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舒乙+余學云
福建省將樂縣,別稱鏞城。五代十國閩天德元年(943年),王延政據建州,建國號殷,將樂縣為其所轄。閩天德三年(945年),將樂升縣為州。因縣城西郊有座山形如一口覆置的大鐘,這種大鐘在古代是一種樂器,被稱作“鏞”,故得名鏞州。盡管到南唐后將樂降州為縣,但鏞城的別稱一直留存至今。
我國栽種茶葉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四千多年前。到了宋代,社會安定,經濟富足,茶文化開始興起,朝廷對茶葉的品質和需求也不斷提高,并設貢茶園,以滿足朝廷對茶葉的需求。但因氣候變化的緣故,太湖地區(qū)的貢茶園清明前的發(fā)芽率不高。為了能夠保證貢茶能夠及時供應,朝廷便將原本在江浙一帶的貢茶園擴張到福建建安一帶,設置新的貢茶種植生產基地。受此影響,福建的種茶區(qū)域發(fā)展擴大,茶葉加工技術也在不斷改良,推動了福建一帶茶葉經濟繁榮發(fā)展。兩宋時期,將樂隸屬福建南劍州,南劍州為福建地區(qū)重要的產茶地。在樂史編著的北宋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中記載:“南劍州土產,茶有六般:白乳、金字、蠟面、骨子、山挺、銀字?!北彼瓮醮娴茸珜懙摹对S九域志》記載:“土貢,茶一百一十斤……雷、大熟、濛州、游坑、汾常五茶焙?!北彼涡苻谄渌缎捅痹坟暡桎洝酚涊d:“延平(南劍州)石乳,清白可鑒,風韻甚高,凡十色,皆宣和二年所制。”元人馬端臨在《文獻通考》中也講到宋代的南劍州貢茶:“惟建、劍則既蒸而研,編竹為格,置焙室中,最為精潔,他處不能造……充歲貢和邦國之用?!倍未S裳在《茶苑》一詩中用“莫道南芽非北苑,須知山脈是東溪”詩句極力贊賞南劍州所產茶葉,并將其與當時被譽為全國第一的北苑茶相提并論。據史料記載,僅元豐七年(1084年)南劍州地區(qū)產茶30余萬斤。從大量史料文獻記載中可以看出,宋代南劍州所產的茶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都非常高。貢茶園的設置擴大了福建地區(qū)茶葉種植區(qū)域,促進了當地茶業(yè)經濟的繁榮。宋代社會的安定富足,使得原本屬于上層社會專屬的茶融入社會大眾的生活中,并成為上至王公貴胄、富商巨賈,下至尋常百姓生活的必備品。南宋吳自牧《夢粱錄》中提到的“開門八件事”,便有“柴米油鹽醬醋茶酒”。茶也成為文人雅士文化品位的體現,北宋文豪蘇東坡更是用“從來佳茗似佳人”的名句將飲茶視作一種精神上的享受。
隨著飲茶之風在社會上的興起,飲茶的方式也在隨之變化,從六朝時粗獷式的煮飲,到唐代的烹飲,而宋代則發(fā)展為點茶法。點茶法的程序較為繁復,注重茶事中的美學和沖飲茶葉過程中的藝術性。點茶法是將團餅經炙后碾磨成粉末狀,然后用篩羅分篩出最細膩的茶粉置入茶盞中,用沸水沖點,再用茶筅充分擊蕩攪拌,使茶與水充分交融,直到茶盞中出現大量白色茶沫為止。飲茶之風的盛行以及對茶事活動的重視,對于茶器也愈發(fā)講究。宋代斗茶之風盛行,特別流行于上流社會和文人雅士中,因此對于茶器更是窮極精巧以彰顯身份,尤以茶盞為甚。好的茶盞需要兼具實用性與觀賞性。將樂宋代隸屬于朝廷貢茶產地南劍州,當地及周邊地區(qū)的茶文化氛圍濃厚,因此對茶盞也有較大的需求。早在唐朝時期,將樂便是生產陶瓷的重要產地。將樂物產豐饒,民風淳樸,歷史上北方的幾次大規(guī)模的戰(zhàn)亂,大批北方漢民南遷而來,并擇居于此,其中不乏一些制瓷方面的能工巧匠。另外,將樂蘊藏豐富的瓷土礦資源和林木資源,為生產陶瓷提供充足的瓷土和燃料,在生產陶瓷方面具備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除此之外,將樂還是福建西北部的水運交通中心之一,主航道金溪可流經沙溪匯入閩江,并可以通過閩江通往海外。便捷的水運為陶瓷外銷打開了市場。將樂窯燒制出了大量種類紛繁、工藝精美、極富審美情趣的茶盞。以下特精選部分將樂窯宋代茶盞進行分類介紹。
一、托盞系列
托盞是在茶盞底下置有托盤(或盞托)的器形。唐李匡文《資暇集》中云:“始建中,蜀相崔寧之女,以茶杯無襯,病其熨指,取碟子承之,既啜而杯傾……愈新其制,以至百狀焉?!庇捎诤炔钑r茶盞受熱發(fā)燙,喝茶者不便端取,故在盞下設計了托盤,這樣喝茶時不會燙手而有礙雅觀。另有一些茶盞由于口徑、圈足較小,放置時重心不穩(wěn),盞托中設計有墊圈可以起穩(wěn)定茶盞的作用。瓷質托盞始見于東晉,南北朝時期開始盛行,在閩、浙一帶出土過大量南朝時期的青瓷托盞。托盞實用性強,器形端莊文雅,深受達官貴人的喜愛。將樂窯宋代也燒制有大量精美的托盞,從釉色到裝飾技法上都別具一格。
1.青白釉刻花托盞
茶盞尖唇微敞,直口,直上腹,下腹弧收,高深圈足外撇,外壁上半部刻畫一周卷草纏枝紋,下半部刻畫斜線紋。盞托圓唇,平沿,折腹,高深圈足,沿面刻畫卷草紋,托盤中央刻畫一大朵形象生動的蓮花。蓮花是佛教四大吉花之一,又是佛教八寶之一,折射出宋代茶文化與佛教文化“茶禪一味”的聯系。托盞造型靈巧別致,器身刻畫線條流暢而連貫,線條的疏密對比也使器物整體層次豐富。通體施青白釉,釉色淡雅,釉質溫潤(見圖1)。
2.青釉托盞
茶盞為菊瓣花口,腹壁斜直,小圈足,盞內刻畫放射狀雙線從花口處與隆起的內底心對應。盞托圓唇內折,圈足,托盤中置中空圈形盞臺。茶盞內呈放射狀的刻畫線條與菊瓣花口相呼應,使得茶盞在外觀上更具視覺張力。通體施青釉,釉質光潤,造型美觀古樸(見圖2)。
3.青釉花口托盞
茶盞圓唇外卷,五曲花口,腹壁斜直,花口曲折處與腹壁壓印五道外凹內凸的棱線對應,圈足。盞托圓唇,葵口,沿內折,高深圈足,托盤中置中空圈形盞臺。托盞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泛微黃,胎色淺灰(見圖3)。
4.醬釉、青白釉托盞
茶盞圓唇,敞口,斜直腹,施青白釉。平盤形托,尖唇,平沿微內凹,圈足,盞托部分施醬棕色釉。暗色的盞托與清雅的青白釉茶盞,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效果,視覺感獨特,體現了古代匠人在茶盞設計方面的大膽創(chuàng)新(見圖4)。
5.青白釉托盞
茶盞圓唇,直口微敞,弧腹下收,高深圈足。盞托圓唇內折,高深圈足,托盤中置中空承盞托圈與底足相通。通體施青白釉,釉色白中閃青,胎質細膩(見圖5)。
6.青灰釉托盞
茶盞圓唇,侈口,斜直腹,淺圈足。盞托圓唇內折,淺盤形托,高深圈足,托盤中心置杯形承盞墊圈。該器釉色灰中閃青,胎色米黃,器形挺拔、端莊(見圖6)。
二、單盞系列
青白釉和青釉是宋代陶瓷流行的釉色,將樂窯宋代亦燒造大量青白釉和青釉瓷茶盞,在風格上與北方的定窯、江西景德鎮(zhèn)窯及浙江龍泉窯、越窯有相似或受其影響的地方,同時又具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將樂窯青白瓷釉色青中泛白,白中閃青,潔白細膩。青釉瓷則顯得樸拙含蓄。由于瓷器釉料含鐵,加之柴窯對于溫度控制等不確定因素,因此存世的青白釉和青釉瓷在釉色上會有一定變化,如宋代將樂窯青釉瓷中又可分出青黃釉和青灰釉瓷。
1.青白釉雙魚盞
茶盞方唇,芒口,斜直腹,圈足。內底模印塘水雙魚紋,內壁模印六組蓮紋開窗,近口沿處并印回紋和弦紋圍繞一周。通體施青白釉,較為特別的是該盞圈足滿施釉(見圖7),為典型的覆燒法工藝特征。釉色明亮,印花清晰。
2.青釉蓮花盞
茶盞為九瓣花口,圓唇外折,上腹直,下腹弧收,坦心,圈足。在口沿起伏曲折處與腹壁壓印出九道內凸外凹豎線,優(yōu)美別致地分割出九瓣弧面瓜棱造型,從側面看猶如一朵盛開的蓮花??谘鼐€條起伏多變,加上大小深淺不同的開片紋,美感十足(見圖8)。整體施青釉,青中泛綠,釉質晶瑩溫潤,整個器物工藝制作精良,是將樂窯宋代花式造型的佳作。
醬釉瓷屬于一種高溫瓷。因早期窯爐的結構和燒窯技術的限制,要想將窯溫提高較為不易,因此醬釉瓷的出現比青瓷、青白瓷甚至黑釉瓷都更晚。到了宋代,醬釉瓷燒制技術成功攻克,具備大批量燒制生產的能力。北方的耀州窯、定窯,南方的建窯、吉州窯、將樂窯均有燒制。醬釉瓷的色澤變化豐富,根據釉料中氧化亞鐵的含量及窯溫的不同會形成柿紅、褐紅色、醬色、赭色等色澤。有些還會出現窯變,形成“流毫”現象。宋代斗茶時將茶湯擊蕩攪拌后通過觀察上面漂浮的白沫來判斷茶品質的優(yōu)劣,因此諸如醬釉、黑釉之類暗色茶盞更加適合人們斗茶時的觀察。又因醬釉茶盞在色澤上給人感覺穩(wěn)重典雅,窯變效果變幻莫測,醬釉茶盞頗受追捧。宋代將樂窯燒制的茶盞與江西吉州窯的醬釉茶盞相互影響。
3.醬釉白覆輪窯變茶盞
茶盞尖唇,闊口,斜直腹,淺圈足。通體先施醬黑色釉,口沿刮除醬釉后再施青白釉。釉面多色交融,呈現出青白、醬黑、醬黃、醬紫等色。釉表溫潤,側光可見清晰牛毛紋,胎質堅實,胎色白凈,造型渾厚古樸,是為宋代斗茶特制,極能體現當時飲茶文化及藝術韻律(見圖9)。
4.醬釉花口盞
茶盞尖唇,敞口,腹壁斜直,下腹曲收,坦心,圈足(見圖10)。口沿刻畫出十瓣波浪狀花口,對應腹壁十道外凹內凸的壓印痕。釉色如柿子紅,釉面光潤。胎質細而堅致,胎色灰白,足底無釉,造型端莊。
5.醬釉海棠盞
茶盞圓唇外折,五曲花口,斜直腹,腹壁壓印五道內凸外凹的豎線與口沿曲折處對應,分割出五瓣瓜棱形,坦心,網狀開片,圈足。該盞釉質溫潤,木質光澤釉面,釉色醬紅、醬褐、醬黃諸色交融,俯視猶如盛開的花朵,優(yōu)美別致,是將樂窯宋代花式造型的佳作(見圖11)。
6.醬釉盞
茶盞方唇,直口,斜直腹,矮圈足,唇口無釉,其余施醬紅釉,釉面窯變呈現兔毫紋。釉色醬紅、醬黑、醬黃多色交融失透,變化無窮(見圖12)。該盞胎質較厚,底部為大圈足,這樣攪拌茶湯時,茶盞的重心穩(wěn)定,盞壁不易被撞擊碎裂,又起到更好的保溫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