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區(qū)左家鎮(zhèn)中心小學校 李鐵柱
在校園里,有些學生與周圍人不同。他們表面上很自強。但內心卻很自卑;樂于進取,但懼怕失??;有些比較強的實現目標的欲望,但是缺少積極的實現方法。實踐證明,這些學生產生了心理障礙。他們會表現得以自己為中心,消極、孤僻,有時升值還會產生自暴自棄的現象。
在實踐中,我們發(fā)現,不良的社會生活環(huán)境會導致學生產生心理障礙,具體表現為一下幾種情況。
大多數學生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在家里是被眾星捧月的寵著、護著,在家里他們就是王子、公主。在學校,這樣的學生則會表現為生活自理能力差;學習和生活中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差;自尊心很強,但缺乏自信;喜歡受到贊美,但不能接受批評,甚至會有嚴重的受挫心理,厭倦學習,厭倦學校。
如今,當今社會競爭日漸激烈,人們會有越來越沉重的心理負擔。早成才、快成才、多成才的壓力日漸增大。社會、家庭和學校都存在著公明主義傾向,使學生的學習充滿功利性。學校太注重分數和升學率,而忽略了學生的興趣發(fā)展。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觀念,驅使著家長讓孩子參加大量的補習班,使孩子身心疲憊、倍感壓力。有些孩子甚至或產生仇恨學習、仇視家長和仇視老師的心理。
這種情況主要發(fā)生在出身于單親家庭、生活上特別艱難的學生上。父母的離異會冷卻孩子應受到的家庭溫暖,使他們的心理受到重大打擊,更會傷害到孩子幼小的心靈。另外,小孩子的社會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還不健全,攀比的心理會讓家庭生活困難的孩子感到自卑,甚至是不公平。
一些的學生有身體上的殘疾或是相貌上的不足之處。外界的諷刺,會使他們受到傷害,得不到應有的尊重、理解和寬容,會促使他們產生一種異化,甚至形成疏遠老師的逆反心理。
學生不理解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以上的種種原因都會導致學生產生心理障礙。
小學生的心是純真和脆弱的,關愛信任和理解的缺失會直接導致他們產生心理障礙。因此,要讓孩子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師就必須充滿愛心,以保護和關心的態(tài)度,用愛心和熱情去教導那些心理上存在障礙的學生,通過撫慰和疏導的方法,指引他們走出心理障礙。
老師和家長可以通過以下兩種方法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障礙疏導:
老師和家長在疏導學生的心理障礙時,應為他們營造一個適合他們心理成長的外部環(huán)境(建立團結互助的班集體,創(chuàng)建輕松適宜的學習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充滿正能量的生活環(huán)境)如為他們選擇一些內容健康可讀性強并且適合他們年齡特點的課外書,重大節(jié)假日在學生之間開展有意義的活動:平常經常組織學生觀看積極向上的影視節(jié)目,組織學生參觀烈士紀念碑烈士紀念館…..這樣可以分散和轉移社會不良現象和風氣對他們心理的影響。老師和家長應放下所謂的“身份”,努力消除和學生之間的代溝,走進他們的生活,在思想上與學生交朋友,了解他們真正的內心,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疏通學生的心理障礙。
心理健康教育區(qū)別于思想品德教育,他要求老師更多的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而實施有針對性的教育。通過觀察實踐我們發(fā)現,其實大多數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是良好的,僅有個別學生的心理健康存在問題。然而這些問題是有很多長期因素引起的,這就要求我們從孩子入學的第一天起就要在短時間內了解他們每個人的相關情況“如學生的學前教育情況家庭生活情況和家庭屬性等”,并且在日常的觀察中,確定需要進行特殊教育的學生。在深入了解之后,我們可以綜合分析他們的具體情況和存在的特殊問題,制定出相應的教育計劃、培養(yǎng)方案、循序漸進地對其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障礙疏導。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一項內容,也是整個教育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上的一門全新學科,屬于應用心理理解范疇,是直接服務于人心理健康的一門獨特的理論與技術。在絕大多數農村的學校里,現在還沒有專職的心理教師,有些學校也沒有開設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班主任要與各任課教師以及家長相互配合,通過平時課上課下和日常生活中的觀察和詢問,來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并及時針對有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疏導、用愛去溫暖學生、啟發(fā)學生、引導學生吧,這樣才能讓學生擁有健康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