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曦+葉小舟
【摘要】隨著我國日益嚴峻的刑事犯罪形勢與司法資源缺乏之間矛盾的日漸突出,附條件不起訴制度伴隨全國人大《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決定》的出臺應運而生,這對解決我國司法實踐中附條件不起訴遇到的問題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部分規(guī)定缺乏具體操作性,檢察機關執(zhí)行起來仍面臨諸多問題。尤其是厘清附條件不起訴考驗期在認識上和具體操作中的疑點和問題,對節(jié)約司法資源、貫徹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起著重要作用。本文對域外類似附條件不起訴制度進行比較考察,并從刑事訴訟基礎法理中尋求理論支撐,對附條件不起訴考驗期的相關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附條件不起訴 考驗期 訴訟中止 訴訟經濟
一、我國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的探索歷程和立法概況
(一)檢察機關的司法實踐探索
早在1992年,上海市長寧區(qū)檢察院就對附條件不起訴進行了嘗試性探索,當時對一名涉嫌盜竊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進行了“訴前考察”,考察期定為3個月,考察期滿后對該犯罪嫌疑人作出了免于起訴的決定。2000年底,湖北省武漢市江岸區(qū)檢察院開始了“暫緩起訴”的改革試點。2001年5月,河北省石家莊市長安區(qū)檢察院也開始探索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暫緩起訴”,并提出了“社會服務令”的做法。2003年3月,南京市浦口區(qū)檢察院針對涉嫌犯罪的大學生試行“暫緩不起訴”制度。2004年6月,北京市海淀區(qū)檢察院確定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實施“暫緩起訴”制度,考察期定為1至6個月。此后,附條件不起訴制度在越來越多地區(qū)的檢察機關得到試點推行。
2010年初,四川省成都市成華區(qū)檢察院被成都市檢察院正式確定為成都地區(qū)開展附條件不起訴改革的試點院,率先在成都地區(qū)開展附條件不起訴工作。該院制定了《關于適用附條件不起訴的規(guī)定(試行)》及相關配套機制,對可能判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符合條件的自然人適用附條件不起訴,并將考察期限規(guī)定為3個月至1年。此后,成都地區(qū)基層檢察院也陸續(xù)開始對附條件不起訴工作進行試點。
從以上各地檢察機關對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的探索試行來看:首先,各地對該制度的稱謂不一致,有的為附條件不起訴,有的為暫緩起訴,有的為暫緩不起訴,有的為訴前考察。其次,該制度的適用對象不一致,大部分地區(qū)適用對象為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但也有部分地區(qū)的適用對象是在校學生或者輕微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這其中就包括了成年犯罪嫌疑人。再次,附條件不起訴的考驗期不一致,起點期限為1個月、3個月、6個月不等,最長期限也有3個月、6個月、1年不等,且考驗期限長短也不一。
(二)立法背景及進程
在附條件不起訴制度在司法實務界從個別探索到普遍試點的推廣進程中,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于2004年底被提出,并于2006年10月在中央層面被確立為黨和國家處理刑事案件應當遵循的基本方針,這對附條件不起訴制度在我國立法界納入討論視野起到了推動作用。同時,在刑事案件日益增加、司法資源投入增長有限的情形下,構建對刑事案件進行繁簡、難易分流的程序機制,以此推動司法公正的實現和司法效率的提高的呼聲日益熱切和高漲。在這些大背景下,2008年,附條件不起訴制度在中央關于深化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的意見中被提出,正式納入了立法日程。2011年8月30日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增設了附條件不起訴制度,對其專門作出了規(guī)定。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的刑訴法修改決定,正式確立了附條件不起訴制度,并明確了該制度的適用對象系涉嫌刑法分則第四、五、六章規(guī)定犯罪,可能判處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符合起訴條件但有悔罪表現的未成年人,對其的考驗期為6個月以上1年以下。這一系列規(guī)定結束了試點探索階段該制度于法無據及制度稱謂、適用對象和考驗期限各地不一的現象,是我國司法改革的重大進步。
二、域外類似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的比較考察
(一)德國的起訴保留制度
德國是典型的大陸法系國家,其刑事訴訟原則中的主要一條就是起訴法定原則。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刑事訴訟制度的發(fā)展,起訴便宜主義越來越受到重視。1975年,《德國刑事訴訟法典》增加了第153條a項,確立了起訴保留制度,也即附條件的不起訴制度。其適用的對象限于涉嫌構成輕罪者,在作出暫時不予起訴決定的同時,被指控人要履行以下義務:(1)作出一定給付,彌補行為造成的損害;(2)向某公益設施或者國庫交付一筆款額;(3)作出其他公義給付;(4)承擔一定數額的贍養(yǎng)義務。前三項義務的履行期限最多為6個月,第四項最多為1年。如果被指控人履行了該義務,對其犯罪行為則不予追訴。
(二)美國的延緩起訴制度
美國是典型的英美法系國家,在其傳統(tǒng)的訴訟理論中,刑事訴訟與民事訴訟本質是相同的,沒有起訴法定主義的理念,檢察官相當于民事訴訟中的原告一方。且其檢察官實行個人負責制,在不起訴決定中享有幾乎不受限制的自由裁量權,其中一項便是延緩起訴決定。延緩起訴決定是是介于起訴與不起訴之間的一種處分決定,延緩起訴后,被告人必須參加檢察官或法官告知的項目,并遵守相關規(guī)定。若被告人違反規(guī)定或表現不好,檢察官可恢復起訴。其目的旨在為被告人提供一個在非監(jiān)禁環(huán)境中復歸社會的機會,使其免受刑事起訴的恥辱。
(三)我國臺灣地區(qū)的緩起訴制度
所謂緩起訴,是指檢察官對已具備追訴要件的犯罪,在一定條件下,以命被告遵守或履行一定事項代替提起公訴;若被告信守承諾,在緩起訴期間不違背應遵守事項,檢察官即不再對其進行追訴,意即被告不必到法院接受審判。我國臺灣地區(qū)的“刑事訴訟法”第253-1條規(guī)定:“被告所犯為死刑、無期徒刑或最輕本刑三年以上有期徒刑以外之罪,檢察官參酌刑法第五十七條所列事項及公共利益之維護,認以緩起訴為適當者,得定一年以上三年以下之緩起訴期間為緩起訴處分,其期間自緩起訴處分確定之日起算?!笨梢娖溥m用范圍較廣,且緩起訴處分的考驗期限明確為1年至3年。