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涵(河南大學藝術學院 475001)
蘇 揚(河南財經政法大學藝術系 450046)
“當代藝術”在中國與西方的差異與矛盾
——以“裝置藝術”為例
李 涵(河南大學藝術學院 475001)
蘇 揚(河南財經政法大學藝術系 450046)
“當代藝術”在中國已經不是一個陌生的詞語,中國藝術家自上世紀90年代初參加第45屆威尼斯雙年展開始,頻繁參加各類國際當代藝術展覽,“裝置藝術”作品在中國的“當代藝術”中占了一個很大的比重。本文內容從“當代藝術”的概念出發(fā),分析敘述當代藝術在中國的發(fā)生以及現狀,并且從藝術家背景、作品等方面分析“中國裝置藝術”與西方“裝置藝術”的錯位之處。
裝置藝術;現代性;后現代性;審美現代性
“裝置藝術”(Installation art)是發(fā)端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西方當代藝術種類,它概念的界定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其原因在于它的復合型、多樣性、邊緣性與觀念性。由于“裝置藝術”本身的創(chuàng)作基本上都以現成品為主要元素,所以現成品藝術也屬于“裝置藝術”的一種類型?,F成品藝術最早的概念是緣于杜尚的一件作品,這件作品借助小便器并賦以“泉”的名字,它被稱之為第一件現成品藝術?,F成品藝術對于“裝置藝術”有一個先驅和引導的作用,“裝置”顧名思義就是藝術家的一種創(chuàng)作方法,從藝術形態(tài)的角度考察,裝置藝術具有對西方傳統(tǒng)架上繪畫等傳統(tǒng)藝術的反叛與對立,折射出西方文藝思潮轉向的文化背景。
(1)三個時間節(jié)點
關于當代藝術(Contemporary art),通常有兩種解釋的意義。其一是指目前當下正在實踐中的“藝術風格”,其二是指的就是從1960年代后期開始至今的藝術風格?!爱敶囆g”在中國開始于上個世紀80年代,這個詞語的產生,與中國80年代特殊的文化語境很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高名潞解釋為“‘當代’的含義是剝離了時間的概念,并且從藝術作品的先鋒意識來講的?!薄爱敶囆g”在中國經歷了三個重要時間節(jié)點:
第一,1979年的“星星畫展”,這次畫展的藝術形式雖然仍然是以繪畫和雕塑這種傳統(tǒng)藝術形式為主,但是從創(chuàng)作方法、材料運用等方面已經初步具有前衛(wèi)藝術的特征。第二,就是“85新潮運動”,它是“當代藝術”在中國形成和急速發(fā)展的一個階段,其中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對中國藝術傳統(tǒng)的突破和反叛。第三,就是上個世紀80年代末的《中國現代藝術展》,這次的展覽拉開了“當代藝術”在中國發(fā)展的序幕,代表作品就是肖魯的兩聲槍響。
(2)四個發(fā)展階段
“當代藝術”在中國的發(fā)展過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1976-1984年,文化大革命結束后的時間里,實驗藝術創(chuàng)作具有不確定性和對歷史反思的特征;第二個階段,1985-1989年,八五新潮或先鋒運動為主;第三階段:1989年到20世紀90年代:通過行為藝術來表達壓抑的階段;第四階段:20世紀90年代后期至今,呈現出一種具有國際主義的姿態(tài),在國內及國外舉辦大規(guī)模的展覽。在整個20世紀90年代,大部分走在前沿的中國藝術以三種形式逐漸轉變?yōu)椤爱敶囆g”。許多藝術家放棄傳統(tǒng)的藝術媒介,轉向裝置藝術、行為藝術等,他們把大部分的精力集中在直觀的、與參與者共同體驗的互動性上。
(1)第三股潮流的西方“裝置藝術”
在當今西方藝術創(chuàng)作中,有很多繁雜的藝術創(chuàng)作格局和潮流,每一股潮流都有它自己的活力、價值、模式和組織形式。
第一股潮流是全球化藝術的美學,通過反復重現現代主義和結合個別當代化進程得以實現的,這股潮流在公共宣傳、博物館和藝術市場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第二股潮流是產生于第三、第四和第二世界非殖民化的進程中,但是由于它的繁雜性并沒有聯(lián)合成為一場整體的藝術運動,但是卻產生了一大批關于地方性、民族性、反殖民化的、后殖民主義的等獨立價值觀的藝術作品;第三股潮流與其他兩股潮流類型不同,主要是新一代人變化的產物,體現在大量活躍在圖像體系中藝術家的活動結果,作為藝術類型來講,更偏向于個人化、小規(guī)模和適當的發(fā)行量,與做出宏大宣言和紀念碑式的制作規(guī)模,以及重組現代主義和藝術轟動效應回顧主義的特點不同,而且也不做后殖民主義的轉折時期突出的見證。西方裝置藝術的創(chuàng)作屬于第三股潮流。這一類的藝術家們當然也汲取了前兩股潮流的特點,但是他們已經越來越少地關心前者的權力結構衰退和斗爭方式,反而他們更多關注的是各種媒介材料交互的可行性。
(2)政治波普的宣揚
西方藝術批評家杰德?珀爾在《The New Republic》雜志上發(fā)表了有關于中國現當代藝術的報道‘Mao Crazy’。杰德?珀爾認為‘中國現當代藝術’作品的內容過于老套,思維狹隘并且缺少想象力。中國的藝術評論家當即也對此篇文章做出了反擊,因為畢竟“裝置藝術”也好,“當代藝術”也好,都是基于西方的發(fā)展上而在中國出現的,所以在藝術創(chuàng)作方式與西方雷同是避免不了的現象。中國在改革開放后,裝置藝術創(chuàng)作在形式上全盤接受西方的所有藝術類型,但是在理論和藝術思潮方面并沒有沿著西方的發(fā)展軌跡而來,這是由于當時中國的社會背景和文化環(huán)境造成的。從中國“裝置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手法和藝術家創(chuàng)作理念相對于西方“裝置藝術”是一個錯位的表象。
從藝術家勞申伯格到羅曼?昂達克,西方從事“裝置藝術”創(chuàng)作的藝術家大多都沒有接受過學院式的系統(tǒng)藝術訓練,勞申伯格在大學期間學習的是醫(yī)學,羅曼?昂達克也并沒有經歷過學院教育,還有一些藝術家雖然在藝術院校學習過,但是畢業(yè)后并沒有找到基于藝術內容的穩(wěn)定工作,而是從事了與藝術毫不相關的工作。所以西方的藝術家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是則是完全自主的,他們不受政府等一切官方話語權的控制,并且由于他們的藝術創(chuàng)作不受學院派的影響,從創(chuàng)作上來說更能從內心出發(fā),不受政治等外部因素所控制。
而中國從事“裝置藝術”創(chuàng)作的藝術家大多都是從藝術院校中走出來,并且在畢業(yè)后還在繼續(xù)從事著與藝術相關的工作。例如艾未未、蔡國強、徐冰、宋冬、邱志杰、張培力等,他們在學習期間有過較為系統(tǒng)的訓練,并且依靠官方藝術界的支持在畢業(yè)后也衣食無憂,這一點與西方的藝術家有很大的反差。由于不能脫離官方藝術話語體系,所以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常常會受到政治、社會、歷史等因素的影響。例如谷文達的“紀念碑”系列的作品,以及邱志杰書寫一千遍蘭亭序的錄像裝置藝術作品,都離不開中國精神、中國元素以及政治因素。中國藝術家所創(chuàng)作的“裝置藝術”作品往往是基于社會背景問題、政治問題、環(huán)境問題等等。這與西方沖破學院派創(chuàng)作的形式以及表達個人對生活感受的藝術創(chuàng)作有截然不同的取向,原因不僅僅是藝術家的背景不相同,更重要的是中國現代性文化發(fā)展環(huán)境與西方現代性有著誤讀和錯位。
緣于中國“現代性”與西方“現代性”的差異以及中西社會背景的巨大不同,使得中國裝置藝術沿著自身的特點發(fā)展,形成了與西方迥然不同的發(fā)展軌跡,突出表現在裝置藝術自主性、基于創(chuàng)作思想等方面。顯然,原本屬于當代藝術的裝置藝術,在中國目前的語境視域下,存在有對“現代性”的“誤讀”,事實上,這種“誤讀”既有主觀層面,也有中國特定社會背景的客觀層面。
[1]高名潞.現代性與抽象[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9.
[2]泰銳?史密斯.“背景敘述:現當代藝術,世界趨勢,中國”.《什么是中國當代藝術》.305-328.2009.
[3]故飛飛.“杰德?珀爾:中國當代藝術侮辱了人生”. [DB/OL].藝術國際博客.互聯(lián)網.2014-2-28.網址:http://blog.artintern.net/article/422387.
[4]巫鴻.作品與展場巫鴻論中國當代藝術[M].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5.
[5]什么是中國當代藝術——2009中國當代藝術理論批評研討會論文文集[M].四川:四川美術出版社,2009.
李涵(1989- ),女,河南大學藝術學院動畫系助教,研究方向:動畫設計。
蘇揚(1987- ),男,河南財經政法大學藝術系助教,研究方向:平面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