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艷文
九斗碗,也稱九大碗、九個碗、壩壩宴、流水席,是四川地區(qū)漢族傳統(tǒng)菜肴之一,也是農(nóng)村備菜宴客的風(fēng)俗。它的特色是以蒸菜為主的九大菜,包括坨坨肉、蒸肘子、夾沙肉、咸燒白、軟炸蒸肉、清蒸排骨、粉蒸牛肉、蒸甲魚、蒸渾雞。
九斗碗最初的雛形為田席。據(jù)歷史記載,在清康熙中葉(1681年)的大規(guī)模移民運動,使得很多四川周邊的移民都選擇在四川定居,這些移民有的是一個村的,有的是一個地方的,有的是一個宗族的,他們一起墾荒、開渠、平田、挖井、建房、收割打谷、插秧搶種等,每當(dāng)勞動結(jié)束后就一起用餐,逐漸地變成了一種風(fēng)俗。只要有人家需要幫忙勞動或者其他,需要幫忙的這家人就在田邊地頭挖灶做飯菜招待幫忙的人,幫忙的人圍坐一起吃飯,人們稱它為“田席”。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田席不僅菜肴更加美味、豐富,而且也不再是只有人們集體勞動時才吃,現(xiàn)在吃田席的場合也很多,比如辦滿月酒、辦壽宴、紅白喜事、新春年酒等。
九斗碗的食材圍繞豬肉來設(shè)計,但豬頭一般不上正席,用在頭天晚上吃“毛坯”時做涼拌菜;豬肋肉可做夾沙肉和甜燒白;五花肉做咸燒白和粉蒸肉;剔下的排骨做肘子的墊層;后腿肉做肘子;豬內(nèi)臟中的心、肝、肺、肚、腰和舌頭做品碗或雜燴湯,大腸燒土豆,小腸燒湯;因為做幾道菜的肉全部要切成標(biāo)準(zhǔn)的方塊,切剩下的邊角料就炒小菜;從厚膘上剝下的瘦肉可炸酥肉或做品碗中的火肉;豬排骨多時還可燒土豆(或蘿卜)或炸糖醋排骨,豬背脊骨和大骨燒高湯;豬板油熬油做菜用,油渣做湯用;豬血(或洗肉的血水)做清湯時使用。
嚴(yán)格來講“九斗碗”的九道菜是單指熱菜——八菜一湯。在正菜之前會有一個起席碗,用料為干果或者腌臘制品之類。起席碗并不一定就只一個碗,比較殷實的人家有時也會上四個涼菜、四個小炒,之后才上八碗菜和一個湯。這八碗菜有“四柱菜”“四行菜”之分,“四行菜”往往會隨季節(jié)的變化或者是主人家所提供的原輔料而變化,一般都是燒、炒、燉、燴之類,而“四柱菜”在一般情況下都不會改變,它們分別是品碗、蒸肘子、夾沙肉和咸燒白。
品碗又叫一品鑲碗,是“九斗碗”的頭道菜,其制作的程序十分繁復(fù)。先把五花肉和排骨分別裹紅薯芡粉糊,等炸成酥肉、酥排后再改刀。另把豬雜洗干凈,下鍋氽斷生以后,撈出來切片待用。此外,取豬精瘦肉用刀剁成茸,調(diào)入雞蛋、精鹽、味精、姜蔥汁、淀粉等,順一個方向攪拌上勁后,平鋪在案板上,然后用菜刀刮成一頭大一頭小的條,放入抹有化豬油的海碗里,小的頭朝向碗底,每碗16條。接下來,用豬雜、炸好的酥肉、酥排及豆芽將碗填滿,再灌入調(diào)好味的肉湯。上籠旺火蒸2 h以后,出籠并翻扣入另一個相同大小的海碗便好。
蒸肘子,豬后腿肉煮八成熟,切成手掌寬的正方形,先用干凈帕子擦掉其皮上的油,再抹上熬好的冰糖汁,晾冷后將瘦肉面切成拇指粗、方方正正的16塊(不切斷),表面放上一小根骨頭表示肘子的大骨,同時也為了翻碗后豬皮向上隆起,顯得更加美觀,再入籠蒸熟。因其厚實、大塊,要最后出籠。出籠后有兩種吃法,一是淋清湯汁做清湯肘子,蘸油碟吃;二是淋姜汁,做東坡肘子。這道菜是最實在、較油膩的,是“吃油大”的代表菜,若席面豐盛導(dǎo)致有剩菜,這道菜最可能因為上得晚且較油膩而被剩下。
農(nóng)村夾沙肉與餐館里做的甜燒白,區(qū)別在定碗上。餐館里的甜燒白一份10個,定碗多為“風(fēng)車葉”或者“一封書”。而鄉(xiāng)下的飯桌全是八仙桌,一席8人。鄉(xiāng)民講究好事成雙,夾沙肉就必須有16個。于是,聰明的廚館師便創(chuàng)出一種叫“井字形”的定碗方式,先取兩個夾沙肉,肉皮放入碗底,然后再取兩個與前兩個呈90°角相交地擺在第二層,就這么兩兩相對,一層一層地向上碼放完16個夾沙肉。
咸燒白,在九斗碗飯桌上又叫“掃席碗”,意為大家看到上這道菜時,正菜就上完了。他是把五花肉煮八分熟,肉皮上涂抹紅糖水,晾干后放油鍋中炸皮,再切成單片,豬皮向下裝蒸碗內(nèi),每碗16片,表面覆蓋用大頭菜菜葉制成的咸菜末,加少許甜醬油,上籠蒸熟。
九斗碗的蒸菜上籠也是講究順序的,為了避免竄味,按照蒸汽先上升、再倒灌蒸菜的原理,要把甜味和無味品碗的放在上層,咸味放下層。出籠時最先出的是品碗,最后出的是蒸肘子。出籠之前要把配料準(zhǔn)備好,如品碗要灌的湯,夾沙肉要撒的白糖,咸燒白要撒的蔥花,肘子要灌的湯或要淋的姜汁。
九斗碗雖然是農(nóng)村辦的宴席,但規(guī)矩很多。開席前擺放碗筷和安排座位講究尊卑有序。吃九斗碗用的是八仙桌,擺餐具要先從八仙桌的上位開始,筷子須長短一致,每個位置擺放一個碗、一雙筷、一個小湯勺、一個小酒杯,全部要放整齊。入席時,主人家要先把長輩和貴客請到堂屋里坐主桌,每張桌子都是請長輩坐上座。特例是娶親時,新娘的哥哥(或最大的弟弟)雖然年輕,卻要在堂屋里坐上座——俗稱“舅子當(dāng)官”;八仙桌兩側(cè)也有秩序,由堂屋向外看,左大右小,要以輩分和歲數(shù)為序入坐;若同桌有父子或師徒,坐位不對師尊、不坐同一條板凳。桌與桌之間按輩分、身份、男女的順序依次安排下去。待大家坐好后,放鞭炮,宣布開席,廚師就可以安排走菜了。
上菜的順序也十分講究。若是婚宴或喜喪,菜里有紅酥肉,要作為第一道菜上,寓意“舒心”。若沒有這道菜,則先上品碗,讓客人先用勺子品湯,相當(dāng)于開胃湯,再從細(xì)節(jié)上品評廚師的手藝,品碗的含義就是開始品菜。然后,先上粉蒸肉、夾沙肉,讓餓久了的客人給饑腸打個底。接著是燒白,換一下口味,最后上肘子。接下來的湯菜有清理食道、幫助消化的作用,尤其是酸湯有防止消化不良的作用。
辦九斗碗通常要三天,也叫“掛角三天”(指三天內(nèi)都有筵席)。第一天吃晚飯,叫“宵夜九”;第二天中午為正席,叫“正九”;第三天吃早餐,叫“吃散九”?!罢拧钡牟似纷詈?,“宵夜九”次之,“散席九”最次——通常為便餐,主要吃前兩天的剩菜。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農(nóng)村的九斗碗,多少都有些名不副實了。但是,仍流傳著這樣一首《九碗歌》:“主人請我吃餉午,九碗擺的勝姑蘇。頭碗魚肝炒魚肚,二碗仔雞燉貝母,三碗豬油燜豆腐,四碗鯉魚燕窩焯,五碗金鉤勾點醋,六碗金錢吊葫蘆,七碗墩子有塊數(shù),八碗肥肉啪嚕嚕,九碗清湯把口漱,酒足飯飽一身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