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靖
摘 要:高中化學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和學生的知識積累以及理解能力息息相關。隨著學習難度的增加,高中化學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應該引起全體師生的充分重視,只有保證教學質(zhì)量,才能讓高中化學教學得以有條不紊地順利實施。教師應該重視化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解決,師生之間形成一種良性互動,在不知不覺中提高學生的化學成績。
關鍵詞:高中化學;教學質(zhì)量;方法探究;問題探討
新時期,高中化學教學質(zhì)量的有效提高至關重要。為此,教師應該明確教學方法和目標,科學組織學生進行化學知識的學習,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及時觀察了解學生的學習方法,在適當?shù)臅r機加以鼓勵引導,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大幅度提高。
一、現(xiàn)階段高中化學教學面臨的問題
1.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比較被動,不能積極參與課堂討論
在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觀念都很陳舊,不愿意積極參與到課堂討論中去,而是單純地認為課堂是以老師為主體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于疑惑或者是問題缺少自己獨立的見解,也很難在化學課堂上積極發(fā)表見解,學生的學習陷入一種僵化的局面。教師和學生都認識到這個根深蒂固的問題,但是卻沒有真正意識到問題出現(xiàn)的原因,教師在課堂上沒有為學生提供表達自我觀點和想法的機會和平臺,學生也很少有機會提出問題和質(zhì)疑,高中化學課堂相對死板,缺少活力,學生的思維能力、創(chuàng)造力沒有被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習效率和學習質(zhì)量很難得到有效提高。
2.化學課堂教學氣氛沉悶,學生存在畏難情緒
升入高中以后,高中化學教學內(nèi)容難度大幅度提升,很多學生都跟不上這樣的學習進度,造成高中化學學習效率低下。比如,在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離子、方程式等問題的介入讓學生難以理解,有的學生學習基礎不是很好,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會顯得越來越吃力,不能在課堂上理解教師所傳授的知識,最后形成惡性循環(huán),甚至放棄自己,失去信心,使得化學課堂變得更加沉悶。在化學課堂上,不是所有學生都能全身心投入到化學學習中去,教師也沒有考慮到全體學生的接受程度,化學課堂成為少部分學生的天下,而大多數(shù)的學生跟不上教師的教學思路,也沒有對問題形成清晰明確的認識,這在一定程度上難以提高化學學習效率。
二、如何提高高中化學教學質(zhì)量
1.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tài),讓所有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有所收獲
高效、高質(zhì)量的高中化學課堂離不開學生的積極配合,如果高中的化學課堂只是少數(shù)幾個學生能夠聽懂并積極配合老師,那么教學也就失去了最初的意義。為此,作為化學教師應該及時了解每一位學生的情緒和感受,在課后及時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或者在批作業(yè)的時候,及時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和相對比較薄弱的知識點。只有這樣,才能讓高中化學課堂被每一位學生所接受,讓學生擺脫對于化學課堂的畏懼情緒,充滿信心并斗志昂揚地進行高中化學知識的學習,那么學生的學習一定會事半功倍。每一位學生的積極參與也會讓化學課堂顯得更充實飽滿,教師提出的問題能夠調(diào)動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相互探究和討論中,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擺脫被動接受知識的尷尬局面,學生有信心、有能力與老師共同完成化學知識的學習。這樣的化學課堂才會更加完美,學生對學到的知識才能更好地吸收和利用。
2.充分挖掘?qū)W生的學習潛能,扎實學習基本功
高中化學教學中,化學方程式以及一些化學原理、化學現(xiàn)象的解讀對于學生的學習來說至關重要。如果這些基礎性的知識學生不能扎實理解和把握,那么教師在講解一些更有難度的問題時,學生就更難真正投入到化學學習中去。即使在教師的鼓勵下,學生能夠更新自己的學習觀念,擺脫自己的畏難情緒,全身心思考問題并提出問題,但是現(xiàn)實中有難度的問題還會讓學生無所適從。這歸根結(jié)底就是因為學生沒有扎實的學習基礎?;瘜W知識的學習源于學生對于基礎知識的熟悉,在不斷熟悉中逐步深入、深化,從而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新的啟迪。因此,老師作為一個引路人,要在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優(yōu)化教學模式,更新教學理念,以夯實學習基礎為前提,不斷提高學生的探究意識,提高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幫助學生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更好地認識自己。
高中化學教學看似輕松,但是要想讓學生積極投入其中,深入掌握,積極探究,還需要教師的積極引導,當學生出現(xiàn)錯誤或者偏差的時候,教師應該以最恰當?shù)姆绞阶寣W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這樣才能提高高中化學的教學質(zhì)量,完善教學。
參考文獻:
[1]張明青.論如何提高高中化學習題課教學質(zhì)量[J].新課程學習(中),2013(11).
[2]陳寧.新課改下的高中化學教學探索[J].考試周刊,2013(15).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