資源、信息資源和社會資源等。其中人力資源主要是志愿者,數量充足、高質量的讀者志愿者是圖書館志愿服務的基本條件,它直接關系到志愿服務組織的規(guī)模和活動開展范圍的大?。晃镔|資源包括資金、設備設施等,是志愿服務運轉和活動開展的基礎;信息資源主要指外部信息資源,是組織對其所處的外部環(huán)境信息的了解情況。充分掌握外部信息資源有利于組織的運作和發(fā)展。社會資源通常包含活動許可、社會聲譽、項目組織經費及活動開展場地等,是志愿服務組織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保障。高校圖書館志愿服務組織不僅依賴學校的縱向資源和圖書館的內部資源,對其他外部資源的需求和依賴程度也越來越高。
1.獨立自主性欠缺。高校圖書館志愿服務資源主要來源于學校,首先學校掌握著對圖書館志愿組織及活動開展的許可權,合法身份的認可以及獎勵、補助、合同委托等形式的經費投入。其次廣大的大學生讀者為圖書館志愿服務提供了豐富的人力資源。高校圖書館志愿服務組織自有資源非常有限,對學校志愿資源依賴程度頗高,置于高校團委的直接控制之下而具有濃厚的行政色彩?;顒舆\作的自主性往往受到一定的干涉限制,獨立性欠佳。高校圖書館志愿組織為了求得生存,有時被動地服從與順從學校上級志愿組織提出或硬性攤派的服務活動,由于缺乏相應的協(xié)調與溝通環(huán)節(jié),活動效果大打折扣,活動吸引力受損,容易引發(fā)志愿者負面情緒,導致志愿者流失。
2.志愿服務路徑狹小,缺少多元、開放、動態(tài)的活動環(huán)境。圖書館志愿者活動的開展主要局限于高校圖書館內部服務,志愿者主要從事衛(wèi)生清潔、圖書的排架、值班等類型活動,活動內容單一。服務以運動式為主,在學雷鋒日、世界讀書日、讀者服務月等特定日子里,活動蜂擁而上,曾一度出現活動期間志愿資源過剩,運動一過志愿者銷聲匿跡的現象。運動化和活動式的服務傾向,在影響和規(guī)模上發(fā)揮了良好效應,但是由于非常態(tài)化的方式,缺乏可持續(xù)發(fā)展。此外,活動項目缺少深入的調研和科學的設計,活動有時并非基于志愿者的興趣愛好與能力提升的考慮,可以發(fā)揮的自由空間狹小。活動開展極少滲入本土兄弟圖書館、社區(qū)、公共圖書館、基層圖書館,更極少參與社會其他機構的志愿服務,圖書館志愿資源社會開放性不高,流動渠道不通暢,存在外部志愿資源流入難,豐富的大學生讀者志愿者和專業(yè)知識館員志愿者資源流出難的現象,缺少以深入參與方式開發(fā)志愿服務的多元的、開放的、動態(tài)的環(huán)境,志愿服務路徑有待拓寬。
3.持續(xù)發(fā)展的資源不足。依據資源依賴理論,圖書館志愿服務與學校都具有自身的功能優(yōu)勢:學校承認其合法性,提供活動經費、獎勵、服務設施、辦公物品等金融物質資源;高校圖書館志愿服務活動的主體和服務對象都是在校大學生,因此是培養(yǎng)與鍛煉大學生公共精神的重要途徑,也是社會道德建設的一部分,兩者之間應該是雙向依賴的合作伙伴關系。然而,在推進高校圖書館志愿服務的實踐中,并未真正理順學校與高校圖書館志愿服務組織的關系。其中,最為突出的問題表現為兩者之間是一種非均衡性過度依賴關系。在學校與圖書館志愿組織資源互動合作中,學校在權力支配上處于強勢位置,圖書館志愿服務組織的弱勢地位以及本身自治能力的問題導致二者在資源依賴上的非對稱。學校掌握著高校圖書館志愿組織生存與發(fā)展的關鍵性資源,對圖書館志愿服務組織施加過多控制與影響。高校圖書館志愿組織不可能同企業(yè)一樣,通過創(chuàng)造利潤來維持組織的正常開支和運轉,同時又不可能減少開支或者不開支,基本上是依靠學校提供財力、資源一條路,沒有發(fā)言權,而學校所給予的經濟資源物質支持又很有限,圖書館志愿服務很容易出現資源供給不足,持續(xù)有效的發(fā)展必然受到影響。
菲弗和薩蘭基克認為,組織對外部環(huán)境要素的依賴程度主要取決于三個因素:資源對組織維持運營和生存的重要性;持有資源的群體控制資源分配和使用的程度;替代資源的可得程度[3]121。圖書館志愿服務組織要想削弱其對學校資源依賴的控制,減少與學校環(huán)境相互依賴的不對稱性,降低行政化,進一步提升志愿服務質量,更好地助人自助,需要采取系列行動策略。
1.加強高校圖書館志愿服務組織建設。制定高校圖書館志愿服務管理辦法,將志愿服務管理上升到制度層面實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外部干擾,保證其志愿服務運行的獨立性。加強志愿者領袖及骨干、星級志愿者培訓力度,進行一定物質與精神的激勵,整合網絡資源,精準崗位匹配,建立志愿服務考核及評估體系,以項目化運作推動志愿服務常態(tài)化發(fā)展。推進圖書館志愿服務組織文化建設,提高組織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強志愿者的歸屬感和對志愿服務的認同度,提升志愿服務效果,并在后期將其內化為自覺自愿的行為。創(chuàng)設活動品牌,建立服務基地,形成長效建設,使服務走向優(yōu)質化道路。
2.選擇環(huán)境適應與資源替代共生。高校圖書館志愿者服務與校方并不是單純的服從與順從關系,而是彼此的依賴關系,這是由于他們都掌握著某些重要的資源。首先學校掌握著對圖書館志愿組織及活動開展的許可權,包括獎勵、補助、合同委托等形式的經費投入。其次圖書館志愿組織所獲得公信力、專業(yè)知識、信息溝通與傳遞等資源。高校圖書館志愿組織一方面要選擇適應學校環(huán)境,履行好校上級志愿組織的監(jiān)督和下達的一些服務任務,盡量避免發(fā)生沖突。比如按校團委、校志協(xié)的要求定期召開會議,統(tǒng)一安排新成員參加志愿者宣誓儀式,按時遞交工作總結報告等,盡力配合完成他們交辦的任務。本著節(jié)約的原則,將項目所需資金和物質資源盡量壓縮到最低,或者選擇一些出力不出錢的實施項目,達到“少花錢,多辦事”的目的。另一方面高校圖書館志愿服務組織應積極開發(fā)無形的關系資源,努力與當地社區(qū)、企業(yè)、學術團體和媒體建立密切的聯系,獲取活動場地、活動策劃等的經費開支,提升公益形象和聲譽,通過承接公益活動組織、團體活動策劃、志愿服務事業(yè)培訓的諸多形式爭取更多方面的資源支持,促進圖書館志愿服務組織獨立自主性的成長。
3.建立志愿服務組織戰(zhàn)略聯盟。資源依賴理論認為,組織的脆弱是由于單個交換依賴造成的,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將組織發(fā)展成為依靠各種交換,較少依賴單個交換的情況[4]241。高校圖書館志愿服務要克服依靠資源來源單一的風險,應堅持多元化資源依賴渠道,在依賴校方提供資源的同時,拓寬其他資源依賴渠道,與地方其他高校圖書館志愿服務組織、公共圖書館志愿服務組織、社區(qū)志愿服務組織等不同部門聯結起來,促進和諧的協(xié)作治理模式。本著“優(yōu)勢互補、團結合作、務求實效、共同發(fā)展”的基本原則,搭建開放、聯合的志愿服務平臺,加強志愿服務協(xié)作機制建設,建立彼此有利的合作關系,積極開展各種層次和方式的志愿服務交流活動,最大限度發(fā)揮志愿服務資源。
4.創(chuàng)建信息網絡化平臺,筑造組織“無邊界”。要實現志愿服務引發(fā)更大的“蝴蝶效應”,必須打造適合“蝴蝶”生存的空間和條件。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社會發(fā)展的網絡化為圖書館志愿服務活動的網絡化管理提供了高效、便捷、共享等良好的“蝴蝶”孵化空間。高校圖書館志愿者組織可以依托當地的大型門戶網站,建立全市乃至全省統(tǒng)一的圖書館志愿者服務網絡平臺,可以依據圖書館的不同功能劃分高校圖書館、社區(qū)館、公共館等類型志愿服務版塊,分類不分家。設立圖書館志愿服務活動專區(qū)、招募志,宣傳圖書館志愿者服務;可以利用網絡空間信息的瞬間傳播和交互性,快捷高效地開展各類讀書助讀活動,開辟新書好書推介、書評述評等讀書專欄;壯大圖書館志愿者隊伍,加強志愿者、志愿者群體以及志愿者個體與志愿者群體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促進圖書館志愿服務資源優(yōu)化組合,服務活動優(yōu)勢互補,以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圖書館志愿服務的作用和價值。網絡化平臺的“無邊界”,化繁為簡,不僅能減少組織復雜的管理層級,大大增強了組織的反應能力,同時也降低了組織運行的成本。不僅實現組織之間的外部溝通也實現組織內部成員之間的溝通,而且可以通過對跨部門合作理念的強化能夠轉化為組織內部成員合作式的行為方式,能夠有效地統(tǒng)一組織內部員工的思想與行為。
總之,作為志愿服務組織一分子的高校圖書館志愿服務組織,必須根據所依賴的資源環(huán)境變化適時調整優(yōu)化組織工作,唯有此才能獲得持續(xù)長效發(fā)展。
[1]馬迎賢.組織間關系:資源依賴視角的研究綜述[J].管理評論,2005(2).
[2]馬立,曹錦清.基層社會組織生長的政策支持:基于資源依賴的視角[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4(6).
[3]胡楊成,蔡寧.資源依賴視角下的非營利組織市場導向動因探析[J].社會科學家,2008(3).
[4]李紅宇.基于資源依賴理論探析中國大學自治:以“985工程”建設為例[J].江西社會科學,2011(2).
★作者楊永芳為安徽工業(yè)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圖書館服務與管理。
2014年安徽省高等學校圖書情報委員會項目(TGW14B39)。
G251
A
2016-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