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康德“建筑術”探析理性運用的二重性

2017-03-10 16:26
懷化學院學報 2017年6期
關鍵詞:知性康德理性

鄧 佳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100871)

從康德“建筑術”探析理性運用的二重性

鄧 佳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100871)

康德將哲學的任務轉向對理性自身的考察,發(fā)起認識方法上的“哥白尼革命”,回應理性如何獲得普遍有效性認識的難題。“建筑術”作為關于系統(tǒng)的藝術蘊含了先驗方法的合目的特征,本文從“建筑術”探究理性運用的建構性與調節(jié)性二重內蘊,即理性建構的科學知識體系、知識的合目的性關聯(lián)以及對通過調節(jié)形成的認識的界限和目的,審視“建筑術”在批判哲學中的地位及其方法論意義。

建筑術;理性運用;建構;調節(jié)

康德以理性批判將哲學的任務轉向對理性自身的考察,發(fā)起認識論的“哥白尼革命”,試圖為陷入認識困境的理性重新確立尊嚴。“建筑術”是理性批判方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它作為藝術的內涵卻鮮有關注,理性方法指導理性的二重運用的合目的方式是康德構建知識體系的關鍵,理性在“建筑術”中展現(xiàn)的建構性與調節(jié)性運用構成了批判方法的雙重內蘊?!敖ㄖg”指導理性構建科學的形而上學體系,試圖實現(xiàn)積極性建構與消極性劃界的辯證統(tǒng)一,映射了批判哲學的整體構架與指向以及批判哲學體系和批判方法的邏輯與意義,“建筑術”方法的運用是康德解決認識問題的目的論式嘗試。

一、“建筑術”內涵

(一)理性運用的方法

理性的二重運用融合了近代哲學的不同認識論原則,面對認識困境中發(fā)起“哥白尼”革命。近代以來哲學關注的焦點逐漸由本體論逐漸向認識論,在自然科學蓬勃發(fā)展的時代,如何形成認識方法獲得客觀有效的知識成為科學與哲學共同探討的問題。康德主要批判了當時盛行的自然主義和科學的方法,前者即蘇格蘭常識學派,后者又分為獨斷論和懷疑論兩派。蘇格蘭常識學派高揚“健全理性”即常識可以解決形而上學的各種問題,將常識譽為擴大知識的、獲得真理的方法,這在康德看來是把單純的“厭惡理性”當做原理而絕非科學的方法。以洛克、休謨?yōu)榇淼慕?jīng)驗主義啟示康德關注知識內容對形式的規(guī)定與限制,無法保證以經(jīng)驗擴展知識的普遍必然性;獨斷論則使得理性不顧感覺世界的權利范圍而陷入懷疑,無法突破形式方法的限制而擴展知識,在康德看來它們都沒有讓理性預先接受一種裁決而使得理性走向了不同程度的僭越。離開了科學的方法就無法構建科學的形而上學體系,康德認為理性既需要明確建構知識的領地,也需要調節(jié)自身不超出經(jīng)驗內容的界限,由此提出理性批判的方法,明確哲學必須以理性的自我批判為前提,從建構和調節(jié)兩個維度預先以審慎的態(tài)度考察理性的“勢力范圍”,這是康德回應近代以來的認識困境、為嚴格意義上的“科學的形而上學”廓清領地的方法。

理性的二重運用以積極的建構與消極的劃界實現(xiàn)了方法論突破,是啟蒙理性由彰顯自身能力到自我審視、劃定權利界限的內在批判??档略凇都兇饫硇耘小返男蜓灾惺紫忍岢隽似湔軐W體系的開端的理性批判的含義:“但我所理解的純粹理性批判……是對一般理性能力的批判”,從內容上是“對一般形而上學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進行裁決,對它的根源、范圍和界限加以規(guī)定……”[1]。康德所謂的理性批判正是對理性自身的能力與尊嚴的考察,是啟蒙理性走向成熟的標志,成為啟蒙精神的繼承與弘揚,也是康德構建哲學體系所貫徹的方法原則。康德“深入意識的最深處探索關于世界和人生的合理性,并從而從各個方向確定一切實在的非理性內容所開始的界限”[2],系統(tǒng)地研究理性的功能與原則并檢驗其有效性的依據(jù)與價值,建構與調節(jié)構成了得以成為知識的“立法者”的批判方法,既劃清理性得以合法運用的權力范圍,也限定理性無法到達的領域,嚴格明確理性能夠獲得確定性知識的界限所在。先驗哲學從本質上可以理解為一種哲學方法論,即康德力圖以新的方法改造舊的形而上學、建立真正的形而上學方法,從作為認識主體的理性出發(fā),以先驗的建構方式解決獨斷論與懷疑論帶來的獲得客觀有效的知識時陷入的種種困境,為未來形而上學知識的構建清理出一塊地盤。批判方法是康德哲學精神的方法論表現(xiàn),而方法關注的就是理性的運用過程即理性從自身出發(fā)構建科學知識同時調節(jié)認識的嘗試。

(二)構建體系的藝術

“建筑術”是一門“藝術”,是統(tǒng)一純粹理性的訓練與法規(guī)、調和肯定性和否定性環(huán)節(jié)的建構性方法?!敖ㄖg”即“對于各種系統(tǒng)的藝術”[3]628,德文解釋即“建筑學、建筑原理人類理性或建筑物(或藝術作品的)結構設計”(朗氏德語)。將“建筑術”被定義“藝術”而明顯區(qū)別于以往哲學或自然科學中機械的、從外在對象出發(fā)獲得知識并建構科學的方法??档聦ⅰ巴ㄟ^以理性為其行動之基礎的任性的生產(chǎn)稱為藝術”[4]315,一般的藝術具有三重規(guī)定:首先,藝術是以理性為基礎的,同時也帶有主觀的任意性、“通過自由而生產(chǎn)”的;其次,藝術“作為人的技巧”也不同于科學,屬于“實踐的能力”而非理論的能力;第三,藝術是自由的而非被動的、“雇傭的”,它承載了人的目的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而不是機械的、為了行動結果而強制性被施加的手藝[4]317。作為藝術的“建筑術”規(guī)定批判是由理性自主地、按照一定目的進行并承載自由作為指向的活動,遵循知識體系化所依據(jù)的方法原則的“建筑術”而指導構建知識,按照知識各部分的內在關聯(lián)使得知識在理念的統(tǒng)攝下呈現(xiàn)出合目的的統(tǒng)一性??档掳选敖ㄖg”定義為藝術,體現(xiàn)了理性批判方法及其構建的知識體系蘊含了內在的創(chuàng)造性,方法本身承載著主體的目的,隨著理性認識的深入而變化發(fā)展,建構內在合目的的知識。藝術以“理性的建構性與調節(jié)性運用將知識的客觀實在性訴諸主體的合目的性,彰顯了理性的能動性,然而藝術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理性知識卻指導理性知識的形成,體現(xiàn)了非理性因素對理性統(tǒng)攝客觀對象和創(chuàng)造先驗主體的過程加以調節(jié)的必要性。

“建筑術”規(guī)定理性批判必然先天地出自理性本身,構筑的哲學知識是純粹的理性知識?!敖ㄖg”是知識構建的必要前提與依據(jù),首先,知識的起源與種類的差異在于所依據(jù)的理念,“按照我們從他所匯集起來的那些部分的自然統(tǒng)一性出發(fā)而覺得是在理性本身中有根據(jù)的那個理念”[3]630,而理念是出自純粹理性的概念,“一個出自諸‘Notio’的超出經(jīng)驗可能性的概念,就是理念或理性的概念”[7]275(Notio即“純粹知性概念”),表達了理性延伸至經(jīng)驗之外、對統(tǒng)一性與絕對無條件性的追求?!敖ㄖg”依據(jù)作為各門知識對象的總體即理念指導知識體系的構建,將知識從種類和起源上進行劃分,規(guī)定理性的知識是從純粹理性中構想出來的。理性知識從源頭上是純粹的“合理的知識”,嚴格排除了源自主體的理性之外的歷史知識,這種知識是學習者從他人處學習而來的知識在學習者而并非真正源于自身理性的知識,包括哲學知識在內的理性知識的“知識源泉永遠只處于根本的和真正的理性原則之中,因而不能被學徒從任何別的地方拿來”[3]549,具有嚴格意義的純粹合理性?!敖ㄖg”不是理性知識卻是構建理性知識的前提與方法,它是理性尋求知識的系統(tǒng)性而必然遵循的規(guī)律,對知識構建的基礎與原則予以形式規(guī)定,知識必須遵循“建筑術”的方式以理念為統(tǒng)攝,依托完備而可靠的基礎擬定形而上學這座大廈的藍圖。“建筑術”確立了理性批判方法的根本原則,認識雖然不能離開經(jīng)驗但必須從主體本身的范疇聯(lián)結及知覺的綜合進行擴展,保證知識客觀的普遍性與必然性。

二、理性的建構性運用與調節(jié)性運用

(一)建構性運用

理性依照“建筑術”構建了嚴格意義上的科學體系,運用理性原則而劃分知識體系、形成知的內在合目的性,系統(tǒng)地展現(xiàn)了形而上學的構筑藍圖與內在邏輯。

1.建構科學的知識體系

康德以“建筑術”對知識進行形式與方法的明確規(guī)定。首先,理性建構的知識必須呈現(xiàn)為形式上的系統(tǒng)性?!敖ㄖg”是關于系統(tǒng)的藝術[3]549,系統(tǒng)性是形成科學知識的必要前提,“在理性的治下,我們的一般知識決不允許構成什么夢幻曲,而必須構成一個系統(tǒng),惟有在系統(tǒng)中這些知識才能支持和促進理性的根本目的”[3]629。系統(tǒng)性表達的是理性的統(tǒng)一性,它不同于知性在經(jīng)驗的雜多性基礎上形成的統(tǒng)一性,理性則是使知性規(guī)則統(tǒng)一于原則之下的能力。所以理性并非直接針對著經(jīng)驗或任何具體對象,而是針對著知性及作為整體的知性概念,通過概念賦予雜多的知識以先天統(tǒng)一性及理性的統(tǒng)一性,哲學作為由概念而來的知識具備統(tǒng)攝于理念的統(tǒng)一性,理念規(guī)定了了知識的起源與目的等原初性問題,關乎獲得并整理知識的方法與形式,由之形成的理性知識要求超越經(jīng)驗對象而將一切知性的活動都納入在一個絕對的整中,只有這種整體的、系統(tǒng)統(tǒng)一的知識才能成為嚴格意義上的科學知識??档聦⒅R的客觀有效性依據(jù)歸于理性自身而訴諸主觀合目的性,科學的系統(tǒng)性只能在審美判斷力中實現(xiàn),理性追求的系統(tǒng)在經(jīng)驗范圍中永遠不能完成,只能由理性視為“自然中的理智者”不斷對經(jīng)驗基礎上的知識進行調節(jié),理性的內在本性趨勢人類對系統(tǒng)統(tǒng)一性的欲求,它只能僅作為單純的理念,按“建筑術”預設的先驗原則而為知性對于雜多的運用尋找一條指導性原則。

“建筑術”規(guī)定了形而上學各組成部分的內容和關聯(lián)。康德在認識論領域發(fā)起的“哥白尼革命”強調主體在認識中的能動作用,而知識的構建同樣必然從理性自身出發(fā)?!敖ㄖg”強調哲學為人類理性立法的獨特使命,系統(tǒng)而完備地展示哲學知識的各組成要素是如何按照純粹理性的原則而實現(xiàn)內在的有機關聯(lián)。純粹理性對理念的區(qū)分預先規(guī)定了知識的劃分,區(qū)別于偶然的、按照技術的劃分而得到的知識,“建筑術”的規(guī)劃具有必然性和立法性。按照“建筑術”,形而上學分為本體論、合理的自然學、合理的宇宙論與合理的神學,這些內容是“先驗辨證論”各環(huán)節(jié)的形式展現(xiàn),先驗方法探討的問題在“建筑術”中明確而系統(tǒng)地呈現(xiàn):本體論考察知性與理性自身而不關注對象,它是最基礎的;其次是關于作為外感官與內感官對象總和與先天原則的合理的自然學,形成物理學與心理學兩部分;第三是關于宇宙這一絕對總體的知識的宇宙學,這一部分中純粹理性追溯絕對總體知識而陷入不可調和的“二律背反”;最后上帝存在的理想調和了理性的一系列矛盾,為宗教信仰留足地盤。其中康德將理性物理學表達為一種自然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而鮮明區(qū)別于陳舊而僵化的沃爾夫哲學,明確了物理學同形而上學之間的界限與地位,突出形而上學在知識中的優(yōu)先性與基礎性??档聦⒁酝飧泄賹ο蟮目偤蜑閷ο蟮睦硇晕锢韺W視為自然哲學而必然成為一般物理學的前提,自然科學首先以自然的形而上學為前提,“一事物的定在所隸屬的必然性原則或法則關涉的是一個不能使其自行構想出來的概念,理由是這定在不能在純粹直觀中先驗地加以描述。這樣一來,本義上的自然科學要以自然的形而上學為基礎”[3]630,依據(jù)“建筑術”,自然知識以量、質、關系、模態(tài)的先驗范疇作為形而上學基礎形成科學知識。

2.建構知識的合目的性

理性知識是具有內在統(tǒng)一性的系統(tǒng)??档乱浴敖ㄖg”強調區(qū)別于以往依據(jù)事物之間的偶然聯(lián)系、被動地進行材料堆積式的構建舊知識的方法而將知識視為一個整體,且各組成部分亦自稱系統(tǒng)。首先,形而上學體系中的各部分具有必然的內在的有機關聯(lián)。先驗哲學考察知性和理性本身,將知識的對象視為不同理念,對知識進行總和式的把握;形而上學按照理性在這種考察對象中的先驗運用將對象進行分類,作為對象全體的“自然”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單純被給予感官的認識對象,而是由知性或理性及其先天原理指導而形成的、呈現(xiàn)出整體性的,經(jīng)由理性“立法”的自然。理性遵循內在的必然秩序,由內在轉向外在,由思辨轉向道德實踐而走向宗教信仰。其次,整個體系中的部分比照更小的部分又成為整體,整體與部分的定義沒有嚴格界限而是相比照以區(qū)分,按照各自的理念相互形成有目的的關聯(lián)。在某種程度上不僅每一個系統(tǒng)自身都按照一個理念而分出不同的環(huán)節(jié),而且“所有的系統(tǒng)都又還在人類知識的一個系統(tǒng)中作為一個整體的各環(huán)節(jié)而合目的地相互結合起來”[4]317。同時理性的知識系統(tǒng)離不開以往的系統(tǒng)作為基礎,歷史和理性須辯證統(tǒng)一。新的知識離不開對歷史的知識的收集與整理,由理性進行合目的的整合,某個人的理性知識必須本源地出自理性,而被其他人借鑒或學習時則成為“出自事實的”即“歷史的知識”,并非本源地由借鑒者或學習者自身的理性給予,不是成為嚴格意義上的哲學知識。

知識呈現(xiàn)統(tǒng)攝于理念的合目的性。以往的機械論中知識淪為經(jīng)驗材料的簡單堆積,無法形成具有內在邏輯和彼此關聯(lián)的科學知識,而“建筑術”在某種程度上將客觀知識的有效性歸于主觀的合目的性。作為藝術的“建筑術”承載主體的目的,是認知與行動的依據(jù),首先,由理性預設的統(tǒng)一性并不能成為客觀對象本身具備的實在性,而只能“建筑術”地同服從最高的理念的設計并同其他部分關聯(lián)。上述各門學科的劃分是由純粹理性的原初的哲學理念所規(guī)定的,因而知識在來源以及種類上的區(qū)別是必然的而非偶然的。其次,知識由于出自理性的內在原則而形成目的論的因果聯(lián)系。理念統(tǒng)攝下知識的每一個部分都與整體相關,且作為整體的知識系統(tǒng)與各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間都是互為因果、互為手段和目的,理性的理論運用與實踐運用都以“建筑術”的方式進行:“正確地把握整體的理念,并從該理念出發(fā)借助于在一種純粹理性能力中把一切部分從那個整體的概念中推導出來,而在其彼此之間的交互關系中把握那些部分”[4]11。第三,“建筑術”將形而上學設想為關乎人類必然目的的知識。形而上學是出自單純概念的理性知識,按照理性的各種要素及其本身為其他科學及其運用奠定基礎的至上準則考察理性,保留了道德知識及宗教神學的合理底盤,對理性的本性、目的及其命運的探討構成理性從事其他研究的前提,形而上學得以成為所有知識的法官。

(二)調節(jié)性運用

理性以“建筑術”構建的知識僅在經(jīng)驗范圍內保留客觀有效的基礎,知識的必然性和系統(tǒng)性在合目的的調節(jié)中實現(xiàn)。

1.調節(jié)認識的界限

“建筑術”構建的完備知識體系只能作為調節(jié)性的理念存在。純粹理性整理知性在經(jīng)驗中的運用得到的雜多,知性與直觀對象即想像力中的直觀綜合打交道,理性則只保留在知性概念運用中的絕對總體性,并把知性范疇中得到的綜合統(tǒng)一進行延伸直至絕對的無條件者,理性的統(tǒng)一性在于給知性提供某種具有確定的統(tǒng)一性的方向,從而“把每一個對象方面的一切知性活動都總括在一個絕對的整體之中”[3]278。由此理性概念不同于知性概念對知覺加以理解全面把握,理性概念在于調節(jié)和統(tǒng)攝認識,理念的圖型不在于聯(lián)結先驗與經(jīng)驗的成分而是為理性統(tǒng)攝提供秩序,理性的調節(jié)因而也必然超越一切經(jīng)驗的。理性的建構在追求作為總和的、絕對不變的對象時不可避免地陷入內在矛盾,要形成體系的知識須由調節(jié)性運用實現(xiàn),理性立法式的調節(jié)在建構的基礎上劃定人類理性具備絕對尊嚴限度所在,理性的建構離不開調節(jié)的立法,在理性“有很好的結合并統(tǒng)一在共同的原則之下而成為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的地方,似乎就需要一個完全獨特的、雖然是否定性的立法了”[3]552??档聦⑵湓V諸藝術的方式,以理性批判的方法試圖深入理性的最深處探索關于世界和人自身的合理性和原初性問題,這不僅關乎我們所能知道的一切,更考察知識的限度問題,即“我們可以絕對且無條件地知道什么”[16],它構成批判方法的總體指向。

“建筑術”明確規(guī)定了批判哲學為理性劃界的獨特使命,哲學調節(jié)所有的認識因而是其他知識的“法官”?!敖ㄖg”要求形成出自理性自身的系統(tǒng)的知識,然而在形而上學本性的驅使下,對于終極知識的追求必然陷入“二律背反”,哲學本身的發(fā)展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我們只能通過哲學研究調節(jié)全部認識而不能一勞永逸地完成哲學知識的學習,即“遵循理性的普遍原理,就某些現(xiàn)存的哲學嘗試〔哲學體系〕來鍛煉理性的才能,但卻始終保留著理性對它們就其來源進行研究、確認和拒斥的權利”[3]632,哲學作為思辨的知識更多地被用于調節(jié)認識以避免認識的錯誤而非擴展知識。純粹理性在遵循合目的指向時只能對知性知識作調節(jié)性的運用,調節(jié)性的指向是理念提供的有關知識的一個整體的形式,即預先設定的系統(tǒng)的統(tǒng)一性,理性追求的系統(tǒng)永遠不能最終完成,只能由理性將其視為自然中的完滿的理智者創(chuàng)造的系統(tǒng),整個系統(tǒng)仍然只能保持為一種理念充當調節(jié)認識的角色?!敖ㄖg”展現(xiàn)了只有哲學執(zhí)行理性的立法任務而得以保障科學的共同事業(yè)的普遍秩序,理性由此具備最高的尊嚴和權威。哲學正是以調節(jié)的立法得以給予自身與其他知識以尊嚴,在形式上,它是按照“建筑術”的指導形成的嚴格意義上的理性知識,既是形成科學知識的前提,也是理性知識的在理念之下的系統(tǒng)聯(lián)結;在內容上,因為關注同人類理性本身相關的、更具原初性的命題而又能夠擔當調節(jié)理性認識的使命,將“1)人類知識的泉源;2)一切知識之可能的和有用的使用范圍;最后3)理性的界限”[7]歸于“人是什么”的主題,是一切科學的“立法者”。

2.調節(jié)認識的目的

理性的最高目的以“建筑術”的方式訴諸實踐運用,將人作為哲學的最高目的。理性在其思辨運用中無法超出經(jīng)驗之外對整個世界作大全式的把握,這種出自理性思辨原則的系統(tǒng)的自然統(tǒng)一無法產(chǎn)生自然律,但理性必然具有作為自由的原因性,按照理性的道德原則能產(chǎn)生自由的行動??档氯詫⒅R統(tǒng)一性所具備的客觀實在性限制在理性自我立法的合法權限之內,即遵從善良意志的絕對命令而具備合法性的道德實踐,以“建筑術”為指引將其所追求的統(tǒng)一性轉向理性的道德運用,“感官世界并沒有從物的本性中給我們預示出目的的這樣一種系統(tǒng)的統(tǒng)一,這種統(tǒng)一的實在性也不能建立在別的東西之上,而只能建立在一個最高的本源的善的預設之上”[8]。至善的理想是理性的最高目的,其他目的相對善而言都是手段;道德的形而上學包含了先天地規(guī)定人的所為與所不為、并使這些規(guī)定具備必然性的依據(jù),使得道德原則具備完全先天地由原則中引出來的唯一的合法性,道德目的的起源與諸原則是出于純粹理性的。從自然到上帝的旨趣遵循的目的論規(guī)則,實踐理性對于實現(xiàn)理性最高目的的旨趣給予人在世界中的優(yōu)先地位,人不再是從上帝概念中推導出來的存在,人是目的體系的終極指向,人行動的依據(jù)其和必然性在于理性追求至高的善的本性。

理性的調節(jié)性運用賦予道德實踐以優(yōu)越性,實踐追求的善最終要實現(xiàn)人類福祉?!敖ㄖg”呈現(xiàn)了批判哲學的輪廓與指向,人(理性)的問題及其福祉的實現(xiàn)是批判哲學的起點與歸宿,道德學在于實現(xiàn)人類幸福,延續(xù)康德哲學的主旨,理性的知識最終回歸對“人”的問題的關注?!敖ㄖg”要求構建具備系統(tǒng)統(tǒng)一性的知識,然而科學知識不能僅限于形式上的系統(tǒng)性與邏輯性,同時還必須是“有用的(Nützlichkeit)”,否則就會如沃爾夫體系一樣陷入僵化的形式。而依照“建筑術”構建的知識最終指向關乎人類根本目的的道德學,要求破除幻象與錯誤而達到“普遍的幸福”,從而賦予理性自身以尊嚴與權威,因此他所規(guī)劃的“由純粹理性的‘批判’和‘體系’所構成的形而上學就應該是這樣一個系統(tǒng)性和有用性,科學性與目的性相結合的哲學體系”[9],“建筑術”表達了這一內容的形式規(guī)定,它指導“自然哲學應從屬于道德哲學,從而融合成為一個以人類理性的終極目的為基礎的單一哲學體系”,將知識的各部分做形式與比例在構成上的調節(jié),表達了將認識與實踐、自然與自由有機統(tǒng)一而實現(xiàn)道德與幸福的訴求。作為藝術的“建筑術”所承載的最終目的指向了“人”,一方面,從有機體的視角以關于“認知”、“行動”、“希望”這三個問題指向探討人類理性的興趣與能力的權限;另一方面,關于自然的知識實際都為了對自由的追求服務,最終的、無條件的目的實際表達了對人類普遍幸福的終極關懷,人作為理性存在者所具備的自由的獨特含義與限度實質層層深入地回答關于自然人到文化人到道德人的問題[10]。

三、理性運用的方法論意義

(一)規(guī)劃批判哲學的目的與藍圖

“建筑術”是打開批判哲學整體構架的一把鑰匙,以建構與調節(jié)兩重維度彰顯了理性批判方法構建哲學體系的內在邏輯。首先,建構與調節(jié)分別關注人的理性面對自然與自由的能力和限度,出自理性的自然-自由的“二律背反”構成了理性批判體系構建的源頭??档抡軐W的出發(fā)點“不是對上帝存在、靈魂不朽等等的研究,而是對純粹理性的二律背反……的研究,直到第四個二律背反‘人是有自由的,與此相對應的是,人是不自由的,唯一存在著的是自然的必然性’——正是這個二律背反把我從獨斷論的迷夢中喚醒過來,驅使我轉向對理性本身的批判……”[11],自然與自由之間的矛盾關乎人類理性的能力、理性與信仰的關系等眾多問題,康德極力在必然的規(guī)律中為理性尋求不同于其他存在者的尊嚴與權利,自由的理念貫穿形而上學的構建事業(yè)。“建筑術”作為方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隨著批判體系的建構完善而不斷變化發(fā)展,方法與內容在過程中實現(xiàn)著動態(tài)的對立統(tǒng)一。至善理念的規(guī)定隨著哲學體系不斷發(fā)展,“建筑術”從一個“統(tǒng)一的”、“外在的輪廓”不斷成型和完善,在審美判斷力批判中才真正規(guī)劃了一個合目的的統(tǒng)一的哲學體系大廈藍圖,而這座大廈的構建是康德終其一生未能完成的事業(yè),留下無限的探究空間。其次,合目的性是康德哲學的重要特征,是勾連批判哲學整體構架的重要線索??档乱阅康恼摪炎匀恍味蠈W與道德形而上學統(tǒng)一成了一個哲學系統(tǒng)”,作為終極目的的道德最終是要恢復人的理性的尊嚴、實現(xiàn)人的幸福?!敖ㄖg”是純粹理性展開知識與行動的總體綱領,以道德學說作為批判哲學的最終目的,道德形而上學是關于人的整個職責、關于人類理性的主要目的和最后目的的科學,理性的一切知識、使用、主要目的都必須作為手段從屬于理性的最后目的,由此自然形而上學應當從屬于道德形而上學以構成一個單一的、完整的、純粹理性的目的論的形而上學體系?!敖ㄖg”以目的論的方式勾勒了形而上學與自然科學的內在聯(lián)系,展現(xiàn)了理性方法與內容、邏輯與對象在不斷深入把握理念的過程中形成相互完善的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是解決機械論和目的論矛盾的調節(jié)性嘗試。

(二)以理性的主體性貫徹方法論革命

理性的二重運用在“建筑術”中辯證統(tǒng)一,實現(xiàn)方法論上的重要突破。首先,重新確立了理性的主體性原則。理性批判方法繼承了亞里士多德將哲學知識劃分為理論哲學與實踐哲學的方法,融入了近代笛卡爾開啟的理性主義與主體性原則,本源地從理性出發(fā)生長知識的大樹,一切知識的有效性依據(jù)來源于經(jīng)由批判檢驗的理性自身,這一做法重申并確立了理性的主體性原則。知識的客觀有效性依據(jù)來源于認識主體而呈現(xiàn)為主觀合目的性,理性追求的系統(tǒng)只能作為一種理念而存在,然而這種理念是理性進行立法的根據(jù),凸顯作為主體的理性的能動性和尊嚴所在。其次,批判的方法是對理性方法的再反思。理性批判方法體現(xiàn)了對方法論的高度自覺意識,在運用方法之前首先對方法的條件、范圍、對象、限度等做全面的批判式考察,批判成為了一種“方法的方法”,是近代方法論的重要特征和突破。理性批判作為方法開始了德國古典哲學的認識論轉向,提供了新的問題視域與方法模式。然而這種方式將主體預先具備的先驗要素仍呈現(xiàn)為一種靜止而穩(wěn)定的結構,在黑格爾看來未能充分揭示內在于實體之內的知識與對象之間的矛盾,因而必然無法消解外在于主體的物自體而只能訴諸調節(jié)性方式,“建筑術”對理性建構性與調節(jié)性運用的調和充分彰顯了理性的消極意義,形而上學大廈的構筑是不可能的,對拒斥空洞而思辨的本體論意義的形而上學的現(xiàn)代性思潮產(chǎn)生深遠影響。第三,高揚人的理性的尊嚴,以人作為理性知識的終極指向。批判哲學體系把人作為自然的最終目的,影響了現(xiàn)代西方哲學的人本主義思潮。抽象而空洞的本體成為沒有意義的存在,不論是主張哲學科學化、將一切社會問題訴諸科學方法的科學主義,還是把人作為首要對象、探討人的自由與價值的意義以及責任、解放和幸福的人本主義,都是以不同的方式回應對認識與道德、必然與自由進行辯證統(tǒng)一的嘗試,對人自身問題的探討和人的認識及生存意義的追問成為對康德哲學主題的不斷拓展和深化??档抡軐W始終圍繞對“人是什么”及其引發(fā)的關于人作為理性主體的能力及其權利界限等問題,以對人類福祉的終極關懷實現(xiàn)自然和自由的調和,直至今天仍熠熠生輝。

[1][德]康德.純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1-42.

[2][德]文德爾班.哲學史教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733.

[3][德]康德.純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5][德]康德.自然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

[6][德]文德爾班.哲學史教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733.

[7][德]康德.邏輯學講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15.

[8][德]康德.純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17.

[9]楊祖陶.康德黑格爾哲學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29.

[10]楊祖陶,鄧曉芒.康德《純粹理性批判》指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28.

[11][德]康德.康德書信百封[M].李秋零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244.

Study on Duality of Ration's Application from Kant's Architecture

DENG Jia
(School of Marxism,Peking University,Beijing,100871)

Kant made task of philosophy turn to critique on ration itself,and he started Copernican Revolution in epistemology in reply to problem of how to get universal and valid knowledge.As art of system,architecture reflected purposiveness of transcendental method.This paper concentrates on architecture as the key part of rational application,studies duality in rational application and dual implication of construction and regulation,which contains system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purposive connection constructed by ration,and limit as well as purpose of knowledge regulated by ration,thus reflecting status in critic philosophy and its methodological revelation.

architecture;rationaluse;construction;regulation

B516.31

A

1671-9743(2017)06-0065-05

2017-04-21

鄧佳,1994年生,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

猜你喜歡
知性康德理性
荀子知性思想初探
純接受性的被給予?——康德論自我刺激、內感覺和注意
藝術百家
知性優(yōu)雅
康德是相容論者嗎?
對康德空間觀的誤解及詰難的澄清與辯護
改革牛和創(chuàng)新牛都必須在理性中前行
露也露的知性優(yōu)雅
理性的回歸
從“以意逆志”到“知性知天”——孟子認知方法檢討
九江县| 揭东县| 金堂县| 江门市| 苍梧县| 晋江市| 灵台县| 嘉祥县| 迁安市| 永修县| 林周县| 晋中市| 蒙城县| 灌阳县| 临泽县| 陵川县| 昔阳县| 福安市| 金溪县| 龙口市| 松阳县| 宁城县| 鄯善县| 芦山县| 县级市| 会理县| 西平县| 泗阳县| 成都市| 肥乡县| 阳山县| 达尔| 西平县| 措美县| 龙岩市| 沈丘县| 合水县| 怀来县| 平泉县| 连南| 镇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