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芬
活出孩子的天真
回臺灣探望家人時,陪媽媽在小區(qū)里跳老年人的“拍打舞”。旁邊一位年長的鄰居看到我,就問我媽:“這是你孫女嗎?”我偷笑,我媽說:“這是我女兒?!边@位老太太大概耳朵不太好,音樂聲又太大,竟然又問:“是你女兒的女兒哦?!”逗得我樂了。
我看起來年輕其實不是因為沒有皺紋或是白發(fā),這種無齡感,我想重要的是要有年輕的神態(tài)——這神態(tài),只有從內心而發(fā),不能從外表造作。
我的確有著和自己年齡、經歷及能力都不相稱的天真,很容易相信別人說的話,也很容易被別人打動。但有趣的是,在這樣復雜的社會里打轉兒,我從來沒有覺得被欺騙或是吃虧上當。到現在,我還是有非常孩子氣的一面——純真、信任、給予,很多跟我接觸過的人都可以感覺得到(當然是在我狀態(tài)好的時候)。我也像個孩子一樣地掩飾不住自己的情緒,不愿意不真實地活著。
有一次,我回臺灣舉辦新書發(fā)布會,那一天我的心情很不好?,F場有一名讀者就說:“德芬,我很感激你把我?guī)нM了靈性成長圈,但是今天看到你很失望,因為我覺得你很不快樂?!蔽耶斚戮统姓J了自己很不快樂,并且問他們,“能不能接受我也有不快樂的一面?”我知道,很多人只想看到他們心目中的德芬,但是我只想做真實的我。
所以想要保持年輕,就要有孩子的純真和真實,可惜很多人年紀輕輕就已經失去了童心。想要拾回童心,我們就要先找回自己內在的小孩,修復他的創(chuàng)傷,學會自己疼愛他,而不是等待那個永遠不會出現的完美父母來圓滿他的人生(很多時候,我們都誤以為親密伴侶就是我們等待了一生的完美父母,可惜,最后希望還是落空?。?。
每個人曾經都是孩子,都曾經無憂無慮地快樂過,但是大人和周圍環(huán)境的打壓使我們那個孩子受了傷,躲在內心深處的陰暗角落里。我們的身體長大了,但是,那一部分的我們沒有長大,還在黑暗中哭泣、恐懼。我們害怕這個部分的自己,所以更進一步地打壓它,讓它不見天日。因此,內在孩童反彈的時候是誰也壓不住的。它會讓我們做出很多不理性、自己都會后悔或覺得愚蠢的事,等到發(fā)現的時候已經太遲了。
所以,聯結自己的內在小孩非常重要,如果和他建立一種良好的關系,他就會激起你的童心,讓你依舊對世界充滿好奇與幻想,每天都能活在當下地享受生活。開心的時候大笑,傷心的時候盡情哭泣,這才是夠味的人生??上以谕饷媾龅降娜舜蟛糠侄枷駲C器人一樣,言語索然無味,對生命沒有熱情,生活毫無情趣,每天機械式地生活,眼睛里只有無明,臉上掛著茫然、冷漠。這樣活著多可憐哪!
自愛與自私
很多人搞不清楚自愛和自私的差別。其實,真正愛自己的人是一點都不會自私的。一個人之所以什么都先想到自己,是因為他自己家里沒有人在,那個“核心人物”——我,老是跑到別人家去討愛、討東西去了。
說實在的,以我們現在的生活條件,有什么外在的東西是非要不可、沒有會死的?基本沒有。但是自私的人卻不顧一切,凡事只想到自己。為什么?因為他內在匱乏。就像一個永遠也吃不飽的人一樣,因為心里匱乏、饑餓,所以你給他再多的食物,他也不滿足。
內在的匱乏誰能幫你滿足?永遠不是外在的人、事、物,而是我們自己。所以,如果你真的愛自己,隨時隨地都在心里陪伴自己,給自己關愛,你會是一個非常歸于中心的人。這樣的人,不急不躁,不會去和別人爭名奪利,更不會像個乞丐一樣去跟所有的人乞討愛、肯定和關懷。
我有些條件很好的單身朋友一直找不到對象。仔細檢視之后,我發(fā)現他們都是無可救藥的自我感覺過于良好的人。為什么他們會給別人自我感覺過于良好的感受?因為你和他們接觸幾分鐘之后,他們的所言所行就開始不斷地為自己鼓掌,不是炫耀自己的功績、優(yōu)點、榮耀,就是自顧自地說他們感興趣,可是對別人一點意義都沒有的無聊事情。
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他們的自我內在感覺不良好,所以需要一直爭取外界的注意力和肯定,這還不夠,自己還得不斷地夸獎自己,這些人的內心匱乏得可憐。他們和朋友在一起,對朋友說的東西一點都不感興趣,只是關心自己的事。如果你告訴他們,最近你去哪個國家旅行的有趣見聞,他等到你稍微喘息一下的時候,就會立刻插話告訴你,他去別的國家更有趣的事或是發(fā)生的類似但更精彩的事。
他們就像沒有意識的機器人,在朋友聚會的場合里,自顧自地說自己的事情。別人說什么,他都要把話題拉回到自己身上。這樣的人是愛自己的嗎?我要說,正是他們太不愛自己,所以才要不斷地在外界乞討注意力和關愛,這樣的人,能夠吸引到什么樣的異性呢?一定是跟他們條件不對等的異性。而這樣的人,他們又是看不上的。所以,明明條件非常好,卻找不到對象。
到底如何愛自己呢?我寫了那么多本書,都是在談我們和自己的關系。想要愛自己,首先就要建立起和自己的關系。我們和所有的人、事、物,包括父母、孩子、愛人、事業(yè)、金錢、健康等都有一個關系。我們也都知道,要想幸福、健康、快樂,我們需要去經營所有層面的關系??墒俏覀冏畛:雎缘模褪歉约旱年P系。我們的眼光總是向外去看外面的人、事、物,卻很少回來看自己。
原因就在于:在小時候,我們學會除了自己外,沒有人會照顧我們內在最深的需求。我們成為自己內在受驚小孩兒的警戒保護者,將注意力和覺知放在外在世界,學習控制與操縱周遭事物,盡一切力量保持自身的安全——不讓自己感受痛苦、失望和失落。所以我們采取很多不當的反彈行為,傷害別人,更傷害了自己 。
所以,靈性修煉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自我觀察,不斷地回頭審視自己,始終把一部分注意力留在自己身上,回到自己的內心。這樣你就會感到扎實、安穩(wěn),歸于自己的中心。這樣的人,不需要一直去表達自己、贊美自己,去爭取別人的認同,也不需要跟別人去爭奪什么,因為他有足夠的自信和安全感,知道該屬于他的,誰也搶不走。
這種感受,是需要一個過程慢慢培養(yǎng)才能夠達到的。我自己從小就是一個很愛表現的人,由于自己條件好,又不懂得收斂,所以很惹人討厭。靈修之后,我慢慢內斂,開始關注自己、愛自己?,F在和朋友聚會的場合,我就不會像以前那樣地滔滔不絕、為自己歌功頌德,或是說一些自我感覺良好的話。我也會注意把說話的機會讓給別人,讓伶牙俐齒的自己有更多休息的
機會。
另外就是,我在《重遇未知的自己:愛上生命中的不完美》里和大家分享的:當你有更多的能力、覺知和時間回觀自己時,你會看到自己很不想承認的那些陰影、陰暗面,而這是最關鍵的時刻。你一定要拿出最大的包容和耐心,接納自己一切的不完美??吹健拔沂且粋€會嫉妒的人”時,就對自己說:“哦,我是個會嫉妒的人,好的,我接受它。下次看到別人嫉妒的時候,我就知道自己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本瓦@樣一點一點地去看,一點一點地去接納,你就會真正地愛上自己,和自己和睦相處。
最后,我和大家分享《西藏生死書》的作者索甲仁波切寫的一段話,非常發(fā)人深?。?/p>
也許我們害怕死亡的最大理由,是因為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誰。我們相信自己有一個獨立的、特殊的、個別的身份,但如果我們勇于面對它,就會發(fā)現這個身份是由一連串永無止境的元素支撐起來的:我們的姓名、我們的“傳記”,我們的伙伴、家人、房子、工作、朋友、信用卡……我們的安全感就建立在這些脆弱而短暫的支持之上。當這些完全被拿走的時候,我們還知道自己到底是誰嗎?
如果沒有這些熟悉的支撐,我們面對的,將只是赤裸裸的自己:一個我們不認識的人,一個令我們焦躁的陌生人,我們一直都跟他生活在一起,卻從來不想真正面對他。我們總是以無聊或瑣碎的喧鬧和活動來填滿每一個時刻,以保證不會單獨面對這位陌生人。
你和自己是陌生人嗎?趕快和他建立一個關系,慢慢愛上他吧!
生命是一場臣服的游戲
有讀者寫信來問我:“我覺得自己了無生趣,沒有任何欲望,該怎么辦?如何才能脫離苦海,得到解脫?”
我當時是這樣回復的:你對解脫的欲求和對現狀的抗拒反而正是你解脫的障礙。
想要趨樂避苦是每個人的天性,然而,它正是讓我們深陷苦海的肇因。
很多人不想面對內在的痛苦,他們追逐外面的成就,以為擁有金錢、愛情、名聲、友誼、事業(yè)、名車、豪宅,就可以遮蓋痛苦,讓他們離苦得樂。
很多情緒問題特別嚴重的人,在嘗試以上各種方法,或是功成名就之后,還是無法消除內在如影隨形的痛苦,于是走上賭博、吸毒這類險路,最后甚至以死來求解脫,好讓自己別再面對痛苦。
有些人進步一些,他們走上心靈成長的道路(當年的我正是如此?。?,追逐不同的名師,參加不同的工作坊,讀各式各樣的書籍,或是死抓著一個教派、法門,充分地投入其中,全身心地奉獻,靠著它壯大自己的小我,希望借此能夠消除內心的痛苦,而感到自在安逸。
有些人投入公益事業(yè),借由幫助他人來逃避自己的痛苦。有些人整天嘴上掛著光啊、愛的,以為自己跟得上新時代的這些“術語”,就可以遠離那些陰暗面的痛苦。有些人開口“阿彌陀佛”,閉口“耶穌基督”,以為“傍”上了一個宗教,就能夠人格升值,保障平安。
這些都沒有用。
都沒有用。
你在欺騙你自己。
午夜夢回之時,你自己心里明白你究竟是否真的活得自在解脫,還是只是在服務你的小我,強顏
歡笑。
但是如果這樣你就能過得很好,那也不錯。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去面對自己心里的那個惡魔。很多人可以與它相安無事地共處(我對很多人言行不一、前后矛盾卻怡然自得、自圓其說的本領非常佩服!而這樣的日子,我也過了很長時間)。
但是也有一些人非常幸運,老天會借由不同的環(huán)境或是事件,觸動他們內在的惡魔,嚇得他們抱頭鼠竄,無處可逃。
他們墜落到陰暗的谷底,被逼到了最偏僻的角落。
這就是很多人抑郁的根源。
唯一的出口就是去看見、承認和接納。
面對面地看著這個丑惡的自己,不再逃避,不再躲藏,不再否認。
和自己最深的罪咎和痛苦在一起,艱苦地煎熬著。不批評、不自衛(wèi),全然地脆弱和臣服。如果做不到,就試著靜觀一切,一定要拉開距離注視自己。
接受現狀,擁抱真相,不要再粉飾太平,這是唯一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