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提倡課堂互動觀,認為只有煥發(fā)生命活力的課堂才是理想的課堂,而煥發(fā)生命活力的源泉一定離不開師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良好的師生互動不僅有助于形成融洽、開放、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使師生之間能夠像朋友一樣進行討論爭辯、探索真理,幫助學生的思維向更高層次發(fā)展,而且對閱讀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課堂的互動必定是學生和老師之間相互的,因此有效性提問的方法,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教師提問的對象
(一)提問題時要面向全體學生
數(shù)學、科學之類的課堂,知識性比較強,所問的問題基礎(chǔ)不好的學生可能回答不出來。而語文課堂除了知識性之外,還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感性思維,讓他們懂得表達自己的情緒、喜好。類似于這樣的情況,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提問。因為無論是優(yōu)等生還是學困生沒有區(qū)別都是平等的,只是感受不同而已。應該給學困生更多的機會,并且要鼓勵他們表達,讓他們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比如在《橋之美》中,作者例舉了幾座不同環(huán)境下的橋,在引領(lǐng)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內(nèi)容和機構(gòu)之后,還要引導學生去體會文章中的意境美,可以這樣問:同學們,你們是喜歡秋天蘆葦掩映下的橋還是春天楊柳依依下的橋。又比如:在《春》一文的教學中,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內(nèi)容和結(jié)構(gòu)之后,需要引導學生品味這篇散文詩的語言,在這里,我們可以這樣問:請同學用一種鑒賞的眼光來說說從文中發(fā)現(xiàn)的春天自然的美。并提示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說:
我最喜歡的一個畫面
我最喜歡的一種聲音
我最喜歡的一種氣息
我最喜歡的一種氣氛
我最喜歡的一種感覺
提問過程中,為了讓學困生也參與進來,可以做得更簡單些,比如給他們一個例子,然后根據(jù)他們自己的感受來說說。這樣不管是優(yōu)秀的學生還是學困生都會參與進來。
(二)預設問題時要考慮到班級各個層次的學生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是考慮到了學生之間在認知水平和特點上存在著差異,因此提出了“因材施教”的主張。當代的教育更應該如此,因為社會環(huán)境,家庭教育乃至小學不同老師的教育都會造就出水平不一樣的學生,我們應該針對他們的個性,在提問時做出調(diào)整,了解全體學生在語文閱讀方面的認知發(fā)展水平,根據(jù)水平上的差異來設計相關(guān)問題,尤其是在問題的難度上,既要能夠?qū)W生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又要在其可理解的范圍內(nèi)。對于理解水平較高的學生,可以向他們提出一些較難的問題,滿足其強烈的探索欲,而面對理解水平相對較低的學生,則應選擇難度較小的問題,這樣有助于增強其自信心。其次,學生之間還有著不同的思維特點,有的學生思維相對單一,喜歡按照慣有的規(guī)律思考問題,而有些學生則思維發(fā)散,經(jīng)常不按常理出牌,因此,教師要對學生的思維特點有充分的了解,并針對其不同的特點來提問?;蛘?,在教學時有意識地將簡單點的題目拋給學習困難的學生,難一點的則留給學習能力強的學生。
二、教師提問的內(nèi)容
(一)抓住文本中矛盾沖突處提問
于漪老師曾說過:“對立事物互相排斥,人們碰到這種情況容易引起思考,學習也如此。抓住課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學生理解課文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種種矛盾,引導學生開動腦筋。”
在我們教材所選的文章中,特別是一些寫人記事的文章中,有一些為了更好塑造人物形象,會采用一種看似矛盾的手法。這種矛盾,從本質(zhì)來講它們不是對立的,而是為了寫作和表現(xiàn)的需要。因此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要注意文本所設的矛盾,在上課的時要抓住學生理解過程中的矛盾來進行提問?!犊滓乙选返慕Y(jié)尾“我到現(xiàn)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已的確死了”是大家所熟知的一個課例了?!按蠹s”和“的確”是一對矛盾,學生很容易意識到這是個病句。這個“病句”式的表述使孔乙己的命運產(chǎn)生了懸念?!棒斞缸罱K有沒有交代孔乙己的命運?”“如果有那又是怎樣的呢?”“魯迅為何以這樣的方式來交代他的命運?”教師這樣連續(xù)三個層層深入的問題拋出,讓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理解這既像猜測又很肯定的交代遠比直接寫出“孔乙己死了”更能體現(xiàn)人情冷暖、社會悲涼、命運悲慘了,這種矛盾的寫法正是一種更為有力的控訴。
(二)抓住文本中情感波動處提問
有一些文章用一些語言展現(xiàn)情感上的波動,而這些情感波動之處往往是文章的重要轉(zhuǎn)折,于理解整篇文章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在教學中,它們也更可能引起學生諸如“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等的思考,因此,教師應該抓住文章的情感波動。比如,在《紫藤蘿瀑布》一文中,宗璞在文章的結(jié)尾寫到:“在這淺紫色的光輝和淺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覺加快了腳步”。這顯然動作是心理的體現(xiàn),從文章開始“我不由得停住了腳步”到“我位立凝望”到最后的“加快腳步”。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就此處對學生進行提問,讓學生思考宗璞內(nèi)心深處的感情變化。另外,文章中的情感變化也可能影響學生的情感體驗,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僅應注意就文章本身的變化進行提問,還要關(guān)注學生對于此類變化的反饋情況,針對學生的特點和需要進行提問。
(三)抓住文本中留白的地方提問
“留白”本是中國國畫里的一種手法?,F(xiàn)在有許多作家在文章中,為了達到某種表達效果,某些情節(jié)就不作細微地敘述,給讀者留下了不確定性的空白,這種文章讀后會讓人感覺在文章的某一處有“欲說又止,此處無聲勝有聲”之感。教師就要及時選取課文的“空白”提問,打開學生智慧的大門,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使學生充分地發(fā)揮他們的想象能力,感受文本的“空白”帶來的美感。比如都德的《最后一課》,文章結(jié)尾處寫到:“他轉(zhuǎn)身朝著黑板拿起一支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法蘭西萬歲!然后他呆在那兒,頭靠著墻壁,話也不說,只向我們做了一個手勢,‘散學了一一你們走吧?!表n麥爾先生好象還有很多話要說,怎么就這樣結(jié)束了呢?學生讀到這里會產(chǎn)生一種意外但又說不清楚的感受,因為作者以一種“留白”的形式含不盡之意于言外讓我們?nèi)ンw會去感受。老師就需要在此處設問引導學生體會這個手勢里所蘊涵的復雜情感。
(四)針對文本的手法提問
(1)關(guān)注句式變化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解基本的語法知識,用來幫助理解課文中的語言特點?!边@體現(xiàn)了學習句式變化有助于學生掌握文中的基本知識點。同時,深刻理解句式變化,利于學生更好地運用不同的句式,進而幫助他們提高寫作的能力。
(2)關(guān)注修辭手法
修辭是一種藝術(shù),也是一種文化,恰當?shù)厥褂靡欢ǖ男揶o手法,能夠給文章平添一分光彩。與句式變化一樣,學習文章中修辭手法不僅有助于理解相關(guān)知識點,進而更好領(lǐng)會文章意蘊,還可以使之為學生所用,讓他們在自己的寫作中學會運用。因此,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應注意其中主要的修辭手法,并巧妙地用問題的形式引起學生的思考,促使他們發(fā)現(xiàn)、理解這些手法的運用。比如,在《安塞腰鼓》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賴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爍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身姿。這一排比的使用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出了安塞腰鼓的風采,教師首先可以讓學生感受文字間所流出的情感與氛圍,繼而通過提問與反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排比及其應用。
(3)關(guān)注行文結(jié)構(gòu)
行文結(jié)構(gòu)體現(xiàn)了文章的思路,結(jié)構(gòu)與思路是形式與內(nèi)容的關(guān)系,結(jié)構(gòu)服務于思路,思路外化為形式,二者是統(tǒng)一的。那么,注意行文結(jié)構(gòu)則有助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所學文章。比如,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兒落了》釆取了兩條線索,一明一暗敘述故事,以小英子的畢業(yè)典禮為明線,爸爸愛花養(yǎng)花為暗線展開。兩條線索交錯進行,把我的成長過程與對爸爸的回憶片段進行了有序地安排,最后的結(jié)尾“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水道渠成,只有從整體上準確把握行文的結(jié)構(gòu),才能更好地理解文中的涵義,因此,教師在提問時,應引導學生注意整篇文章的結(jié)構(gòu),以便于他們更全面、準確地理解所學文章。
(五)針對作者的寫作意圖提問
(1)關(guān)注創(chuàng)作背景
好文章常常是寫作者在特殊條件下有感而發(fā)的產(chǎn)物,每篇文章都有其特定的寫作背景。比如魯迅的文章,如果要理解主題,必定要了解其當時的背景。仍以《社戲》為例,這篇文章是魯迅著名的小說集《吶喊》中的一篇,這部小說集收入了魯迅先生在1918年到1922年間創(chuàng)作的短篇小說,小說真實地展現(xiàn)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揭露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問題,表現(xiàn)出魯迅先生強烈的民族憂患意識,通過對童年的回憶、對現(xiàn)實的批判,表達了進行社會變革的迫切愿望。這樣使學生能夠更為快速地理解文章的意旨。
(2)關(guān)注精辟的語句
一些文章,特別是一些名家名篇中的名句,比如《陋室銘》中“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醉翁亭記》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間也”;《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弊プ∵@些點問學生“怎么理解這句話在文中的含義?”“這句話在今天有沒有現(xiàn)實意義?”或者“讀這句話能讓你想到什么?”相信學生能通過這樣的問題,借助這些名言警句獲得不同的閱讀體驗,老師通過這樣的提問引導學生感悟生活,加深學生的思考深度和現(xiàn)實意義。這些精辟的語言是很好的設問點,切不可放過。
三、要抓住提問的時機
(一)要重視課前導入的提問
導入往往是決定了教師能否將學生帶入課堂的關(guān)鍵,而導入時的問題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課前導入時,能否將所學的新內(nèi)容與學生原有的認知經(jīng)驗相銜接,是否適合于他們的認知水平,這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如在學習《安塞腰鼓》之前,可以利用多媒體等手段讓學生先欣賞一段,給學生以直觀的認識,在預設問題時,或者設置懸念,或者引人入勝,或者感動學生等等,這樣能引起學生的興趣。
(二)調(diào)動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提問
語文作為我們的母語,其外延可擴展至生活的各個方面。課堂內(nèi)的語文學習只是一個載體,希望能通過課堂的學習調(diào)動學生對生活對生命的思考,也唯有這樣的學習才能真正調(diào)動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比如對文中的某句話不理解,可以讓學生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地感受,運用自身的經(jīng)驗去感受文本。只有將語文學習融入生活這一活水中,我們的語文課堂才能靈動,才是富有生命力的。
(三)抓住學生的矛盾點提問
孔子認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其意思就是教師的引導要注意時機,過早或過遲都可能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作為教師,應該注意發(fā)現(xiàn)學生需要之時、之處?!垛徰蚰镜瘛肥且黄厝粫饘W生爭議的文章,“我”把父母給我的禮物鈴羊木雕送給了最要好的朋友萬芳,父母發(fā)覺了,逼“我”去要回來,被逼無奈,“我”只得硬著頭皮開口,讓萬芳把鈴羊還回來?!拔摇睂ε笥堰@樣反悔,傷心極了。既然已經(jīng)把東西送給了朋友,現(xiàn)在該怎么處理呢?對于父母和“我”的做法,你持什么觀點?面對這種矛盾,不僅會引起學生認知上的沖突,更會給他們帶來情感上的沖擊,巧妙的利用這些矛盾之處,運用有效提問,可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的同時,在情緒情感上也獲益匪淺。
(四)關(guān)注學生興趣點的追問
興趣是學習的重要推動力,學生只有對某個問題感興趣,才能積極主動地去探尋其答案。好的文章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和強烈的感染力,學生們結(jié)合自身的經(jīng)歷,有可能會對不同的地方產(chǎn)生興趣,同時也可能會為文中同一個地方而興奮,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細致觀察,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感興趣之處,尤其是他們共同的興趣點,從這里出發(fā),通過有效提問,讓學生獲得深刻的認識和體驗。比如,一位教師在《安塞腰鼓》一文的教學中,發(fā)現(xiàn)學生對腰鼓的感覺感興趣,就通過不斷的提問與閱讀,讓學生加深這種感覺。
四、重視學生回答后的點評
只有在對學生的回答作出點評之后,這個提問的過程才算完成,才可以有被評為有效性提問的可能性。教師在點評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一)針對性
對正確答案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對學生的錯誤回答要慎重對待,弄清原因:或是認識點的錯誤;或是表述錯誤。幫助學生做到“對癥下藥”。
(二)激勵性
學生在大庭廣眾之下接受教師的評價,大多數(shù)心情比較緊張,教師應始終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注重情感效應,通過評價,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教師的評價要客觀、公正。評價的語言要豐富多彩,富于感染力。
(三)時效性
對學生的回答評價要及時,還要求實效,通過評價使學生對知識理解更深刻,能力得到有效發(fā)展。
結(jié)語
有效提問是為有效教學服務的,因此,所提問題必須緊緊圍繞該堂課的教學目標展開,不能盲目地為了提問而提問。設計問題時,應清楚每個問題是針對什么、為實現(xiàn)哪一教學目標而提出的。同時注意問題的組織要集中于本堂課的重難點上,在設計問題時,應對這些方面加以注意,針對不同的重難點多次提出問題,設計問題時還應注意各重難點間的聯(lián)系,以鞏固舊知識,熟悉新知識。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發(fā)揮有效提問在初中語文閱讀課堂中的作用,提問就應符合學習這一內(nèi)在規(guī)律??傊?,根據(jù)不同的文章以及不同學生的特點和需要,能夠變幻出各式各樣有趣有益的問題,從而引起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在課堂上始終保持著較高的情緒狀態(tài),也就是我們所講的要把“備課文,備學生”真正做到位做到實處。
參考文獻:
[1]梁萬兵.問題教學,教師的智慧在哪里閃光?[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7,(10).
[2]許政,馬明.優(yōu)化課堂提問技巧[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6, (06).
[3]陳壽江.基于學情和文本的語文教學問題設計——以《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為例[J].語文學習,2010,(09).
[4]張政,陳清平.小談語文提問的技巧[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3,(06).
[5]孫建軍.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問題流”[J].語文學習,2009,(04).
[6]朱亞萍.初中語文閱讀課堂的有效提問策略研究[D].杭州:杭州師范大學,2012.
(潘海麗 浙江省臨海市學海中學 317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