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振錕[中國人民大學(xué)國學(xué)院, 北京 100872]
曾參形象溯源及孔曾形象對比——以《論語》為核心
⊙宋振錕[中國人民大學(xué)國學(xué)院, 北京 100872]
曾子作為儒家重要代表人物,被后人追封為“宗圣公”,其形象在不斷塑造和變化中。本文以《論語》為核心史料,討論曾子的原始形象,從忠信、忠恕、謹慎、修身等角度進行分析,并分析曾子“孝”的形象的形成過程。此外,也借助《論語》的材料對孔子和曾子的形象進行比較,更準確地理解曾子的特征。
曾參 曾子 忠信 忠恕 孝 孔子
顧頡剛先生提出“層累地造成中國古史”,這種文化現(xiàn)象同樣適用于考察儒家圣人的形象。由于漢武帝之后儒家獨尊,儒家圣人的形象不斷被抬升乃至神化?!妒酚洝た鬃邮兰摇份d“其(指孔子)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chǎn),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這種描摹顯然有意將孔子與圣賢聯(lián)系起來,并非客觀的外貌記錄,而是著意抬升孔子地位。司馬遷本著客觀記史的態(tài)度尚且如此,說明此前孔子形象的建構(gòu)過程已經(jīng)展開。到《論衡·書虛篇》中甚至記載孔子站在泰山之上望見蘇州的閶門,其身體特征就“玄之又玄”了。外貌如此,其人之道德學(xué)問,地位評述更具備“層累說”的特點??鬃又了罏橐唤椴家?,死后卻累世受封,唐玄宗封之為“文宣王”,宋真宗升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又加封為“大成至圣文宣王”,順治年間改為“大成至圣文宣先師”,孔子儼然成為一面代表古代政府和道統(tǒng)的旗幟。而曾參作為《論語》中極為重要的幾位弟子,其形象也自然隨同孔子不斷被后世所塑造抬升,至元文宗被追封為“宗圣公”,與“復(fù)圣顏子”“述圣子思子”“亞圣孟子”合為“四圣”配享孔圣。最為接近孔子與曾子生活時代的記載是《論語》,本文以《論語》為核心,摒除后世建構(gòu),考察一下比較接近原形的曾子形象。直接或間接提及曾子的《論語》有15章,分別為:學(xué)而篇第4章、第9章,里仁篇第15章,泰伯篇第3至7章,先進篇第18章,顏淵篇第24章,憲問篇第26章,子張篇第16至19章。
對于曾子最早的史書記載是《史記》,司馬遷摒除他覺得不可信的信息,選取可信部分進行記載,《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云:“曾參,南武城人,字子輿。少孔子四十六歲。孔子以為能通孝道,故授之業(yè)。作《孝經(jīng)》。死于魯。”司馬遷的記載只抓住了曾參重孝這一特點,這符合曾子在后世流傳過程中形成的形象,但是并非根據(jù)《論語》可以發(fā)現(xiàn)的曾子最明顯特征,司馬遷的選取令我們覺得有些奇怪。
《論語》中直接記錄曾子談孝或者孝行的句子很少,甚至在很多學(xué)生詢問孔子關(guān)于“孝”的含義(如《論語·為政》第5到第8章)時,曾子也未開口。而關(guān)于其“忠信”與“慎”的記載則非常多,二者又非截然分開的兩種品質(zhì),而是雜糅在一起的,對自己嚴格的“忠信”要求其實就是謹慎地修養(yǎng)自身之表現(xiàn)。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論語·學(xué)而》第4章)“忠”即盡己之力,這是“士”最重要的精神之一,孔子也談“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論語·八佾》第19章),“信”是坦誠對人,其實也可算作對人之“忠”的一種,孔子言“敬事而信”(《論語·學(xué)而》第5章),“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論語·學(xué)而》第6章),“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 ,小車無 ,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第22章)。但孔子從未如曾子這般將“忠信”每日多次反省,這也反映了曾子為人之謹慎。曾子將“忠”抬升到至高地位還有《論語·里仁》第15章,云:“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映?,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贝颂幵訉⒎蜃拥牡栏爬椤爸宜 ?,忠的含義已經(jīng)解釋過,恕的含義可見:“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保ā墩撜Z·衛(wèi)靈公》第24章)或許曾子將“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理解為了“夫子之道”,其實孔子談忠、忠信、忠恕等,并未將之置于最高地位,如“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論語·述而》第25章)并未將忠信排在最前面,如“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xué)也”(《論語·公冶長》第28章)將好學(xué)的重要性置于忠信之上。從孔子的思想層面講,其一生致力于恢復(fù)周禮,這是其最高政治目標,而“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第3章),表明在他看來仁是禮的基礎(chǔ)。所以夫子之道如果“一以貫之”的話自然應(yīng)該是“仁、禮”,而非“忠、信”。曾子這樣解讀“夫子之道”其實表達的是“曾子之道”。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保ā墩撜Z·泰伯》第6章)這一章看似并無忠信等字眼,其實前三個分句若能做到,必須盡己為人,言而有信,正是靠“忠信”二字,可見曾子將此作為君子之德中最重要的一點。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第7章)這章也同樣是字面沒有“忠信”二字,但“仁以為己任”“死而后已”都是盡己重信的體現(xiàn),恰可用“忠信”二字做注腳。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保ā墩撜Z·學(xué)而》第9章)此處提出“慎”,曾子之謹慎修身是其性格一大特色,尤其與孔子的對比更為明顯。“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穸螅嶂夥?,小子!’”(《論語·泰伯》第3章)曾子病重將死的神態(tài)如此謹慎內(nèi)斂,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不改變。對比孔子生命尾聲的表現(xiàn),《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病,子貢請見??鬃臃截撜儒羞b于門,曰:‘賜,汝來何其晚也?’孔子因嘆,歌曰:‘太山壞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謂子貢曰:‘天下無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殯于東階,周人于西階,殷人兩柱間。昨暮予夢坐奠兩柱之間,予始殷人也?!笃呷兆洹!笨鬃拥谋憩F(xiàn)雖也有哀痛,但其言其行十分豁達,堪稱長歌當哭,毫無哀戚之氣,慷慨壯闊,悲涼激昂,孔子之氣度心胸眼界與曾子截然不同,通過對比更可以感知曾子之“慎”。類似本章的還有:“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保ā墩撜Z·泰伯》第4章)同樣是在生命將盡時,曾子還關(guān)心著“動容貌,正顏色,出辭氣”,這都屬于內(nèi)在修養(yǎng)的層面,曾子之重修養(yǎng)可見一斑。而“籩豆之事”是形式上的“禮”,曾子輕描淡寫地說“有司存”,表明其不重視這些。這又與孔子不同,孔子十分重形式上的禮,具體可參見《論語·鄉(xiāng)黨》中對于孔子生活細節(jié)之記載,再如孔子有關(guān)顏回喪事之言論(具體可參見拙作《曾參形象溯源及孔曾形象對比——以<論語>為核心》)等,都表現(xiàn)孔子重外在之“禮”。而曾子的言論恰表明其把內(nèi)在修養(yǎng)提升到很高地位?!霸釉唬骸阅軉栍诓荒?,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于斯矣?!保ā墩撜Z·泰伯》第5章)這一章前兩個分句類似孔子所謂“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第15章),但曾子的敘述方式很獨特,特別強調(diào)“能”問于“不能”,“多”問于“寡”,仿佛明知自己有優(yōu)勢還要下問,和孔子比起來,曾子對自己更嚴苛,這也符合前文論述的其人特點?!坝腥魺o,實若虛”也是如此,這種敘述方式給人過分謙遜之感,乃至趨近《老子》所謂“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的境界了,與一般對儒家的認知不符,這也源于曾子的極端內(nèi)斂和極端重視修養(yǎng)。“犯而不校”體現(xiàn)的則是“恕”,可見曾子思想是一以貫之的。此處曾子說能做到這些的“吾友”,朱熹注解為“馬氏以為顏淵是也”,曾子在嚴謹修身這方面確實與顏回十分相似。通過曾子與孔子對比看曾子特點,還可舉兩例:一是“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保ā墩撜Z·顏淵》第24章)二是“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釉唬骸铀疾怀銎湮??!保ā墩撜Z·憲問》第26章)先解釋第一例,本章可以與孔子所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作比,同樣講志同道合的朋友之間進行切磋,孔子談其快樂,曾子便把“友”說成輔助仁德的工具或手段,曾子性格中少了孔子的豁達快樂,完全是板起臉來嚴于律己的形象。后一章則更為明顯地體現(xiàn)這一點,同樣是說安守職位本分之事,孔子敘述的是不在就不做,曾子敘述的是思想不能超出此范疇,顯然后者更為嚴苛、謹慎,從同一件事的不同敘述方法可以絕好地看出人的性格與觀念。這些都與前文描述的曾子形象相符。《論語·子張》第16章載“曾子曰:‘堂堂乎張也,難與并為仁矣?!睏畈壬忉尀椋骸案鶕?jù)《論語》和后代儒家諸書,可以證明曾子的學(xué)問重在‘正心誠意’,而子張則重在言語形貌?!彼栽优u子張沒有達到仁德。楊先生的解釋恰好說明了曾子注重內(nèi)在修養(yǎng)的特點。
總之,曾子格外重視內(nèi)在修養(yǎng),將忠、信、恕作為最重要的道德觀念,為人嚴苛而謹慎,與孔子大不相同。后人認為曾子作《大學(xué)》,其中的“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理論和分析《論語》所得的曾子形象確實相符。
在曾子同時代及稍后,有一些流傳很廣的軼事,顯然可知這些事情不是真的,但可以通過分析這些故事流傳的原因,為前文總結(jié)出的曾子形象做些旁證。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載:“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汝還,顧反為汝殺彘?!捱m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釉唬骸畫雰悍桥c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xué)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炫脲橐??!焙芏嗳私庾x這段材料,是講人應(yīng)該守信,這顯然不對。韓非子從法家的角度出發(fā),是為了講法令嚴明,執(zhí)法如山,和“商鞅立木”的意義一樣,用曾子之教比喻“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儒家人物和故事被賦予法家意義,為何選取曾子呢?一定是因為在當時社會上曾子有著“言出必行”的名聲,故用此人講寓言有說服力。這從側(cè)面印證了曾子重“信”。
《戰(zhàn)國策·秦策二》載:“昔者曾子處費,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而殺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椬匀簟S许曆?,人又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織自若也?!表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懼,投杼逾墻而走。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也?!边@段話為講謠言的可怕之處,原本可能與曾子無關(guān),為何要以曾子為核心人物?“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因為曾參在社會上流傳著修養(yǎng)極高、信用極高的名聲,如此尚且被流言所擊敗,這才有說服力,如果換成一個品質(zhì)原本可疑之人做中心人物,寓言也便失去意義了。故本段材料側(cè)面證實了曾子修養(yǎng)之高,廣有名聲。
《莊子·讓王》載:“曾子居衛(wèi), 袍無表,顏色腫噲,手足胼胝。三日不舉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纓絕,捉
而肘見,納屢而踵決,曳繼而歌《商頌》,聲滿天地,若出金石。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故養(yǎng)志者忘形,養(yǎng)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莊子》文章喜歡編排儒家人物,借儒家人物來講道家思想文化,本段文字把曾子描摹成參透天地之心的得道者,雖與其原本形象不符,但正是由于莊子注重內(nèi)心修養(yǎng)在當時社會上頗有聲名,才會被選用為故事主角,因此這也是個側(cè)面例證。此外,“ 袍無表,顏色腫噲,手足胼胝。三日不舉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纓絕,捉 而肘見,納屢而踵決”這種不重外在只重內(nèi)心的形象塑造恐怕是受前文提到的《論語·泰伯》第4章的影響。
《說苑·立節(jié)》載:“曾子衣敝衣以耕,魯君使人往致封邑焉。曰:‘請以此修衣?!硬皇?。反復(fù)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則獻之,奚為不受?’曾子曰:‘臣聞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驕人,縱子有賜,不我驕也,我能不畏乎?’終不受??鬃勇勚?,曰:‘參之言足以全其節(jié)也?!北径谓柙又v君子名節(jié),文中曾子所說的話“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驕人,縱子有賜,不我驕也,我能不畏乎”展現(xiàn)出其謹慎的特點,與“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如出一轍。
《論語》中曾子談“孝”的有兩條,一為“曾子曰:‘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論語·子張》第17章)一為“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保ā墩撜Z·子張》第18章)這兩章都是轉(zhuǎn)述孔子的話,并非曾子思想的自我表達;而其恭恭敬敬轉(zhuǎn)述的態(tài)度恰好反映了前文論述的曾子謹慎修身的態(tài)度;同時也令我們聯(lián)想起《孝經(jīng)》中曾子受業(yè)于孔子的情景。
“孝”的形象加于曾子,來源于《孟子》與《孔子世家》?!睹献印るx婁上》載:孟子曰:“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之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曾子養(yǎng)曾皙,必有酒肉;將徹,必請所與;問‘有馀?’必曰‘有。’曾皙死,曾元養(yǎng)曾子,必有酒肉;將徹,必請所與;問‘有馀?’曰:‘亡矣?!瘜⒁詮?fù)進也。此所謂養(yǎng)口體者也。若曾子,則可謂養(yǎng)志也。事親若曾子者,可也?!贝颂幵铀宫F(xiàn)出的孝符合孔子所謂“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和“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并非是物質(zhì)層面的奉養(yǎng),而是精神層面的孝。
《莊子·寓言》載:“曾子再仕而心再化,曰:‘吾及親仕,三釜而心樂;后仕,三千鐘而不洎,吾心悲?!茏訂栍谥倌嵩唬骸魠⒄撸芍^無所縣其罪乎?’曰:‘既已縣矣。夫無所縣者,可以有哀乎?彼視三釜三千鐘,如觀雀蚊虻相過乎前也?!北径卧捰质乔f子在借儒家人物講道家思想,把孔子塑造成完全忽視俗世之事的得道形象,借孔子之口批評曾子留戀官位,將曾子當作反面人物進行批判。但是其中仍然展現(xiàn)了曾子的孝心,運用道家邏輯諷刺其即使有孝心也不可取。批判曾子而展現(xiàn)出來孝,應(yīng)該尤為可信??梢姂?zhàn)國中期莊子時代曾子已廣有孝名了。
《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載:“曾參,南武城人,字子輿。少孔子四十六歲。志存孝道,故孔子因之以作《孝經(jīng)》。齊嘗聘,欲與為卿,而不就。曰:‘吾父母老,食人之祿則憂人之事,故吾不忍遠親而為人役。’參后母遇之無恩,而供養(yǎng)不衰。及其妻以藜丞不熟,因出之。人曰:‘非七出也?!瘏⒃唬骸?小物耳,吾欲使熟,而不用吾命,況大事乎?’遂出之,終身不取妻。其子元請焉,告其子曰:‘高宗以后妻殺孝己,尹吉甫以后妻放伯奇。吾上不及高宗,中不比吉甫,庸知其得免于非乎?’”本段文字的開篇與司馬遷《史記》中的記載很像,司馬遷應(yīng)該取自此處。本段中說曾子作《孝經(jīng)》,這已經(jīng)是把“孝”的帽子扣在其頭上了,并進一步將曾子的孝行夸大,因“其妻藜 不熟”而休妻,只為行孝,這已經(jīng)開始有后世的“愚孝”色彩了,對曾子之孝的建構(gòu)已然展開?!抖男ⅰ分杏涊d“周曾參,字子輿,事母至孝。參嘗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無措,望參不還,乃嚙其指。參忽心痛,負薪以歸,跪問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嚙指以悟汝爾?!眲t將這種建構(gòu)推到頂峰。
①③ 司馬遷:《史記》(第六冊),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1921頁,第1944頁。
② 司馬遷:《史記》(第七冊),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2205頁。
④ 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jīng)注校釋》,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122-123頁。
⑤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04頁。
⑥ 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228頁。
作 者:宋振錕,中國人民大學(xué)國學(xué)院在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詩詞,中國古代小說。
編 輯:曹曉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