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國
【摘 要】烏蘭察布市博物館收藏有一件銀質(zhì)虎鈕方形官印——烏蘭察布盟長印,造型獨特。印側(cè)面陰刻“禮部造”,說明該印章是清廷禮部制作后頒發(fā)烏蘭察布盟盟長使用,是當時盟長的權利和清政府對地方勢力統(tǒng)治政策的象征。本印是研究清代早期政治、歷史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關鍵詞】烏蘭察布盟 盟長印 烏蘭察布市博物館
烏蘭察布市屬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一個轄市,地處中國正北方,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中部。東北部與錫林郭勒盟相鄰,東部與河北省接壤,南部與山西省相連,西部與呼和浩特市連接,西北與包頭市相接,北部與蒙古國交界。南北寬442公里,東西長458公里,總面積5.4萬平方公里。轄區(qū)有四旗、五縣一市一區(qū):察哈爾右翼后、前、中旗及四子王旗;化德縣、涼城縣、商都縣、興和縣和卓資縣;豐鎮(zhèn)市和集寧區(qū)。
烏蘭察布市博物館是全市唯一的市級綜合性公立博物館,同時也是全市唯一的市級綜合性文博事業(yè)單位。它不僅具有文物收藏、展覽陳列、學術研究等傳統(tǒng)博物館所固有的基本職能,同時也承擔著全市文物保護、田野考古、協(xié)助市文新廣局進行文物行政管理、受有關部門委托進行文物行政執(zhí)法等工作任務。該館前身為烏蘭察布盟文物工作站,始建于1958年;1962年精簡機構被撤銷;1977年恢復建制;1985年首座館舍(位于集寧區(qū)橋西的原日建面粉公司大樓,自治區(qū)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jīng)修繕后投入使用;1992年改為烏蘭察布市博物館。目前的新館舍始建于2007年,落成于2010年底。2012年,被中國博物館協(xié)會、國家文物局評定為國家三級博物館。
一、烏蘭察布盟長印介紹
烏蘭察布市博物館收藏的這枚清代烏蘭察布盟長印,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頒造,征集于烏蘭察布市。印銀質(zhì),邊長10.8厘米,高9.4厘米,重3.9千克(見圖1)。起步狀虎形鈕(見圖2),方形印面?;⑩o高6.4厘米,生動嚴肅,像起步奔跑的虎?;⑸砩系拿l(fā)用陰刻戳紋表示,斑點用間斷波浪形紋表示(見圖3)?;⑶巴扔辛Γ遄γ黠@散開。虎頭五官用浮雕法雕刻,彎月般的粗眉毛,立雙耳,兩只大眼睛,超大嘴和鼻子(見圖4)。虎尾彎曲上翹,貼在后背上,栩栩如生(見圖5)。
方形印頭,邊長10.8厘米,厚3厘米。
印文為蒙、滿兩種文字陽刻。印面左側(cè)陽刻蒙文“”兩行八字,譯漢文為“烏蘭察布盟長之印”;右側(cè)陽刻滿文“”兩行六字,譯漢文為“烏蘭察布盟長印”(見圖6、圖7)。
印側(cè)前部陰刻有“禮部造”三個字(見圖8);后側(cè)陰刻為滿文“”三行三個字,譯漢文為“禮部造”(見圖9);左側(cè)陰刻“乾隆拾叁年肆月”(見圖10);右側(cè)陰刻“烏蘭察布盟長印 乾字壹佰拾陸號”(見圖11)。
印背面虎鈕左右均刻有文字,右側(cè)陰刻蒙文“”,譯漢文為“烏蘭察布盟長之印”(見圖12);鈕左側(cè)陰刻為滿文“”,譯漢文為“烏蘭察布盟長印”(見圖12)。
二、相關問題
1.烏蘭察布盟名稱及來源
烏蘭察布為地名。盟,原為蒙古封建主的會盟與集會[1]。盟為禮制名。清政府對內(nèi)、外蒙古實行札薩克制(即封授旗長之制)進行管理。規(guī)定內(nèi)、外札薩克每三年會盟一次,清政府屆時遣使參加。盟總管幾個或十幾個旗,是清代蒙古地區(qū)最大的行政區(qū),設盟長和副盟長。盟長和副盟長從各旗旗長中推薦產(chǎn)生。
烏蘭察布盟最初是清代蒙古地區(qū)行政組織名,為內(nèi)蒙古諸盟之一。公元1630年(后金天聰四年)至1664年(清康熙三年)間,四子部于1630年(天聰四年)附清,于1649年(順治六年)設旗;烏拉特部于1633年(天聰七年)附清,同年設旗;茂明安部于1633年(天聰七年)附清,1648年(順治五年)設旗;喀爾喀右翼部1653年(順治十年)附清,1664年(康熙三年)設旗。清政府對這些部落的上層領主表功勛,授爵位,賜厚祿,封牧地,令世襲罔替。上述四部被分別編為六旗,從原來駐牧的呼倫貝爾、科爾沁以及漠北等地遷往陰山南北的封地。康熙初年(1662年),遵照清政府的規(guī)定,四子部落旗(四子王旗)、烏拉特前中后三旗、茂明安旗、喀爾喀右翼旗(喀爾喀達爾罕貝勒旗)六旗扎薩克首次會盟于四子王旗境內(nèi)的烏蘭察布[2],從此,六旗統(tǒng)屬一盟,稱為“烏蘭察布盟”。
“烏蘭察布盟”這一名稱開始使用于清代,后行政管轄區(qū)域經(jīng)過多次變動,但名稱始終沒有改變,一直沿用至2003年12月31日,國務院批準撤盟設市,烏蘭察布盟改名稱為烏蘭察布市。
“烏蘭察布盟”這一名稱的使用時間段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清代的“烏蘭察布盟”。
第二階段:民國時期的“烏蘭察布盟”。
第三階段: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烏蘭察布盟。
第四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烏蘭察布盟”。此時“烏蘭察布盟”在蒙古文字中記載為“烏蘭察布愛馬克”,和前三者不同,前三者即為烏蘭察布盟。
2.清代早中期烏蘭察布盟盟長
根據(jù)歷史資料,清代早中期歷任烏蘭察布盟盟長如下:
約1683年至1707年,喀爾喀右翼部,親王,諾內(nèi)。
1711年至1771年,四子部,札薩克,阿喇布坦道爾濟。
1771年,四子部,札薩克,車凌旺扎勒。
1772年至1781年,四子部,郡王,喇什雅木丕勒。
1781年至1800年,喀爾喀右翼部,札薩克,車布登那木吉勒。
該盟長印年代為1748年,盟長是阿喇布坦道爾濟。
三、結(jié)語
烏蘭察布盟長印,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制作,工藝精湛。清代官府印章用虎作為鈕的少見,古代虎符代表著兵力,擁有虎符者擁有調(diào)撥兵力、指揮軍隊的權力。烏蘭察布盟長印印鈕制作為虎形,說明清代烏蘭察布盟盟長掌握著當?shù)乇?、軍隊,此印應當是最直接的實物證明。
從烏蘭察布盟長印的制作及印上陰刻的文字信息來看,此印制作頒發(fā)單位為清代禮部,刻有“乾字壹佰拾陸號”,說明清乾隆年間對官印的控制嚴格。印文使用蒙文和滿文陽刻出來,說明清廷對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政策特別重視,使用本民族的文字。
烏蘭察布盟長印是一件國家一級文物,它是研究烏蘭察布地區(qū)歷史、經(jīng)濟、政治及民族民俗方面不可缺少的實物資料。
注釋:
[1]曹永年.內(nèi)蒙古通史·第三卷[M].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大學出版社,2007.21.
[2]關于烏蘭察布盟的會盟地點以及時間在《蒙古游牧記·卷5》《大清一統(tǒng)志》《清史稿·卷60》《烏蘭察布盟首次會盟地址、地點、時間考》《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烏蘭察布首次會盟考》《內(nèi)蒙古社會學科(漢文版)》《烏蘭察布與會盟敖包》《內(nèi)蒙古日報(漢)》等文獻文章中均有討論,所以這里不多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